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詩看古今

第710章 仁宗︰千年第一仁君的布衣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111永恆的不死鳥1 本章︰第710章 仁宗︰千年第一仁君的布衣心

    第一章 御街夜巡的青衫身影

    慶歷三年的秋夜帶著涼意,汴梁城的御街卻還熱鬧非凡。賣糖畫的老漢正用銅勺在青石板上勾出條鱗爪飛揚的龍,穿粗布短打的孩童圍著拍手,糖葫蘆的甜香混著胡餅的麥香在晚風里飄得很遠。

    一頂沒有儀仗的小轎悄無聲息地停在街角,轎簾掀開,走出個穿著青色常服的年輕人。他袖口磨得有些發白,腰間只系著塊普通的玉佩,若非身後跟著兩個便服侍衛,瞧著就像個尋常書生。

    “官家,前面就是夜市最熱鬧的地方了。”侍衛低聲提醒,目光警惕地掃過周圍。

    趙禎點點頭,腳步輕快地擠進人群。他剛在御書房批完奏折,听太監說城西新開了家胡餅鋪,特意換了常服出來瞧瞧。賣胡餅的鋪子前排著長隊,掌櫃的正用鐵鏟翻動爐子里的餅,芝麻混著蔥花的香氣直往人鼻子里鑽。

    “給我來兩個。”趙禎站在隊尾,听見前面兩個挑夫在聊天。

    “听說了嗎?今年江南水災,朝廷發的賑災糧里摻了沙土。”

    “可不是嘛!我那在糧站當差的表哥說,轉運司的官老爺們把好糧食都倒賣了,給災民的全是陳米!”

    趙禎眉頭微蹙,剛要上前細問,胡餅鋪掌櫃已經把熱騰騰的胡餅遞過來︰“客官您的餅,剛出爐的趁熱吃。”

    他接過胡餅,指尖被燙得縮了縮,餅上的芝麻沾了滿手。正擦手時,街對面突然傳來喧嘩,幾個衙役正拖拽著個衣衫襤褸的老漢,老漢懷里的草藥撒了一地,枯槁的手死死扒著牆根。

    “憑什麼抓我爹!”個穿粗布裙的姑娘撲上來,被衙役推得踉蹌倒地,“我們只是賣草藥治病,沒犯王法!”

    “市易司新定的規矩,街邊擺攤要交苛捐雜稅,你們沒交錢就是違法!”領頭的衙役叉著腰,一腳踩在散落的草藥上。

    趙禎往前走了兩步,侍衛連忙跟上。他看見老漢脖子上的淤青,看見姑娘被磨破的膝蓋,剛出爐的胡餅在手里漸漸涼了。

    “這規矩何時定下的?”他開口問道,聲音不高卻帶著威嚴。

    衙役斜眼看他︰“哪來的酸秀才多管閑事?這是韓相公親自批的文書,你敢質疑?”說著掏出張皺巴巴的紙,上面蓋著市易司的紅印。

    趙禎接過文書,借著燈籠光細看。上面果然寫著新增十余種苛稅,連街頭賣茶水都要按碗收費。他將文書還給衙役,從懷里掏出些碎銀子遞給姑娘︰“先去交了稅,別讓你爹受苦。”

    姑娘愣愣地接過銀子,老漢卻直搖頭︰“官爺,不是我們不交,是這稅實在太重了!賣一天草藥還不夠交稅的,這日子沒法過了啊!”

    周圍的攤販紛紛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抱怨。賣菜的大娘撩起圍裙擦淚︰“去年交三成稅,今年漲到五成,再這麼下去只能喝西北風了!”穿補丁長衫的書生嘆氣︰“連筆墨紙硯都加了稅,這書沒法讀了。”

    趙禎听著眾人的抱怨,手里的胡餅已經涼透。他轉身對侍衛低聲交代幾句,侍衛快步離去。半個時辰後,開封府尹歐陽修帶著兵丁匆匆趕來,看見趙禎時臉色大變,“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臣不知官家在此,罪該萬死!”

