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詩看古今

第722章 大宋狀元路︰從布衣到朝堂棟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111永恆的不死鳥1 本章︰第722章 大宋狀元路︰從布衣到朝堂棟梁

    第一章 金殿唱名動京華

    熙寧三年三月,汴京城的桃花開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飄落在御街的青石板上,鋪出一條香雪大道。這天一早,皇城根下就擠滿了百姓,個個伸長脖子往宮門方向張望,連路邊賣胡餅的小販都忘了吆喝——今天是新科進士金殿唱名的日子。

    人群里,趙安踮著腳往前擠,青布長衫的袖子被旁邊的人扯得變了形。他是去年剛通過吏部銓選的小官,今天特地請假來看熱鬧。順著人群的目光望去,只見一隊身著緋色官袍的官員簇擁著一個年輕書生,正從宮門里緩緩走出。那書生約莫二十出頭,面容俊朗,腰間系著金魚袋,頭戴簪花,騎在一匹雪白的高頭大馬上,正是今年的新科狀元——葉祖洽。

    “快看!那就是狀元郎!”

    “嘖嘖,真是年輕有為啊!”

    “听說他是建州人,家境貧寒,全靠自己苦讀考中的呢!”

    百姓們的議論聲像潮水般涌來,葉祖洽在馬上微微欠身,向兩側的百姓拱手致意。陽光灑在他身上,那身嶄新的官袍泛著紅光,腰間的金魚袋隨著馬的步伐輕輕晃動,晃得趙安心頭發熱。他想起自己考中進士時的光景,那會兒只是在吏部領了個從九品的差事,哪有這般風光。

    忽然,街對面傳來一陣喧嘩,幾個富家子弟騎著馬追了上來,手里捧著禮盒,嘴里喊著“葉大人留步”。為首的是開封府尹的公子,他勒住馬韁,笑著對葉祖洽說︰“葉兄高中狀元,家父特設家宴慶賀,還請賞光。”

    葉祖洽還沒答話,旁邊又沖過來幾個穿著華麗的丫鬟,為首的捧著個描金匣子,脆生生地說︰“葉大人,我家小姐是禮部侍郎的千金,听聞大人尚未婚配,特備薄禮……”

    話沒說完就被另一伙人打斷︰“我們相府千金才貌雙全,葉大人若肯聯姻,將來仕途必定……”

    趙安看得目瞪口呆,這陣仗比他想象的還要熱鬧。他听旁邊的老吏說,大宋的狀元郎歷來是權貴拉攏的對象,多少達官顯貴都想把女兒嫁給他,這不僅是榮耀,更是官場晉升的捷徑。

    正看著,只見一隊禁軍開道而來,百姓們連忙讓開一條路。葉祖洽的馬隊繼續前行,沿途的商鋪紛紛燃放鞭炮,酒樓里的文人雅士還站起來吟詩作賦。趙安跟著人群往前走,心里暗暗稱奇——這狀元郎的排場,竟比有些朝廷大員還要風光。

    走到御街盡頭,葉祖洽勒住馬,翻身下馬,對著皇宮的方向深深一揖。陽光穿過他頭上的簪花,在地上投下細碎的光斑。趙安忽然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榮耀,更是整個大宋對讀書人的尊崇。

    第二章 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殿唱名後的第三天,是新科進士游街夸官的日子。趙安特地換了身干淨的官服,提前半個時辰就守在了朱雀大街旁。辰時剛過,就听到遠處傳來鑼鼓聲,人群頓時騷動起來。

    只見游街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走來,最前面是兩面“肅靜”“回避”的牌子,後面跟著吹奏的樂隊,接著是舉著旌旗的儀仗隊。旌旗上寫著“新科進士”“狀元及第”等字樣,在風中獵獵作響。葉祖洽騎著高頭大馬走在最前面,身上的官袍換成了更顯華貴的紫色,腰間的金魚袋換成了金帶,頭上的簪花也換成了更大更艷的牡丹。

    他後面跟著榜眼和探花,再往後是其他新科進士,個個騎著馬,穿著官袍,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百姓們圍在街道兩旁,有的拋灑花瓣,有的送上祝福,還有的父母指著隊伍里的進士,對孩子說︰“快看,要像他們一樣好好讀書!”

