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87章 兀突骨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87章 兀突骨

    在漢朝末年,天下被分為三個勢力,局勢動蕩不安,猶如鼎中之水沸騰不止。

    在中原地區,各路諸侯相互爭奪霸權,烽火連天,硝煙彌漫。

    然而,在這片中原逐鹿的戰火之外,南方的蠻夷之地,那崇山峻嶺之間,卻矗立著一位令人矚目的奇人——兀突骨。

    他並非來自中原的名門望族,也不屬于那些士族大家,但他卻以其獨特的體魄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在南中地區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作為烏戈國的君主,他實際上掌控著南荒部落聯盟,成為蠻人心中“神授之力”的象征。

    在那個三國亂世中,中原王朝的征伐如狂風驟雨般襲來,但兀突骨卻能憑借著地域的力量與之抗衡。

    他所領導的烏戈國,雖然地處偏遠,卻擁有著強大的實力和不屈的精神,成為了少數能夠在亂世中堅守自己領土的部族領袖之一。

    兀突骨的出身,始終籠罩著南蠻部落的神秘色彩。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載,其所屬的烏戈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諸侯國,而是南中永昌郡以西、瀾滄江流域以南的一個部落聯盟,由數十個夷、濮等族部落組成,因居于“不毛之地”的叢林與山地間,與中原交流極少,保留著原始而強悍的部族文化。

    關于兀突骨的樣貌與體魄,史料雖無詳載,但從諸葛亮南征時的戰報與民間傳說中,可勾勒出其“異于常人”的形象︰身高八尺有余按漢末度量衡,約合今1.88米以上,在普遍身高較低的古代,堪稱“巨擘”),肌膚呈古銅色,因常年不穿絲帛、僅以獸皮藤甲蔽體,周身布滿叢林蚊蟲叮咬與狩獵征戰留下的疤痕,卻不見絲毫孱弱之態。

    更令人稱奇的是,其部落有“生食蛇獸,飲血茹毛”的習俗,而兀突骨尤擅此道,傳聞他能徒手搏殺猛虎,以毒蛇膽為食,故而體格遠超常人,力能扛鼎,尋常刀劍難入其體——這並非神化,實與南荒惡劣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叢林中危機四伏,唯有最強悍的體魄與最凶猛的生存本能,才能成為部族的領袖。

    兀突骨成為烏戈國主的過程,並非依靠世襲,而是南蠻“強者為尊”傳統的體現。

    烏戈國此前並無固定首領,各部落常因爭奪獵場、水源相互攻伐,死傷無數。

    年輕的兀突骨彼時已是所在部落的勇士,在一次跨部落的沖突中,他單槍匹馬闖入敵對部落的營地,斬殺三名首領,卻並未屠戮族人,反而提出“合族共生,共抗外侮”的主張——他深知,南荒部落若始終內耗,終將被北方的蜀漢或東方的東吳吞並。

    憑借無可匹敵的武力與超越部族局限的遠見,數十個部落首領最終推舉他為“總王”,建立起以烏戈國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定都于叢林深處的“三江城”今雲南西部瀾滄江、怒江交匯處附近)。

    成為烏戈國主後,兀突骨並未效仿中原君主建立官僚體系,而是沿用“長老議事+首領集權”的模式︰各部落首領保留對本族的管理權,但軍事、外交大權盡歸其手;他選拔部落中最精銳的勇士,組建了一支千人規模的“藤甲軍”——這支部隊日後成為他對抗蜀漢的核心力量,也是他留給歷史最深刻的印記。

    藤甲以當地特產的“野藤”為原料,經油浸、日曬、火烤等十余道工序處理,堅硬如鐵,且輕便防水,尋常刀箭難以穿透,而士兵身著藤甲,在叢林中行軍如飛,堪稱南荒地理環境下的“特種部隊”。

    在歷史的長河中,兀突骨這個名字與中原政權的交集,猶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暫而耀眼。

    這一切的開端,要追溯到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當時的局勢如同一團迷霧,充滿了變數和挑戰。

    就在這一年,蜀漢政權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南中地區的豪強雍、孟獲等人,因對蜀漢統治心懷不滿,毅然起兵反叛。

    他們的行動如同野火一般,迅速蔓延,給蜀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增強自身實力,雍決定派遣使者前往烏戈國,尋求兀突骨的支持。

