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詩看古今

第734章 大宋元宵︰燈影里的千年歡騰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111永恆的不死鳥1 本章︰第734章 大宋元宵︰燈影里的千年歡騰

    第一章 汴梁燈市夜如晝

    宣和七年的元宵,汴梁城剛過黃昏,州橋兩側就掛滿了燈籠。賣燈的王老漢踩著梯子,把最後一盞“走馬燈”掛上竹竿,燈里的畫片隨著燭火轉動,武松打虎的影子在燈壁上活靈活現。

    “王老漢,這燈賣多少錢?”穿錦緞的公子哥停下腳步,身後跟著兩個提著食盒的隨從。

    王老漢從梯子上下來,拍了拍手上的灰“公子好眼光!這走馬燈是我兒子畫了三天的,二十文錢,不貴!”他指著旁邊的燈籠,“還有兔子燈、蓮花燈,姑娘家都喜歡。”

    公子哥沒還價,讓隨從付錢,又挑了盞琉璃燈。這時候街上的人越來越多,摩肩接踵,叫賣聲、笑聲、絲竹聲混在一起,比白日里還要熱鬧。賣糖畫的張嬸支起銅鍋,糖漿在石板上游走,轉眼就畫出條鱗爪分明的龍,引得孩子們圍著拍手。

    “張嬸,給我畫個兔子!”梳雙丫髻的小姑娘舉著銅錢,被人群擠得東倒西歪。

    張嬸麻利地舀起糖漿,手腕一轉,兔子的耳朵、身子、短尾巴就成型了,最後用竹簽一挑,遞到小姑娘手里“拿好,慢點吃,別燙著。”

    街對面的戲棚里,說書先生正講《上元燈彩錄》,台前擠滿了听書人。“要說這元宵最熱鬧的,還得是皇宮的鰲山燈!”先生一拍醒木,唾沫星子飛濺,“那燈有十幾丈高,上千盞燈連成片,皇上和娘娘都要出來賞燈呢!”

    人群里有人喊“先生見過?吹吧你!”引得一陣哄笑。先生也不惱,喝口茶繼續講,聲音蓋過了周圍的喧鬧。

    更夫敲過二更,燈市到了最熱鬧的時候。州橋正中的“百戲”表演開始了,舞龍的隊伍舉著金龍燈穿梭,龍身隨著鼓聲起伏,龍嘴里的寶珠燈忽明忽暗;踩高蹺的藝人穿著戲服,在人群頭頂翻跟頭,嚇得膽小的姑娘直捂嘴;最受歡迎的是舞獅,紅獅和綠獅在繡球引導下跳躍,時不時對著圍觀的孩子眨眼楮,逗得孩子們尖叫。

    王老漢的走馬燈賣得只剩兩盞,他收起攤子,哼著小曲往家走。街上的燈籠還亮著,把青石板路照得像鋪了層金箔,晚歸的人們提著燈籠,影子被拉得老長,笑聲在巷子里回蕩,久久不散。

    第二章 皇宮鰲山燈火燦

    紹興十六年的元宵,皇宮里的鰲山燈已經搭了半個月。內侍省都知王德指揮著小太監掛燈,十幾丈高的木架上,絹燈、琉璃燈、走馬燈層層疊疊,連起來像座發光的小山,遠遠就能看到燈火通明。

    “王都知,這‘八仙過海’燈掛歪了!”小太監舉著燈籠喊,手里還攥著綁燈的麻繩。

    王德踩著木梯上去,親自調整燈架“仔細點!這燈是陛下特意讓人做的,歪了半點就要挨罰。”他摸了摸燈上的琉璃片,“這琉璃是從西域運來的,碎了一片都賠不起。”

    鰲山燈腳下,禁軍士兵正在巡邏,手里的長戟在燈光下閃著寒光。幾個宮女提著宮燈路過,看到燈上的“龍鳳呈祥”圖案,悄悄議論著“听說今晚陛下要帶娘娘賞燈,還會撒金箔呢!”

    “真的?那可得早點去搶!”另一個宮女眼楮發亮,手里的宮燈晃了晃,燭火差點被風吹滅。

    夜幕降臨時,宋高宗帶著吳皇後登上觀燈台。鰲山燈被點燃,千盞燈火同時亮起,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晝。燈上的人物、花鳥、山水在燈光下栩栩如生,連遠處的角樓都染上了暖色。

    “今年的燈比去年更精致了。”吳皇後笑著說,手里的團扇輕輕扇動,扇面上繡著元宵賞燈圖。

    高宗指著最大的那盞燈“那是‘五谷豐登’燈,願來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康。”他示意太監撒金箔,金燦燦的碎箔從觀燈台飄下,像一場金雨。

    樓下的宮人和侍衛們歡呼著去搶金箔,有人用衣袖兜,有人用帽子接,搶到的人舉著金箔炫耀,引得旁人羨慕。小太監們提著“走馬燈”穿梭,燈里的才子佳人隨著燈轉動,像是在演繹一出出悲歡離合。

