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485章 漢武帝信妄封禪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485章 漢武帝信妄封禪

    卻說齊人公孫卿本是一個方士,因聞漢武帝新得寶鼎,也想乘此時會入宮面見當今皇帝,企圖得個一官半職,因此胡編亂造湊成一本書,叫做《札》書,攜帶著這本自己編的書札入都,托人鑽通了一條門路,把書獻入。書中語多荒誕,書內說軒轅黃帝得寶鼎,修煉成仙,乘龍飛天是辛巳朔旦冬至,今歲大漢得寶鼎,適當己酉朔旦冬至,古今相符,足稱繁盛祥瑞雲雲。

    漢武帝劉徹閱覽此書,很是覺得合自己心意,遂召公孫卿入宮見面,問此書為何人所作。公孫卿隨意捏造,說是受諸申公,且言申公已死,只有此書遺下。漢武帝信以為真,且問申公有無他語。公孫卿又答道“申公曾謂大漢肇興,正與黃帝時代,運數相合。大約高皇帝後,或孫或曾孫,聖聖相承,必有寶鼎出現,寶鼎一出,上與神通,應該封禪,重行黃帝故事。今寶鼎適符聖瑞,可見申公所言,真實不虛了。”

    漢武帝復問黃帝如何封禪?公孫卿亂說了一大篇,無非是把岳宗泰岱,禪主雲亭的套話,信口鋪張。又把當時甘泉宮,指為黃帝時代的明庭,謂黃帝曾在明庭接見百神,後來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乘龍登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余人;還有許多小臣,要想攀龍髯上去,龍髯被扯斷,統皆墜下,連黃帝所帶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無從再攀,只得抱弓悲號,因以鼎湖名地,烏號名弓。全是牽強附會。這番言詞,漢武帝已听過許多方士,說及大略,不過公孫卿所談,更覺得詳細有趣,娓娓動听,遂不禁長嘆道“朕如能學得黃帝,棄妻子也如敝屣哩!”

    當下拜公孫卿為郎官,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公孫卿以漢武帝的名義出游,回來報告給漢武帝,說他在緱氏城上發現了仙人的蹤跡,有物如雉,往來城上。”

    漢武帝劉徹听後很高興,想要親自去緱氏城視跡。但是擔心自己會被騙了。

    憤怒之下,漢武帝劉徹說了這樣一句話“得毋效文成五利乎?”

    文成、五利,就是利用漢武帝求仙的心理,招搖撞騙,事情敗露,被殺。公孫卿是知道這兩個人的事跡的,也知道那些人的下場。

    面對漢武帝劉徹的憤怒,公孫卿靈機一動,巧言令色的回答,道“仙者非有求人主,而是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

    漢武帝听了覺得有理,覺得畢竟神仙谷高高在上,哪里是可以隨隨便便讓凡人看見的。此次東行之時,漢武帝劉徹采納了公孫卿的建議,親自到緱氏山求仙。

    漢武帝 劉徹來到緱氏城,又听聞了一個人修成仙的故事王子登仙。

    這個王子是東周時期,周靈王的長子,名晉,字子喬,天賦異稟,聰明伶俐,他喜歡吹笙,能奏出鳳凰和鳴一般的美妙之音。周靈王將他立為太子。十七歲那一年,王子喬到伊水和洛水之間出游,仙人浮丘公將他接到嵩山之上,回去之後就死了。靈王十分哀痛。

    後來,有人稟報靈王說“太子在緱氏山上,乘著白鶴吹笙,托當地人傳話‘請辭謝天子,我跟隨浮丘公住在嵩山很安樂!不必掛念。’”周靈王心有所動,派人挖掘他的墓冢,發現只剩下一具空棺,才知道他已經成仙去了。

    到了周靈王二十七年,周靈王夢見太子姬晉乘坐在仙鶴上來迎接自己,醒來後,仍听到窗外飄散著絲絲縷縷的笙之音。周靈王說“我的兒子來接我了,我應當離開了。”便立下遺囑,將王位傳給次子貴,隨後無疾而終。太子貴即位,被稱為周景王。

