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寧雪夜的變法初啼
嘉佑三年的雪下得格外凶,江寧府的屋檐被積雪壓得咯吱作響。王安石披著件舊棉袍,在油燈下翻看著堆積如山的卷宗,硯台里的墨汁凍得結了層薄冰,他用手指刮開冰層,繼續在紙上奮筆疾書。
“大人,都三更了,歇息會兒吧。”老僕端著碗熱湯進來,見他袖口磨出了洞,忍不住嘆氣,“您當這通判都五年了,總穿這件棉袍,傳出去人家還以為府衙苛待您。”
王安石頭也沒抬,筆尖在紙上劃過︰“湯放著吧,這賑災名冊得連夜核完。”他面前攤著的是江寧各縣的災民名冊,上面密密麻麻記著缺糧戶數,紅筆圈出的急缺戶佔了大半。
老僕放下湯碗,看著他凍得發紅的耳朵︰“今年雪大,運河都凍住了,朝廷的賑災糧還沒到,災民們在城外凍餓交加,您光核名冊也沒用啊。”
王安石停住筆,望向窗外。雪光映得夜空發白,遠處城隍廟的方向隱約傳來哭聲。他起身披上棉袍,抓起牆上的斗笠︰“備馬,去糧倉。”
糧倉的門被積雪封了大半,看守的小吏正縮在值班室烤火,見王安石進來嚇得連忙起身。“王通判,這麼晚了您怎麼來了?”
“打開糧倉。”王安石指著封條嚴實的糧囤,“把陳糧先分發給災民,每戶三斗,登記造冊,等朝廷糧到了再補。”
小吏臉都白了︰“大人,這可不行!擅開官倉是大罪,沒有朝廷旨意……”
“出了事我擔著。”王安石打斷他的話,親手撕掉糧囤上的封條,“百姓快餓死了,等朝廷旨意下來,人都凍僵了!”他招呼跟來的衙役,“搬梯子,打開糧囤!”
糧囤打開的瞬間,陳米的氣息混著雪味散開。王安石踩著梯子爬上糧囤,用木瓢舀起米來查看,米粒雖有些發黃,卻沒有霉變。他跳下來對小吏說︰“每戶三斗,老人孩子多的多加一斗,現在就去城隍廟通知災民。”
消息傳到城隍廟,災民們頂著風雪涌來。王安石站在糧倉門口,親自監督發糧,雪花落滿他的棉袍,頭發眉毛都結了霜,他卻渾然不覺,只盯著登記冊上的名字,時不時核對排隊的災民。
一個瞎眼老婆婆拄著拐杖走來,顫巍巍地遞過牌子。王安石接過一看,上面寫著“張王氏,孤寡”,連忙讓衙役多舀了一斗米︰“婆婆,這是您的糧,拿好。”
老婆婆摸了摸米袋,突然跪倒在地︰“青天大老爺啊!您真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周圍的災民紛紛跪倒,哭聲混著風雪聲,在寂靜的雪夜里格外動人。
天亮時,糧倉的陳糧發出去大半,王安石才踩著厚厚的積雪回府衙。路過街邊粥棚時,看見災民們捧著熱粥狼吞虎咽,他凍得發紫的臉上露出絲笑意。老僕遞過冷透的湯碗,他卻擺擺手,從懷里掏出個干硬的麥餅啃起來。
“大人,擅開官倉的折子,御史台怕是已經知道了。”老僕憂心忡忡。
王安石咬著麥餅,含糊不清地說︰“知道就知道,只要百姓能活命,參我一本怕什麼。”
他望著漫天飛雪,忽然停下腳步,從懷里掏出張紙,上面寫著“青苗法草案”幾個字,墨跡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
第二章 汴京朝堂的唇槍舌劍
熙寧二年的汴京春意正濃,紫宸殿的玉階旁擺滿了盛開的牡丹。王安石穿著緋色官袍,站在文官隊列里,手里緊緊攥著那份修改了十幾次的變法奏折,指尖被奏折邊緣硌得發紅。
“陛下,臣王安石有本啟奏。”他出列躬身,聲音清亮,穿透殿內的寂靜。
宋神宗從龍椅上微微前傾︰“王相公請講。”
王安石展開奏折,目光掃過階下的大臣︰“如今國庫空虛,西北邊患不止,百姓賦稅沉重,究其根本,在于法度陳舊。臣懇請陛下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富國強兵!”