    趙安擠在人群里,看著葉祖洽在馬上從容地接受百姓的祝賀,忽然想起前幾天在吏部看到的卷宗。葉祖洽出身建州貧寒人家,父親早逝,母親靠織布供他讀書。他十六歲考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今年二十三歲,一路過關斬將拿下狀元,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游街隊伍走到大相國寺門前時停了下來,寺里的方丈早已帶著僧人等候在那里,給每位進士送上了開光的護身符。葉祖洽接過護身符,雙手合十向方丈行禮,動作虔誠又得體。周圍的百姓紛紛叫好,都說這狀元郎不僅有才,品德也好。

    從相國寺出來,隊伍繼續前行,來到了汴河岸邊。這里早已停靠著一艘裝飾華麗的畫舫,是朝廷為新科進士準備的宴飲之所。葉祖洽和其他進士登上畫舫,兩岸的百姓還在揮手致意。畫舫緩緩開動,沿著汴河順流而下,船上很快傳來了絲竹之聲和歡聲笑語。

    趙安站在岸邊,看著畫舫漸漸遠去,心里五味雜陳。他當年中進士時,只和幾個同科的好友在小酒館里喝了幾杯,哪有這般待遇。旁邊的老吏看出了他的心思,拍著他的肩膀說︰“別羨慕了,這就是狀元郎的待遇。我朝自太祖皇帝起就重文輕武,狀元更是天子門生,前途不可限量啊。”

    老吏告訴他,太祖趙匡胤當年曾立下規矩,新科狀元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起點就是從六品,比一般進士高出好幾個等級。而且狀元往往會被皇帝留在身邊,擔任秘書省校書郎之類的要職,有更多機會接觸朝政,晉升速度比其他人快得多。

    正說著,忽然看到岸邊跑來幾個小廝,手里舉著“相府”“樞密院”的牌子,正往畫舫的方向追去。老吏笑著說︰“瞧見沒,這就開始搶人了。多少官員盯著狀元郎呢,能把他拉到自己門下,將來就是一大助力。”

    趙安望著遠去的畫舫,忽然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讀書人擠破頭也要考狀元。這不僅僅是榮譽,更是通往權力中心的捷徑。在大宋,狀元郎就意味著光明的前途,意味著可以用自己的才華改變命運,甚至影響國家的走向。

    第三章 天子門生初入仕

    一個月後,趙安在吏部檔案房整理文書時,意外看到了葉祖洽的任職文書。上面寫著︰“新科狀元葉祖洽,授將作監丞、通判海州事。”他心里咯 一下,將作監丞是從六品,通判更是州府的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這起點確實比一般進士高太多了。

    正看著,檔案房的老吏走了進來,看到趙安手里的文書,笑著說︰“這狀元郎就是不一樣,剛入仕就授通判,多少人熬一輩子都達不到這個職位。”

    趙安好奇地問︰“海州是大州,讓一個剛入仕的狀元去做通判,能行嗎?”

    “你可別小看狀元郎。”老吏擺擺手,“葉祖洽在殿試時寫的策論,連皇上都贊不絕口,說他有經世濟民之才。而且他在翰林院這一個月,表現十分出色,起草的幾份詔書都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派他去海州做通判,就是讓他去基層歷練,將來好委以重任。”

    老吏還告訴趙安,大宋的狀元郎很少一開始就留在京城,大多會被派到地方擔任要職,積累行政經驗。比如真宗朝的狀元王曾,先任濟州通判,後來官至宰相;仁宗朝的狀元歐陽修,先任西京留守推官,後來成為文壇領袖和朝廷重臣。

    趙安正听得入神,忽然听到外面傳來一陣喧嘩。出去一看,只見葉祖洽穿著嶄新的官袍,正和幾個翰林院的官員告別。他已經收拾好了行裝,幾個小廝正在搬運箱子,里面裝的大多是書籍和文具。

    葉祖洽看到趙安,微微頷首致意。趙安連忙拱手行禮︰“葉大人,恭喜赴任。”