    同年,楚康王也駕崩了。令尹屈建和群臣商議,立他的胞弟麇為楚王。沒過多久,屈建去世,公子圍接替他做了楚國令尹。

    後來,人們在緱氏山腳和嵩山頂上為王子喬修建了祠廟,寫下了贊頌他的詩

    妙哉王子,神游氣爽。

    笙歌伊洛,擬音鳳響。

    浮丘感應,接手俱上。

    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之前漢武帝也恐為所欺,曾向公孫卿說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公孫卿答稱人求神仙,神仙不須求人,應該寬假歲月,精誠感應,方得上迓仙人。

    這分明是借口拖延,不負責任,比那文成、五利,更為狡猾。所以文成、五利,終致授首,公孫卿卻得坐靡廩祿,逍遙了好幾年。究竟這文成、五利,姓甚名誰。作者在此補充說明。

    自漢武帝劉徹迎供長陵神君圖像,便有方士李少君,料知漢武帝迷信鬼神,入都獻技。

    李少君不娶妻,不育子,又不肯言籍貫年紀,但挾術周游,語多奇驗。及抵長安,便有人替他揄揚,傳達宮中。

    李少君曾經和武安侯田一起宴飲,座上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問老人的姓名,老人說了姓名後,李少君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一起夜里游玩宴飲過,那時你很小,跟你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認識你。”在座的人听了李少君這番話都很驚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漢武帝便召見李少君,親自加于面試,取出一古銅器,令他說明是何朝代所制。李少君不待摩挲,立即答道“我認識這件銅器。春秋戰國時的齊桓公曾把它擺在自己的床頭。”漢武听李少君這麼一說,就細看銅器上刻的字,果然是春秋時齊國的銅器。

    如此巧被李少君猜,漢武帝自然以為李少君是神異之人。且李少君容貌清秀淡雅,看起來似非凡相,益令漢武帝起敬,賜他旁坐。

    李少君因進言道“祠灶便能致物,致物以後,丹砂可化為黃金,並可益壽,蓬萊仙人,亦可得見。從前黃帝封禪遇仙,竟得不死,乘龍升天。就是臣活了數百年,亦虧得遨游海上,遇見了仙人安期生,給臣食棗,形大如瓜,然後得于延年。”

    居然如哄小孩子一般。漢武帝听了,居然相信了,乃親自祭祀灶神,且遣方士入往東海,訪尋蓬萊仙人。

    漢朝的王公貴族們听說李少君能使人長生不死,都對他萬分敬仰,給他送的金錢堆積如山。李少君就用這些錢偷偷買了原料煉成了仙丹,然後對武帝說,“陛下如果不能除掉驕奢淫逸的惡習,仍然貪圖美女縱欲無度,到處征戰討伐,喜怒無常,使冤魂流落在荒野,讓城市里常有殺頭的重刑,那就絕不能煉成仙丹。”李少君把自己不會衰老的秘方給了漢武帝,然後就假稱自己生了病告辭。

    興許是漢武帝太渴望成仙,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這天夜里,漢武帝劉徹夢見和李少君一起登上河南的嵩山,半路上有個神仙拿著旌節騎著龍從雲中降下來,說太乙真人請李少君返回天界去了。

    漢武帝從夢中驚醒了,立刻派人打听李少君的情況,並且告訴親近的大臣說“我昨夜夢見李少君離我而去了!”

    李少君病重時,漢武帝親自去探視,李少君讓人把他煉仙丹的秘方完全記下來,還沒說完就死了。漢武帝說“李少君不會死,他是登了仙界了!”

