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啊,那是個老地方,打從老祖宗那會兒就立在秦嶺底下頭。那地兒,南邊靠著秦嶺,北頭兒臨著黃河,三省的口子上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老輩人常說︰“潼關過,天下通!”這話不是白說的,你要是站到城頭上去望一眼,那氣勢,嘖嘖,能把你魂兒都震住。 老城里頭有個老茶館,叫“秦風茶舍”,開在城東頭的老街上,門口掛著一盞紅燈籠,風吹日曬幾十年,那燈籠皮子都快磨透了。掌櫃的姓李,人稱“李老漢”,年紀六十出頭,一臉溝壑,跟那潼關的城牆似的,風霜里頭磨出來的。他這茶館啊,是啥人都來,三教九流,販夫走卒,啥稀奇事都能在這听見。
“哎喲李哥,今兒個啥茶?”一個瘦高個子,裹著件舊棉襖,一溜小跑進了門。
李老漢端著銅壺,頭也不抬︰“頭道毛尖,二道普洱,三道你愛喝啥喝啥。
” “哎喲,今兒個有啥新鮮事不?”
“新鮮事啊,多得很。昨兒個城外來了個算命的瞎子,說是能看前世今生,連黃河水都能看出個前世來。” “哎喲,神咧!”
那瞎子叫啥名兒,沒人曉得。他自己說叫“無塵子”,听上去像道家的人,可誰也沒見過他穿道袍,就一身青布長衫,腳下一雙草鞋,背個破包袱,手里一根竹杖,走起路來咚咚響。 他一來潼關,就在城門口擺了個攤子,一張草席往地上一鋪,邊上放個銅鈴鐺,風一吹叮鈴鈴響。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說話,任人來問。
有人問他︰“先生,你咋能看前世咧?”
他說︰“心靜,眼亮,魂穩。”
“那你咋能看黃河咧?”
“黃河有魂,她流了上萬年,每一滴水里頭都藏著故事。”
這話傳到李老漢耳朵里,他一笑︰“這瞎子,怕是個瘋子。” 可偏偏,城里頭的人就吃這套。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一听說能看前世,一個個都巴巴地往城門口跑。有人問了,說看見自己前世是個賣糖人的,有人看見自己前世是條狗,還有人看見自己前世是個將軍,帶兵打過潼關。
“哎呦,這瞎子怕不是神仙下凡?”
“怕不是妖精變的?” 議論紛紛,越傳越玄乎。
那天,李老漢正坐在茶館門口曬太陽,突然听見外頭一陣喧鬧。他眯著眼往門口一望,只見一群人簇擁著一個人往這邊來,那人氣勢洶洶,穿著一身青布長衫,手里握著根竹杖,正是那個瞎子。
“哎喲,來了來了!”李老漢趕緊起身,搬了個凳子過來。
瞎子被人扶到茶館門口,坐下,開口︰“李掌櫃,借你這茶館一坐,講個故事。”
李老漢一愣︰“講啥故事?” “講潼關的故事,講黃河的故事,講前世的故事。”
“那你講吧,我听著。” 瞎子一笑,那笑讓人心里發毛。
他摸了摸臉,輕輕咳嗽一聲,然後緩緩開口︰ “話說那年,秦王嬴政還未統一六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潼關這地兒,還是個關口,叫‘桃林塞’,是秦晉兩國的交界處。有一日,秦軍大將白起,率兵攻打晉國,路過潼關,見此地地勢險要,便在此屯兵。可就在當晚,白起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女子,身穿紅衣,手持銅鈴,站在黃河岸邊,對他說︰‘此地有龍脈,不可久留!’”
眾人一听,都愣住了。
“那女子是誰咧?”有人問。
“沒人曉得。有人說她是黃河之神,有人說她是白起前世的戀人。”
瞎子頓了頓,繼續講︰ “白起醒來後,心中不安,便命人查探。果然,在城西發現一處古墓,墓中有一塊碑,上書︰‘潼關之地,埋一帝王之魂,若動,天下亂。’白起嚇壞了,連夜撤兵,從此再不敢在此駐軍。”
“哎喲,怪不得這地兒總鬧鬼咧!”
“可不是嘛,听這瞎子一說,我今晚上怕是睡不著咧。”
瞎子講完故事,站起身來,朝李老漢拱了拱手︰“多謝茶館,今日講完,我該走了。”
“哎?咋這就走了?”