    葉祖洽笑著回禮︰“多謝趙主事。以後還請多多關照。”他的笑容溫和,沒有絲毫狀元的架子,讓趙安心里好感頓生。

    旁邊的翰林學士對葉祖洽說︰“海州雖遠,但民生凋敝,正是施展才華的地方。皇上和王相公都很看重你,盼著你做出成績來。”

    葉祖洽鄭重地點點頭︰“下官定當不負皇恩,不負所托。”

    看著葉祖洽的馬車漸漸遠去,趙安心里忽然生出一絲敬佩。很多新科進士中了狀元後,都想留在京城,享受榮耀和特權,而葉祖洽卻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去地方的任命,這份擔當確實難得。

    接下來的日子里,趙安偶爾會從海州來的文書中看到葉祖洽的名字。他在海州推行新法,興修水利,減輕賦稅,很快就做出了成績。有份文書里說,葉祖洽到任三個月,就解決了海州多年的水患問題,當地百姓還為他立了生祠。

    半年後,趙安在一次吏部會議上,听到侍郎曾公亮提起葉祖洽。曾公亮對宰相王安石說︰“葉祖洽在海州表現出色,頗有才干,不如調回京城,任集賢校理如何?”

    王安石點點頭︰“朕也正有此意。這狀元郎確實是個人才,讓他在地方再歷練半年,明年調回京城,任知制誥。”

    趙安听得心里一驚,知制誥是為皇帝起草詔令的官員,雖然品級不算太高,但權力很大,是很多官員夢寐以求的職位。葉祖洽從通判到知制誥,只用了一年多時間,這晉升速度在大宋官場實屬罕見。

    他這才明白,大宋的狀元郎不僅僅是考試成績好,更要有真才實學和實際能力。朝廷對狀元郎寄予厚望,也給了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平台。只要能做出成績,晉升速度會遠超常人,很快就能進入朝廷的權力中心。

    第四章 朝堂交鋒顯鋒芒

    熙寧四年深秋,葉祖洽調回京城,擔任知制誥。趙安因為工作關系,有了更多接觸他的機會。每次在朝堂或官署見到葉祖洽,他都在忙碌地處理公務,要麼是在起草詔令,要麼是在和其他官員討論政務,絲毫沒有新科狀元的浮躁和傲氣。

    這天,趙安去政事堂送文件,正好趕上朝廷討論新法的會議。葉祖洽作為知制誥,也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上,宰相王安石提出要推行青苗法,讓百姓在青黃不接時向官府借貸,秋收後再連本帶利歸還,以減輕高利貸的剝削。

    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保守派官員的反對,御史中丞司馬光站起來說︰“青苗法看似利民,實則不然。官府放貸必然會層層盤剝,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臣請陛下三思。”

    其他保守派官員紛紛附和,朝堂上頓時爭論起來。趙安站在角落里,看到葉祖洽一直沉默地听著,眉頭微蹙,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就在雙方爭執不下時,葉祖洽忽然站了出來,朗聲道︰“陛下,臣以為青苗法可行,但需加以完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葉祖洽從容地說︰“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關鍵在于如何執行。臣在海州時,曾試行過類似的辦法,讓州縣官根據百姓的實際情況放貸,利息不超過二分,由鄉紳和里正共同監督,效果很好。臣建議在推行青苗法時,明確利息上限,加強監督,防止盤剝。”

    他的話有理有據,既支持了新法,又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讓朝堂上的爭論頓時平息下來。王安石點點頭︰“葉愛卿的建議很好,就按此推行。”宋神宗也表示贊同,青苗法的推行就此定了下來。

    會議結束後,趙安看到司馬光走到葉祖洽面前,拍著他的肩膀說︰“葉大人年輕有為,剛才的發言很有見地,老夫佩服。”葉祖洽連忙行禮︰“司馬大人過獎,臣只是就事論事。”

    趙安這才明白,為什麼狀元郎能在朝堂上快速立足。他們不僅有扎實的學問,更有清晰的思路和敢于表達的勇氣。葉祖洽在殿試時寫的策論就以務實著稱,現在在朝堂上,他依然保持著這種務實的風格,既不盲目附和,也不固執己見,這種態度讓他贏得了兩派官員的尊重。

