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525章 收取鄴中 揚威河右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525章 收取鄴中 揚威河右

    卻說虎牙將軍銚期,趁著耿蓞進言的時候,也入內與劉秀說道“河北地近邊塞,人人習戰,號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統垂危,明公據有山河,擁集精銳,如果順從眾心,毅然自主,天下誰敢不從?請明公勿疑!”

    劉秀聞言大笑道“卿尚欲如前稱用矗俊

    原來銚期出薊州城時,當行至大街時候,只見人群熙熙攘攘,百姓們听聞動靜紛紛出來圍觀,當時道路瞬間被圍堵得水泄不通。銚期見狀,怒目圓睜,厲聲大喝道“蹕!” 就此一聲怒吼,有如雷鳴一般,響徹街頭,他揮舞著手中的鐵戟,虎虎生風,嚇得圍觀的百姓驚慌失措,紛紛四散躲避,一條通道豁然出現,如此方得出城。

    (蹕字乃是闢除行人的意思)

    劉秀因銚期直前勇往,氣敵萬夫,平時很加器重,所以有此戲言。于是決計自立,出接見長安來使,與來使說河北未平,不便還都,來使只好告辭離去。

    其實邯鄲內外,原來已經早就平定,就是鉅鹿,也相繼投降,劉秀不過設詞拒復,未肯西歸。從此劉秀自據一方,竟就謝絕了更始皇帝。句中有刺。

    這個時候,梁王劉永,擅命睢陽,劉永為梁孝王的八世孫,更始元年由劉玄使劉永襲封。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瑯琊,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並置將帥,侵略郡縣。又有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賊,乘勢蜂起,名目繁多,多約一二十萬,少約數萬,大約不下數十萬眾,所在寇掠。

    劉秀擬出兵四討,先遣吳漢北往,調發各郡的兵馬,幽州牧苗曾已到,不肯听命,被吳漢拔劍出鞘,乘苗曾沒有防備,把他砍死。當下奪得兵符,四處征調,北州震懾,莫不望風而從,發兵來會,共計得數萬騎,由吳漢引兵南行。

    還有耿蓞亦奉著劉秀命令,到漁陽、上谷二縣征兵,亦收斬韋順、蔡充,招得了許多的突騎,南下返報。可巧劉秀出至清陽,接著兩路人馬,自然歡喜欣慰。便拜吳漢和耿蓞為大將軍,前往討伐銅馬賊。

    銅馬賊頭目東山、荒禿、上淮況等,方在城,听聞得劉秀引軍進攻,意欲先發制人,立即派遣眾人挑戰。

    劉秀卻令各軍堅壁不動,等候那些賊軍到他處劫掠的時候,卻偷偷派出偏師,截擊銅馬軍的要路,奪回財物,一面斷賊軍的糧道。賊軍求戰不得,求食無著,勉強支持數日,累得饑乏不堪,連夜逃跑。

    漢軍從後方追躡,到了館陶,大破賊眾,一大半銅馬軍扔了兵械乞求投降,尚有余眾四竄。

    剛好這個時候,高湖重連兩路賊兵,從東南方向來,與銅馬余眾會合,又來抵御漢軍。

    劉秀于是鼓勵兵士,進至蒲陽與其交戰,復將賊眾殺得大敗。賊軍勢窮力竭,只好投降。劉秀封那些農民起義軍的頭目為列侯,那些農民起義軍尚不自安,只恐將來有什麼變故。

    劉秀窺知銅馬軍那些士兵的心意,飭令各軍歸營,自乘輕騎巡行各寨,降眾方相語道“蕭王推心置腹,親疏無二,我等能不替他效死麼?”嗣是全體悅服。劉秀因此將投降的眾人分配各軍營,得眾數十萬,因此關西號劉秀為銅馬帝。莫非權略。

    劉秀又探得赤眉別帥,與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合十余萬眾,在射犬城,當即乘銳進擊,連毀數十營壘,賊軍皆西遁。

    劉秀順道南略,招諭河內吏民。河內太守韓歆,舉城出來投降。韓歆和邑人岑彭,之前曾受劉玄封爵,得為歸義侯,嗣為淮陽都尉,道阻不得就任,于是到河內投靠韓歆。韓歆既然出降,岑彭亦進見,面見言語劉秀道“彭蒙前司徒矜全,未曾報德,今復得遇大王,願為大王效力!”

