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之道法自然

第1章 了翁之怒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少出無門 本章︰第1章 了翁之怒

    政和元年,辛卯,五月丁卯。

    降�子“累據臣僚上言錢法之幣”。

    自此北宋歷史上最大宗的貨幣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北宋出現的“交子”可以毫不謙虛的說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貨幣革命”。

    也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官辦發行的第一個紙幣。

    天聖元年成立的“交子務”,也成為世界史第一個帶有國家屬性的銀行。

    自,哲宗紹聖年間“界率增造,以給陝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為始的增發和濫發乃至私法,直接導致了朝廷對經濟的管控能力喪失。

    “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之用,又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增發,使得一場席卷全國的經濟危機初現端倪。

    然,“大觀中,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的情況,已經到了不得不進行貨幣改革的地步了。

    也就是說,當時的“錢引”這玩意兒是沒有什麼準備金的。增發只能加大經濟危機的危害。

    遂于政和元年停止收易舊引,恢復“天聖界額”並置本錢。

    這場迫于無奈的貨幣改革,卻基本上全盤否定了,因哲、徽兩朝,交子惡性膨脹,于崇寧間,蔡京對“交子”改“錢引”的貨幣改革成果。

    然此事,不僅僅全盤否定了蔡京的改革結果,也是元佑黨對元豐黨的一場政治上的清算。于是乎,一場自崇寧就已經偃旗息鼓的黨爭,再次劍拔弩張。

    在我們漫長的文明史當中,存在長達三百一十五年的宋,無疑是一朵奇葩。

    宋,保持著很多古代社會的特點,但也發展出一些現代社會的雛形。

    而且宋朝的商業信貸、期貨貿易、冶金煤礦、制造工業、第三產業以及對外貿易均相當發達,商業化和城市化達到較高水平,擁有財產權的中產階級和市民階層漸成氣候。

    這些特點表明,北宋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近代社會特點。

    宋朝,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歷史經濟、文化、商業的“巔峰”,恰恰不是其古代性。而是因為其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性。

    也就是這種古代性和現代性的相互撞擊下,成就了宋代的輝煌。同時,也埋下了令其滅亡的根苗。

    然而,這種古代性和近代性共存、踫撞,對于當時的統治者而言,無疑是復雜的,不可預見的,同時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

    他們不僅要疲于應對對外的戰爭,和其內部,代表了傳統的封建階層和士紳階層,以及新興的資本階層的黨派斗爭。

    還要對應各種私募資金對國家金融體系的沖擊。以及復雜的金融體系恢復,應對貨幣超發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

    如何和平的化解金融危機,不要說是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就連現在,也是個世界性的難題。

    更加要命的是,還要應對古代社會的慣性,和近代社會的萌生,在那時的物理性踫撞,和屬性不同的交接融合而導致的化學性的傷害。

    更加讓其疲敝的是,自熙寧年間開始的元豐、元佑兩黨的“共輔皇圖”,逐步演變成崇寧、大觀年間的新舊兩黨血腥的、近似于瘋狂的廝殺。

    如果說無限制發行紙幣,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垮了趙家王朝的話,倒是一個欠妥。

    這兩者,只能說是最後的,或是其中的一根稻草。

    其中最大的誘因,則是這代表不同階級的新、舊兩黨之間的斗爭。亦是舊的文人、士族、封建階層,和新興社會階層的一場你死我活的,不帶任何私利的廝殺。

    這種廝殺是損人不利己的,也是沒有任何對錯可言的。

    只是兩黨都在𥕜衛自己的信仰,和自己所代表的這個社會階層的存亡。

    所以,不可調和,亦不可理瑜。

    于是乎,政和元年的這場,旨在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的經濟改革,又毫無懸念的演變成一個復雜的且又簡單的兩黨之爭。

    于這場不見血光,卻如血磨羅剎場的爭斗中。任何中庸之道,自然不會,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是月,再下通州取陳《尊堯集》送編修政典局。

    原先這陳《尊堯集》已經“初取《尊堯集》在正月壬辰”,如今再取,倒是一番波折在里面。

    其中所謂“波折”,蓋因“崇寧既建闢雍,詔以荊公封舒王,配享宣聖廟,肇建坐像,了翁憤之”。

    荊公什麼人?王安石便是。了翁為誰?陳是也。

    然,這了翁究竟是如何憤怒?為什麼憤怒?我等也不甚知曉。

    只知道你這糊涂的小官家,把那王安石的塑像弄到宣聖廟我就不樂意。

    你這樣做就是對不住那“天地君親師”!你就是不听聖人之言!你就是欺師滅祖!總而言之“祖宗之法不可違”!

