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95章 張良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95章 張良

    在戰國末年的風雲變幻中,韓國的土地上,一個注定要改變歷史走向的生命呱呱墜地,他,就是張良,字子房。

    張良出生于顯赫世家,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國相;父親張平,亦擔任韓厘王、悼惠王的國相,家族榮耀延續五代,盡享榮華。

    在優渥的環境里,張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飽讀詩書,對治國安邦之道有著深刻的見解,舉手投足間盡顯貴族氣質。

    然而,命運的車輪卻無情地轉動著,毫不留情地將人們的生活卷入其中。

    公元前 230 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秦軍的鐵騎如洶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勢不可擋地踏破了韓國的都城陽翟。

    這座曾經繁榮昌盛的城市,瞬間被戰火吞噬,化為一片廢墟。

    韓王安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被俘,他的國家也隨之宣告滅亡。

    曾經強盛一時的韓國,如今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和無盡的哀傷。

    這個消息對于張良來說,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震碎了他原本平靜而美好的生活。

    往昔的富貴榮華,如同過眼雲煙般消散。

    張良從一個尊貴的公子,一夜之間淪為了落魄的遺孤。

    他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失去了一切。

    然而,在這巨大的痛苦和絕望之中,一股強烈的國仇家恨在他心中熊熊燃燒起來。

    張良深知,秦國的殘暴統治給韓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他不能坐視不管。

    于是,復仇的種子在他心底深深扎根,他下定決心,要傾盡所有,向秦國展開一場殊死的反擊。

    彼時,張良雖年輕,卻膽識過人、意志堅定。

    他遣散家中三百僮僕,甚至顧不上為死去的弟弟舉行葬禮,將全部家財用于招募刺客,只為尋得一個能刺殺秦始皇的機會。

    在淮陽求學禮義時,他結識了倉海君,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謀劃刺秦大業。

    歷經艱難,他們尋得一位大力士,並為其打造了一個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準備給予秦始皇致命一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的消息傳來,張良和大力士提前潛伏在博浪沙。

    此地沙丘起伏,黃河與官渡河環繞,蘆葦茂密,是絕佳的伏擊地點。

    當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駛入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緊盯那輛由六匹馬拉的豪華車輦,認定那便是秦始皇的座駕。

    一聲令下,大力士揮動大鐵錘,如流星般砸向目標。

    只听一聲巨響,車輦被擊中,瞬間粉碎。

    然而,秦始皇為保自身安全,準備了多輛一模一樣的副車,被擊中的不過是一輛替身之車。

    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雷霆震怒,下令全國大搜捕。

    張良匆忙改名換姓,開始了逃亡生涯,輾轉來到下邳。

    在這里,一段奇遇悄然降臨。

    一日,張良在橋上漫步,一位身著粗布麻衣的老者迎面走來,故意將鞋子甩到橋下,而後傲慢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張良心中一驚,想要發作,但見老者年事已高,便強壓怒火,下橋撿起鞋子。

    豈料老者得寸進尺,又伸腳示意張良為他穿上。

    張良猶豫片刻,最終還是屈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為老者穿上鞋子。

    老者大笑而去,走了一段路後又折返回來,滿意地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清晨,在此等我。”

    張良雖滿心疑惑,卻依約前往。

    第一次,他去時老者已在,被老者斥責來晚;第二次,雞鳴時他便趕到,卻還是晚了一步;第三次,他半夜就守在橋頭,終于比老者先到。

    老者欣慰地遞給他一本書,說道︰“讀了這本書,便能成為帝王之師,十年後將成就大業。”

    言罷,飄然而去。

    張良翻開書冊,竟是失傳已久的《太公兵法》。

    從此,他日夜研習,領悟其中精髓,韜略智謀與日俱增。

    在蟄伏下邳的十年里,張良不僅鑽研兵法,還廣交豪杰,暗中積蓄力量。

    項伯因殺人躲避仇家,便在張良家中藏身,兩人結下深厚情誼。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反秦的烽火迅速燎原。

