卻說何進見了郭勝,就在郭勝手中取了書信展開閱覽,頓致驚惶失色。
但見書中約有數百言,有數語最足驚人,略雲︰
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合,急捕誅之!
何進躊躇多時,方問郭勝道︰“趙常侍等已知悉否?”
郭勝答說道︰“彼雖知悉,亦未肯與碩同謀;大將軍但囑黃門令,收誅蹇碩,片語便可成功了。”
何進依了郭勝所言,即使郭勝轉告黃門令,誘蹇碩入宮,當即捕戮,一面宣示蹇碩罪狀。所有蹇碩部下屯兵,概不干連,移歸大將軍節制,屯兵得免牽累,自然願听約束,各無異言。
惟驃騎將軍董重,為永樂宮中董太後從子,本與何進權勢相當,兩不相下;再加皇次子劉協,寄養永樂宮,頗得董太後寵愛,所以董太後與董重密謀,擬勸漢靈帝立劉協為儲,將來好挾權自固。
偏與漢靈帝劉宏說了數次,漢靈帝卻始終感到為難,不便冒然拒絕,終導致所謀劃之事無所成;及何後臨朝,何進秉國,只恐董氏出來干政,輒加裁抑。
董太後很是不平,東宮憤詈道︰“汝恃乃兄為將軍,便敢鴟張怙勢,目無他人?我若令驃騎斷何進頭,勢如反掌,看他如何處置呢?”大言何益?語為何太後所聞,即召兄長何進入王宮商議,叫他除去董氏,免致受害。
何進即出告三公,及親弟車騎將軍何苗,共奏一本,略言孝仁皇後常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 等,交通州郡,婪索貨賂,珍寶盡入西省,敗壞國紀,向例藩後不得留居京師,輿服有章,膳羞有品;今宜仍遵祖制,請永樂後仍還本國,不得逗留雲雲。
這奏章呈將進去,立由何太後批準,派吏逼迫董太後出宮;何進且舉兵圍驃騎府,勒令董重交出印綬;董重惶急之下自殺,董太後亦忽然暴崩。或謂是由何進使人下毒,事關秘密,史筆未彰,大約是不得善終,含冤斃命。一雙空手見閻王,何苦生前作惡?
中外人士,多為董氏呼冤,才不服何進所為了。何太後乃為漢靈帝發喪,出葬文陵;總計漢靈帝在位二十一年,壽只三十有四。
就是董太後遺柩,亦發歸河間,與孝仁皇合葬于慎陵;渤海王劉協,卻被徙為陳留王。
校尉袁紹,復向何進獻議道︰“從前竇武想誅殺內寵而反為所害,是因為他說的話泄露出去了,五營百官服從宦官,害怕宦官。現在將軍有大舅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同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都是英豪俊杰的名士,樂于盡力報命,事情在于掌握,這正是天助的時機啊。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後世。雖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麼!現在人主的靈柩在前殿,將軍受詔統率禁兵,不應該隨便出入宮省。事在掌握,這真是天贊機緣呢!將軍宜為天下除患,垂名後世,幸勿再遲!”
何進深以為然,于是托病不入陪喪,又不送葬。即與袁紹定計策,並把所定計策告訴了何太後,請盡黜宦官,改用士人。何太後不听,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逝世,我怎麼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真是婦人之仁,往往誤事。
何進不能違反太後意旨,且想誅殺那些為首的。袁紹認為宦官親近皇上,出入號令,如今如果不全部消滅,以後一定要為害。
袁紹迎問道︰“事果有成否?”
何進皺眉道︰“太後不從,如何是好?”
袁紹急忙說道,“騎虎難下,一或失機,恐將遭反噬了!”
何進徐徐答道︰“我看不如殺一儆百,但將首惡加罪,余何能為?”
袁紹又說道︰“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一動必至百動,豈止殺一二人,便可絕患?況且同黨為惡,何分首從?必盡誅諸閹豎,方可無憂!”