    不過你也不能怪他。

    別說是一場牽扯國家,民資命運的改革。即便是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現,也是會有一幫人去毫無理由的去抵制。

    這種抵制不僅是北宋,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現代社會的這種抵制,被包裝上了一些所謂“科學”的外衣。

    比如說,居民樓上的通訊信號發射基站。

    據說,這玩意兒能產生讓人看不見摸不著的輻射。

    而且,這種輻射是對人體有害的,會破壞人體的微循環的,會導致各種各樣不可名狀的疾病的。更甚之,言其“乃殺人于無形之利器”也不為過。

    不過,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在國內。在國外燒毀基站的事也時有發生。

    比起我們來,這些個洋鬼子倒是更為激烈。只不過少了頭上裹上紅頭巾,將手中能請下神仙的符咒變成了十字架。

    不過這外籍義和團員們已經進化到不燒電線桿了!改燒5g基站了!

    倒是個異曲同工,五十步笑百百步。卻也不乏一個奇觀,世界共賞之。

    咱們還是書歸正傳。

    說這了翁先生出這《尊堯集》影響卻有如此的大麼?沒事干誰去理他,不看他的書倒也省心。

    卻也不能這樣說,你當是現在呢?隨便寫點什麼讓機器人給審核一下就能在番茄發表?

    現在很多人都用ai寫作了。

    倒不是我惡意的去抵制ai寫作這個新興事物。

    不過,寫書這事吧,首先是作者和讀者之間心靈上的交流。也就是說,我能在這本書里感受到作者的心態,觀點。通過人物,場景的讀取,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和情緒上的共情。

    你這都用機器人了,我也就用機器人跟你聊唄。

    說來說去,最終也是兩個機器人在交流。他們就是能聊到天荒地老,里面沒作者和讀者什麼事。

    這樣的交流很無聊,也很無趣。

    不可否認,隨著ai技術的發展,也會讓機器產生人類一樣的思想和思考。

    假若真有那麼一天來臨,我估計,那會也就沒我們人類什麼事了。

    因為思想這玩意兒沒人能控制的了,別說控制別人的思維想法。我都控制不了我自己的。

    書歸正傳吧。

    在ai沒有出現之前。在歷朝歷代,“出書立說”都是件大事,各朝的朝廷或是政府也有“有所司”去審查。

    就北宋而言,每年“議禮局進禮書,已降指揮各轉官內有見系責降人,依例更不推恩,所給告令吏部勾取毀抹”。

    也就是說,這書麼,也就是我讓你出你才能出。

    而且,作為中間派的張商英,也有他負責的編書任務。

    于是乎,請上“請編熙寧、元豐閑事,號為《皇宋政典》,就尚書省置局”

    帝曰“從張商英建請也”。

    然,至于為什麼非要拿了翁先生的《尊堯集》?

    這其中的波折,那就只能問那當時朝中的“二中”了。

    這“二中”且不是董仲舒筆下《春秋繁露•天道無二》的“二中”。乃尚書左丞何執中和知樞密院事的鄭居中。

    不過這“持二中者,謂之患”的評價倒是說的貼切。

    然,《尊堯集》此時進京的奧義,恐怕只有這“二中”才能說的清楚。

    于是乎,正月壬辰,詔明州取陳《尊堯集》送編修政典局。

    《尊堯集》小可倒是草草讀過。

    其內容主要是針對王安石所撰《熙寧奏對日錄》所寫。

    謂《熙寧奏對日錄》中所記錄的宋神宗的話,大多是王安石這貨“假托編造”的,請大家不信謠也不傳謠。

    在書中,他還以孔子的“正名”說教來抨擊王安石“不明君臣之大分和祖宗不足法”。

    說王安石“不遵祖訓示變亂是非”,其學術是出于“刑名度數,性命道德”之說。

    其他的我倒不敢說太多。

    只是這《熙寧奏對日錄》,是不是後人代筆?或者是王安石自己沒事干瞎編胡說寫著玩的?倒是個不太可信。

    《皇宋長編紀事本末》有載熙寧元年四月,王安石第二次奏對。

    神宗提出:“卿今所言已多,朕恐有遺忘,試錄今日所對以進”。

    說白了這個《日錄》是神宗皇帝自己要求王安石寫的。

    而且皇帝自己也要了一份留檔。原因是怕說的事多了,自己記不住。

    也就是說王安石寫完了皇帝是要對照著看的。而且,看完之後是需要交由秘書監存檔上封事。

    你在里面胡寫亂改?估計是有點南極仙翁吃砒霜的意思。

    這樣做,你們家的三族都會跟著一起罵你。

    那位說了,這事放在宋朝不是什麼大事,因為有“不殺文官”的祖訓。

    估計說了也沒什麼事,言論自由嘛,胡說也無妨。

    別介,你要是穿越到北宋可別這樣干。

    我就听說過“不殺言官,以開言路”。至于文官能不能殺,我倒是沒听說過什麼“祖訓”里有明確的說法。

    不過,在當時,你就是罵皇上也沒人搭理你。

    但是,你要在“秘書監”存檔“上封事”上胡寫,或者篡改什麼,那麻煩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而且,這種類似“寫日記”的做法,當時朝廷大臣們也會經常這樣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不僅僅是王安石寫這樣的“日記”,司馬光也有這樣的“日記”。

    英宗朝的參執政事趙拚,也著有《日錄》,而且,在編修《英宗實錄》的時候被采用了的。

    《熙寧奏對日錄》本就是“熙寧閑荊公奏對之辭,私所錄記”,蔡卞又因其琑@ @赫用事,于是乎“紹聖以後,稍尊其說,以竄定元佑史牒”書始益章。

    建中靖國初,曾布“主紹述,垂意實錄,大以據依”。

    好吧,你說這玩意造假,是別人代寫的也得有證據啊?