“該講的講完了,不該講的,不能講。”
“那你到底是誰咧?” 瞎子笑了,那笑里頭有種說不出的意味︰“我是誰?我是黃河里的一滴水,是潼關里的一粒沙,是你們前世里的一個夢。”
說完,他轉身就走,頭也不回。 眾人看著他的背影,心里頭空落落的,像是丟了啥。
從那以後,潼關再也沒見過那瞎子。有人說他去了黃河,有人說他回了秦嶺,還有人說他根本就是個夢,是潼關的魂兒變的。 可奇怪的是,自從瞎子走後,潼關的天氣變了。原本晴朗的日子,突然陰了,風也大了,黃河水也漲了。城里的老人說︰“怕是瞎子把啥惹出來了。”
李老漢坐在茶館門口,望著天,喃喃自語︰“咱這地兒,自古就是個故事窩子,啥時候都少不了奇人異事。可這瞎子……咋就偏偏選咱潼關講這故事?” 沒人能回答他。 風還在吹,黃河還在流,潼關,依舊站在秦嶺與黃河之間,像個沉默的守門人,守著千年的秘密。
咱陝西潼關縣,這地方可有說頭。因著秦嶺下來的潼水邊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關,老輩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這地勢,雄赳赳地卡在秦晉豫三省交界,南邊靠著巍巍秦嶺,北邊臨著滔滔黃河,南邊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 ,西邊有華山擋著,東邊連著黃土高 ,還有禁溝、遠望溝、東馬溝、鐵溝這些深溝險壑,溝深崖陡,老天爺造就的軍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著哩!
要論中國歷史,隋唐以前關中能成龍興之地,跟這易守難攻的地形大有關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關這一條道連著。這條道一邊是山,南邊秦嶺伸過來的,陝西這一段叫華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邊是水,北邊的黃河,被這些山擋著,沒轍了只能掉頭乖乖往東流。
可時代變了,秦朝的函谷關過了幾百年到唐朝,黃河帶來的泥沙在函谷關北邊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淺灘,長出一截河岸。中原過來的大軍,不用費勁搶那危險的關口,直接從北邊河岸繞過去就行。這麼一來,秦朝設的函谷關就成了樣子貨,沒啥軍事價值了。
函谷關不行了,東邊的潼關就成了關中新的天險。
潼關東邊的高 ,是從山西過來的黃土高坡。這黃土高坡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對交通和用兵來說,那障礙大得沒邊。山河之間就那麼條窄道道,再加上前頭五里長的黃巷阪,\"車不得雙軌,馬不能並列\",潼關正好守在這道上。
作為咱陝西的東大門,連接著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關這地理位置金貴得很,歷來都是兵家搶著要的地方,人常說 \"四鎮咽喉百二重關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陝西的古道上,走著一支十萬人的隊伍,隊伍中間夾著龐大的皇家儀仗隊。
騎馬走在儀仗隊最前頭開道的,是穿青藍色戰袍、腰里掛著御賜金刀的禁衛指揮使田化龍。頭戴鳳翅金盔,身穿明光鎧甲,手里擎著金瓜鉞斧朝天鐙、腰上掛著 \"隨駕\"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壯長得還周正的一眾大漢將軍,騎馬分在兩邊。戴頭巾或盔帽、穿上下連在一起的直綴和貼里袍服、外頭罩著半身甲的禁衛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著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當了大順皇帝,朝中各種禮制都照著唐朝的來。可主管禮樂的禮政府尚書鞏愰覺得,明朝皇帝的大駕 \"鹵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嚴,就上書請求皇帝大駕按明朝禮制來,牛金星當面跟李自成說了這事兒。剛建立王朝,事兒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這些細枝末節,點點頭就準了。
明朝皇帝的大駕 \"鹵簿\",主要有導駕、引駕、前後護衛、前後吹鼓樂隊、皇帝車輦、隨從這些,光各種旗幟就有一百面。這次從北京往陝西退,一切從簡,用的儀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駕 \"鹵簿\" 還簡單。
可就算精簡了,對從沒見過這陣仗的路邊百姓來說,已經夠震撼的了。