    李少君剛要入殮時,尸體忽然不見了,衣服連扣子都沒解開,好像蟬蛻一樣。漢武帝更加後悔,恨自己沒有向李少君更多的求教方術。

    也不知道李少君是真的成仙,還是會變化戲法,借口自己病死,在漢武帝對他印象很好的時候這樣“離開”,未曾不是一種保全自己的好事情。

    李少君生前和任朝議郎的董仲躬是好朋友,董仲躬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李少君就給了他兩副藥和藥方,讓他用戊巳年間生長的草、當地出產的油脂、黃精的根和野獸的脂膏,秋天先枯死的根、春天百花的膏汁,在十二月上旬把上述藥料合放在銅器中熬,讓一個童子沐浴得十分潔淨,讓他看好火候,把熬好的膏再制成雞蛋大的藥丸,三只藥丸一個療程。吃了一副藥丸,身子就會非常輕快,吃了三副,舊牙脫掉生出新牙,吃了五副以後,年歲增長了但腰不彎背不駝。董仲躬為人剛強正直,精通《四書》、《五經》,但對方術一點也不入門,還經常嘲笑那些服丹藥學方術的人,常常上書給漢武帝,認為人壽天定,衰老是正常的,不是學方術能長生不老的。李少君知道董仲躬對修道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性格就是這樣,改變不了他的認識。李少君給董仲躬的藥,董仲躬根本就不吃,也不理睬李少君講解的方術。李少君走後幾個月,董仲躬病更重了。他曾听說了漢武帝夢見李少君成仙而去非常遺憾後悔,就想起了李少君給他的藥。董仲躬試著服那藥,只吃了半副,就覺得身輕體壯,病立刻好了。服完一副藥之後,就覺得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這時他才相信真的有長生不死的方術。于是董仲躬就辭去了官職,向方士們求教,但得不到正確圓滿的回答。

    漢武帝都懷疑李少君其實是尸解成仙,很是感到嘆息。可巧來了一個齊人少翁,也與李少君一般論調,正好繼續李少君的行當,說鬼談仙。

    當時漢武帝的寵姬王夫人,得病身亡,王夫人有子名閎,由王夫人病重時,以子相托。

    當時漢武帝長子劉據,已冊為太子,即衛皇後所生。劉閎當然不能立儲,只好許為齊王。王夫人卻也道謝。至王夫人死後,漢武帝追憶不忘,少翁即自言能致鬼魂相見如少時。據說會召喚鬼神的方術(有人說他是在做皮影戲,被人贊為皮影戲的發明者)。

    漢武帝甚喜,便命少翁作起法來,少翁命騰出淨室,四周張帷,並索取王夫人生前衣服,預備招魂。

    到了夜間,在帷外起燈燭,使漢武帝獨自坐著等待著,自己走入帷中,東噴水,西念咒,鬧了兩三個時辰,果然看見有一個美貌女子,被他引至。

    漢武帝正向帷幕中痴痴地望著,看見了這般美婦人,不覺出神,凝睇審視,身材等確與王夫人無二。急欲入帷與其言語,在邊上做法的少翁半睜著眼看出了漢武帝的意圖,很怕被拆穿騙局,于是他連忙上去一把把漢武帝拖住,鄭重其事地說道“陛下不可造次,這是王夫人的魂魄從幽冥處回來人間了,主要是安慰陛下的相思之苦才來見上一面。這鬼魂不比活人,可以把握。陛下若至那榻邊,鬼之陰氣不勝活人陽氣,王夫人的魂魄,便難以久留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漢武帝一下被少翁的話給唬住了,只好無可奈何地又坐回榻上,只能遠遠地看著“王夫人”的影子,雖然不能握手談心,但漢武帝的心情總算是得到一些慰藉。

    漢武帝劉徹當時心情既有慰藉,卻又有不甘,他當時作一首詩吟道

    是耶非耶?

    立而望之,

    偏何姍姍其來遲?

    “王夫人”的魂魄,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淡淡地消失不見,因此少翁的法術卻留在了漢武帝的腦海之中。對于少翁做法令王夫人與自己相見不能不賞,漢武帝心想。少翁雖然不會打仗,但應該讓他體面地與鬼神仙人交往,于是漢武帝就拜少翁為文成將軍,還賞給他不少的黃金錢財。待以客禮,令他求仙。可要他求仙亦不應封為將軍。

    少翁受到漢武帝的寵信,更加賣力地吹噓他的法術。他對漢武帝說“皇上要想與神仙往來,可是現在的宮室和陳設都不像神仙用的東西,神仙又怎麼能來呢?”