    還好,北宋沒通訊基站,要不然“輻射”這一條肯定也得加上。

    不過也不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沒發現通訊線路,也會有人說那會他們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了,那玩意兒輻射更大!

    初讀此書時年少,不解其中奧義

    饒是這了齋先生了得。

    《宋史》稱其“諫疏似陸贄,剛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韓愈”。後人更是稱其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且共祀于南通文廟等處。

    這妥妥的忠臣一個啊!怎的會撰有如此之言?

    于是問于父上。

    家父曰硬幣兩面且都不一樣,歷史人物也有其復雜性。

    一個人,無論是眼光,還是思想境界,都不可能縱觀全局。因為上帝視角也只有上帝才會有。

    況且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動輒上百年,人的那點壽命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眼光也不夠長遠。

    人的壽命和眼光的局限性,只能讓他們憑借了本能去堅持自己心中的“道”。

    而且,一個人的人品是不能等同于“道德”的。

    “道”是本性,天性使然,而“德”的存在,是人們克制和約束自身本性的能力。

    就事去評論人本身就是個錯誤。

    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事來講。

    好人成佛,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壞人成佛,卻只需放下手中的屠刀而已。

    如果照這樣說,也太便宜這壞人了吧?

    不能理解是正常的。

    因為你不知道壞人放下心中的屠刀之時,不僅僅是要放棄所有做壞事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同時,還要有莫大的勇氣,去面對各種各樣的極端的因果報應,悶頭硬扛,只身向白刃。

    這其中的頓悟、勇氣和控制力便是“德”。

    此間的珍貴和勇氣及覺悟,要比那九九八十一難來的要難的多。

    一個是內心修境,一個是外境修身。也就是“心殺境”和“境殺心”的問題。

    小子無知,且是不敢去評價了翁的功過是非。

    倒是他的一闕“卜算子”小可甚是喜歡。且書之與諸君共賞。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隨萬里來,何處分真假。

    問著總無言,有口番成啞。

    荊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然,時代需要變革的。

    而,任何一場變革,都是痛定思痛之後的無奈的洗心革面。

    不可否認王安石、司馬光是睿智、博大的。

    他們之間盡管是一個相愛相殺,然卻又是一個同心同德,協于克一。

    然後世,這原先“同心同德”、“協于克一”兩黨,卻不可逆轉的只剩下相殺。

    況且,宋,由封建專制的古代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自給自足的社會,向一個工業化、商業化、城市化的近代經濟社會轉變。

    這種變革是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參與其中,並成為改革的主導。

    比如說章𠴱@ 熱縊擋癱澹 熱縊翟跡 熱縊擋嘆 br />
    同樣,一場變革,是需要一個從內到外的認識才能不至于那麼痛苦。

    畢竟,別人用先進文明降維打擊你,並且改造你的社會和思想時,是不會那麼仁慈的。

    他們不會管你是什麼“天人合一”的田園牧歌,也不會在乎你的柴米油鹽詩酒花。

    他們采取的方式比較極端。

    比如殖民,比如商品傾銷,比如鴉片戰爭,比如大東亞共榮圈。

    有史以來的文明降維打擊,都沒有任何仁慈可言。

    而且,實施方並沒有任何的負罪感。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是在拯救你。

    就好比將那貓貓狗狗閹割了去,只言贈其壽數。讓他們不要為一些性欲的事分心,好好的成長一樣。

    被人閹割,只不過你的文明維度不夠,和你本身的思想的不夠開化,不能理解他們的“善意”罷了。

    而一個民族的自我改造,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敢于面對自己的薄弱,敢于舍棄安逸的詩酒田園,敢于放下自己的“天人合一”和眼前的苟且,敢于直面血淋淋的,勇于剖析自己的手術刀。

    北宋人做不到,是源于他們過于眷戀田園牧歌和他們心中的“道”。

    明朝人做不到,也是為了眼前的苟且不忍剖析自己和自我的割舍。

    于是,才有得八百余年之後,有那麼一幫人。

    他們堅韌,他們博大,他們敢于舍棄,敢破敢立,敢于海納百川。

    他們的犧牲和堅持,讓我們這個文明再次像個人一樣的站起來,不再擔心,被人把我們從這個民族中“閹割”了去。並且,他們有能力拒絕其他文明所謂“善意”的改造。

    如有幸生于他們那個年代,小可不才,願和自己的父輩一樣,立于其麾下,唯其馬首是瞻。

    喜歡天青之道法自然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天青之道法自然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青之道法自然》,方便以後閱讀天青之道法自然第1章 了翁之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青之道法自然第1章 了翁之怒並對天青之道法自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