    衙役們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跪下磕頭。趙禎擺擺手︰“起來吧。把這文書給朕收了,所有新增苛稅即刻廢除。”他指著倒地的草藥,“給老漢賠償損失,再查查市易司是誰在亂收稅。”

    歐陽修連聲應諾,揮手讓兵丁將衙役拖走。百姓們這才知道眼前的書生竟是當今皇帝,紛紛跪地磕頭,歡呼聲此起彼伏。趙禎扶起身邊的老漢,又撿起地上的草藥︰“以後有難處,直接去開封府擊鼓,朕替你們做主。”

    夜色漸深,小轎重新駛回皇宮。趙禎坐在轎里,手里還攥著那兩個涼透的胡餅。轎簾縫隙里漏進的月光,照在他沾著芝麻的指尖上,像撒了層碎銀。

    第二章 朝堂上的唾沫星子

    早朝的鐘聲剛過,紫宸殿里已經站滿了文武百官。趙禎坐在龍椅上,看著階下的大臣們,昨夜夜市的喧囂仿佛還在耳邊。

    “陛下,臣有本奏。”宰相呂夷簡出列,手里捧著奏折,“市易司新增賦稅乃是為充實國庫,如今被陛下貿然廢除,恐影響西北軍餉。”

    趙禎放下手里的茶杯︰“呂相公可知,那些苛稅壓得百姓喘不過氣?賣草藥的老漢交不起稅被抓,賣菜的大娘哭訴度日艱難,這稅朕不能收。”

    “陛下仁厚,”參知政事範仲淹上前一步,聲音洪亮,“但國庫空虛也是實情。臣以為應削減宮中用度,罷黜冗余官員,省下的錢既可賑災又可充軍餉。”

    這話剛說完,御史台的官員們立刻炸了鍋。御史中丞王拱辰出列反駁︰“範相公此言差矣!宮中用度早已節儉,官員編制乃是祖制,豈能隨意變動?”

    “祖制也需順應民心!”範仲淹寸步不讓,“如今地方官吏盤剝百姓,朝中官員尸位素餐,若不改革,國將不國!”

    “你這是污蔑朝廷命官!”王拱辰氣得滿臉通紅,奏折往地上一摔,“範仲淹勾結富弼、歐陽修,結黨營私,意圖變法亂政,請陛下嚴懲!”

    朝堂上瞬間吵成一團,文臣們分成兩派,你一言我一語,唾沫星子差點濺到龍椅上。武將們站在一旁,看著文官們唇槍舌劍,個個面無表情。

    趙禎端著茶杯,看著階下爭論不休的大臣們。茶杯里的龍井已經涼了,他卻渾然不覺。去年他廢黜郭皇後時,大臣們也是這樣爭論;前年西夏入侵,討論是否出兵時,他們還是這樣爭吵。

    “都靜一靜。”趙禎的聲音不大,卻讓喧鬧的大殿瞬間安靜下來。“削減宮中用度,朕準了。即日起,朕的膳食減少一半,後宮用度減半。”他看向範仲淹,“變法之事,你與富弼、歐陽修擬定詳細章程,三個月後呈上來。”

    呂夷簡臉色鐵青,卻只能躬身領旨。王拱辰還想說什麼,被趙禎冷冷的目光逼了回去。

    退朝後,趙禎在御花園散步。秋菊開得正盛,黃的、白的、紫的,擠擠挨挨地佔滿了花壇。太監捧著新摘的秋梨跟在後面,小心翼翼地說︰“官家,皇後娘娘听說您要減膳食,特意讓御膳房炖了燕窩。”

    趙禎擺擺手︰“不必了。讓御膳房以後每日只做四道菜,多余的食材都分發給禁軍將士。”他走到一株白菊前,看著花瓣上的露珠,“對了,把朕庫房里那些珠寶玉器都清點一下,拿去變賣,補貼西北軍餉。”

    太監愣在原地,結結巴巴地說︰“可那些都是先帝留下的寶物,變賣了怕是……”