話音剛落,御史中丞呂誨立刻出列反駁︰“陛下三思!祖宗法度豈能隨意更改?王安石所言新法,實則是斂財之術,恐加重百姓負擔!”
“呂御史此言差矣!”王安石轉身面對他,袍袖一揚,“祖宗法度是治世良方,卻非萬世不變之法!如今土地兼並嚴重,冗官冗兵耗費國庫,若不改革,十年後國將不國!”
“你這是危言聳听!”參知政事富弼捋著胡須,慢悠悠地開口,“變法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便會天下大亂。臣以為,當以穩為重。”
“以穩為重就是坐以待斃!”王安石聲調提高,“去年江南水災,國庫拿不出賑災糧;西北軍餉拖欠三月,士兵怨聲載道,這難道就是呂御史和富相公想要的穩定?”
殿內瞬間吵成一團,支持變法的韓絳、曾布與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甦軾等人各執一詞,唾沫星子飛濺。司馬光氣得滿臉通紅,指著王安石的鼻子︰“你這新法看似利民,實則是讓官府放高利貸!青苗法、市易法,哪一樣不是與民爭利?”
“司馬光!”王安石怒視著他,“你只知守舊,不知變通!青苗法是讓百姓在青黃不接時能借到低息貸款,免于被地主盤剝;市易法是平抑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這怎麼是與民爭利?”
宋神宗拍了拍龍椅扶手,殿內立刻安靜下來。他看著爭論不休的大臣們,目光最終落在王安石身上︰“王相公的新法,朕看可行。即日起,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主持變法事宜。”
王安石躬身領旨,額頭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他能感覺到背後無數道反對的目光,像針一樣扎在背上,但握著奏折的手卻更加堅定。
退朝後,王安石剛走出宮門,就被司馬光攔住。“介甫,你真要一條道走到黑?”司馬光拉住他的衣袖,“變法阻力太大,滿朝文武除了韓絳幾人,誰不反對?你會眾叛親離的!”
王安石甩開他的手,袍袖上的盤扣被扯得晃動︰“君實兄,我知道你是好意。但為了大宋,為了百姓,就算眾叛親離,我也認了!”他整理好官袍,轉身大步離去,緋色的袍擺在晨光中劃出堅定的弧線。
司馬光望著他的背影,重重嘆了口氣。旁邊的甦軾搖著折扇︰“君實先生,王相公銳意改革,怕是勸不住了。只是這新法若真推行下去,不知會掀起多少風浪。”
遠處的御花園里,牡丹開得正艷,花瓣上的露珠在陽光下閃著光,像一顆顆懸而未決的淚珠。
第三章 青黃不接時的青苗風波
熙寧四年的初夏,越州鄉下的稻田剛插上秧苗,嫩綠的秧苗在風中搖晃,卻掩不住田埂上農民的愁容。李老漢蹲在田邊,看著自家半干的水田,煙袋鍋敲得石頭當當響。
“爹,縣衙來人了,說能借青苗錢。”兒子小李跑過來,手里拿著張告示,上面蓋著縣衙的紅印。
李老漢接過告示,眯著眼辨認上面的字。去年冬天就沒下幾場雪,開春又少雨,地里的麥子長得稀稀拉拉,眼看青黃不接,家里的存糧早就見了底。“借?官府的錢哪有那麼好借?怕是利息高得嚇人。”
正說著,縣衙的主簿帶著衙役來了,身後跟著幾個捧著賬簿的小吏。“李老漢,今年青苗法推行,官府給百姓放貸,利息比地主低一半,你們要不要借?”主簿拿著算盤, 里啪啦打得飛快。
周圍的農民都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問︰“利息真的低?”“借了什麼時候還?”“會不會像以前那樣,借一石還兩石?”