大順朝皇家儀仗隊最前頭是導駕儀仗,十二面大 引路,有羽林 、前鳳 、五色銷金龍 ,這些大 旗面又大又寬,每面旗都得好幾個人托著拽著;大旗後頭是四個巡道使,拿著靜鞭負責清場巡視,後面跟著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隊;緊接著清游隊的是執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隊;再往後是十二面龍旗,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旗在前頭,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間,左、右攝提旗分在兩邊,北斗旗在最後督著。鹵簿旗幡五顏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後是引駕儀仗。前頭是十二排手執橫刀、豹尾槍的騎兵組成的衛隊,叫 \"引駕十二重\"。後面跟著一支龐大的吹鼓樂隊,樂隊之後是十六個幡、十六個幢、各色旌旗組成的旗陣。旗陣後面,左右分列著青龍旗和白虎旗。這支隊伍中間,還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個叫信幡、絳引、豹尾、龍首的木竿上,分別叫教孝表節幡、明刑弼教幡、行慶施惠幡、裒功懷遠幡、振武幡、敷文幡、納言幡、進善幡;幢有長壽、紫、霓、羽葆各四個;還有畫著祥瑞禽鳥、靈獸、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五岳、甘雨甘澤、甘澍、甘膏、甘霈)、五雲五雷八風這些圖案的旗幟,一共有一百二十個。
引駕儀仗後面,才是大順皇帝李自成坐的車輦,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警衛嚴得很。
車輦就是御車,叫 \"輅車\"。輅車瓖金嵌玉,雙轅雙輪,長方形的車廂轎頂上是五彩的華蓋。
李自成坐的車輦前後有幾十位駕士圍著,兩邊有左、右衛大將軍護駕,緊隨車輦的是禁衛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護駕官員外圍,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人數不等,都有軍將領著。禁兵帶著弓、箭、刀這些兵器,隨時應付突發情況。禁兵後面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車駕後面還有一支後部吹鼓樂隊,之後是後宮嬪妃專用的各種車駕,有方輦、小輦、腰輦,再後面是裝著各種用物的安車、四望車等。左、右禁衛都尉各帶幾百名兵士,分四行橫排,分別拿著長戟、刀盾、弓箭和弩,最後的豹尾車作為掩後的屏障。
儀仗最後是後部禁衛部隊,禁衛軍指揮使同知賀遠圖騎馬走在前導旗幟下,後面是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分前後兩個方陣。士兵都頭戴兜鍪,身穿鎧甲,拿著弓或刀、盾,每隊裝束都是同一種顏色,交替排列。
在不寬的古道上,這支本應整齊的隊伍變得互相擠來擠去,亂哄哄的,他們沿著古道,在快落山的夕陽下,默默往關中方向走。
到潼關前,李自成、劉宗敏帶大軍經過弘農河和古函谷關時,仔細查看了地形。
秦漢時期,函谷關是中原通往關中的唯一通道,是那會兒極重要的關隘。可過了一千多年,函谷關兩側的南北淆道和稠桑 上都能繞過關隘,過去那險要地形的防守作用沒了,關中統治者只能放棄古關。
這時候不是雨季,弘農河水少得可憐,天然防御作用有限。但李自成不想讓滿人輕易到潼關前,就留下果毅將軍金龍趙雲飛帶一萬兵馬守靈寶,在原函谷關一線放了張有增的五千人馬,讓他們互相照應,成掎角之勢。他告訴趙雲飛,以弘農河為第一道防線,盡量拖住清兵,能挫挫清軍銳氣最好,實在守不住就退到潼關。
到了潼關,鎖天鷂田見秀帶著留守西安的文武大員,出潼關十幾里,在牛頭 前跪著迎接。
快到潼關時,李自成從車輦上下來,換了自己心愛的烏龍駒寶馬。他想給潼關一帶的守軍鼓鼓勁,讓大家知道 \"李自成是馬上皇帝,雄心壯志還在,還能東山再起\"。
在馬上接受了滿地文武的朝拜後,李自成下馬,和劉宗敏在路邊臨時搭的涼亭里歇了歇,沒坐田見秀準備的和自己帶來的輦車,騎著馬慢慢往潼關去。
前年打下潼關,擊敗孫傳庭時,潼關的險要地勢就給李自成留下了深印象。去年向北京進軍離開潼關時,他就想,要是進軍北京失敗,就退守潼關,跟崇禎割地對峙。可沒想到,除了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頑強抵抗,其他明朝軍隊沒打就投降了。進軍北京順順當當的,自己都稀里糊涂就得了天下。可在天上沒待多久,山海關慘敗又把自己摔了下來,這起起落落的,真是太刺激了!