    “寶物再好,也不如將士們的性命金貴。”趙禎摘下一朵白菊,花瓣柔軟微涼,“告訴皇後,後宮的首飾也都收起來,以後非節慶不許佩戴。”

    消息傳到後宮時,皇後曹氏正在給蠶寶寶換桑葉。听見太監稟報,她放下手里的桑葉,摘下頭上的金步搖︰“把我的首飾都收進庫房,再傳令各宮,除了太後,所有人都不許戴珠玉首飾。”

    宮女們面面相覷,誰都知道這位皇後素來節儉,卻沒想到連陛下的決定都如此支持。曹氏看著竹匾里蠕動的蠶寶寶,輕聲道︰“官家心里裝著百姓,咱們做後宮的,不能給他添麻煩。”

    第三章 雨夜的平民藥方

    連綿的秋雨下了三天,汴梁城的排水溝渠堵了大半,低窪處的民房都積了水。趙禎站在皇宮城樓上,望著城外白茫茫的水澤,眉頭擰成了疙瘩。

    “陛下,範仲淹相公求見。”侍衛在身後稟報。

    趙禎轉身下樓,御書房里,範仲淹渾身濕透,手里還攥著份災民名冊。“陛下,城南低窪處有三百多戶百姓被淹,已經安排到城隍廟暫避,但疫病開始蔓延,不少人上吐下瀉。”

    “太醫院的醫官呢?”趙禎急忙問道。

    “醫官開了藥方,但藥材短缺,而且……”範仲淹猶豫了一下,“那藥方里有當歸、人參,災民們買不起。”

    趙禎猛地站起身,龍袍的下擺掃過案上的奏折。“傳朕旨意,打開太醫院的藥庫,所有藥材免費發放給災民!”他抓起披風,“備轎,朕要去城隍廟看看。”

    範仲淹連忙阻攔︰“陛下,疫區危險,您萬金之軀……”

    “朕是天子,更是百姓的君父。”趙禎已經披上披風,“百姓在受苦,朕豈能躲在皇宮里?”

    城隍廟的院子里擠滿了災民,男人們在修補漏雨的棚子,女人們抱著孩子晾曬濕透的衣物,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霉味和草藥味。趙禎走進大殿,看見角落里躺著幾個面色蠟黃的災民,蓋著破舊的棉被瑟瑟發抖。

    “怎麼樣了?”他走到一個老醫官身邊,醫官正給病人喂藥。

    “回官爺,”老醫官以為他是朝廷派來的官員,嘆了口氣,“這是水疫,得用黃連、蒼術熬湯喝,可藥不夠了。太醫院送來的藥都是貴的,咱們老百姓用不起啊。”

    趙禎看著藥罐里黑乎乎的藥湯,又看了看病床上呻吟的災民,轉身對侍衛說︰“去把太醫院院判叫來!”

    太醫院院判匆匆趕來,看見趙禎時嚇得差點跪倒在泥水里。“陛下,臣……”

    “你開的藥方,為何要用那麼多貴重藥材?”趙禎指著藥罐,“災民連飯都吃不上,哪有錢買人參當歸?”

    院判結結巴巴地說︰“陛下,這是祖傳的藥方,不用貴重藥材恐難見效……”

    “放屁!”趙禎難得動了怒,“當年朕在潛邸時得過痢疾,用的就是黃連配馬齒莧,幾文錢就能治好!你身為太醫院院判,難道不知道因地制宜?”

    老醫官在一旁附和︰“這位官爺說得對!我們鄉下治水疫,就用黃連、艾草、馬齒莧熬湯,效果好還便宜!”