    漢武帝劉徹一心想會見神仙,對于少翁的建議全盤接受,于是下令工匠們把皇宮中所有宮殿的殿頂、柱子和牆壁都畫上五彩的雲頭、仙車之類的東西,帷幕和被服上也都繡上神仙的五色雲氣的形狀。

    做完了這些之後,漢武帝還是不見神仙下凡,少翁又建議漢武帝再蓋一座專供神仙居住的甘泉宮,里面的建築高台,台上再造房屋,畫上天地之間太乙等等各色各樣的神像,再擺上各種祭祀用的法器,為的是請神仙下來。

    就這樣又折騰了一年的時間,可是仍然沒有看見一個神仙的影子,漢武帝為此心中就產生了懷疑。少翁眼珠一轉,心想,總得想個辦法挽回當今皇帝對他的信任才行。于是少翁不得不再弄玄虛,他自己把字寫到絹帛上,拌到飼料里面,讓牛吞下,假裝著自己不知道。

    這天,少翁請漢武帝到甘泉宮去求仙,他故意讓手下人牽著牛走過。少翁指著這頭牛對漢武帝,一本正經地說“這只牛的肚子里面有奇怪的東西。”

    少翁裝模作樣地掐指算了半天,才回過頭對漢武帝說“這牛的腹中里定有天書。”

    漢武帝听了,覺得挺神秘的,于是馬上叫左右之人當場把那頭牛宰了,果真從牛肚子里扯出一條絹帛來,上面還寫著字。

    左右之人把帛書呈送上來,心中都佩服少翁真是個仙人。漢武帝這次心里比較冷靜,他仔細地看了看帛書,頓時感覺有些不對。盡管帛書上的字寫的很是稀奇古怪,字句也晦澀難懂,可漢武帝還是看出來這帛書上的字體走向和少翁的字體有某種相似之處。

    漢武帝劉徹不動聲色,轉眼看了看少翁,少翁做賊心虛,趕緊把眼楮轉向別處。漢武帝劉徹見狀,心里明白了個大概,心想竟敢在朕面前行騙。

    于是漢武帝喝令手下將文成將軍少翁捆上,自己要親自審理。

    少翁還沒等到用大刑,在漢武帝的嚴厲詰問下,他就全招了。漢武帝向來自以為精明,如今反而被人愚弄,心中惱羞成怒,他馬上下令將文成將軍砍了。

    漢武帝余怒未息,又怕天下人知道自己被人愚弄而笑話他,他下令左右之人對此事保密,違者處斬。因此少翁被處死的事只有很少幾個人知道事情真相。

    過了一年,漢武帝抱病在鼎湖宮,多日不愈,遍求天下巫醫。這個時候有個方士名字叫游水發根,說是上郡有巫,能通神語,善知吉凶。

    漢武帝即派人迎入,向他問病,巫師便作神語道“天子何必過憂?不日自愈,可至甘泉宮相會。”

    當下讓巫師和自己前住甘泉宮,說也奇怪,漢武帝果然漸見身體好轉,乃親至甘泉宮謝神,且就北宮中更置壽宮,特設神座,尊號神君。神不能言,但憑上郡巫師傳達,記錄成書,名為畫法。那上郡巫師也是少翁之流,借著所謂神語,常說少翁枉死。漢武帝又不覺追悔起來。

    樂成侯丁義,迎合意旨,向皇帝劉徹推薦上了一個方土欒大,謂與少翁同師。

    漢武帝即使人前往召傳欒大,欒大,是膠東王劉寄的宮人,以前曾與文成將軍少翁同師學習方術(也可能是戲法),後來做了膠東王的尚方。而樂成侯丁義的姐姐是康王劉寄的王後,沒有生子。康王劉寄死後,其他姬妾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康王後作風淫亂,與新王合不來,相互間明爭暗斗。康後听說文成將軍少翁已死,想對當今皇上諂媚,就派欒大通過樂成侯求見皇帝講述自己的“法術”。

    當今天子劉徹既已殺掉文成將軍,後悔他死得太早,惋惜他的法術沒有全部使用出來,及至見到欒大,很是高興。欒大這個人身材高大俊美,言談中有許多機巧,而又敢于說大話,像真有其事一樣。曾自吹說“臣經常往來于海中,會見安期生、羨門高這些仙人。他們因為臣的地位低賤,不相信臣的話。又以為康王不過是一個諸侯,不足以把神仙方術交給他。臣曾數次對康王說,康王又不采用臣的話。為臣的師父說“黃金可以煉成,河水的決口可以堵塞,長生不死藥可以得到,仙人可以招致而來。”但是臣恐怕再走文成的老路,被誅而死,就會使方士人人掩口不言,怎麼還敢再談方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漢武帝借口說“文成是吃馬肝死的,不是朕殺了他。先生倘若真有修成神仙的方術,我對爵祿等賞賜有何吝惜呢!”