    劉秀溫語獎勉,即令岑彭與吳漢,前往進擊鄴城。鄴城由謝躬居守,從前與劉秀共定邯鄲,還屯鄴中。

    劉秀南擊青犢,曾使人告訴謝躬道“我追賊至射犬,必能破賊,尤來在射犬山南,必當驚走,若仗君威力,擊此散虜,定可一鼓殲滅了!”

    謝躬亦稱好計。到了劉秀攻破青犢,尤來、果北、走隆、慮山,謝躬留將軍劉慶,及魏郡太守陳康守鄴中,自率將士前往進擊尤來。偏偏窮寇死斗,鋒不可當,謝躬反吃了一大敗仗,逃回了鄴城。劉秀因謝躬留在鄴城中,動遭牽掣,此次乘謝躬外出,先遣辯士說服了陳康,然後輕兵繼續跟進,徑入城中。謝躬尚全無所聞,還到城下,門正開著,便縱轡進去,不意城門左右,埋伏漢軍,一聲鼓號,便把謝躬拖落馬下,用繩子捆住。岑彭尚欲數謝躬罪狀,獨吳漢目道“何必再與鬼徒說話?”道言未絕,已從腰間拔出佩劍,手起劍落,把謝躬劈作兩段。當下梟首徇眾,眾皆懾伏,不敢異言。

    謝躬亦南陽人氏,與劉秀是同鄉,之前曾與劉秀相識,同事劉玄,至此積不能容。謝躬妻子曾經秘密告誡他說道“君與劉公積有嫌隙,乃不知預備,恐遭暗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謝躬視為婦人迂談,終究為人所戮。就是謝躬妻子亦被陳康拘禁,連將軍劉慶也被拘住,結果是難免一死,同歸于盡。臣殉主,妻殉夫,也似不可厚非,其實只是遭受連累,不見得就是自願殉死的。

    吳漢和岑彭,既平定了鄴城,仍然使太守陳康留下駐守,自引部兵回報劉秀。

    劉秀欲乘勝北上,略定燕趙之地,自思長安孤危,將來必為赤眉軍所破,因此又擬遣兵西出,伺釁並吞。于是拜鄧禹為前將軍,特分麾下精兵二萬人,屬鄧禹調度,所有偏裨以下,許得自選,指日西行。

    鄧禹即部署粗定,向劉秀告辭,劉秀復問鄧禹道“更始雖入關中,朱鮪李軼等,尚據守洛陽,若我輩北去,將軍又復西行,他必來窺我河內。河內新定,地方完富,不可不擇人居守。究竟是何人可使,還請將軍教我。”

    鄧禹答說道“偏將軍寇恂,文武全才,足當此任。”

    劉秀聞言點首稱善,遂召寇恂入營帳,當面授于寇恂為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寇恂先辭後受,並請任賢為助。劉秀因中說道“從前高祖嘗任用蕭何,關中無阻。我今舉河內委公,願公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厲士馬,能勿使他兵北渡,便是現今的蕭侯。蕭何曾封侯。至若扼住河上,為公外援,我自當另遣良將便了。”

    寇恂拜謝而去。劉秀再命馮異為孟津將軍,使其統領魏郡河內各兵馬,屯守河上,拒遏洛陽,馮異亦受命啟行。既至孟津,擇要築壘,屏蔽河內,河內太守寇恂,越得安心籌備,具餱糧,治器械,接濟北軍,源源不絕。蕭王劉秀,自然放膽北進,前往進擊北寇去了。