    趙禎立刻對範仲淹說︰“傳旨,讓各縣衙組織百姓采集馬齒莧、艾草,太醫院提供黃連,按這個方子配藥,免費發放給災民。”他又看向院判,“你被撤職查辦,讓太醫院的老醫工重新制定平民藥方。”

    院判面如死灰,癱倒在泥地里。趙禎沒再看他,走到棚子下,接過婦人遞來的粗瓷碗,喝了一口溫熱的藥湯。藥味很苦,卻帶著草木的清香。

    “這藥能治病,大家都要喝。”他對周圍的災民說,“朝廷會給大家提供糧食和藥材,等水退了,朕讓工部派人修排水溝渠,以後再也不會積水了。”

    災民們紛紛跪下磕頭,泥水濺了趙禎滿身,他卻渾然不覺,親手將藥湯遞給身邊的孩子。雨還在下,城隍廟的屋檐下,皇帝和百姓擠在一起,藥香混著雨聲,在潮濕的空氣里彌漫開來。

    入夜後,趙禎在臨時搭建的帳房里批閱奏折。燭光搖曳,映著他疲憊的臉,案上的干糧已經涼了,他卻顧不上吃。範仲淹走進來,手里拿著份新擬的藥方︰“陛下,老醫工們按您的意思改了藥方,一劑藥只要兩文錢。”

    趙禎接過藥方,上面寫著黃連、蒼術、馬齒莧、艾草,都是常見的藥材。他滿意地點點頭︰“把這個藥方刻成木牌,立在各州縣的藥鋪門口,以後治疫病都按這個方子來。”

    窗外的雨漸漸小了,帳外傳來孩子們的笑聲。趙禎走到窗邊,看見幾個孩子在燭光下追逐嬉戲,臉上還沾著泥點。他想起自己小時候在皇宮里,雖然錦衣玉食,卻從未有過這樣無憂無慮的笑容。

    第四章 考場外的公平秤

    春闈放榜那天,汴梁城的貢院外擠滿了考生。紅榜剛貼出來,人群就像潮水般涌上去,歡呼聲、嘆息聲此起彼伏,比集市還要熱鬧。

    趙禎穿著便服站在街角的茶棚里,看著貢院門口的景象。茶棚老板是個瘸腿的老漢,正給客人倒茶,嘴里念叨著︰“今年的狀元郎听說還是個寒門學子,真是不容易啊。”

    “寒門學子?”旁邊的茶客撇撇嘴,“我听說前三名都是宰相和樞密使的門生,哪有什麼寒門學子的份?”

    “你可別亂說,”老漢壓低聲音,“當今陛下最看重公平,去年還親自復試,把那些走後門的都刷下去了。”

    趙禎端著茶杯的手頓了頓,去年他確實發現科舉有舞弊現象,親自在瓊林苑復試,當場黜落了三十多個靠關系上榜的考生。

    正听著,貢院門口突然傳來喧嘩。幾個落榜的考生正撕扯著一個舉子的衣袍,舉子懷里的書本散落一地。“你這個奸賊!肯定是買通了考官!”一個滿臉絡腮胡的考生怒吼著,拳頭揮向舉子的臉。

    “我沒有!”舉子嚇得連連後退,撞到了身後的貨攤,糖葫蘆撒了一地,“我是憑真本事考上的!”

    趙禎放下茶杯,快步走過去。侍衛及時攔住他,低聲道︰“官家,這里人多,小心危險。”

    “讓開。”趙禎撥開侍衛,走到人群中間。絡腮胡考生見他穿著普通,推了他一把︰“哪來的多管閑事,滾開!”

    侍衛剛要上前,被趙禎攔住。他撿起地上的書本,封面上寫著“王堯臣”三個字,是今年的新科狀元。“你說他舞弊,有證據嗎?”

    “證據?”絡腮胡考生指著紅榜,“他一個窮書生,沒權沒勢,憑什麼中狀元?肯定是考官收了他的好處!”周圍的落榜考生紛紛附和,場面越來越混亂。

    正在這時,主考官歐陽修帶著兵丁趕來,看見趙禎時大驚失色,連忙跪倒︰“陛下!臣不知陛下在此,罪該萬死!”

    考生們這才知道眼前的普通人竟是皇帝,嚇得紛紛跪地磕頭。趙禎扶起歐陽修︰“歐相公,今年的科舉可有舞弊?”