    鰲山燈旁的空地上,舞隊開始表演。宮廷樂師奏起《上元樂》,舞姬們穿著繡滿燈籠圖案的舞衣,隨著音樂旋轉,裙擺飛揚,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最精彩的是“踏歌”,舞姬們邊跳邊唱,歌聲清亮,和著絲竹聲飄出很遠。

    三更時分,高宗帶著皇後回宮,路過燈架時,特意讓太監摘下一盞“蓮花燈”賜給皇後“這燈寓意吉祥,願愛妃如蓮花般清雅。”

    皇後接過蓮花燈,燈柄上的流甦輕輕晃動。回宮的路上,宮燈一路照亮長廊,鰲山燈的光芒透過窗欞照進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的燈火還在燃燒,像一顆瓖嵌在皇宮里的夜明珠,溫暖而璀璨。

    第三章 猜謎射虎樂無窮

    淳熙五年的元宵,臨安府的“燈謎會”設在西湖邊的畫舫上。十幾艘畫舫連在一起,船頭掛滿了寫著燈謎的燈籠,遠遠望去像一串發光的珍珠,漂在水面上。

    “李秀才,這‘小時穿黑衣,大時穿綠袍,水里過日子,岸上來睡覺’是什麼?”教書先生指著燈籠上的紙條,捻著胡須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秀才盯著紙條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是青蛙!沒錯,就是青蛙!”他趕緊喊來掌燈的丫鬟,“我猜中了,獎品呢?”

    丫鬟笑著遞給他一包桂花糕“秀才好本事,這是甦記糕團鋪的新品。”周圍的人紛紛叫好,有人催促著出下一個燈謎。

    畫舫中央的高台上,主持人正掛出新的燈謎“‘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打一文房用品。”

    人群里立刻炸開了鍋,有人說是毛筆,有人說是硯台,吵得不可開交。賣字畫的王掌櫃慢悠悠地說“是硯台。硯台方方正正,質地堅硬,磨墨時能‘應’著墨條,可不就是有言必應?”

    主持人豎起大拇指“王掌櫃猜對了!獎品是湖筆一支。”王掌櫃接過湖筆,得意地向周圍人拱手,引來一陣掌聲。

    水面上的畫舫漂到湖心亭附近,這里的燈謎最難,獎品也最豐厚。一個燈籠上寫著“‘元宵佳節望滿月’,打一貨幣單位。”連最有學問的李秀才都皺起了眉,抓著頭發冥思苦想。

    “是‘圓’!”一個穿粗布衣裳的少年突然喊道,“元宵望月是‘圓’,貨幣單位里有‘銀圓’,對不對?”

    主持人愣了一下,隨即大笑“沒錯!就是‘圓’!這孩子真聰明!”他把最大的獎品——一套文房四寶遞給少年,少年捧著獎品,臉漲得通紅,周圍的人都夸他是好樣的。

    畫舫上的猜謎聲驚動了岸邊的游人,不少人搖著小船過來湊熱鬧。賣湯圓的小販劃著烏篷船,在畫舫之間穿梭,吆喝聲在水面上回蕩“熱乎的湯圓!芝麻餡、豆沙餡的,吃一碗暖乎乎!”

    李秀才買了兩碗湯圓,和教書先生分著吃。湯圓軟糯香甜,熱湯順著喉嚨滑下去,暖到了心里。他看著遠處的燈火倒映在水里,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忍不住說“這元宵猜謎,比喝酒賞花有意思多了!”

    教書先生點點頭,舀起一個湯圓“可不是嘛,既動腦子又有樂子,難怪年年這麼多人來。”水面上的笑聲、猜謎聲、吆喝聲混在一起,隨著水波蕩漾開去,連月亮都似乎笑彎了腰。

    第四章 民間百戲鬧元宵

    慶元二年的元宵,甦州城的城隍廟前搭起了戲台,周圍擠滿了來看熱鬧的百姓。戲台兩側的柱子上掛著紅燈籠,台口的橫幅寫著“元宵百戲賀豐年”,鑼鼓聲從下午一直響到晚上,引得十里八鄉的人都趕來圍觀。

    “快看,耍雜技的來了!”人群里有人喊道,孩子們踮著腳尖往前擠,把前面的大人擠得東倒西歪。

    戲台中央,一個穿著緊身衣的藝人翻了幾個跟頭,穩穩落在台上,引來一陣叫好。他拿出十幾個瓷碗,用手一拋,碗在空中轉著圈,最後個個都穩穩落在他的胳膊、肩膀、頭頂上,碗沿的火苗還在跳動,看得人屏住呼吸。

    “好!”台下的叫好聲差點掀翻戲台頂,有人往台上扔銅錢,銅錢落在木板上叮當作響。

    接下來是舞龍表演,十條彩色的龍在戲台上盤旋,龍身隨著鼓聲起伏,龍嘴里噴出的火花落在地上,濺點火星。舞龍的漢子們光著膀子,汗珠在燈光下閃閃發亮,他們時不時把龍身壓低,讓龍尾掃過觀眾的頭頂,引得一陣尖叫和歡笑。