主簿拍著胸脯︰“這是王相公推行的新法,朝廷有規定,半年利息二分,借一斗還一斗二,絕不多要!還不上可以秋收後用糧食抵。”
李老漢半信半疑,借了五斗糧的錢。拿到沉甸甸的銅錢時,他手指都在抖,活了一輩子,還是頭回從官府手里借錢不用低聲下氣。
可沒過兩個月,催債的衙役就來了。領頭的衙役腰里別著鞭子,把賬簿拍得啪啪響︰“李老漢,還錢!縣里催得緊,再不還錢就拿你家的牛抵債!”
李老漢懵了︰“不是說秋收後還嗎?怎麼現在就催?”
“那是以前的規矩!”衙役踹了踹旁邊的稻垛,“現在上面有令,青苗錢要按月收息,你借了五斗,這兩個月利息就該還一斗,趕緊拿錢!”
周圍的農民都炸了鍋,借了錢的紛紛圍上來理論。“你們怎麼能說話不算數?”“不是說半年二分息嗎?”“這和地主的高利貸有什麼區別?”
衙役見人多,掏出腰牌一晃︰“這是州府的命令!王相公的新法就是這麼規定的!誰不還錢,別怪我不客氣!”說著就指揮手下牽李老漢家的牛。
“住手!”一聲斷喝傳來,王安石帶著隨從從田埂那頭走來。他穿著便服,褲腳沾滿泥點,顯然是剛從別的村子過來。
衙役見是王安石,嚇得連忙停手︰“王……王相公,您怎麼來了?”
王安石沒理他,走到李老漢面前︰“老人家,借了多少錢?他們怎麼催債的?”
李老漢見是大官,撲通跪倒︰“大人啊!我們借了五斗糧的錢,說好秋收後還,現在就催著要還利息,還說要牽牛抵債啊!”
王安石拿起衙役手里的賬簿,上面果然寫著“按月收息”,落款是越州通判。他氣得將賬簿摔在地上︰“胡說八道!青苗法明文規定半年收息,誰讓你們按月催債的?”
主簿哆哆嗦嗦地說︰“是……是通判大人說,這樣能多收利息,充實國庫……”
“混賬!”王安石厲聲喝道,“新法是為了利民,不是讓你們中飽私囊、欺壓百姓的!”他對隨從說,“把這個主簿和衙役押回州府,嚴查越州通判!”
處理完越州的事,王安石連夜趕回汴京。馬車在夜色中疾馳,他掀開簾布,看著窗外漆黑的田野,耳邊仿佛還響著李老漢的哭訴。隨從遞過干糧,他卻沒胃口,只是反復翻看手里的青苗法條文,上面被他用紅筆圈出了十幾處漏洞。
回到府中時,天已微亮。他顧不上歇息,立刻進宮求見神宗。御書房里,宋神宗看著他帶回來的賬簿,眉頭緊鎖︰“竟有此事?看來新法推行中,確實有官員陽奉陰違。”
“陛下,”王安石躬身道,“新法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執行的人。請陛下派欽差巡查各地,嚴懲借新法牟利的貪官污吏,確保青苗法真正惠及百姓。”
宋神宗點點頭︰“準奏。只是介甫,如今反對新法的人越來越多,你要多加小心。”
王安石走出皇宮,晨光灑在他身上,卻驅不散心頭的沉重。
第四章 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熙寧七年的深秋,汴京的梧桐葉落了滿地。王安石坐在府中的書房里,听著外面的風雨聲,手里拿著甦軾的奏折,上面寫滿了反對市易法的言辭。曾經與他詩詞唱和的好友,如今成了變法的堅定反對者。
“大人,曾布大人求見。”管家進來稟報,聲音帶著猶豫。
王安石放下奏折︰“讓他進來。”曾布是他一手提拔的變法骨干,最近卻因市易法的執行問題與他產生分歧。
曾布走進書房,身上還帶著雨水。他看著滿桌的奏折,開門見山地說︰“介甫兄,市易法不能再這樣推行下去了。開封府的市易務壟斷貨源,強行壓價收購,商戶們怨聲載道,御史台已經彈劾了三次。”
“商戶們?”王安石冷笑一聲,“是那些囤積居奇的大商戶吧!市易法就是要平抑物價,他們當然不滿!”
