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詩看古今

第735章 汴京風月︰徽宗與師師的紅塵絕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111永恆的不死鳥1 本章︰第735章 汴京風月︰徽宗與師師的紅塵絕戀

    第一章 初見驚鴻醉花樓

    政和三年的暮春,汴梁城的柳絮飄得正盛。醉花樓的紅燈籠剛掛上檐角,就有輛青布馬車悄無聲息地停在後門。車簾掀開,走出個穿月白錦袍的男子,面容俊朗,眉宇間帶著股掩不住的貴氣,正是微服出行的宋徽宗趙佶。

    “公子里面請。”老鴇滿臉堆笑地迎上來,眼角的皺紋里都藏著精明,“師師姑娘今兒剛練了新曲子,就等您這樣的知音呢。”

    趙佶沒說話,跟著老鴇穿過回廊。廊下的薔薇開得正艷,花瓣上的露珠在夕陽下閃著光,空氣里飄著脂粉香和淡淡的酒香。轉過月亮門,就見正廳里擺著架古箏,一個穿素色襦裙的女子正坐在案前調弦,烏黑的長發松松挽著,幾縷碎發垂在頸邊,側臉在燭火下透著玉般的溫潤。

    “師師,貴客到了。”老鴇輕聲喊道。

    女子轉過身,手里還握著琴弦。她眉如遠黛,眼含秋水,見了趙佶也不卑不亢,只是微微屈膝行禮︰“公子請坐。”聲音清潤如泉水,比檐角的風鈴還要動听。

    趙佶在她對面坐下,目光落在案上的畫卷上。那是幅未完成的《寒江獨釣圖》,墨色濃淡相宜,幾筆勾勒出江面的煙波浩渺。他拿起畫筆︰“這畫缺了點生氣,我來添幾筆如何?”

    李師師遞過硯台︰“公子請便。”

    趙佶蘸了墨,手腕輕轉,寥寥幾筆就在船頭添了只飛鳥,又在水面點了幾圈漣漪。原本清冷的畫面頓時活了起來,仿佛能听到鳥啼和水聲。李師師眼楮一亮,拿起畫筆在旁邊題了行小字︰“江闊鳥飛遲,舟輕釣絲細。”字跡娟秀,和畫相得益彰。

    “好字!”趙佶擊掌贊嘆,“師師姑娘不僅琴彈得好,字畫也這般出色。”

    李師師淺淺一笑,抱起古箏彈奏起來。琴聲起初舒緩如流水,漸漸變得激昂如驚濤,最後又歸于平靜,余音繞梁,久久不散。趙佶听得入神,手指無意識地在膝上輕叩,跟著琴聲的節奏起伏。

    三更時分,趙佶起身告辭。李師師送到門口,遞給他個錦囊︰“公子留步,這是方才您落的玉佩。”錦囊是用素色錦緞做的,上面繡著朵小小的蘭花,針腳細密。

    趙佶接過錦囊,指尖不經意踫到她的手,只覺微涼柔軟,像觸到了上好的暖玉。他把玉佩收好,從袖中取出支玉簪︰“這簪子配姑娘的琴聲,留著玩吧。”玉簪上雕著纏枝蓮,在燈籠光下閃著瑩光。

    馬車駛離醉花樓時,趙佶掀開窗簾回望,見李師師還站在門口,素色的身影在紅燈籠下格外醒目。春風吹過,帶來她琴音的余韻,還有那縷若有若無的蘭花香,縈繞在鼻尖,久久不散。

    第二章 琴瑟和鳴訴心曲

    自那日後,趙佶常往醉花樓跑。有時穿錦袍,有時著布衣,每次來都不聲張,只在李師師的小院里待著。他帶來新得的宣紙,她備好上好的徽墨;他畫山水,她題詩詞;他撫琴,她唱和,倒比在皇宮里自在多了。

    這天雨後,趙佶又帶著幅《瑞鶴圖》來。畫中二十只仙鶴盤旋在宮殿上空,羽翼華美,姿態各異,墨色與金色交織,透著祥瑞之氣。李師師展開畫卷,手指輕輕拂過仙鶴的翅膀︰“陛下畫的鶴,像是要從紙上飛出來似的。”

    趙佶一愣,隨即笑道︰“你早知道我的身份了?”