    這個時候,更始帝劉玄方封李軼為舞陰王,田立為廩丘王,使與大司馬朱鮪,白虎公陳僑,帶領部曲,號稱三十萬眾,保守洛陽,又令武勃為河南太守,管領糧食。聞得劉秀北行,將乘虛進攻河內,馮異早已料著,特寫了一書,遣人投與李軼,書中略雲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叛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時,垂業于萬世也!苟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亦恐疏不間親,遠不逾近,公豈真能安居一隅哉?今長安壞亂,赤眉臨郊,王侯構難,大臣乖離,綱紀已絕,四方分崩,異姓並起,是故蕭王跋涉霜雪,經營河北。方今英俊雲集,百姓風靡,雖歧慕周,不足以喻。公誠能覺悟成敗,亟定大計,論功古人,轉禍為福,在此時矣!若待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

    李軼得書,躊躇了好多時,暗想從前起義同事,本來與劉秀兄弟,很是相親相愛,悔不該陷沒劉演,構成嫌隙。

    現在劉玄庸弱,不足有所作為,赤眉渠帥樊崇逄安謝祿楊音等,分道入關,樊崇等西兵連敗,長安危急,眼見他不能久存,若又事劉秀,恐怕觸彼前嫌,復難自全,不得已含糊作復,交與來使帶回。馮異正待使歸報,既得復書,忙展開一閱,但見書中寫著

    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期轉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人。

    馮異覽罷,已知李軼心意,當然歡喜安慰。反間計已得告成了。遂只留數千人屯守,自督促精銳士卒萬余人,北往攻取天井關,連拔上黨兩城,再班軍回師河南,略定成皋以東十三縣,削平各堡,收降兵至十余萬眾。

    河南太守武勃,聞得成皋一帶,俱降馮異,不由的憤懼交加,連忙率領士兵萬人,前往徇成皋。到了士鄉亭邊,剛好遇到馮異引兵到來,兩下相見,不及答話,便即彼此交鋒打戰。

    馮異軍隊素皆整軍鍛煉,又皆是百戰雄師,無人可敵,偌大武勃,怎能抵擋得住?大約交戰了一二時,武勃眾人多半敗退,獨有武勃不顧死活,還想上前廝殺,巧不巧踫著大樹將軍,橫刀攔住,刀戟相交,不到幾個回合,但听得 的一聲,武勃的首級已經落地,太不經殺了。敗兵慌忙逃散,還有一半兒做了刀頭鬼,馮異趁勢攻下河南。

    果然李軼在洛,不發一兵,坐听武勃授首,袖手旁觀。馮異因李軼踐言,才將李軼原書報知于劉秀。

    劉秀此時已經來到河北,連續攻破尤來大槍五幡等賊軍,追至順水北面,突然被賊眾襲擊,倉猝抵御,竟為所敗。

    劉秀只好率數騎急走,後面有群賊追來,刃及馬腹,馬負痛欲倒,虧得劉秀縱身一躍,投落岸下。說時遲,那時快,將軍耿蓞,帶同突騎王豐等,前來尋找劉秀,看見劉秀危急萬分,當即奮力殺賊,砍死賊目數人,方將余賊擊退。

    王豐見劉秀在岸下,連忙下馬引劉秀,把他扶起岸上,執轡相授。劉秀足已受傷,撫住王豐的肩膀,方才能得上馬。耿蓞上前請安,劉秀看向耿蓞微笑道“幾為賊笑!”是鎮定語。言未已,又有賊眾鼓噪前來,耿蓞忙彎弓力射,箭無虛發,射倒前驅賊人數名,賊人開始害怕後退,耿蓞乃保護劉秀進入範陽。余眾為賊所迫,前已四散,及賊已退歸,才敢趨集,諸將大半聚首,互問主子,都說不見,眾人皆感到錯愕,不知所為。大將吳漢道“卿等但期努力,就使我王失蹤,尚有王兄子等在南陽,何患無主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將听著稍稍安心。過了數日,才知劉秀已退保範陽,乃相偕前往聚會。劉秀得收集將士,搜乘補闕,不到旬日,軍勢復振,乃復進兵安次,再擊賊眾。賊眾飄忽無常,一黨敗去,一黨復來,劉秀軍隊雖然連日得勝,終究相持不下,五校賊尤為猖獗,競斗不退。惱動了一位強弩將軍,姓陳名俊字子昭,籍隸南陽,目無北虜,殺到難解難分的時候,挺身突出,與賊渠短兵相搏,拖賊下馬,格去賊手利刃,揮拳擊賊,中腦斃命。再持短刀殺入賊人軍隊,所向披靡,賊人方才膽落,紛紛竄去。

    陳俊又當先追擊,直趕至二十余里,砍死賊目數人,然後馳還。劉秀望見嘆息道“戰將若盡能如此,還有何憂?”力贊陳俊。

    正贊嘆間,陳俊已來到面前,報稱賊眾已退入漁陽。劉秀且喜且憂道“漁陽險固,賊若負蓞自守,倒也未易蕩平!”