    歐陽修連忙回話︰“陛下,今年科舉嚴格按照程序,糊名謄錄,交叉閱卷,絕無舞弊。王堯臣的試卷臣親自審閱,文采斐然,見解獨到,中狀元實至名歸。”

    趙禎點點頭,將書本還給王堯臣︰“把你的文章給大家念念。”

    王堯臣定了定神,撿起地上的試卷,清了清嗓子念起來。他的聲音朗朗,文章里對時政的見解、對民生的關懷,听得眾人鴉雀無聲。絡腮胡考生漲紅了臉,低下頭不敢說話。

    “听到了嗎?”趙禎對眾人說,“科舉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途徑,朕絕不允許有人舞弊。但也絕不能因為人家出身寒門,就質疑他的才華。”他看向王堯臣,“你是哪里人?家里還有什麼人?”

    王堯臣跪地磕頭︰“臣是應天府人,父母早亡,靠鄉鄰資助才得以讀書。”

    趙禎扶起他︰“好樣的。明日早朝,朕要親自听你論政。”他又看向絡腮胡考生,“你雖落榜,但敢質疑不公,也算有勇氣。朕給你個機會,明日也來參加復試,若真有才華,朕破格錄用。”

    絡腮胡考生又驚又喜,連連磕頭謝恩。周圍的考生們爆發出歡呼聲,貢院門口的紅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也染上了幾分公平的光彩。

    回宮的路上,趙禎坐在轎里,翻看王堯臣的試卷。侍衛在轎外稟報︰“陛下,歐陽修相公說,要不是您今日及時出現,恐怕會鬧出大亂子。”

    趙禎笑了笑,試卷上的字跡工整有力,透著股不服輸的韌勁。他想起自己年少時讀書的日子,雖然有老師教導,卻也知道寒門學子的不易。“傳旨,以後科舉復試都由朕親自出題,讓所有有才華的人都能有出頭之日。”

    轎簾外,汴梁城的夕陽正濃,將街道染成一片溫暖的金色。賣糖葫蘆的小販又支起了攤子,孩子們的歡笑聲遠遠傳來,和著風吹過的鈴聲,像一首平和的歌謠。

    第五章 臨終前的最後一道旨

    嘉佑八年的春天來得格外遲,皇宮里的海棠開得稀稀拉拉,趙禎躺在龍床上,臉色蒼白得像紙。太醫用了各種名貴藥材,他的病情卻不見好轉,連說話都變得吃力。

    皇後曹氏坐在床邊,握著他枯瘦的手,淚水無聲地滑落。床前站著宰相韓琦、樞密使富弼等重臣,個個面色凝重,大氣都不敢出。御書房的奏折堆積如山,最上面那份是關于西北邊防的急報,卻沒人敢此刻呈上去。

    “水……”趙禎嘴唇翕動,聲音細若蚊蠅。曹氏連忙端過溫水,用小勺一點點喂進他嘴里。溫水順著嘴角流下,他卻渾然不覺,目光直勾勾地望著帳頂的龍紋刺繡。

    韓琦上前一步,低聲道︰“陛下,您放心靜養,朝政有臣等打理。”

    趙禎緩緩轉過頭,目光落在韓琦身上,渾濁的眼楮里閃過一絲清明。他掙扎著想要坐起來,曹氏連忙扶他靠在軟墊上。“西北……軍餉……”他喘著氣,每說一個字都異常艱難,“不能……拖欠……”

    富弼連忙點頭︰“臣已經安排好了,本月軍餉提前發放,還加了御寒的棉衣。”

    “百姓……春耕……”趙禎的目光掃過眾臣,“種子……農具……要給足……”