“可現在連小商販都活不下去了!”曾布提高聲音,“昨天我去御街,賣菜的老漢說,市易務的人強買他的菜,給的價錢還不夠本錢,再這樣下去,街上就沒人敢做生意了!”
“執行中的問題可以改,”王安石寸步不讓,“但法不能廢!一旦廢除市易法,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費了!”
曾布看著他固執的樣子,重重嘆了口氣︰“介甫兄,你變了。以前你還听得進不同意見,現在卻只信自己的判斷。我看這新法……你是推行不下去了。”他轉身就走,披風掃過門檻,帶起一陣冷風。
曾布走後,王安石獨自坐在書房里,窗外的風雨越來越大。他想起剛推行新法時,韓絳、曾布、呂惠卿等人圍在他身邊,日夜商議條例;想起神宗皇帝拍著他的肩膀說“朕信你”;想起在江寧雪夜,和老僕一起給災民發糧的日子。
可現在,韓絳因反對他重用呂惠卿而稱病辭官;曾布剛剛鬧翻離去;連最開始支持變法的呂惠卿,也暗地里給他使絆子,散播他的謠言。朝堂上,司馬光、甦軾等人天天彈劾;民間,因部分官員亂執行新法,百姓怨聲載道,都罵他是“拗相公”。
“大人,宮里來人了,說太皇太後病重,讓您去慈寧宮。”管家再次進來,臉色凝重。
王安石連忙進宮,慈寧宮里擠滿了大臣。太皇太後躺在床上,拉著神宗的手,氣若游絲︰“官家……王安石的新法……害得百姓苦不堪言……你快……廢了新法吧……”
神宗看著病榻上的祖母,又看看站在一旁的王安石,臉色蒼白。王安石剛要開口辯解,太皇太後卻閉上眼楮,再也沒睜開。
太皇太後的葬禮上,王安石穿著喪服,站在人群里。御史們趁機發難,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說太皇太後是被新法氣死的,懇請廢除新法,罷免王安石。
神宗看著跪在地上的大臣,又看看沉默的王安石,最終揮了揮手︰“王相公,你先回江寧休養吧。”
王安石躬身領旨,沒有辯解,也沒有挽留。他走出皇宮,秋風吹起他的喪服下擺,像一面孤獨的旗幟。街上的百姓見了他,有的指指點點,有的唾罵不止,他卻目不斜視,一步步往前走。
管家牽著馬在路口等他,見他過來,忍不住落淚︰“大人,咱們真的要走了?”