    欒大說“臣的師父不是有求于人,而是人們有求于他。陛下若一定要招他來,就要讓招聘的使者地位更尊貴,使他做天子的親屬,以客禮對待他,不要卑視他,讓他佩帶各種印信,才可使他傳話給神人。即便這樣,神人來與不來,尚在二可。總之致尊敬崇求訪神人的使者,然後才有可能招致神人降臨。”

    于是漢武帝要他演示小方術,看有無效驗。演示斗棋,棋子能自相撞擊。

    那時漢武帝正為河水決口而憂慮,而煉黃金又不成功,就封欒大為五利將軍。過了一月多,他得到四顆官印,五利將軍印之外,還佩有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漢武帝頒詔書給御史說“以前大禹能夠疏導九江,決通四瀆。近些日子河水泛濫于大陸,築堤的徭役久不能息。朕在帝位二十八年,如果上天委派士人輔佐我而欒大就是其中之一。《乾》封稱“飛龍”,又有所謂‘鴻漸于般’,朕以為欒大的境遇接近于這個樣子。你們給辦理一下,以二千戶的租稅封地士將軍欒大為樂通侯。”

    漢武帝賜給列侯的宅第一區,僮僕千人。從皇帝劉徹的乘騎用物中分出車馬帷帳器物布置他的新居。又把衛長公主嫁給他作妻子,送給黃金萬斤,把衛長公主的湯沐邑改名為當利邑。漢武帝親自到五利將軍欒大的家里作客。到他家里慰問、賞賜物品的天子使者,絡繹不絕。自大長公主、將相以下,都在他家擺酒慶賀,獻給物品。

    于是漢武帝又命人刻了一顆“天道將軍”的玉印,命使者穿著羽衣,夜間站在白茅草的上面,把印賜給五利將軍欒大,五利將軍欒大也穿著羽衣,夜間站在白茅上受印,以此表示不是天子的臣子。而佩戴“天道”將軍印,只是姑且為了與天子引導天神。于是五利時常夜間在家中祭祀,欲請神仙下降。神沒有降臨,各種鬼卻聚集來了,然而五利善能驅使諸鬼。此後他準備行裝上路,東行到海中,說是要尋找他的師父。欒大見漢武帝後幾個月的時間里,佩戴著六顆大印,其尊貴使天下震動,而海上的燕齊眾方士,無不以手扼腕表示振奮,並自言有祝禁的方術,能夠修煉成神仙。

    元鼎五年秋天,為了討伐南越,漢武帝向太一神禱告祈求福佑。以荊為幡竿,幡上畫日月、北斗、升龍等圖案,以象征太一座的三星,作為太一鋒旗,命名為“靈旗”。在出兵禱告時,由太史官手捧靈旗指向被伐的國家。五利將軍作為使者不敢入海求神,卻來到泰山祭禱。漢武帝派人尾隨著他察看他的行蹤,知道他實際上什麼也沒見到。五利卻妄言說見到他師父了。他的方術已經用盡,大多沒有什麼效果靈驗,于是漢武帝劉徹殺掉五利欒大。只是難為了衛長公主。

    而推薦欒大的樂成侯丁義也因此獲“不道”罪,元鼎五年,丁義被棄市,封國被除。

    既然這漢武帝已經覺悟,連誅文成、五利,應該將方士盡行驅逐,為何又听信這公孫卿的話呢?原來漢武帝不信文成五利,並非是不信神仙,他只是以為文成五利兩人,法術未高,所以神仙難致,若果得一有道的術士,當然必是有效,因此公孫卿進見以後,無非叫他再去一試。所有一切待遇,非但不及五利,並且不及文成。親女兒不肯無故割舍了!公孫卿受職較卑,不使人忌,再加手段圓猾,反好從此安身。還有封禪一語,乃是公孫卿獨自提議,最合漢武帝意旨。當時司馬相如已經病歿,他有遺書上奏,稱頌功德,勸漢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已為所動,再經公孫卿一說,便決議舉行。只有封禪儀制,自秦後未曾照辦,無從援據。就是司馬相如家中,亦曾差人查問,他妻卓文君,謂遺書以外無他語。卓文君尚未死麼?