    “陛下放心,戶部已經調撥了種子糧,各地官府都在組織春耕。”韓琦哽咽著回話,看著這位在位四十二年的皇帝如今油盡燈枯的模樣,心里像被堵住一般難受。

    太監端來參湯,曹氏剛要喂,趙禎卻搖了搖頭。他示意太監把床前的小幾挪過來,掙扎著伸出手,想要拿筆。曹氏連忙取來紙筆,墊在他的手心。

    他的手抖得厲害,筆尖在紙上劃了半天,才歪歪扭扭寫出幾個字。韓琦湊近一看,只見紙上寫著“放宮女出宮”五個字,墨跡深淺不一,顯然耗費了極大的力氣。

    曹氏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落在紙上,暈開了墨跡。皇宮里的宮女大多是貧苦人家的女兒,進宮後少有機會再出宮嫁人,趙禎在位期間已經放歸過三次宮女,如今臨終前還記掛著這事。

    “傳……傳旨……”趙禎靠在軟墊上,胸口劇烈起伏,“所有……年滿二十五……無職掌的宮女……都放歸……賜……安家銀……”

    韓琦跪地領旨,聲音帶著哭腔︰“臣遵旨!”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宮人點亮了燭火,昏黃的光暈籠罩著龍床。趙禎的呼吸越來越微弱,目光卻始終望著窗外,仿佛在看汴梁城的萬家燈火。曹氏知道,他心里始終記掛著宮外的百姓。

    三更時分,趙禎突然清醒了許多。他讓眾人都退下,只留下曹氏。“皇後……”他拉著她的手,聲音輕得像羽毛,“朕……沒什麼……留給你……”

    曹氏搖搖頭,淚水打濕了衣襟︰“官家留下的江山,留下的百姓,就是最好的念想。”

    趙禎笑了笑,眼角有淚滑落︰“朕……這一生……沒做過……對不起百姓的事……”他頓了頓,氣息越來越弱,“葬……簡單些……別……勞民傷財……”

    話音未落,他的手緩緩垂下,眼楮永遠地閉上了。窗外的海棠花被夜風吹落,一片花瓣飄進窗內,落在他蒼白的臉上,像一滴無聲的淚。

    第六章 滿城縞素送君王

    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到宮外時,天剛蒙蒙亮。負責敲晨鐘的太監哭著敲響了喪鐘,鐘聲低沉悠長,傳遍了整個汴梁城。

    最先哭起來的是城隍廟附近的災民,他們還記得去年疫病時,皇帝親自送來的湯藥;是貢院門口的書生,他們感激皇帝親自主持復試,給了寒門學子出頭的機會;是夜市上的攤販,他們忘不了那個穿著青衫、買胡餅听民聲的年輕皇帝。

    百姓們自發地披麻戴孝,店鋪紛紛關門歇業,連最熱鬧的御街都變得鴉雀無聲。賣花的姑娘將準備售賣的海棠花都擺在路邊,素白的紙錢在風中飛舞,像一場盛大的雪。

    韓琦帶著大臣們在皇宮外跪了一地,哭聲震徹宮牆。歐陽修拄著拐杖,老淚縱橫,他想起當年和皇帝討論變法的日子,想起那個為了節省軍餉、帶頭削減膳食的君王。

    送葬的隊伍從皇宮出發,綿延數十里。前面是文武百官,後面跟著自發前來送行的百姓,男女老少,哭聲震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捧著一籃剛蒸好的胡餅,哭著往隊伍里塞︰“官家,您嘗嘗,這是您最愛吃的芝麻胡餅啊……”

    隊伍經過御街時,街邊的酒樓茶館擠滿了人,所有人都探出身子,望著那口緩緩前行的梓宮,淚水模糊了雙眼。有商販點燃了紙錢,煙霧繚繞中,仿佛又看見那個穿著青衫的身影,在夜市上和百姓說笑,在雨中給災民送藥。

    消息傳到江南,正在插秧的農夫們放下農具,朝著北方跪拜;傳到西北,戍邊的將士們哭著跪倒在城樓上,他們還記得皇帝親自調撥的棉衣,記得那句“軍餉不能拖欠”的承諾。

    皇宮里,曹氏正指揮宮人整理趙禎的遺物。沒有金銀珠寶,沒有奢華器物,只有幾件磨得發白的常服,幾箱舊書,還有一本翻得卷了邊的災民名冊,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每個災民的姓名和需求。