    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名志同道合的青年,準備投身反秦洪流。

    途中,他遇到了劉邦。

    彼時劉邦正率領數千人馬攻城略地,張良與劉邦一番交談,驚覺劉邦雖出身草莽,卻極具智慧,能迅速領會自己依據《太公兵法》所獻之策。

    張良感慨︰“沛公大概是天命所歸之人。”

    于是毅然決定追隨劉邦,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打算。

    劉邦對張良敬重有加,言听計從。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西進,欲取關中。

    面對幂關秦軍的頑強抵抗,劉邦本想以兩萬兵力強攻。

    張良勸阻道︰“秦軍實力尚強,不可貿然進攻。我听說守關將領是屠夫之子,商人重利,可用財帛利誘。先派人在四周山上多插旗幟,虛張聲勢,再派酈食其帶著珍寶前去勸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劉邦依計而行,秦將果然心動,答應與劉邦聯合進攻咸陽。

    劉邦大喜,欲即刻行動,張良卻又提醒︰“將領雖願反叛,但部下未必服從。我們應趁他們松懈之時,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恍然大悟,率軍突襲幂關,秦軍毫無防備,大敗而逃。

    劉邦乘勝追擊,在藍田再次擊敗秦軍,順利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

    進入咸陽宮,劉邦被宮中的珍寶、美女迷了心智,沉醉其中,不願離開。

    樊噲多次勸諫,劉邦充耳不聞。

    張良心急如焚,進諫道︰“秦王無道,所以您才得以推翻他。如今我們是為天下除暴安良,應秉持樸素作風。剛入咸陽就貪圖享樂,這與助紂為虐有何區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望您听從樊噲的勸告。”

    劉邦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果斷退出咸陽,駐軍霸上,贏得了關中百姓的贊譽。

    但此時,劉邦的危機並未解除。

    項羽得知劉邦先入關中,怒不可遏,率四十萬大軍直奔函谷關。

    劉邦僅有十萬兵力,懸殊巨大。

    項羽的謀士範增認為劉邦野心勃勃,日後必成大患,勸項羽盡早除掉他。

    項羽遂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赴會,意圖在宴會上將其殺害。

    得知消息後,張良心急如焚。

    項伯念及與張良的舊情,連夜騎馬到劉邦軍營,勸張良逃走。

    張良卻堅定地說︰“我是為了輔佐沛公才留在這里,如今沛公有難,我怎能獨自逃生?”

    他趕忙將此事告知劉邦,並冷靜分析局勢,建議劉邦向項伯示弱,表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還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項伯答應在項羽面前為劉邦美言,並讓劉邦次日一早親自向項羽謝罪。

    鴻門宴上,氣氛緊張得如暴風雨前的壓抑。

    劉邦帶著一百多人,謙卑地向項羽賠罪。

    項羽設宴款待,範增多次示意項羽動手,項羽卻猶豫不決。

    範增無奈,召來項莊,讓他以舞劍助興為名,伺機刺殺劉邦。

    項莊拔劍起舞,寒光閃爍,步步緊逼劉邦。

    項伯見狀,也拔劍與項莊對舞,用身體護住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張良見情況危急,急忙出帳找來樊噲。

    樊噲手持盾牌,強行闖入營帳,怒目圓睜,直視項羽,大聲說道︰“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麻,天下皆叛。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秋毫無犯,封閉宮室,還軍霸上,等待大王到來。如此勞苦功高,不僅未得封侯之賞,大王反而听信小人讒言,欲殺有功之人,這與亡秦有何區別?”