    接下來的日子里,葉祖洽在朝堂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他起草的詔令邏輯清晰,語言簡練,深得神宗皇帝的賞識。他提出的關于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建議,大多被朝廷采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趙安去葉祖洽的官署送文件,看到他正在批改各地送來的奏折。桌上堆滿了文書,硯台里的墨都快用完了。葉祖洽一邊批改,一邊和旁邊的屬官討論,時不時停下來在紙上寫寫畫畫,神情專注而認真。

    趙安心里暗暗感嘆,狀元郎的風光背後,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付出。他們不僅要面對繁重的公務,還要在復雜的朝堂斗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但葉祖洽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站穩了腳跟,成為了朝堂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五章 宦海沉浮見真章

    熙寧六年,葉祖洽因為在推行新法中的出色表現,被晉升為禮部員外郎,成為了正七品官員。這年冬天,北方的契丹部落蠢蠢欲動,邊境局勢緊張,朝廷決定選派官員去河北路巡查防務。葉祖洽主動請纓,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準。

    趙安在吏部听到這個消息時,正在整理河北路的官員檔案。他對同事說︰“河北路天寒地凍,又靠近邊境,葉大人放著京城的好日子不過,跑去那種地方,真是不容易。”

    同事笑著說︰“這你就不懂了。越是艱苦的地方,越容易做出成績。當年王相公也是在地方歷練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葉大人這是在為自己的將來鋪路啊。”

    果然,三個月後,葉祖洽從河北路回來,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詳細的防務報告。報告中不僅分析了邊境的局勢,還提出了加固城防、訓練鄉兵、儲備糧草等十條建議,每條建議都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預算。神宗皇帝看後非常滿意,當即下令按照葉祖洽的建議加強河北防務。

    因為這次巡查有功,葉祖洽被晉升為吏部郎中,成為了正六品官員,進入了朝廷的中層官員行列。這年他才二十七歲,是同科進士中晉升最快的一個。

    然而,宦海沉浮,不可能一帆風順。熙寧七年,新法推行遇到了阻力,保守派官員趁機發難,指責新法導致民不聊生。葉祖洽作為新法的支持者,自然也受到了牽連。御史台的官員彈劾他在海州推行新法時,強行向百姓放貸,導致民怨沸騰。

    神宗皇帝派人去海州調查,結果發現彈劾純屬誣告。葉祖洽在海州推行新法時,始終堅持自願原則,利息也嚴格控制在二分以內,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支持。雖然如此,葉祖洽還是被暫時調離了吏部,改任湖州知州。

    听到這個消息,趙安有些替葉祖洽不平。他在檔案里看到過葉祖洽在海州的政績報告,上面明明寫著百姓安居樂業,賦稅增加,怎麼會被彈劾呢?

    檔案房的老吏嘆了口氣︰“這就是官場。新法推行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他們不敢直接彈劾王相公,就拿葉大人這樣的年輕官員開刀。不過也好,讓他去地方歷練歷練,積累更多的人脈和政績,將來才能走得更遠。”

    葉祖洽離京赴任那天,趙安正好在城外辦事,看到他的馬車從身邊經過。車駕很簡單,只有兩輛馬車,一輛裝著行李,一輛坐著家眷。葉祖洽掀開窗簾,看到趙安,還笑著揮了揮手,神情坦然,沒有絲毫沮喪。

    趙安看著馬車漸漸遠去,心里忽然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狀元郎。他們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韌性。面對順境不驕傲,面對逆境不氣餒,始終保持著對朝廷和百姓的忠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困難,不斷前行。

    第六章 狀元宰相的養成路

    熙寧十年,王安石罷相,新法受挫。但葉祖洽在湖州的政績卻十分突出,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整頓吏治,讓湖州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當地百姓為了感謝他,給他立了一塊“德政碑”,上面刻著他的功績。

    這年冬天,葉祖洽被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是正三品官員,負責為皇帝起草重要詔令,是朝廷的核心官員之一。這年他三十歲,成為了大宋歷史上最年輕的翰林學士之一。

