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陳先生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貿公司最頭疼的問題。
在過去的外貿專營時期,外貿工廠沒有外貿經營權,外貿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交付給外貿公司。這就導致外貿公司壟斷了銷售渠道,掌握了定價的主動權。
在外貿專營時期,只有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外貿公司,才有資格參加在廣州舉辦的出口產品交易會。外貿工廠要想參加廣交會,需要征得外貿公司的同意,以外貿公司業務支持人員的身份入場。
在廣交會上,外貿公司會拿著外貿工廠提供的樣品,與外商進行洽談。外貿公司在與外商簽約後,才會回過頭來與外貿工廠簽訂內貿合同。
在外貿專營時期,外貿公司是受到政策保護的中間商,是純粹的服務提供商。它們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外貿業務,這是它們的安身立身之本。
做外貿業務是有門檻的,除了享受政策配額、結算匯率優惠和專業貸款外,做外貿業務的公司作為服務提供商,還要具備一些人力資源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外語人才。學語言是有方法有天賦的。學外語的人多,能夠達到用外語交流的人就不那麼多了。
賈勇對貿大出身的一幫同事禮讓三分,對專家級葡語翻譯何洪利尊敬有加,都是因為在外貿公司里語言好的人是很有優勢的,出國機會多,做業務機會多,掙錢機會多,獲得提拔的機會也多。賈勇不想得罪這些將來都有可能做自己領導的人。
做外貿業務,不僅要能用外語交流,更重要的是會用外語說服人。在外商不是非買不可的時候說服他。這需要很高超的外語溝通技巧。
能達到這種水平的外語人才,在外貿行業里也是鳳毛麟角。只有像賈勇這樣有駐外經歷的外貿員,不僅學過外語,還有機會在國外工作中使用外語的外貿員,才有可能達到這種境界。
在外貿專營時期,外貿公司在工資待遇、住房福利、職業發展方面有優勢,能留得住人才。生產出口產品的外貿工廠,因為沒有外語專業人才,沒辦法自己開展外貿業務。
一些外貿工廠急于做外貿業務,但養不起也留不住外語人才,就想了破局之道,私下里給外貿員塞佣金,讓外貿員才掙一份外快。
佣金的比例,依據業務規模大小、業務緊急程度和外貿合同的盈利情況而不同。佣金比例既然是可以談的,就會有分歧。有些外貿員為了爭取到高額佣金,當著外商的面,就讓廠家下不來台,不給佣金不做業務。
賈勇在廣交會上就見到過這樣的事,一邊是急得冒火的手里攥著樣品的工廠代表,一邊是有采購意向的外商,外貿公司的外貿員就站在那里,耷拉著臉一言不發。
外貿員不僅自己不幫助工廠談業務,還不讓工廠代表找其他外貿員幫忙,最後,外商只好無奈離開。氣得工廠代表破口大罵外貿員狼心狗肺。
第二個條件是要有外貿人才。外語人才和外貿人才還不一樣。外貿人才是懂外貿交易慣例,有外貿實務操作經驗的外語人才。
做外貿,有一整套的交易慣例。比方說,合同該怎麼簽。有些合同是意向性的,有些合同是實質性合同。兩種合同都有履約風險。
意向性合同外商可以隨時棄貨,外貿公司無法處理已經采購的訂單,形成庫存積壓。時間長了只能做壞賬處理。
外商也絕非善良之輩,簽過意向性合同的外商,很可能在外貿公司走投無路的時候,回過頭來找外貿公司殺價。這種殺價,可不是七八折、五六折的殺價。外商是照著一折來殺價的,最高不會超過兩折。
實質性合同也存在履約風險。一般有交貨期限風險,交貨質量風險,還有交易單證風險。
交貨期風險分為生產周期風險和運輸風險。外貿工廠可能為不止一家外貿公司生產訂單。先生產哪個訂單,後生產哪個訂單,就決定了交貨期的不同。
比方說,有的外商專門做學生用品。有的學生用品要在開學前生產出來,有的學生用品要趕在放暑假的時候生產出來,生產周期差一點,沒趕上交貨期,外商就會棄貨。
賈勇給葉先生備貨的時候,為什麼只選擇生產出口陶瓷的外貿工廠?就是因為外貿工廠有庫存備貨,不像小工廠按訂單生產,不見兔子不撒鷹,見到訂單才開始采購原料。一般情況下,外貿工廠沒有不能按期交貨給外貿公司的風險。
後來有些外貿工廠為了壓降成本,搞零庫存管理。理念雖好,執行起來難度太大,實際上就是一個噱頭,搞宣傳,唱高調可以,實際操作起來,交貨風險很高。
唱高調的廠長經理成了國內知名的經營管理專家,又是電視采訪,又是著書講學,升了官去到地方做行政了。可他管理過的企業經常不能按時交貨影響了市場形象,客戶越來越少,最後倒閉了。這種事在外貿行業里屢見不鮮。
貨準備好了,還有運輸的問題。外貿業務一般都需要陸海聯運。陸運和海運餃接不好就很容易出問題。
賈勇在唐山給葉先生發日用瓷,貨車司機在工廠大院里出了交通事故,這就是陸運問題。
要不是好心的唐山司機幫忙,貨運不到港口,就趕不上聖誕節前的船期,就會產生交貨期問題。
賈勇曾經設想過,萬一那天沒趕上船期怎麼辦?華藝國貿公司給葉先生做的是賒銷業務,而且是長期訂單。葉先生不會棄貨,但是葉先生會在那一單貨的結算價格上討價還價。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再體面的商人,也不會心慈手軟,這就是所謂的義不掌財。華藝國貿公司因為葉先生這單貨受到了損失,責任追究下來,那就要外貿員賈勇來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