    李師師點頭︰“那日公子添的飛鳥,用的是宮里特制的‘松煙墨’,尋常百姓哪能得見?再說這字畫間的氣度,不是尋常富家子弟能有的。”她泡了杯新茶,“不過在師師這里,只有公子,沒有陛下。”

    趙佶接過茶杯,暖意從指尖傳到心底。宮里的妃嬪見了他不是阿諛奉承,就是小心翼翼,唯有李師師待他如尋常男子,能陪他論畫,听他彈琴,懂他筆尖的意氣,知他琴弦里的心事。

    他鋪開宣紙,提筆作畫。李師師在一旁研墨,看著他手腕翻飛,墨色在紙上暈染開來,漸漸勾勒出她的身影。畫中的女子坐在古箏前,眉眼含笑,鬢邊別著那支玉簪,背景是院中的薔薇花,栩栩如生,連花瓣上的露珠都清晰可見。

    “畫得真好。”李師師輕聲說,臉頰微微泛紅,像被燭火映透的桃花。

    趙佶放下畫筆,握住她的手︰“這畫叫《師師撫琴圖》,我要把它掛在御書房,這樣日日都能看到。”他的手掌溫暖干燥,帶著常年握筆的薄繭,輕輕包裹著她的手。

    李師師沒有抽回手,只是低下頭,長發垂下來遮住半張臉。燭火搖曳,把兩人的影子投在牆上,緊緊依偎在一起。窗外的雨又下了起來,淅淅瀝瀝打在芭蕉葉上,和屋里的呼吸聲交織在一起,溫柔得像首無聲的歌。

    夜深時,趙佶從袖中取出個錦盒,里面是支鳳釵,珍珠綴成的鳳羽流光溢彩。他親手把鳳釵插在李師師發間︰“下個月十五,我在城外的望湖亭備了船,咱們去看荷花如何?”

    李師師摸著鳳釵上的珍珠,輕輕點頭。送趙佶出門時,她站在廊下,看著馬車消失在巷口,發間的鳳釵在月光下閃著光,像藏了片星空。風吹過薔薇花叢,落了滿身花瓣,她卻渾然不覺,只是望著馬車離去的方向,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

    第三章 望湖亭上月光寒

    政和四年的仲夏,望湖亭的荷花全開了。碧綠的荷葉間,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花瓣上的水珠在月光下滾來滾去,像散落的珍珠。趙佶坐在畫舫里,手里把玩著支玉笛,目光望著岸邊的小路。

    “陛下,師師姑娘來了。”太監低聲稟報。

    趙佶抬頭,見李師師提著裙擺走來,穿件藕荷色紗裙,裙擺上繡著荷葉荷花,走在月光下,像從畫里走出來的凌波仙子。他迎上去,接過她手里的食盒︰“今兒帶了什麼好東西?”

    “是您愛吃的蓮子羹。”李師師打開食盒,里面盛著冰鎮的蓮子羹,上面撒著幾粒殷紅的枸杞,“剛從湖里摘的蓮子,新鮮著呢。”

    畫舫緩緩駛離岸邊,船夫撐起長篙,船尾劃出兩道水痕,驚起幾只水鳥。趙佶和李師師坐在船頭,荷葉擦著船舷而過,帶來陣陣清香。他拿起玉笛吹奏起來,笛聲悠揚,和著水聲、蟲鳴,在湖面上傳得很遠。

    李師師輕聲唱和,歌聲與笛聲相融,像一對戲水的鴛鴦。她靠在趙佶肩頭,看著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里,碎成一片銀輝。趙佶放下玉笛,從袖中取出個卷軸︰“這是我給你畫的《月下賞荷圖》,看看喜歡嗎?”