    趙安此時已經升任吏部員外郎,有了更多參與朝政的機會。他經常在朝堂上看到葉祖洽,只見他比幾年前成熟了許多,眉宇間多了幾分沉穩和威嚴,但待人接物依然溫和謙遜。

    元佑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臨朝听政,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官員,廢除新法。葉祖洽因為支持新法,被外放為成都知府。成都府是大宋的大府,地位重要,但遠離京城,很多人都為葉祖洽感到惋惜。

    但葉祖洽在成都府依然做出了出色的政績。他安撫百姓,發展商業,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系,讓成都府保持了穩定和繁榮。元佑八年,高太後去世,宋哲宗親政,重新推行新法,葉祖洽被調回京城,擔任尚書右丞,成為了副宰相級別的官員。這年他三十九歲,距離他考中狀元已經過去了十六年。

    趙安此時已升任吏部侍郎,親眼見證了葉祖洽的晉升之路。他在吏部的檔案室里,看著葉祖洽從通判到知州,再到翰林學士、尚書右丞的任職檔案,心里感慨萬千。每一份檔案里都附著他的政績報告,字里行間都能看出他的才華和努力。

    這天,趙安在朝堂上參加議政會議,討論如何整頓地方吏治。葉祖洽作為尚書右丞,提出了“考績法”,建議對地方官員實行定期考核,根據政績決定升遷獎懲。他說︰“官員的優劣,不在于資歷深淺,而在于政績多少。只有讓有能力、有擔當的官員得到晉升,才能讓朝廷的政令得到真正的推行。”

    他的建議得到了宋哲宗的支持,也贏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贊同。趙安看著葉祖洽在朝堂上侃侃而談,思路清晰,論據充分,忽然想起十六年前那個騎著白馬游街的年輕狀元。當年的青澀少年,如今已經成為能夠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棟梁之材。

    會議結束後,趙安在走出朝堂時遇到了葉祖洽。葉祖洽笑著對他說︰“趙侍郎,當年在海州的文書,還要多謝你幫忙整理歸檔,不然這次考績法的推行可沒那麼順利。”

    趙安連忙拱手︰“葉相公客氣了,那都是屬下的分內之事。”他這才知道,葉祖洽竟然還記得當年自己做的那些瑣碎工作。

    葉祖洽拍了拍他的肩膀︰“朝廷的每一項工作都很重要,無論是在朝堂議政,還是在吏部整理文書,都是為了大宋的繁榮富強。你在吏部多年,熟悉官員情況,考績法的推行還要多靠你幫忙。”

    趙安點點頭︰“屬下一定盡力。”看著葉祖洽離去的背影,他心里充滿了敬佩。這位狀元宰相沒有因為地位的提升而變得高傲,依然保持著務實和謙遜的作風,這或許就是他能一路晉升、贏得人心的原因。

    第七章 文名政績兩輝煌

    紹聖三年,葉祖洽被任命為尚書左丞,成為了正宰相。他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壇上也頗有建樹。他的詩文風格務實豪放,既有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也有對國家大事的思考,在當時很受歡迎。

    趙安在一次文人雅集上,看到了葉祖洽的詩集《蜀道集》。里面收錄了他在成都府任職時寫的詩歌,其中一首《都江堰》寫道︰“岷江萬里浪滔天,一堰分流惠蜀川。太守不辭辛苦意,百姓終得太平年。”詩句樸實無華,卻充滿了對百姓的關懷和對政績的自豪,讓趙安深受感動。

    雅集上,很多文人都在討論葉祖洽的詩文。有人說︰“葉相公的詩就像他的人一樣,務實而有擔當,沒有那些華麗的辭藻,卻能打動人心。”還有人說︰“自古狀元多有才,葉相公不僅政績卓著,詩文也如此出色,真是難得。”

    趙安听著他們的討論,忽然想起葉祖洽在考中狀元後,並沒有沉迷于榮耀和享樂,而是依然堅持讀書寫作。他在海州時,每天處理完公務後,都會抽出時間讀書寫作;在成都府時,即使政務繁忙,也堅持寫日記,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些積累不僅讓他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也讓他在處理政務時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詩文,葉祖洽在史學上也有造詣。他主持編纂了《神宗實錄》,詳細記錄了神宗朝的歷史,為後人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趙安在吏部整理歷史檔案時,經常會參考《神宗實錄》,發現里面的記載詳實準確,評價客觀公正,不禁對葉祖洽的學識和嚴謹態度更加敬佩。