何進本是優柔寡斷的人物,終不能決定。哪知張讓和趙忠等,已經微聞消息,忙用金珠玉帛,賄賂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及何進弟弟何苗,與為結好。
天下無難事,總教現銀子,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及何苗多次接受各宦官的賄賂,曉得何進要殺害他們,多次來到太後宮里,告訴何太後,要何太後庇護他們。又說︰“大將軍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皇上。”
得了金銀,連骨肉親情都可不顧,金銀財物之害人如 是?金錢本只是物品而已,只是人心之貪欲作怪,奈何說金錢有錯?何進母親說得何太後也為動容,竟然與何進漸漸疏遠,不復親近。
何進越覺失勢,未敢逞謀;獨袁紹在旁著急,又為何進謀劃,讓他多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杰,使他們都引兵向京城,威脅何太後。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何進依了袁紹計策,即欲檄召外兵,主簿陳琳諫阻道︰“《易》中稱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俗話說︰“”蒙著眼楮捕雀。”微小的東西,尚且不能用得意志來欺騙它,何況是國家大事,豈可用詐而來取得呢。現在將軍總攬皇威,掌握兵權,龍驤虎步,或高或下,全在您的心中。這好比燒著火爐子燎毛發,有什麼為難?合于道,違于經,為天人所順。反拋棄利器,去尋找外援。大兵集合起來,強的為雄,這是所說的干戈倒拿,把柄給別人,功決不成,徒徒地成為亂惡的台階。”
何進置諸勸解而不理睬,竟然令左右繕好文書,遣使四出。
典軍校尉曹操听到袁紹和何進他們的謀劃,嘲笑道︰“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宦官以權寵,使局面至于此。既然治宦官的罪,當誅元惡,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董卓呢?何大將軍誅殺宦官的事情,必然會泄露。我看,這個事情要失敗啊。”
見識原高,乃不去進諫,其奸可知。已而前將軍董卓,自河東得檄,即囑來使返報,指日入京;何進聞報大喜,侍御史鄭泰入諫道︰“董卓強暴殘忍,野心無窮,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將會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以明公的威德,身居輔政重任,應當堅持由自己決斷,誅除有罪的人,實在不適合以董卓作為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會生變,竇武的前車之鑒離今不遠。,但教秉意獨斷,便可有成。”
何進仍然不肯听。鄭泰出來,便與語黃門侍郎荀攸道︰“何公執迷不悟,勢難匡輔,我等不如歸休了!”
荀攸尚無去意,獨鄭泰毅然乞歸,退去河南故里,安享天年。所謂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尚書盧植,亦勸何進停止令董卓入都,說道︰“誅殺中官,用不著征外地部隊。而且董卓凶悍,手里又有精兵,必定不可控制。”
何進仍然愎諫如故;且遣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還鄉募兵,並召東都太守喬瑁,屯兵成皋。武猛都尉丁原,率數千人先後在平陰、河津縱火行凶,燒毀河津幕府及多間民宅,火光照徹城中。就是董卓也引兵就道,從途中遣使上書,請誅宦官,略雲︰
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毒,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鳴鼓如洛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不勝萬幸!
何太後得了此書,還是游移觀望,不肯誅戮宦官;實在就是無能。去問何苗亦為諸宦官袒護,慌忙見何進道︰“前與兄從南陽入都,何等困苦?虧得內官幫助,得邀富貴。國家政治,談何容易?一或失手,覆水難收,還望兄長三思!現不若與內侍和協,毋輕舉事!”
何進听了弟言,又累得滿腹狐疑,忐忑不定。乃使諫議大夫種邵,齎詔令止董卓,董卓已經來到澠池,抗詔不受,竟而向河南進兵。
種邵曉諭百端,勸他回馬,董卓疑心存在其他變動,令部兵持刃向前,竟欲殺害種邵,種邵也無懼色, 目四叱,且責董卓不宜違詔;董卓亦覺理屈,才還駐夕陽亭,遣邵復命。袁紹聞知,懼怕何進改變計劃,因向何進脅迫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