    陳俊答說道“賊眾輕佻,無糧可因,全恃剽掠為生計,最好是我出輕騎,繞過賊前,諭令百姓堅壁清野,阻絕賊鋒,賊進不得食,退無所據,自然解散,不戰可平了!”

    劉秀依計而行,即遣陳俊帶領輕騎,馳出賊前,巡視民間堡砦,勸令繕守,且代為了望保護,所有田野積聚,一並收藏。賊眾無從掠取,果然饑乏,逐漸散去,劉秀益稱陳俊為神算。

    正要遣將平滅賊軍,剛好接到馮異傳來的捷報,並且附上李軼原書,劉秀覽罷後,即手書報于馮異,略言季文多詐,切勿輕信。季文即是李軼的表字。一面將原書頒示守尉,飭令戒備,部將多以為非策。哪知蕭王劉秀是計中有計,將趁此借刀殺人,報復殺兄之仇。也是李軼自取其禍,不得謂劉秀忌恨深刻。

    約閱月余,李軼竟被人刺死。主使的乃是朱鮪。朱鮪與李軼同守洛陽,分領部曲,本來是沒什麼嫌隙,至李軼書宣露,朱鮪始知李軼有異謀,于是派人殺死李軼。復遣部將甦茂和賈強,領兵三萬余人,渡過鞏河,直攻溫邑,再由朱鮪自率數萬兵馬,進搗平陰,牽制馮異。警報與雪片相似,迭傳河內,太守寇恂,當即勒兵出城,移文屬縣,諭令發卒御敵,同會溫下,軍吏都向寇恂諫阻,謂宜待眾軍畢集,方可前往。

    寇恂慨然道“溫邑為郡城屏蔽,失去溫邑,郡城將如何保守呢?”

    遂不從眾議,驅兵急進。既至溫下,諸縣兵亦陸續到來,就是馮異也遣兵來援助,士馬四集,旌旗蔽空。

    寇恂令士卒乘城,大呼劉公兵到,接連喧噪了好幾聲。望見敵軍陣動,便麾兵出去進擊,踴躍直前,敵軍里面的甦茂,最是膽怯,不戰先潰;賈強勉力支持,禁不住寇恂軍隊的奮迅,只好退去。

    一經退走,陣伍便亂,那寇恂如何肯舍?自然招呼各軍,並力追來,漸漸逼至河濱。甦茂渡河先逃,甦茂部下多半溺死;賈強遲了一步,即被寇恂軍圍住,一時沖突不出,竟至戰死。

    武勃不武,賈強不強,何況一個庸弱的傀儡皇帝劉玄呢?殘眾不及渡河,都為寇恂軍所獲。寇恂長驅渡河,擬迫洛陽,可巧馮異亦引兵過河,擊朱鮪途次,與寇恂會師,同至洛陽城下,環攻了一晝夜。見城上守兵尚盛,料非旦夕可下,于是收兵退歸,各自向劉秀處報捷。

    劉秀聞河內有警,唯恐失守,及寇恂書傳入,方大喜道“我原知寇子翼可重任呢?”子翼即寇恂之字。

    諸將聯翩入賀,並上尊號,劉秀搖首不答。忽然有一將士閃出道“大王自甘謙退,難道不顧宗廟社稷麼?今宜先即尊位,然後可言征伐,否則彼此從同,究竟誰王誰賊?”