王安石翻身上馬,沒有回頭。
馬蹄踏過滿地落葉,發出沙沙的聲響。
第五章 鐘山風雨的千古爭議
元豐八年的春天,江寧府的鐘山綠意盎然。王安石拄著拐杖,站在山頂的草廬前,望著遠處的長江,江面上的船只像葉子一樣漂浮。他已經在這里隱居了七年,新法早已被廢除,支持他的神宗皇帝也駕崩了,如今的朝堂上,再也沒人提起那個曾經震動天下的變法。
“相公,京城來人了。”老僕拿著封信走來,他頭發也白了,背也駝了,卻還像當年一樣跟著王安石。
王安石接過信,是甦軾寫來的。信里說,哲宗親政後,又想恢復新法,讓他回京主持,問他願不願意。字跡依舊灑脫,卻帶著幾分試探。
王安石將信放在石桌上,風吹過信紙,發出嘩嘩的聲響。他想起當年在朝堂上與甦軾的爭論,想起甦軾因反對新法被貶黃州,卻在信里說“新法本意甚好,只是執行有誤”。
“回封信給甦學士吧。”王安石對老僕說,“就說我老了,不堪重任。但請他轉告朝廷,新法中的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確實能利民強國,若能改良執行,不妨恢復。”
老僕點頭應下,看著他日漸蒼老的背影,心里發酸。這七年里,王安石常常獨自站在山頂,一站就是半天,有時會對著長江喃喃自語,有時會拿出當年的新法條文,一遍遍翻看。
秋收時節,鐘山腳下的農戶們忙著收割稻谷。李老漢——當年越州借青苗錢的那個農民,如今搬到了江寧——背著新米來看王安石。“相公,您嘗嘗今年的新米,托您的福,這幾年修了水渠,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王安石接過米袋,掂量著沉甸甸的分量,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水渠修得好,就能旱澇保收。”
“可不是嘛!”李老漢感慨道,“當年您推行青苗法,雖然中間出了些亂子,但後來朝廷派了欽差嚴查,確實幫了我們不少。現在村里的人都說,您是個好官,就是當時太急了……”
第六章 新舊黨爭的刀光劍影
元佑元年的汴京寒風呼嘯,朝堂上的氣氛比冬日的天氣還要冰冷。司馬光穿著厚重的錦袍,站在殿中慷慨陳詞,案上堆著廢除新法的奏折,足有半人高。
“陛下,新法禍國殃民,青苗法變成盤剝工具,市易法擾亂市場,保甲法勞民傷財,懇請陛下盡數廢除,恢復祖宗舊制!”司馬光聲音洪亮,震得殿內梁柱嗡嗡作響。
甦軾站在文官隊列里,眉頭緊鎖。他反對新法中的激進條款,卻也認同農田水利法等利民舉措,剛要開口,就被司馬光嚴厲的目光制止。
“不可!”韓絳猛地出列,袍袖翻飛,“新法雖有瑕疵,但農田水利法修渠千余條,保甲法加強邊防,豈能因噎廢食?司馬光此舉,是要將大宋拖回積貧積弱的舊路!”
“韓相公莫要危言聳听!”御史中丞劉摯立刻反駁,“去年京東水災,正是因為推行新法擠佔了賑災糧款,才導致災民流離失所!王安石雖已歸隱,但其黨羽仍在朝中作祟!”
朝堂上瞬間分裂成兩派,新黨舊黨互相攻訐,唾沫星子濺到金磚地上。小皇帝哲宗坐在龍椅上,看著眼前的爭吵,稚嫩的臉上滿是茫然。
爭論傳到江寧鐘山時,王安石正在草廬前曬書。泛黃的新法條文被陽光曬得舒展,他用軟布輕輕擦拭上面的墨跡,老僕在一旁念著京城傳來的消息。
“……司馬光大人下了狠手,不僅廢了青苗法、市易法,連已經修好的水渠都要拆,說那是勞民傷財……”
王安石擦書的手頓住,軟布落在地上。他望著遠處長江上的帆影,忽然劇烈咳嗽起來,咳得腰都彎了下去。老僕連忙遞過茶水︰“相公,您別生氣,身子要緊。”
他擺擺手,接過茶水卻沒喝,只是盯著那些新法條文。紙上的“富國強兵”四個字被陽光照得發亮,仿佛在嘲笑他半生的努力。
沒過多久,甦軾被貶的消息傳來。這位曾經反對新法的詩人,只因主張保留部分合理新法,就被舊黨冠以“新黨余孽”的罪名,貶往惠州。王安石拿著甦軾的詩稿,看著“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句子,突然笑了,笑著笑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真是諷刺啊……”他對老僕說,“當年我貶他,如今舊黨貶他,他倒成了兩邊都容不下的人。”
深秋時節,鐘山落滿紅葉。王安石拄著拐杖走到山腳的水渠邊,看著農民們引水灌田,稻穗飽滿金黃。水渠是按新法修建的,雖歷經風雨,依舊堅固通暢。
“王相公!”一個老農看見他,連忙放下鋤頭行禮,“今年收成好得很,多虧了這水渠!可听說京城要派人來拆水渠,這可怎麼好啊?”