李自成騎馬往潼關走,一路仔細看潼關前的地勢,田見秀在一旁跟著,邊走邊指給他看。
\"潼關城,兩頭尖,北靠黃河南靠山,蠍子山,鳳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六座城門兩水關,五里暗門不見天,西走十里腳不干,上到城牆轉一圈,始知天下第一關。萬歲,李哥,這首童謠,你還記得不?\" 田見秀問。
\"咋能不記得,把潼關城說得那叫一個透徹。\" 李自成一邊回答,一邊想起攻破潼關殺進關中的情景。
兩年前,李自成派兵繞南山山麓奪取禁溝後,從上南門進到麟趾 上,又從麟趾 上沖下來,拿下孫傳庭據守的潼關城。他對潼關的險要地形記得清楚著呢。
這會兒兵敗回到潼關,他想好好看看潼關以東的險要地形,好利用潼關天險擋住追來的清軍,爭取時間整頓軍馬,東山再起。
潼關東側的第一道防線是牛頭 ,作為潼關前伸的高大 體,守軍能從牛頭 上側擊進攻潼關城的敵人,起到牽制作用。牛頭 和麟趾 被遠望溝隔開,這樣牛頭 既能當第一道防線,又是獨立的,就算失守了,因為有遠望溝隔著,敵人也上不了麟趾 。
牛頭 東南側下方是鐵溝,鐵溝里有個伸向北側 體的大溝岔 —— 小東馬溝。小東馬溝上,馬世耀征調的民夫正在挖壕溝延伸溝體,建堡壘,準備派兵長期守在這兒。
看了黃巷阪、金陡關,又上到麟趾 上,俯瞰潼關城後,李自成好像還沒看清潼關以東的地形,或者沒看夠,又要撥轉馬頭往南側十二連城方向走,想看看南側秦嶺一帶連綿的群山。
田見秀在馬上探身拉住烏龍駒的韁繩,勸道︰\"萬歲,騎馬跑了這麼久,累壞了,咱進關歇一晚,明天再看也不遲。\"
\"今天看完潼關地形,部署好防御軍馬,還得趕去西安,不能耽擱!\" 李自成有點著急。
看大家勸不住,劉宗敏在旁邊說︰\"我的萬歲,李哥,弟兄們都餓得前胸貼後背了,吃完飯再看吧。\"
李自成見劉宗敏說話了,再看看大家確實餓了,就依了他。但沒進潼關城,麟趾 北側靠近潼關城的地方有座魁星樓和附屬建築,一行人就進了魁星樓。底下人趕緊忙活,又從潼關城里端來準備好的飯菜。
田見秀知道李自成愛吃潼關的地方小吃,兩年前打下西安後,還從潼關附近村里找人去給他做。
幾個人趁底下人準備飯菜的功夫,又到 南側查看 \"十二連城\" 和 \"禁溝\" 前的地勢。吳汝義過來催了,才進魁星樓。
進了魁星樓,李自成一眼就看見桌子上的梁喜娃肉夾饃,還有黃河鯰魚湯、鴨片湯、潼關醬菜、牛肉煮饃這些自己愛吃的吃食,頓時笑開了花,一臉的愁雲都散了。他像往常一樣拍著田見秀的肩膀說︰\"子峰,準備得真周到!\"
這幾樣菜和主食都是潼關的特色美食。梁喜娃肉夾饃,在潼關一帶名氣大得很,那白吉餅,脆而不焦,趁熱吃香脆可口,不像有些地方的肉夾饃還得上汁;黃河鯰魚湯,清鮮味美,魚是黃河里的野生鯰魚;潼關醬菜,後來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避難西安時,都夸過呢。
吃飯的時候,幾個人接著聊潼關前的地形。
劉芳亮說︰\"李哥…… 萬歲,我看南邊十二連城的土堡經過風吹日曬,不怎麼結實了,得修修。鐵馬溝靠近麟趾 的一些岔溝容易讓人爬上來,也得弄得再陡點,這工程可不小。\"
\"滿韃子雖說勇猛,可咱有潼關天險,他們過不來!\" 劉宗敏不屑地說。
宋獻策給自己打氣︰\"有咱訓練有素的大順軍,有權將軍和制將軍,來再多滿韃子也不怕!\"
牛金星憂心忡忡地說︰\"古人說," 兵貴為主,不貴為客。兵貴制人,非欲拒之也 "。現在咱順朝就剩這最後的潼關天險了,只能勝不能敗。防守潼關可得千萬小心……\"
他本來還想說下去,可看見李自成臉色鐵青,已經放下筷子不吃了,就把後半截話咽了回去。
李自成本來讀書就不多,在襄陽建立政權後,除了軍事,各種政治、後勤、人事方面的事一大堆,雖說各個方面都有專人負責,但大事還得他親自拍板。\"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了自己的宏圖大計,為了大順的天下,他不得不耐著性子,听尚體仁等貼身幕僚談古論今,也請宋獻策、牛金星、李岩他們講《孫子兵法》、治國用人的道理,請賈立根講督察、監察方面的基本知識。
他不笨,好多東西一點就透。他知道剛才牛金星說的前兩句話出自《唐李問對》,是唐朝大將李靖對用兵方法的論述。
\"兵貴為主,不貴為客。兵貴制人,非欲拒之也\" 的意思是,\"用兵打仗貴在主動,被動就不利,制人就是主動,受制于人就是被動。用兵打仗貴在制服敵人,奪取勝利,而不是簡單地阻擋。\"
《孫子兵法》里說,\"軍旅之事,守于境內,不如戰于境外\",他何嘗不想這樣。可眼下的形勢是 \"為客\",是 \"制于人\",處于不利境地,咋才能爭取主動呢?