    快人快語。劉秀聞聲審視,見是前鋒將馬武,不禁作色道“將軍休得妄言,莫謂鋼刀不利呢!”想來是言不由衷。馬武乃趨退。

    先是馬武為綠林豪客,表字子張,也是南陽人氏。自從劉玄稱尊,馬武與劉秀同事劉玄,共破王尋,因此傾心劉秀,後來又隨謝躬共同攻打王郎,王郎破滅,謝躬受誅,馬武乃投入劉秀的麾下,充當前鋒。劉秀愛他人材英勇,頗加信任,至此獨拒絕所請,引軍還薊。馬武履歷至此補出。復令馬武為先驅,耿蓞和景丹等為後應,吳漢為統帥,出兵數萬,窮追尤來等賊軍,斬首至三千余級,直至俊靡,方才班師。

    余賊竄入遼西遼東,為烏桓貊人所抄擊,殺掠殆盡。惟都護將軍賈復,追五校賊至真定,十蕩十決,大破賊黨,身上亦受了許多創痕,退臥營中,幾不能起。當下報達劉秀,劉秀大驚道“賈復勇敢絕倫,我嘗不令他自統一軍,正恐他輕敵致傷,今果至此,豈不是失我名將?我聞他妻室有孕,如若生女,將來即為我子婦,幸得生男,我女即嫁彼為媳,不使他憂及妻子呢!”

    敘得得體。這一番言語,傳入賈復耳中,賈復格外感激,靜心調養,竟得漸痊。因即馳赴薊城,與劉秀相見,劉秀慰勞甚厚,待遇益隆。

    賈復,字君父,亦南陽人,少時習尚書學,賈復年輕時師從舞陰人李生,隨其研習《尚書》,因勤奮好學被李生贊譽為“將相之器”。他在新朝末年時成為家鄉冠軍縣的縣吏,有一次奉命到河東郡(治今山西夏縣)押運食鹽,回程途中遇到盜賊搶劫,在同僚數十人全都棄鹽逃命的情況下,獨自把鹽運回到了縣里,為此受到時人的稱贊。後來,荊州爆發了綠林軍起義。賈復也聚集了數百人,佔據羽山,自號將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綠林軍後來與劉演、劉秀兄弟率領的舂陵軍聯合,勢力大增,屢破新朝軍隊,最終于更始元年(23年)擁立更始帝劉玄為皇帝,以復興漢朝的名義,建立了玄漢政權。劉玄很快便推翻了新朝的統治,于次年(24年)遷都長安(治今陝西西安)。當時,各地反對新朝的勢力多尊奉玄漢為正朔。賈復也率部眾歸附了玄漢,在漢中王劉嘉軍中為校尉。

    劉玄命劉秀以大司馬、破虜將軍的名義持節經略河北。

    當時,賈復見玄漢政權日趨腐敗,于是勸劉嘉脫離劉玄而自立,但卻為劉嘉所拒絕。劉嘉知道賈復志向遠大,便寫了一封推薦信,向劉秀推薦賈復。賈復遂辭別劉嘉,自漢中趕赴河北,最終在柏人(治今河北隆堯西南)找到了劉秀,先去拜訪了劉秀的親信鄧禹。鄧禹將賈復引見給劉秀,還稱其有將帥之才。劉秀遂將賈復安排在幕府,任命為破虜將軍門下督盜賊,還賜以左驂馬。大司馬督段孝等都排擠賈復,稱其作為新人卻欺辱同僚,請求將賈復從幕府屬官調為地方官。劉秀卻力挺賈復,表示其職不得隨意撤換。

    賈復不久便隨劉秀南下信都(治今河北冀州),並被任命為偏將軍,後又隨大軍討平了割據邯鄲的王郎,以功升任都護將軍。

    此時,“長安政亂”,各地豪強紛紛據境自立。劉秀也決定脫離玄漢,在河北另謀發展。賈復辭嘉從秀,戰必先登,不顧身家,真定一戰,受傷頗重,危而復安,好算得一大幸事。復亦二十八將之一。有詩贊道

    摧鋒陷陣敢爭先,勇士輕生不受憐;

    幸有天心陰鑒佑,傷痕復合慶生全。

    賈復至薊,正值同僚諸將,共議勸進,復當然列名,究竟劉秀曾否允議,待看下章節自知。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525章 收取鄴中 揚威河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525章 收取鄴中 揚威河右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