    這個烏戈國,位于偏遠的南方,其首領兀突骨以勇猛善戰而聞名。

    雍深知兀突骨的實力,于是他拋出了一個誘人的條件︰“共分南中,永拒蜀漢”。

    這個誘餌對于兀突骨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南中地區的廣袤土地和豐富資源,讓他心動不已。

    而且,與雍等人合作,似乎也能為烏戈國帶來更多的利益和發展機會。

    對于是否介入中原政權的紛爭,烏戈國的長老們意見不一︰有人認為蜀漢勢大,南荒部落應“避而不戰”;有人則擔憂蜀漢平定雍、孟獲後,會進一步吞並烏戈國。

    兀突骨在議事會上沉默良久,最終拍案決定出兵——他並非貪圖雍許諾的“土地”,而是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若南中被蜀漢完全掌控,烏戈國將成為蜀漢的下一個目標,與其被動防御,不如主動出擊,以武力讓蜀漢認識到南荒部落的力量,為烏戈國爭取長久的生存空間。

    此次出征,兀突骨親自率領全部藤甲軍,共計三千人一說萬人,據《漢晉春秋》載“甲兵三萬”,但結合南荒部落規模,三千精銳更為可信),與孟獲的部隊會合。

    他與孟獲約定︰藤甲軍負責正面攻堅,孟獲部則負責側翼牽制,戰後南中東部歸孟獲,西部歸烏戈國。

    兩軍首次交鋒,發生在盤江今貴州盤江)沿岸。

    蜀漢大將魏延率五千步兵迎戰,見烏戈國士兵身著“怪甲”,起初不以為意,下令弓箭手齊射——然而,箭矢射到藤甲上紛紛彈落,竟無法造成傷亡。

    魏延大驚,親自率軍沖鋒,卻被藤甲軍士兵以長柄斧鉞擊潰,蜀漢軍隊死傷千余人,被迫後撤。

    此戰後,藤甲軍“刀箭不入”的傳聞傳遍蜀漢軍營,士兵皆有懼色。

    隨後,兀突骨率軍追擊,與諸葛亮親率的主力部隊在禿龍洞今雲南陸良附近)對峙。

    諸葛亮深知藤甲軍的優勢在于“甲堅”,而劣勢在于“藤甲易燃”——藤甲經油浸處理,雖堅硬卻怕火。

    但南荒叢林潮濕,明火難以大面積蔓延,諸葛亮一時也無破敵之策,只能堅守營寨,避其鋒芒。

    兀突骨見蜀漢軍隊堅守不出,便率軍圍攻營寨,藤甲軍士兵憑借藤甲的防護,數次沖到蜀漢營寨牆下,險些攻破防線。

    據《三國演義》雖為小說,卻生動還原了戰場態勢)描述,兀突骨在此戰中“身先士卒,手持鐵蒺藜骨朵,連殺蜀漢數員裨將”,其悍勇令蜀漢將士膽寒。

    諸葛亮見狀,不得不使出“緩兵之計”,假意派使者求和,以麻痹兀突骨,暗中則派人勘察地形,尋找破敵的關鍵之地。

    諸葛亮的勘察最終指向了“盤蛇谷”——一處位于禿龍洞以西的狹長山谷,谷內兩側是陡峭的山崖,谷底僅有一條小路可供通行,且谷中多干柴枯草因地勢低窪,陽光照射充足,草木多干燥),是天然的“火攻之地”。

    為將兀突骨引入谷中,諸葛亮精心設計了一套“誘敵之策”︰首先,命魏延率部“詐敗”,故意丟棄部分糧草軍械,裝作“畏懼藤甲軍,倉皇逃竄”之態;其次,在盤蛇谷谷口兩側的山林中埋下伏兵,備好硫磺、火油等引火之物;最後,派使者告知兀突骨,稱蜀漢軍隊已“糧盡兵疲,欲退往永昌郡”,引誘其率軍追擊。

    兀突骨雖悍勇,卻對中原兵法的“詭道”缺乏認知。他見魏延部節節敗退,又得知蜀漢軍隊“糧盡”,認為蜀漢已無戰力,便不顧部下“恐有埋伏”的勸阻,下令全軍追擊,務必“全殲蜀漢主力,直搗永昌”。

    三千藤甲軍浩浩蕩蕩進入盤蛇谷,當全軍行至谷底時,兩側山崖突然響起鼓聲,蜀漢伏兵齊出,將點燃的硫磺、火油罐擲入谷中,谷底的干柴枯草瞬間被引燃,火焰順著風勢蔓延,很快將整個山谷變成一片火海。

