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四年的廬江郡,暮春的陽光透過周家大宅的雕花窗欞,在青石板地上投下細碎的光影。
十二歲的周瑜正踮著腳取下頂層的竹簡,忽听得院外傳來一陣清朗笑聲,轉頭便見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翻牆而入,錦袍上沾著幾片桃花。
\"公瑾!\"少年晃了晃手中酒壺,\"城外桃花開得正好,讀書哪有踏青有趣!\"
來人正是孫堅長子孫策,此刻他發髻微散,腰間玉佩隨著步伐輕響,透著一股不羈的英氣。
周瑜放下竹簡,接過酒壺抿了一口,醇厚的酒香在舌尖散開︰\"伯符,你我習文練武,難道只為踏青飲酒?\"
他目光掃過書架上的《春秋》《六韜》,手指無意識摩挲著案幾上的青銅兵符模型。
孫策挑眉,大步走到窗邊,指著遠處青山︰\"他日我二人必縱橫天下!待平定亂世,再同賞這桃花不遲!\"
少年的話語帶著與生俱來的豪情,驚飛了院角梧桐樹上的麻雀。
此後數年,兩人每日清晨在廬江書院切磋兵法。
周瑜博聞強記,能將《孫子兵法》倒背如流,講解時引經據典,連老學官都頻頻點頭;孫策力大無窮,常把石鎖舉過頭頂,校場上的比試總能引得同窗圍觀看熱鬧。同窗們戲稱他們\"一文一武,雙璧江東\"。
有次學官考校陣法,周瑜在沙盤上推演\"八陣圖\",孫策突然抓起一把石子撒入陣中︰\"若敵軍突襲此處,該當如何?\"
兩人為此爭論至深夜,最後竟在月光下用樹枝重新推演了整整三個時辰,露水打濕了衣袍也渾然不覺。
光和五年,周家舉家遷往舒縣。
臨別那日,孫策將祖傳的青銅劍贈給周瑜︰\"此劍名為"驚鴻",劍身刻有二十八星宿圖,削鐵如泥。
他日你我若分掌兵權,此劍定當飲敵血!\"周瑜撫摸著劍身暗紋,鄭重道︰\"伯符放心,公瑾定不負今日之約。\"
目送馬車遠去時,孫策仍站在渡口,直到看不見揚塵才轉身離去,手中還緊握著周瑜回贈的兵書竹簡。
初平元年,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消息傳遍江東。
周瑜聞訊後,立即變賣祖產招募鄉勇。
他站在自家老宅的祠堂前,望著列祖列宗的牌位,將周氏祖傳的玉佩摘下放入箱中。\"
若能助孫將軍匡扶漢室,此身何惜。\"他對著牌位低語,燭火在他年輕的面容上投下堅毅的陰影。
當他帶著五百精銳趕到壽春時,孫堅緊緊握住他的手︰\"有公瑾相助,大業可期!\"
在攻打宛城的戰役中,周瑜首次展露軍事才華。
他喬裝成商販,深入敵境探查地形,發現敵軍糧草囤積在城北山谷。
深夜,他率領三百死士,繞道後山放火。
熊熊火光中,他揮舞長槍沖鋒在前,槍尖挑飛敵軍的火把,點燃了堆積如山的糧草。
這場奇襲讓孫堅大軍勢如破竹,戰後孫堅親自為周瑜斟酒︰\"我兒伯符有你這樣的摯友,是孫氏之幸!\"
初平三年,孫堅意外戰死。
噩耗傳來時,周瑜正在研讀《司馬法》,竹簡\"啪嗒\"掉落在地。
他連夜趕往江東,途中暴雨傾盆,馬匹累得口吐白沫也未曾停歇。
靈堂前,他看見孫策跪在蒲團上,雙眼通紅卻不肯落淚。
周瑜解下披風披在摯友肩上,低聲道︰\"伯符,你我曾立誓縱橫天下,如今正是踐諾之時。\"
孫策終于崩潰,伏在他肩頭痛哭,淚水浸透了他的衣袍。
建安三年,周瑜正式投奔孫策。
在進攻秣陵的戰斗中,他與孫策兵分兩路,利用夜色發動突襲。
周瑜率領水軍封鎖長江,截斷敵軍退路;孫策則率騎兵從陸路包抄。
黎明時分,當第一縷陽光照在城頭的\"孫\"字大旗上時,周瑜望著滿身血污卻神采飛揚的孫策,忽然想起多年前在廬江書院的誓言。
\"公瑾,\"孫策擦拭著臉上的血跡,將繳獲的敵軍帥印拋給周瑜,\"有你在,我如虎添翼!\"
周瑜接住帥印,觸手冰涼,卻感受到沉甸甸的信任。
當晚慶功宴上,孫策醉醺醺地攬住他肩膀︰\"待平定江東,我要為你建一座比這更氣派的都督府!\"
建安十三年,長江兩岸戰雲密布。