劉宗敏一听牛金星說話就來氣,李岩的事不能就這麼算了,可鑒于眼前嚴峻的形勢,還不能找牛金星的茬,就恨恨地瞪了他一眼。
牛金星心里清楚,因為李岩的死,自己把劉宗敏徹底得罪了。他心里委屈,\"賬不能算到我頭上啊\"。他幾次找劉宗敏想和解,都被劉宗敏不客氣地懟了回來。今天說完話,他就後悔了,這些傷士氣的大實話,不該由他這個不懂軍事的文人來說。
田見秀見李自成心情煩悶,就給他寬心︰\"沒啥,目前就潼關咱們就有十幾萬精銳,榆林方向有李過、一功的十萬人馬,河南和山西交界有漢舉袁宗弟)的幾萬人馬,襄陽還有白旺、王文耀他們的幾萬大軍。咱只要守住潼關,飛書調老袁從河南抄多鐸後路,就能打破眼下的不利局面。萬歲,幾年前咱的處境比現在凶險多了,最難的時候,你身邊就咱幾個人……\"
說著,他用手指了指劉宗敏、劉芳亮和自己,接著說︰\"那時候那麼難都挺過來了!後來才有了百萬人馬,佔了湖廣、關中、河南、山西這些地方。想想點燈子趙勝)、高大哥高迎祥)被害後,還有崇禎十一年被困魚腹山中,現在比那時候好上一百倍了!\"
點燈子趙勝,又名趙四兒,山西清澗人,是明末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因為家里窮,他白天種地,夜里住在村東寺廟里,就著蠟燭苦讀,所以叫點燈子。王嘉胤犧牲後,趙勝與拓養坤、劉九思等人推舉紫金梁王自用為首領,結成三十六營,號稱二十萬大軍,趙勝是三十六營首領之一,後來被曹文詔殺了。田見秀是趙勝的二弟,趙勝死後,他殺出重圍,費盡千辛萬苦,投奔了李自成的八隊。
李自成听田見秀說完,點點頭︰\"對,滿韃子就十幾萬人,咱把戰線拉開,跟他們干!\"
田見秀見李自成氣色好多了,想讓他開心,故意問︰\"萬歲,李哥,相傳以前潼關這一帶地勢平坦,根本沒有天險,後來出了個大變故,才有了現在這樣。你听說過這個變故不?\"
\"噢,變故,啥變故?\"
接下來,田見秀講了一段在潼關當地老百姓中流傳的故事。
相傳,盤古開天闢地後,潼關原來是一片平原,人們在這兒辛勤勞作,過得好好的。有一天來了個面目猙獰的妖怪,挑著兩擔水,說當地百姓沒祭祀河神,河神讓他水淹這兒,人們怎麼求饒都沒用。後來來了個老太婆,說口渴想借點水喝,妖怪心想自己挑的是五湖四海的水,看這老太婆能喝多少,就答應了。沒想到老太婆一口氣把一桶水喝光了,妖怪見狀忙去阻攔,不料卻被老太婆抓住手腕無法動彈,掙脫逃跑之際打翻了另一只水桶。霎時間大水鋪天蓋地而來,淹沒了農田,老太婆急忙拿出簪子,開始前後左右劃撥,簪子劃過之處,頓時出現了一條條溝壑,洪水也向著溝壑退去,田野和村莊都得救了,禁溝也就是這個時候才有的。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那老太婆就是南海觀世音菩薩,專門來救助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