    “皇後娘娘,這是太醫院整理的藥方。”太監捧著個木匣子進來,里面全是趙禎批注過的平民藥方,“陛下說過,要讓所有百姓都吃得起藥。”

    曹氏打開木匣,看見每張藥方上都有趙禎的批注,哪里可以用廉價藥材替代,哪里可以增加劑量,字跡工整,透著細心。她拿起一張治水疫的藥方,上面寫著“馬齒莧易尋,勿用當歸”,淚水再次模糊了視線。

    下葬那天,汴梁城飄起了細雨。送葬的百姓擠滿了街道,連房頂上都站滿了人。當梓宮經過城門時,一個穿粗布短打的孩童突然哭喊起來︰“皇帝爺爺,您別走!您還沒去江南看桃花呢!”

    孩童的哭聲引發了更大的悲慟,滿城百姓同聲痛哭,哭聲蓋過了雨聲,蓋過了哀樂,久久回蕩在汴梁城的上空。

    第七章 仁心長存照千秋

    趙禎下葬後,大臣們商議廟號。韓琦捧著歷代帝王的廟號名冊,對新帝英宗說︰“先帝在位四十二年,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廢除苛稅,體恤百姓,堪稱仁德之君。臣以為,當尊廟號為‘仁’。”

    “仁”字廟號,前所未有。大臣們紛紛贊同,歐陽修顫巍巍地說︰“自古帝王,能稱‘仁’者寥寥無幾。先帝愛民如子,輕刑罰,重民生,減賦稅,興科舉,實至名歸。”

    新帝準奏,從此,趙禎被尊為“宋仁宗”,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此廟號的皇帝。

    幾年後,汴梁城的夜市依舊熱鬧。賣胡餅的老漢收攤時,總會多留兩個胡餅放在路邊,對著皇宮的方向念叨︰“仁宗皇帝,來嘗嘗熱乎的胡餅。”

    城隍廟前立起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當年宋仁宗親自制定的平民藥方。老醫官帶著徒弟在此義診,說起仁宗皇帝雨夜送藥的故事,總會紅了眼眶。

    貢院門口的紅榜上,寒門學子的名字越來越多。他們在入學前,都會去旁邊的仁宗祠拜一拜,那里供奉著皇帝當年復試時用過的筆墨,提醒著每個讀書人,朝廷的大門永遠為有才華的人敞開。

    後宮的蠶室里,新的皇後依舊帶領宮女們養蠶繅絲。她時常對宮女們說︰“仁宗皇帝在位時,皇後娘娘親自養蠶,就是要告訴我們,天下的財富來之不易,要懂得節儉。”

    西北的邊防線上,將士們穿著厚實的棉衣巡邏。每當有人問起棉衣的來歷,老兵們就會說起仁宗皇帝臨終前還惦記軍餉的故事,眼角泛起淚光。

    江南的桃花開了又謝,每年春天,都會有百姓帶著桃花去仁宗陵前祭拜。他們說,仁宗皇帝心里裝著江南的桃花,裝著天下的百姓,他的仁德就像這桃花一樣,年復一年,盛開在每個人的心里。

    汴梁城的御街上,有個穿青衫的書生正在給孩子們講故事。他講的是一個皇帝穿著常服逛夜市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皇帝在雨中給災民送藥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皇帝臨終前還惦記著放宮女出宮的故事。

    孩子們听得入了迷,問書生︰“那個皇帝是誰呀?”

    書生望著皇宮的方向,聲音溫柔而莊重︰“他是宋仁宗,是天下百姓心中最好的皇帝。”

    夕陽西下,金色的光芒灑滿御街,街邊的海棠花在風中輕輕搖曳,像在訴說著一個關于仁德、關于百姓、關于千年流傳的故事。那個被尊為“仁宗”的皇帝雖然已經遠去,但他的仁心,卻像這陽光一樣,永遠照耀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嘻哈史詩看古今》,方便以後閱讀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10章 仁宗︰千年第一仁君的布衣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10章 仁宗︰千年第一仁君的布衣心並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