    紹聖四年,葉祖洽奉命出使契丹。當時宋遼邊境關系緊張,契丹人對大宋使者頗為傲慢。葉祖洽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在與契丹官員的談判中據理力爭,既維護了大宋的尊嚴,又沒有激化矛盾,讓邊境局勢得到了緩和。

    他回來後,向朝廷提交了一份關于契丹國情的報告,詳細分析了契丹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提出了與契丹和平共處、加強貿易往來的建議。宋哲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宋遼邊境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

    趙安在吏部看到這份報告時,被葉祖洽的遠見卓識所折服。他沒想到,一個科舉出身的狀元郎,不僅能治理內政,還能處理外交事務,真是難得的全才。他這才明白,大宋的狀元郎不僅僅是會考試,更要有全方位的能力,才能在復雜的政治舞台上立足和發展。

    第八章 薪火相傳狀元魂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葉祖洽因為年老體衰,向朝廷請求退休。宋徽宗多次挽留無果,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封他為楚國公,賞賜了大量的金銀綢緞和良田美宅。

    葉祖洽退休後,回到了家鄉建州。他沒有閑著,而是在家鄉創辦了書院,招收貧寒子弟入學,親自授課。他還拿出自己的俸祿,資助那些有才華但家境貧寒的學生參加科舉。

    趙安後來因為公務去過一次建州,特地去拜訪了葉祖洽。他看到書院里擠滿了學生,葉祖洽正坐在講台上,給學生們講解經義。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他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講解深入淺出,學生們听得津津有味。

    課後,葉祖洽帶趙安參觀了書院。他指著牆上掛著的匾額說︰“這‘勸學’二字,是我當年考中狀元後寫的,就是希望能鼓勵更多的貧寒子弟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他還告訴趙安,自己這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做了宰相,而是培養了很多有才華的學生,其中已有十幾人考中了進士,正在各地為官,為百姓做事。

    趙安看著葉祖洽臉上滿足的笑容,忽然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狀元精神。狀元不僅僅是一個頭餃,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葉祖洽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種精神,他通過科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然後用自己的才華和權力為國家和百姓做事,最後又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讓狀元精神得到了傳承。

    宣和元年,葉祖洽在家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宋徽宗追贈他為司空,謚號“文定”。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都為之哀悼。很多他當年的學生,如今已經成為朝廷的重臣,紛紛上書請求為他立碑紀念。

    趙安此時已經升任吏部尚書,他親自為葉祖洽撰寫了墓志銘,里面寫道︰“公少孤貧,力學不倦,一舉奪魁,入仕為官。歷仕三朝,政績卓著,文名遠播。退休後,創辦書院,培育人才,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之精神,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垂不朽。”

    在撰寫墓志銘的過程中,趙安回顧了葉祖洽的一生,從一個貧寒子弟到新科狀元,再到朝廷宰相,最後成為教書育人的長者。他的一生,是大宋狀元郎的一個縮影,展現了大宋對讀書人的尊崇,也展現了讀書人通過科舉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

    宣和二年,葉祖洽的書院里,又有三名學生考中了進士,其中一人還高中榜眼。在金殿唱名的那天,趙安站在朝堂上,看著那個年輕的榜眼,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葉祖洽。他知道,狀元精神不會隨著葉祖洽的去世而消失,它會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傳承下去,成為大宋繁榮富強的精神支柱。

    夕陽下,趙安走出皇城,看著汴京城繁華的景象,心里充滿了感慨。大宋的狀元郎之所以“牛”,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考試成績好,更因為他們有真才實學,有擔當精神,能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為國家和百姓做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精神,才是大宋狀元郎真正的“牛”之所在。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嘻哈史詩看古今》,方便以後閱讀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22章 大宋狀元路︰從布衣到朝堂棟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22章 大宋狀元路︰從布衣到朝堂棟梁並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