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二年五月丙申,晨曦微露,含元殿的早朝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結束。
李治端坐在龍椅上,他的目光掃過朝堂上的眾臣,然後緩緩起身,對著侍立在一旁的內侍吩咐道︰
“傳旨下去,今日朕要前往明德宮,相關儀仗按常例準備。”
內侍聞言,趕忙躬身應諾,然後轉身快步離去,去傳達皇帝的旨意。
不多時,宮門外的御道上便傳來一陣整齊而有力的腳步聲,那是羽林衛的將士們正在迅速列隊,準備迎接皇帝的出行。
李治回到後宮,換上了一套輕便的常服。武媚娘站在一旁,細心地為他整理著衣襟,輕聲說道︰
“明德宮離洛陽城不遠,路上大約需要半個時辰,陛下一路辛苦,可以在車中稍作歇息。”
李治微笑著點點頭︰
“昨日朕收到了洛南的災情奏報,此次前往明德宮,正好可以順便查看一下賑災的進展情況。”
說著,他拿起案幾上的一份文書,遞給武媚娘︰“
這是戶部擬定的救災糧調配清單,你也看看可有疏漏之處。”
武媚娘接過清單,仔細地翻閱起來。過了一會兒,她抬起頭,對李治說道︰
“陛下,這清單上調撥的粟米數量倒是足夠,但運輸路線似乎有些繞遠了。若是從洛口倉直接走漕渠運到洛南,不僅速度更快,而且還能比陸運提前三日到達。”
李治听完內侍的稟報後,略作思考,便在清單上提筆批注道︰
“改走漕渠,命洛口倉監即刻組織船只,以確保行程順利。”
內侍接過批注後的清單,匆匆離去,送往戶部。
此時,隨駕的官員們早已在宮門外集結完畢,他們身著朝服,神情肅穆,等待著儀仗隊伍的出發。
辰時三刻,隨著一聲清脆的鑼響,儀仗隊伍緩緩駛出皇城。
李治乘坐的馬車位于隊伍的中央,車身寬敞而華麗,車窗上掛著薄紗窗簾,車內擺放著近期的奏折。
馬車平穩地前行著,李治坐在車內,不時拿起奏折批閱。
他的目光專注而銳利,對每一份奏折都仔細閱讀,然後在上面批注自己的意見和指示。
當馬車行至洛水橋時,車外突然傳來一陣歡呼聲。
李治心生好奇,掀開窗簾向外望去。
只見洛水兩岸站滿了百姓,他們手中捧著剛剛收割的新麥,跪地叩拜,口中高呼萬歲。
李治見狀,心中一喜,對身邊的內侍說道︰
“傳朕旨意,讓地方官好生安撫這些百姓,莫要驚擾了他們。”
內侍領命而去,不一會兒,百姓們的歡呼聲漸漸平息,儀仗隊伍繼續前行。
行至半途,負責護衛的中郎將匆匆趕來,向李治稟報︰
“啟稟陛下,前方官道有一段路面塌陷,已臨時搶修出一條便道,但道路狀況仍有些顛簸。”
李治眉頭微皺,問道︰
“是否會耽誤行程?”
中郎將趕忙回答︰
“工匠們連夜搶修,目前已基本恢復通行,只是馬車需放慢速度,以免發生意外。”
李治略作思考,點頭道︰
“既如此,便依你所言,讓車夫小心駕駛。”
李治微微頷首,表示同意,然後開口說道︰
“傳朕旨意,讓所有參與修路的工匠們都去領賞錢,他們這段時間修路辛苦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午時剛過,李治的儀仗隊終于抵達了明德宮。
宮門前,宮監早已率領一眾屬官在那里恭敬地迎候著。
當李治走下馬車時,宮監連忙跪地叩首,高聲喊道︰
“臣等恭迎陛下駕臨!”
李治見狀,趕忙上前將宮監扶起,關切地問道︰
“宮里的政務都安排妥當了嗎?”