    畫卷展開,畫的正是此刻的景象。月光下的畫舫,船頭的兩人,岸邊的荷花,連水鳥振翅的姿態都栩栩如生。李師師看著畫中的自己,臉頰緋紅,伸手輕輕撫過畫中人的眉眼︰“陛下畫得太像了。”

    趙佶握住她的手,放在唇邊輕吻︰“在我心里,你比畫中還要美。”他把她攬入懷中,船身輕輕晃動,荷葉的清香混著她發間的蘭花香,縈繞在鼻尖。月光透過紗簾照進來,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睫毛如蝶翼般輕輕顫動。

    畫舫漂到湖心,趙佶命船夫停船。他取出酒壺,倒了兩杯酒︰“這是宮里的‘醉流霞’,咱們共飲一杯。”酒液清冽,帶著淡淡的果香,入喉甘甜,後勁卻足。

    李師師喝了半杯就有些暈,靠在趙佶懷里,听著他的心跳聲,和著船外的水聲,漸漸閉上了眼楮。趙佶輕輕撫摸她的長發,看著她熟睡的側臉,月光灑在她臉上,像蒙上了層輕紗。他拿起畫筆,借著月光在畫卷上添了行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天快亮時,畫舫靠岸。趙佶送李師師回家,臨走時在她鬢邊插了朵新鮮的荷花︰“明日我讓人送些新貢的胭脂來,顏色配你正好。”

    李師師站在門口,看著他的馬車消失在晨霧里,發間的荷花還帶著露水的清涼。她摸了摸鬢邊的花朵,花瓣上的露珠滾落在手背上,涼絲絲的,卻心里暖融融的,像揣了片月光。

    第四章 紅塵繾綣惹風波

    宣和元年的深秋,趙佶給李師師在宮外建了座“醉杏樓”。樓里有畫室、琴房,還有個小花園,種滿了李師師喜歡的薔薇和蘭花。他幾乎每隔幾日就來一次,有時帶著新畫的卷軸,有時攜著剛譜的曲子,兩人在樓里撫琴作畫,日子過得如詩如畫。

    可這樁事終究沒能瞞住。宰相蔡京在朝堂上彈劾︰“陛下身為天子,頻頻出入煙花之地,有失體統,還望陛下自重。”御史們也紛紛上奏,言辭懇切,勸趙佶以國事為重。

    趙佶卻不以為意,反而下旨賞了李師師許多金銀珠寶,甚至把宮里的珍藏的古琴“焦尾”都送了過去。消息傳開,汴梁城里議論紛紛,有人羨慕李師師的好運,有人指責她迷惑君王,醉杏樓的門檻都快被說客和送禮的人踏破了。

    這天,李師師正在畫室臨摹趙佶的《瘦金體》,老鴇慌慌張張地跑進來︰“師師姑娘,不好了!皇後娘娘派人來了!”

    李師師握著筆的手頓了頓,墨滴落在宣紙上,暈開個小小的黑點。她放下筆︰“知道了,我去迎駕。”

    皇後派來的嬤嬤穿著青色素裙,臉上沒半點笑意,見了李師師劈頭就問︰“李姑娘可知罪?魅惑君王,擾亂朝綱,這可是掉腦袋的罪!”

    李師師不卑不亢地行禮︰“嬤嬤息怒。我與陛下只是以琴棋書畫相交,從未干涉朝政,何來魅惑之說?”她指著牆上的字畫,“這些都是陛下的御筆,嬤嬤若不信,可拿去細看。”

    嬤嬤看著滿牆的字畫,有山水,有花鳥,還有兩人的唱和詩詞,字里行間都是文人雅趣,倒沒什麼出格的內容。她哼了聲︰“姑娘好自為之,若再讓娘娘知道陛下為你荒廢朝政,休怪老身不客氣!”說罷甩袖而去。

    嬤嬤走後,李師師坐在琴前,手指撫過琴弦卻彈不出聲。窗外的薔薇落了滿地,秋風卷著落葉打著旋兒,像她此刻紛亂的心緒。她知道,自己和趙佶的這段情緣,終究是建在流沙上的樓閣,看似華美,實則根基不穩,隨時可能崩塌。

    趙佶傍晚來時,見她悶悶不樂,便知發生了什麼。他從背後輕輕抱住她︰“別听旁人胡說,有朕在,沒人敢傷害你。”

    李師師靠在他懷里,聲音帶著哽咽︰“陛下,他們說我是禍水,說我會連累您……”

    趙佶轉過她的身子,捧著她的臉︰“胡說!你是朕的知音,是這紅塵里唯一懂朕的人。”他拿起畫筆,在紙上寫下“紅顏知己”四個字,瘦金體的筆畫剛勁有力,帶著股決絕的溫柔,“有這四個字在,誰也不能動你。”