王安石撫摸著冰涼的渠壁,上面還留著當年施工的鑿痕。“別擔心,”他聲音沙啞,“水渠能澆田,能救命,誰也拆不了。”
可沒過幾天,拆渠的官差就來了。他們帶著鋤頭鐵鍬,在水渠邊搭起帳篷,揚言要“恢復舊貌,清除新法余毒”。農民們拿著農具圍住官差,雙方僵持不下,差點動起手來。
王安石聞訊趕來時,官差正指揮人挖渠堤。第一鋤下去,清水立刻從缺口涌出,浸濕了官差的靴子。他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官差罵道︰“你們這群糊涂蟲!這水渠救了多少百姓,你們說拆就拆?”
官差認出是他,雖有忌憚,卻還是硬著頭皮說︰“王相公,這是朝廷的命令,司馬光大人親筆批示的。”
“朝廷?”王安石冷笑,“朝廷是讓你們造福百姓,不是讓你們毀了百姓的活路!”他轉身對農民們說,“把工具奪過來,誰敢拆渠,就往我身上砸!”
農民們紛紛響應,官差見勢不妙,灰溜溜地帶著人走了。
夕陽下,王安石站在水渠邊,看著潺潺流水,背影在紅葉映襯下顯得格外孤寂。
第七章 病榻上的新法余溫
元佑七年的冬天來得早,江寧府飄起了小雪。王安石躺在病榻上,蓋著厚厚的棉被,卻還是覺得冷。窗外的梅花頂著積雪開了,暗香透過窗縫飄進來,帶著清冽的氣息。
“相公,京城又來人了。”老僕端著藥碗進來,身後跟著個風塵僕僕的年輕人,是甦軾派來的家僕。
年輕人跪在床前,遞上一封信︰“我家主人說,新黨在京城復起,要恢復新法,特意來請教相公的意思。”
王安石讓老僕拆開信,甦軾的字跡依舊有力,卻透著幾分滄桑。信里說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章𠴱@ 嫉熱酥髡湃 婊指蔥路 蔥蟹絞獎鵲蹦旮 ガ 儀臚醢彩 岬鬩歡 br />
他咳嗽著讓老僕取來紙筆,顫抖著寫下幾行字︰“新法本為利民,勿學舊黨全盤否定,亦戒新黨激進冒進,因地制宜,方為正道。”寫完這幾句,他再也沒力氣,筆從手中滑落。
年輕人拿著回信匆匆離去,王安石望著窗外的飛雪,陷入了回憶。他想起第一次見神宗皇帝時的激動,想起推行新法時的意氣風發,想起與司馬光在朝堂上的爭論,想起那些支持他和反對他的人,如今都已散落天涯。
除夕夜,鐘山腳下的農戶們提著年貨來看他。李老漢帶來新釀的米酒,村婦們端著熱氣騰騰的餃子,草廬里頓時熱鬧起來。
“相公,您嘗嘗這餃子,用新收的麥子做的面。”李老漢把碗遞到床前,“要不是當年修的水渠,今年冬天哪有這麼好的收成。”
王安石吃了個餃子,麥香混著肉香在嘴里散開。他看著滿屋子的百姓,個個臉上帶著感激,忽然覺得半生的委屈都值了。
“水渠……還在嗎?”他輕聲問。
“在!”眾人異口同聲,“我們輪流看守,誰也拆不了!”