宮監趕忙回答道︰
“回陛下,按照您的旨意,我們已經將洛南和伊闕兩地的官員都召來了,此刻他們正在偏殿等候著呢。”
李治听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
“好,那我們先去偏殿議事吧,至于其他的安置事宜,可以稍後再做安排。”
偏殿內,洛南縣令和伊闕縣令早已在此恭候多時。
他們見到李治走進殿內,急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
李治在主位上坐下後,也不廢話,直接切入主題︰
“朕听聞洛南上月遭受了蝗災,不知現在災情如何了?”
洛南縣令趕忙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幸得朝廷及時派發了救災糧,如今蝗災已經被撲滅,百姓們正在補種蕎麥,預計今年的秋糧應該還能有收成。”
李治听後,微微點頭,表示滿意。他拿起桌上的災情圖,仔細查看起來。
李治指著地圖上受災最嚴重的三個鄉,對隨駕的戶部員外郎說道︰
“這三個鄉受災最重,需要額外撥發一些種子給他們。”
戶部員外郎連忙應道︰
“微臣遵旨。”
李治又對他囑咐道︰
“讓洛陽倉再調出五百石蕎麥種,明日務必送到洛南。”戶部員外郎趕忙記下李治的旨意。
這時,伊闕縣令趁機上前一步,奏道︰
“陛下,伊闕的水利工程已經竣工,不知陛下明日是否有空前去視察一番?”
李治聞言,微微一笑,道︰
“如此甚好,朕正好可以去看看你們的工程質量如何。”
待李治將所有事情都安排妥當後,宮監便引著他前往寢殿稍作歇息。
李治剛剛在榻上坐下,內侍便端著午膳走了進來。
只見桌上擺著四菜一湯,雖然都是些家常口味,但也頗為精致。
李治拿起筷子道︰
在宮外,自然無需像在宮中那般講究排場,一切從簡即可,這些簡單的菜肴已經很不錯了。他看著武媚娘,見她只吃青菜,便關切地將一盤羊肉推到她面前,柔聲說道︰
“多吃些,下午還要議事呢,別餓著肚子。”
未時,李治召集了隨駕的吏部官員,開始核查洛陽周邊官員的考績。
他坐在龍椅上,神情嚴肅地審視著官員們呈上的卷宗,仔細閱讀每一份報告。
當翻看到洛州刺史崔知溫的考績時,李治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對眾人說道︰
“洛州刺史崔知溫此次救災有功,應當記上一等,待回京後予以嘉獎。”
吏部尚書楊弘禮趕忙應道︰
“陛下聖明,臣已將此事記下,只是還需陛下擬定嘉獎的具體名目。”
李治略作思考,然後說道︰
“賜絹百匹、加俸一月,再下旨褒獎。如此,方能彰顯朕對他功績的認可。”
正說著,宮監匆匆走了進來,向李治稟報︰
“陛下,洛南有百姓代表求見,說是要獻上他們新收的麥餅。”
李治聞听此言,微微一笑,道︰“讓他們進來吧。”
片刻之後,只見三位老農手捧著竹籃緩緩地走了進來。
竹籃上面蓋著一層粗布,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些東西在冒著熱氣。
為首的那位老者看上去年紀頗大,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但他的步伐卻顯得很穩健。
他走到李治面前,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然後跪地奏道︰
“多謝陛下送來的救災糧啊!這是我們用新收的麥子做的餅,請陛下嘗嘗。”
李治微笑著點了點頭,示意內侍將竹籃接過來。
內侍小心翼翼地揭開竹籃上的粗布,一股濃濃的麥香頓時撲鼻而來。
李治拿起一塊麥餅,仔細地看了看,只見這麥餅雖然制作得有些粗糙,但卻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他輕輕咬了一口,那溫熱的麥香立刻在口中散開,讓人回味無窮。
李治不禁贊嘆道︰
“嗯,味道很好啊!看到百姓們能夠有這樣的收成,朕也就放心了。”
說罷,李治轉頭對身旁的內侍吩咐道︰
“去取些銀兩來,賞賜給這幾位老農。”內侍領命而去,不一會兒便取來了一些銀兩。李治將銀兩親手遞給了老農們,並叮囑道︰
“你們回去後,一定要告訴鄉親們,讓大家安心耕種,朝廷是絕對不會讓大家挨餓的。”
老農們接過銀兩,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連連叩拜,口中不停地說著感激的話語。
最後,在李治的示意下,老農們才緩緩地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