周瑜站在柴桑城的點將台上,望著台下三萬精銳將士,青銅甲冑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江東十二虎臣分立兩側,黃蓋的鐵鞭、程普的大刀在風中微微晃動。
魯肅匆匆趕來,手中拿著曹操的勸降信︰\"操以天子之名,邀主公會獵江東...\"
\"啪!\"周瑜一掌拍碎案幾,眼中燃起怒火︰\"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江東子弟豈會屈膝!\"
他展開長江輿圖,指尖劃過赤壁︰\"此地江面狹窄,曹軍戰船雖多,卻難以施展。
只是...\"他目光掃過帳中諸將,\"敵軍勢大,需用奇謀。\"
深夜,周瑜在中軍大帳反復推演戰術。案頭堆滿了長江水文圖、曹軍情報,燭淚滴在羊皮卷上凝結成珠。
突然,帳外傳來更夫梆子聲,他推開帳門,只見江面霧氣彌漫,月光在浪尖上跳動。
\"東南風...\"他喃喃自語,腦中靈光乍現。
回帳後,他連夜繪制火攻方略,筆尖在竹簡上沙沙作響,直到東方泛起魚肚白。
第二天,周瑜召集眾將議事。
他指著沙盤上的曹軍水寨︰\"曹軍戰船以鐵鏈相連,看似穩固,實則如困獸。若用火攻...\"
話音未落,黃蓋已抱拳請命︰\"末將願施苦肉計,詐降破敵!\"
周瑜凝視著老將布滿傷疤的臉龐,緩緩點頭︰\"公覆此去,九死一生。\"
決戰前夜,周瑜登上戰船。
他身著玄色戰袍,\"驚鴻劍\"在腰間寒光閃爍。
江風卷起他的披風,宛如一面燃燒的戰旗。
當黃蓋的火船沖向敵陣時,周瑜親自擂響戰鼓,鼓聲與喊殺聲震得江水翻涌。
沖天火光中,他看見曹軍戰船陷入火海,仿佛當年在宛城點燃的那把燎原之火。
突然,一支流箭擦著耳畔飛過,他卻巋然不動,繼續指揮戰斗,直到確認勝局已定。
赤壁之戰後,周瑜並未停下腳步。
他深知,曹操雖敗,根基猶在。
建安十四年,他力主征伐益州,試圖實現\"二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在給孫權的奏章中,他寫道︰\"今曹操新敗,益州劉璋暗弱,此天賜良機...\"
字跡剛勁有力,透著舍我其誰的霸氣。
在江陵城的籌備期間,周瑜每日巡視軍營,親自檢查糧草軍械。
有次士兵搬運糧草時不慎失火,他二話不說沖進火場,濃煙燻得他涕淚橫流,鎧甲被火星燙出無數焦痕。
當大火撲滅時,他的鎧甲已被燻得漆黑,發絲也燒焦了幾縷,卻仍笑著安慰受驚的士兵︰\"沒事,都沒事。\"
然而,長年累月的征戰與操勞,早已透支了他的身體。
建安十五年,在進軍益州的途中,周瑜舊疾復發。
巴丘的病榻上,他仍心系戰事,口述奏章懇請孫權繼續北伐。
魯肅握著筆,看著昔日意氣風發的摯友如今形容憔悴,淚水幾次模糊了視線。
臨終前,他握著魯肅的手,氣若游絲︰\"子敬...替我...完成...大業...\"
最後一眼,他望向北方,仿佛看見當年與孫策在廬江書院的少年時光,看見赤壁江上的沖天火光,看見那個未竟的天下宏圖。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在他蒼白的臉上,宛如神明最後的眷顧。
孫權稱帝後,每當提及周瑜,總要嘆息︰\"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而江東的桃花依舊年復一年地開,卻再也不見那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玉面將軍。
長江水悠悠東去,將他的傳奇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化作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不朽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