    最受歡迎的是“皮影戲”,白色的幕布後,藝人手舞皮影,嘴里模仿著各種聲音,演繹著《上元仙子》的故事。仙子的影子在幕布上飄來飄去,遇到書生時羞澀地低頭,遇到妖怪時拔劍相斗,看得孩子們眼楮都不眨。

    “娘,仙子真漂亮!”小姑娘拉著母親的衣角,眼楮盯著幕布,手里還攥著沒吃完的糖人。

    母親笑著摸了摸她的頭“等會兒散了戲,給你買個仙子模樣的糖人。”周圍的大人也看得入神,跟著劇情嘆氣或叫好,仿佛自己也走進了故事里。

    戲台旁邊的空地上,雜耍藝人各顯神通。吞劍的藝人把鐵劍插進喉嚨,臉漲得通紅;變戲法的拿出空碗,蓋上個帕子,再打開時碗里就盛滿了糖果,分給周圍的孩子;踩高蹺的藝人穿著小丑的衣服,追著孩子們打鬧,時不時摔倒又爬起來,引得笑聲不斷。

    賣小吃的小販穿梭在人群里,糖葫蘆、、炸丸子的香味混在一起,讓人垂涎欲滴。一個老漢推著小車賣“元宵”,鍋里的湯圓咕嘟咕嘟冒泡泡,白胖的湯圓浮在水面上,像一群圓滾滾的白玉球。

    “來碗元宵!”看雜耍的漢子喊道,接過碗就大口吃起來,熱湯濺在胡子上也不在意。老漢笑著又盛了一碗,吆喝聲淹沒在熱鬧的鑼鼓聲里。

    第五章 燈影團圓鬧今宵

    嘉定十年的元宵,汴梁、臨安、甦州的百姓們用各自的方式慶祝佳節。王老漢的兒子王亮在汴梁燈市賣起了新式燈籠,燈上畫著市井百態,剛擺出來就被搶空;皇宮里的小太監們偷偷學著宮外的猜謎游戲,用絹帕寫著燈謎貼在柱子上;甦州城隍廟前的戲台加演了夜場,看完戲的百姓提著燈籠往家走,燈籠的光在巷子里連成一條長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爹,這燈賣得真好!”王亮數著銅錢,臉上笑開了花,“比去年多賺了三成!”

    王老漢擦著剩下的燈籠“那是因為你畫的燈接地氣,百姓就愛看這些街坊鄰居的事兒。”他指著遠處的鰲山燈,“你看那皇宮的燈再亮,也不如咱們這市井燈有人情味。”

    臨安畫舫上的猜謎會還在繼續,李秀才的兒子李童剛猜對了一個燈謎,捧著獎品——一支毛筆跑過來。“爹,我也猜對了!”他舉著毛筆炫耀,墨汁在燈籠光下閃著黑亮的光。

    李秀才接過毛筆,在手里掂量著“好小子,比你爹強!明年帶你去京城猜謎,那里的獎品更豐厚。”周圍的人都笑起來,有人說要收李童當徒弟,教他猜謎的訣竅。

    甦州城隍廟前,看完戲的一家人提著燈籠往家走。孩子手里拿著仙子糖人,嘴里還哼著戲文;父親背著睡著的小兒子,燈籠的光照在他臉上,透著疲憊卻滿足的笑;母親手里提著買的元宵,腳步輕快,嘴里念叨著“回家煮元宵,吃完元宵就團圓了。”

    街上的燈籠漸漸少了,天邊露出了魚肚白,可還有不少人舍不得散去。幾個年輕人提著燈籠在巷子里打鬧,燈籠的影子在牆上晃動,像一群跳舞的精靈;老人們坐在家門口,看著年輕人嬉鬧,手里搖著蒲扇,嘴里哼著元宵的歌謠;剛下工的伙計們聚在酒館,點上幾碟小菜,喝著小酒,聊著今晚的熱鬧景象。

    王亮收起最後一盞燈籠,和父親往家走。路過州橋時,看到還有幾盞燈亮著,像是在不舍地告別這個熱鬧的夜晚。他突然說“爹,明年咱們做個最大的燈籠,上面畫滿全城人的笑臉!”

    王老漢笑著點頭“好主意!讓所有人都能在燈上看到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元宵熱鬧。”燈籠的光把父子倆的影子拉得很長,腳步聲在寂靜的巷子里回蕩,遠處傳來第一聲雞鳴,新的一天開始了,可元宵的暖光仿佛還在每個人的心里亮著,帶著團圓和歡笑,溫暖著往後的日子。

    夜色漸漸褪去,天邊泛起魚肚白,可元宵的燈火似乎還在人們的記憶里閃爍。無論是皇宮的鰲山燈,還是市井的走馬燈;無論是文人的猜謎會,還是民間的百戲表演,都藏著大宋百姓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燈影里的歡騰,這煙火中的團圓,就是大宋元宵最動人的風景。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嘻哈史詩看古今》,方便以後閱讀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34章 大宋元宵︰燈影里的千年歡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34章 大宋元宵︰燈影里的千年歡騰並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