    漢武帝不得已責成博士,要他酌定禮儀。博士徐偃周霸等,采取尚書周官王制遺文,拘牽古義,歷久未決。還是左內史倪寬,謂封禪盛事,經史未詳,不若由天子自行裁奪,垂定隆規。

    漢武帝乃親自制儀,略與倪寬參酌可否。適逢卜式上言官賣鹽鐵,貨劣價貴,不便人民,漢武帝不以為然,並因卜式不能文章,貶為太子太傅,特遷倪寬為御史大夫。總要揣摩求合,方可升官。

    封禪禮定,漢武帝又想這般盛舉,必先振兵釋旅,方可施行。乃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季,詔設十二部將軍,調齊人馬十八萬,扈駕巡邊。十月初旬出發,自雲陽北行,徑出長城,登單于合,耀武揚威,遣侍臣郭吉往告匈奴,傳達諭旨,略言東南一帶,已皆蕩平,南越王頭,懸示北闕,單于能戰,可與大漢天子,自來交鋒;否則便當臣服,何必亡匿漠北雲雲。

    當時伊稚耳單于已死,其子烏維單于嗣立,听了郭吉之言,不禁怒起,把郭吉拘住不放,自己也不發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漢武帝待了數日,不見回音,乃傳令回鑾。道過上郡縣橋山,見有黃帝遺冢,頓覺起疑道“我聞黃帝不死,為何留有遺冢?”

    公孫卿隨駕在旁,回答說道“黃帝登天,群臣思慕不已,因此取衣冠為葬。”

    漢武帝喟然道“我若上天,想群臣當亦葬我衣冠哩。”

    說著即命備禮致祭。祭畢還長安,遣兵回營。轉眼間便是孟春,東風解凍,正好趁時東封。當下啟蹕東巡,行經緱氏,望祭中岳嵩山,從官齊集山下,听得山中發聲,恍似三呼萬歲一般。恐怕又是公孫卿搗鬼。便即告知,漢武帝也只說听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以山下三百戶為奉邑,號曰崇高。崇嵩二字,古文通用。再東行至泰山,山下草木,尚未生長,漢武帝令從吏運石上山,直立山頂,上刻銘詞數語道

    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

    立石既畢,遂東巡海上,禮祀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齊地方士,爭來獻書,統說海中居有神仙,漢武帝便命多備船只,使方士一並航海,往尋蓬萊仙人。且使公孫卿持節先行,遇仙即報。公孫卿復稱夜至東萊見有大人,長約數丈,近前視看即消失不見,但留下巨足印跡。漢武帝听說,自至東萊親視,足跡尚依稀可認,惟狀類魯蹄,未免動了懷疑之心。偏從臣也來啟奏,謂路中遇一老翁,手中牽犬,說是欲見巨公,言畢不見。都是瞎說。漢武帝方信為真仙,再命隨行方士,乘車四覓。自在海上守候多日,不見回音,乃回至泰山,行封禪禮。即就山下東方致祭,築土為封,埋藏玉牒,牒中所說,無非求福求壽等語,旁人無從窺悉。又與奉車都尉霍子侯,同登山巔,秘密封土,禁人預聞。霍子侯名嬗,即是霍去病之子,漢武帝獨加寵遇,故使得從行。過了一宿,從山北下,來到封禪肅然山。封禪禮成,還駐明堂。到了次日,群臣奏聞封禪各處,夜有祥光,凌晨復有白雲擁護,引得漢武帝色動顏開。再由群臣一齊歌頌功德,漢武帝越加喜歡,遂下詔改稱本年為元封元年,大赦天下。並憶封禪期內,連日晴和,並無風雨,當是由天神護佑,或得從此接見神仙,也未可知。乃復至海上探望。但見雲水蒼茫,並沒有神仙形影,悵立多時,心終未死,意欲親自航海,往訪蓬萊。群臣進諫不從,還是東方朔謂仙將自至,不可躁求,才將漢武帝勸止,不復進行。