“那就好……那就好……”他笑著點頭,眼角有淚滑落。
正月里,王安石的病情越來越重。彌留之際,他讓老僕把所有新法條文搬到床前,一頁頁翻看。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紙上,那些曾經爭論不休的字句,此刻都變得溫柔起來。
“相公,章𠴱@筧伺扇死戳耍 敵路ㄒ丫 婊指矗 媚 判摹!崩掀馱謁 嶸 怠 br />
王安石沒有睜眼,只是微微點頭。他知道,新法就像這鐘山的梅花,即便被風雪摧殘,春天到了依舊會盛開,只是盛開的模樣,或許早已不是他最初設想的樣子。
臨終前,他指著窗外的梅花,對老僕說︰“把……把那些條文……燒了吧……”
老僕含淚點頭,在爐中點燃了那些泛黃的紙頁。
火光跳躍中,王安石的目光漸漸渙散,嘴角卻帶著一絲笑意。
第八章 千年功過的無字碑
紹聖元年的春天,汴京的新法舊黨之爭仍在繼續。章𠴱@菩械男路 韌醢彩 蹦旮 ガ 惱 橐哺 蟆K臻 蚍炊約ガ 俅偽槐幔 庖淮危 槐岬攪爍 兜暮D稀 br />
而在江寧鐘山,王安石的墓前多了塊無字碑。老僕守在墓旁,看著往來的行人,有人對著墓碑鞠躬,說他是富國強兵的功臣;有人對著墓碑唾罵,說他是禍國殃民的罪人。
清明時節,李老漢帶著村民來掃墓,帶來新收的麥子和自釀的米酒。“相公,您看這麥子多好,都是托您的福。”他把米酒灑在墓前,“那些說您壞話的人不懂,咱們老百姓心里清楚,您是為了咱們好。”
幾個書生模樣的人也來掃墓,他們爭論著王安石的功過,一個說︰“新法雖好,卻操之過急,激化了矛盾。”另一個反駁︰“若不變法,大宋只會更弱,他已是盡力而為。”
老僕听著他們的爭論,只是默默地清掃墓碑上的塵土。他知道,相公生前就說過,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幾十年後,南宋的臨安城里,說書先生在茶館里講著王安石變法的故事。台下的听眾听得入迷,有人為新法的夭折嘆息,有人為王安石的孤獨落淚。
“要說這王相公啊,”說書先生拍著醒木,“真是個奇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哪怕眾叛親離,哪怕千夫所指,也非要把這條路走到底。有人說他是拗相公,可這股拗勁,不正是咱們大宋缺少的骨氣嗎?”
台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一個穿粗布衣衫的年輕人站起來︰“先生,那新法後來怎麼樣了?真的全廢了嗎?”
說書先生笑了︰“好問!告訴你,水渠沒廢,保甲沒廢,那些真正利民的法子,就算改了名字,換了說法,也一直留在民間。就像這太陽月亮,就算有人想遮住,也終究擋不住光亮!”
夕陽透過茶館的窗欞,照在听眾們的臉上,每個人的眼里都閃著光。而在遙遠的鐘山,王安石墓前的無字碑沐浴在夕陽中,碑上的積雪早已融化,周圍長滿了青草,遠處的水渠依舊潺潺流淌,澆灌著萬畝良田。
千年後的今天,當人們翻開宋史,看到“王安石變法”這五個字時,依舊會爭論不休。有人贊他是改革先驅,有人罵他是激進狂人。但無論評價如何,那個在江寧雪夜開倉放糧的身影,那個在朝堂上據理力爭的身影,那個在鐘山孤獨守望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歷史的長河里,像一盞孤焰,在風雨中燃燒,照亮了後世改革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