    樊噲一番義正言辭的話,令項羽無言以對,只能賜酒賜肉。

    劉邦趁機借口上廁所,帶著樊噲逃離了宴會。

    張良留下來,向項羽解釋劉邦不勝酒力先行離開,並獻上禮物,巧妙化解了這場危機。

    鴻門宴後,劉邦雖暫時保住性命,但被項羽封為漢王,發配到偏遠的巴蜀和漢中地區。

    劉邦心中憤懣,卻又無力反抗。

    張良深知此時必須隱忍,他建議劉邦燒毀棧道,向項羽表明無意東歸,以麻痹項羽。

    劉邦依計而行,張良則在臨別時叮囑劉邦,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回到封地後,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韓信施展卓越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平定三秦,為劉邦東出爭霸打下堅實基礎。

    而張良在這期間,也並未閑著,他四處奔走,為劉邦聯絡各方勢力,壯大其力量。

    不久後,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徹底斷絕了對項羽的幻想,轉而全心輔佐劉邦。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得大敗,狼狽逃竄至下邑。

    心灰意冷之際,劉邦問群臣︰“我願舍棄函谷關以東的土地,誰能與我共圖大業?”

    張良冷靜地獻上“下邑之謀”︰“九江王英布是項羽的猛將,但與項羽有隙,可派隋何前去游說,策反他;彭越在梁地活動,可拉攏他騷擾楚軍糧道;再讓韓信獨當一面,北上平定燕、趙、齊等地,形成對項羽的包圍之勢。”

    劉邦依計行事,隋何成功說服英布歸漢,彭越在梁地頻繁出擊,韓信則一路勢如破竹,攻城略地。

    項羽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兵力分散,疲于奔命。

    此後,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局勢膠著。

    項羽急于決戰,劉邦卻堅守不出。

    項羽無奈,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到陣前,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烹殺太公。

    劉邦不為所動,甚至說︰“我們曾結拜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要烹殺父親,別忘了分我一杯羹。”

    項羽大怒,欲殺劉太公,項伯急忙勸阻︰“天下事未可知,且爭奪天下者不顧家,殺了他也無用,只會徒增仇恨。”

    項羽這才作罷。

    張良在這場危機中,雖未直接出面,但他此前與項伯的交情,關鍵時刻卻發揮了重要作用,救下了劉太公性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局勢的發展,楚漢雙方逐漸進入戰略決戰階段。

    公元前202年,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諸侯,將項羽圍困在垓下。

    張良深知項羽勇猛,不可強攻,于是策劃了“四面楚歌”之計。

    漢軍在夜晚唱起楚地歌謠,楚軍听聞,以為楚地已盡被漢軍佔領,軍心大亂,士氣低落。

    項羽見大勢已去,率領八百余精銳騎兵突圍。

    最後逃至烏江畔,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渡江,自刎而死。

    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西漢王朝就此建立。

    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欲封張良齊地三萬戶。

    張良卻婉拒道︰“臣起初在留縣與陛下相遇,此後蒙陛下信任,得以施展抱負,能封留侯,我已心滿意足,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厚賞。”

    于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食邑萬戶。

    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漢朝建立後,他以體弱多病為由,逐漸淡出朝堂,閉門不出,避免卷入政治紛爭。

    然而,張良的傳奇並未就此結束。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

    呂後驚慌失措,找到張良求助。

    張良雖已退隱,但念及呂後對自己的恩情,以及國家的穩定,還是為呂後出了一計。

    他建議呂後請出“商山四皓”,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直拒絕劉邦的征召。

    若能讓他們輔佐太子,劉邦定會改變主意。

    呂後依計而行,成功請出“商山四皓”。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太子身後站著四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詢問之下,得知是“商山四皓”,大為震驚,意識到太子羽翼已豐,民心所向,便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他的一生,從意氣風發的韓國公子,到矢志復仇的刺客,再到輔佐帝王成就霸業的謀臣,最後功成身退,成為道家的追隨者。

    他的智謀、忠誠與遠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後世敬仰的傳奇人物,“謀聖”之名,千古流傳 。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95章 張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95章 張良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