    藤甲軍的噩夢就此開始。

    藤甲經油浸,遇火即燃,士兵身上的藤甲瞬間變成“火甲”,無論如何拍打都無法撲滅。

    谷中狹窄,士兵們相互擁擠,無法逃脫,慘叫聲、哭號聲不絕于耳。

    兀突骨身處亂軍之中,雖力大無窮,卻也被火焰包圍,他揮舞著鐵蒺藜骨朵,試圖劈開一條生路,卻被墜落的燃燒著的斷木砸中肩膀,藤甲也隨之起火。

    據《漢晉春秋》載,兀突骨在火海中“怒目圓睜,大罵諸葛亮‘詭詐小人’”,直至被火焰吞噬,始終未曾屈膝。

    其麾下三千藤甲軍,除少數人僥幸沖出谷口,卻被魏延早已埋伏好的部隊斬殺外,其余全部葬身火海,無一生還。

    當諸葛亮在谷口看到這場慘烈的景象時,也不禁感嘆︰“吾雖破敵,卻傷天和,必折陽壽矣。”

    兀突骨戰死的消息傳回烏戈國,部落上下一片哀慟。

    因他生前未指定繼承人,各部落首領再次陷入紛爭,烏戈國的部落聯盟迅速瓦解,最終被周邊的部族吞並,烏戈國之名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而孟獲見兀突骨戰死、藤甲軍覆滅,深知已無力與蜀漢抗衡,最終向諸葛亮投降,南中叛亂就此平定。

    兀突骨的一生,短暫卻濃烈,如同南荒叢林中燃燒的烈火,雖轉瞬即逝,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站在歷史的角度,對他的評價歷來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從蜀漢的視角來看,兀突骨是“叛亂的幫凶”,他出兵協助孟獲,阻礙了蜀漢統一南中、鞏固後方的進程,其率領的藤甲軍造成了蜀漢軍隊的重大傷亡,因此被視為“逆賊”。

    但從南荒部落的視角來看,兀突骨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他結束了部落間的內耗,建立起統一的聯盟,為烏戈國爭取了生存空間;他面對強大的蜀漢,敢于率軍迎戰,雖最終失敗,卻展現了南荒人民不屈的抗爭精神。

    更值得關注的是,兀突骨的存在,反映了漢末三國時期“中原與邊疆”的復雜關系。

    彼時,中原政權視邊疆部族為“蠻夷”,試圖以武力征服;而邊疆部族則為了守護家園與文化,奮起反抗。

    兀突骨的抗爭,本質上是邊疆部族對中原王朝“大一統”壓力的回應,他雖未成功,卻讓諸葛亮認識到南中“不可強壓”,進而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南中部族實行“以夷制夷”的治理,客觀上促進了中原與南荒的文化融合。

    如今,在雲南西部的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仍流傳著關于兀突骨的傳說。

    在佤族、傣族的民間故事中,他被稱為“藤甲王”,是“力大無窮、守護山林的勇士”;一些古老的祭祀儀式中,還保留著“祭拜藤甲”的環節,以紀念這位為部族抗爭至死的首領。

    這些傳說,雖已褪去歷史的真實細節,卻承載著邊疆民族對這位“南荒巨擘”的敬畏與緬懷。

    兀突骨並非三國歷史舞台上的“主角”,他沒有曹操、劉備那樣的雄才大略,也沒有諸葛亮、周瑜那樣的智謀超群,但他以一身悍勇、一腔孤勇,在中原與南荒的踫撞中,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篇章。

    他的失敗,其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的政權已經發展得極為強大,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兵法策略,都遠遠超過了原始部落聯盟。

    面對這樣的對手,原始部落聯盟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難以與之抗衡。

    然而,盡管他最終失敗了,但他的抗爭精神卻讓歷史永遠銘記。

    在漢末三分的亂世中,南荒之地原本是一個被人忽視的角落,但他卻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部族的尊嚴。

    他沒有選擇屈服于強大的中原政權,而是勇敢地站出來,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他的抗爭雖然未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但他的勇氣和決心卻成為了後世的楷模。

    他讓人們看到,即使面對強大的敵人,也不能放棄抵抗,要勇敢地𥕜衛自己的尊嚴和權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87章 兀突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87章 兀突骨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