    適霍子侯感冒風寒,竟導致暴死,想是成仙去了。漢武帝悲悼異常,厚加賻殮,命人送其靈柩回京。自己再沿海至碣石,終不得一見仙人,乃折往西行,過九原,入甘泉,總計費時五個多月,周行一萬八千里,用去金錢巨萬,賜帛百余萬匹,全是多虧了治粟都尉桑弘羊,職兼大農,置平準官,操奇計贏,才得逐年搜括,供給漢武帝游資。漢武帝因他理財有功,賜爵左庶長,金二百斤。桑弘羊曾經自詡為計臣能手,謂民不加賦,國用自饒。獨卜式斥他不務大體,專營小利。這時候剛好因天氣亢旱,有詔求雨,卜式私語親屬,謂不如烹死桑弘羊,自可得雨,何必祈禱?哪知漢武帝方依任用桑弘羊,怎肯把他加誅。

    是秋,有孛星出現天空,術士王朔,反指為德星,群臣依聲附和,說是封禪瑞應。漢武帝大喜,乃至雍地,親自祭祀五,復回甘泉宮祭祀泰一神。自從方士稱泰一最貴,特在甘泉設祠,號為泰。且定例三歲一郊,各中隨時致祭,不在此例。元封二年,公孫卿又復上言,東萊有神人,欲見天子,漢武帝乃再出東巡,至緱氏縣,拜卿為中大夫,使為前導,直赴東萊。偏是海山縹緲,雲霧迷蒙,哪里有什麼天神天仙?公孫卿無從解說,又把那野獸腳跡,混充過去。漢武帝也不便窮追責問,但托言天時屢旱,特為人民祈雨,來禱萬里沙神祠。萬里沙在東萊海濱,借此為名,掩飾天下耳目。還過泰山,又復望祀,再順路至瓠子口。瓠子河決,已二十多年,漢武帝曾經使汲黯、鄭當時前往堵塞,屢堙屢決。更命汲黯的弟弟汲仁,與郭昌等前往修築河防,積久無成。此次漢武帝親臨決口,先沈白馬玉璧,致祭河神,隨令從官一齊負薪,填塞決河。河旁本有數萬人夫,隨吏供役,至是見文武百官,尚且這般辛苦,怎得不格外效勞?薪柴不足,濟以竹石,好在天晴已久,河水低淺,竟得憑借眾力,堵住決河。又上築一宮,名曰宣防。此舉總算為民除患,但梁楚一帶,受害已二十多年了。抑揚得當。

    漢武帝還至長安,公孫卿恐車駕徒勞,仙無從至,將來必加嚴譴,因復想出一法,托大將軍衛青進言,謂仙人素好樓居,不如增築高樓,徐待仙至。漢武帝乃令長安縣令作蜚廉觀,甘泉作通天台,台觀統高三四十丈。花費了許多的經營,仍然使公孫卿持節供奉,恭候神仙,另在甘泉宮添築前殿。殿成以後,忽然在殿房中生出一草,九睫連葉,大眾都稱為靈芝,立即上奏。漢武帝親自前往查看檢驗,果然不差,乃作芝房歌,頒詔大赦。既而在汶上作明堂,復出巡江漢,由南而東,增封泰山,即就明堂禮祀上帝。正是

    談仙說鬼盡無稽,英主如何也著迷?

    累萬黃金空擲去,水長山杳日沈西。

    漢武帝在位後期迷信方士,大興土木,好大喜功,一股腦的被這個騙,那個騙,導致老年的時候做出了害死親兒子,害死皇後衛子夫事來。如果沒有文景之治,又何來的所謂漢武盛世?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485章 漢武帝信妄封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485章 漢武帝信妄封禪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