    那晚,趙佶沒回宮,就在醉杏樓留宿。他親自給李師師研墨,看她畫《寒梅圖》,墨梅傲骨錚錚,枝頭還點綴著幾朵含苞待放的紅梅。他在旁邊題字︰“凌寒獨自開,只為知音來。”兩人相視而笑,燭火在眸子里跳躍,把所有的煩惱都暫時拋到了腦後。

    夜深時,趙佶握著李師師的手︰“等過了這陣子,朕就帶你去江南,看西湖的荷花,賞甦州的園林,再也不管這朝堂上的煩心事。”

    李師師點點頭,靠在他肩頭。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欞照進來,在地上投下琴和畫案的影子,安靜而溫柔。她知道這個承諾或許難以實現,卻還是忍不住相信,此刻的溫暖和繾綣,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

    第五章 汴京夢碎空余恨

    宣和七年的冬天,金兵大舉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汴梁城下。城里人心惶惶,富戶們紛紛帶著家眷逃難,酒樓茶館關門大吉,連最熱鬧的州橋夜市都變得冷冷清清。

    趙佶再也沒心思去醉杏樓。他整日在朝堂上議事,眉頭緊鎖,鬢邊的白發幾日間就多了不少。他派使者去金營求和,又下旨征兵,可軍心渙散,糧草不足,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李師師把趙佶送的金銀珠寶都拿了出來,換成糧草和棉衣,送到軍營里。士兵們穿著她送去的棉衣,捧著熱乎的米粥,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城牆上高呼︰“誓死保衛汴梁!”

    這天,趙佶終于抽出空來,微服來到醉杏樓。樓里冷冷清清,只有李師師一個人坐在琴前,手指在琴弦上懸著,卻沒彈奏。見他進來,她起身行禮,眼眶通紅︰“陛下……”

    趙佶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涼,還帶著凍瘡的紅腫。他心里一疼︰“委屈你了。”

    李師師搖搖頭,給她倒了杯熱茶︰“陛下要保重龍體,汴梁還等著您主持大局呢。”她從案上拿起幅畫卷,“這是我畫的《汴京全景圖》,願陛下看到它,能想起汴梁的繁華,早日擊退金兵。”

    趙佶展開畫卷,畫里的汴梁城車水馬龍,州橋燈火通明,畫舫在汴河上穿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他看著看著,眼淚忍不住掉下來,滴在畫卷上,暈開一片墨痕。

    “師師,朕對不起你,也對不起大宋的百姓。”他聲音哽咽,像個無助的孩子。

    李師師沒說話,只是抱著古箏彈奏起來。還是那首他們初見時彈的曲子,琴聲里卻沒了當初的舒緩激昂,只剩下無盡的悲涼和不舍,像寒風中的殘燭,明明滅滅,終要歸于沉寂。

    靖康元年,汴梁城破。金兵燒殺搶掠,皇宮里的珍寶被洗劫一空,趙佶和宋欽宗被擄往北方,史稱“靖康之恥”。消息傳到醉杏樓,李師師一口鮮血噴在《汴京全景圖》上,當場暈了過去。

    醒來後,她剪掉長發,換上素服,把趙佶送的字畫、古琴都裝箱封存,然後帶著剩下的錢財,去了城外的慈雲寺,削發為尼。寺里的青燈古佛,伴著她度過一個個漫長的夜晚。

    有時在月下,她會拿出那支玉簪,輕輕摩挲上面的纏枝蓮。月光透過窗欞照在玉簪上,閃著瑩光,像極了當年望湖亭上的月色。她仿佛又听到了他的笛聲,看到了他在畫紙上添的飛鳥,聞到了他身上淡淡的墨香,只是這一切,都成了紅塵里的一場夢,夢醒後,只剩汴梁的殘垣斷壁,和滿心的空余恨。

    多年後,有人在江南看到個尼姑,在月下彈奏古箏,琴聲清越悲涼。問她是誰,她只說姓劉,曾在汴京住過。沒人知道她就是當年名動一時的李師師,更沒人知道,她心里藏著個關于琴棋書畫、關于月光荷花、關于一個帝王和一個女子的,再也回不去的紅塵舊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嘻哈史詩看古今》,方便以後閱讀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35章 汴京風月︰徽宗與師師的紅塵絕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35章 汴京風月︰徽宗與師師的紅塵絕戀並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