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漢初那風雲激蕩、英雄輩出的大時代,陽武縣戶牖鄉的一戶普通人家,迎來了一個改變歷史軌跡的男嬰,父母為他取名陳平。
陳家田產微薄,僅有三十畝貧瘠的薄田,日子過得頗為清苦。
但陳平自幼便生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白皙的面龐上,一雙眼眸猶如寒星般明亮,透著與生俱來的聰慧與靈動,舉手投足間,都有著一股與尋常農家子弟截然不同的氣質。
陳平的兄長深知這個弟弟天資聰穎,日後定非池中之物,于是主動承擔起家中的所有農活,全力支持陳平外出游學。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游學之路布滿荊棘,但陳平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對知識的渴望,四處奔波,遍訪名師,結交四方豪杰。
他如饑似渴地研讀各類書籍,從儒家經典到法家學說,從兵家謀略到黃老之道,無一不精,對天下局勢和權謀之術也有了更為深刻和獨到的見解。
在陳平年少時,鄉里舉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動,這在當時是極為重要的儀式,關乎著來年的風調雨順和莊稼收成。
陳平被推選為社宰,負責分配祭肉。
只見他神情專注,動作嫻熟,根據每個人的身份和貢獻,將祭肉分得公平合理,不多一絲,不少一毫。
父老鄉親們接過祭肉,臉上滿是滿意的笑容,紛紛稱贊道︰“陳家這孩子,別看年紀輕輕,分肉分得可真是好啊!”
陳平听到這些夸贊,並未沾沾自喜,而是微微抬起頭,目光望向遠方,感慨道︰“唉,倘若有一天讓我治理天下,我也定能像分這祭肉一樣,做到公正無私,讓萬民歸心!”
這句看似年少輕狂的話語,卻如同一顆夢想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預示著他未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時光匆匆,陳平到了娶妻的年紀。
然而,由于家境貧寒,那些出身富貴的女子根本看不上他,而普通的貧家女子,陳平又覺得難以與自己的志向和抱負相匹配,始終不願將就。
就在他為此事煩惱不已時,一個機會悄然降臨。
他听聞同縣的張負有個孫女,先後嫁過五任丈夫,可每一任都離奇去世,一時間,整個縣城都傳得沸沸揚揚,說這個女子命硬克夫,無人再敢上門求親。
但陳平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或許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負家中有人去世,陳平前去幫忙料理喪事。
在葬禮上,陳平憑借著沉穩冷靜的舉止、周到細致的安排,以及對各種禮儀的精通,成功吸引了張負的注意。
張負在人群中默默觀察著陳平,只見他雖身著樸素的粗布麻衣,但身形挺拔,氣質不凡,舉手投足間都透著一股聰慧和干練,心中不禁暗暗稱奇。
葬禮結束後,張負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堅持要將孫女嫁給陳平。
他對家人說︰“我看那陳平絕非池中之物,日後必有大出息。”
不僅如此,張負還慷慨地借給陳平錢財,讓他置辦行聘的禮物,又資助他維持日常生活開銷,使得陳平在婚後能夠更加安心地與外界交往,拓展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婚後的陳平,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他與外界的交往愈發頻繁,憑借著出眾的才華和智慧,結識了許多有識之士,名聲也逐漸在當地傳開。
然而,平靜的生活並未持續太久,秦末的亂世風雲迅速席卷而來,打破了他原本寧靜的生活。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點燃了反秦的烽火,一時間,天下響應,各路豪杰紛紛揭竿而起。
陳平望著那燃燒的戰火,心中的熱血也被熊熊點燃。
他深知,自己等待已久的機會終于來了,于是毅然告別家鄉,踏上了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征程,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
陳平的第一站,是投奔魏王咎。
在魏王的營帳中,他憑借著對天下局勢的深刻分析和獨到見解,贏得了魏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太僕,負責管理馬匹和車馬出行等事務。
然而,陳平的才華和抱負遠不止于此,他多次向魏王進獻良策,試圖幫助魏王成就一番大業。
但魏王咎為人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根本听不進陳平的建議。
不僅如此,在魏王身邊,還有一群嫉妒陳平才華的小人,他們整日在魏王面前詆毀陳平,說他恃才傲物,目無尊長。
陳平在魏王身邊,處處受到排擠和打壓,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
無奈之下,他只得長嘆一聲,黯然離開了魏王,另尋明主。
此時,項羽的勢力如日中天,成為各路反秦義軍的領袖。
陳平听聞項羽勇猛善戰,麾下謀士如雲,認為他或許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明主,于是毫不猶豫地前去投奔。
在項羽的帳下,陳平跟隨大軍入關破秦,在戰場上,他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多次立下戰功。
項羽見他表現出色,論功行賞時,封他為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然而,陳平很快就發現,項羽雖然勇猛無敵,但性格暴躁,剛愎自用,听不進不同意見,對待部下也極為嚴苛。
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平的才華依舊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他的許多計策和建議,都被項羽束之高閣。
不久之後,殷王司馬�n反叛,項羽大怒,立即派陳平前去平叛。
陳平深知此次任務艱巨,但他毫不畏懼,憑借著出色的謀略和談判技巧,成功說服殷王歸降。
項羽得知後,對陳平大加贊賞,認為他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劉邦率領大軍攻佔了殷地,殷王再次倒戈。
項羽得知此事後,暴跳如雷,認為是陳平辦事不力,導致殷地得而復失,遷怒于他,欲殺之而後快。
陳平深知項羽的脾氣,一旦被他盯上,絕無生還的可能。
他心灰意冷,意識到項羽終究不是自己可以托付終身的明主,于是果斷做出決定,掛印封金,帶著自己的寶劍,趁著夜色,悄悄逃離了項羽的軍營,踏上了投奔劉邦的道路。
在逃亡的途中,陳平遭遇了一次生死考驗。
當他來到黃河邊,準備渡河時,船夫見他衣著不凡,舉止間透著一股貴氣,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身上必定攜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于是便起了歹念。
船夫一邊劃著船,一邊暗自盤算著如何在河中下手,殺人劫財。
陳平何等聰明,他很快就察覺到了船夫的意圖,心中暗自叫苦。
但他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突然,他心生一計,故意解開上衣,袒露上身,主動走到船夫身邊,幫他劃船。
船夫見他身無長物,根本不像攜帶重金的樣子,這才打消了殺人劫財的念頭,陳平也因此得以安全渡河。
歷經千辛萬苦,陳平終于抵達了劉邦的軍營。
他通過熟人的引薦,見到了劉邦。
劉邦初見陳平,見他相貌堂堂,氣宇不凡,心中便有了幾分好感。
兩人一番交談,劉邦被陳平的才學和見識所折服,他驚訝地發現,眼前這個年輕人對天下局勢的分析竟如此透徹,提出的許多見解都與自己不謀而合。
劉邦大喜過望,當即任命陳平為都尉,讓他做參乘,負責陪自己乘車出行,同時主管護軍一職,負責監督軍隊的紀律和將領們的行動。
然而,劉邦的這一任命卻引起了部下的強烈不滿。
周勃、灌嬰等老將紛紛進讒言,他們對劉邦說︰“陳平雖然外表俊美,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未必有真才實學。听說他在家時與嫂子私通,做出這等有違倫理道德之事;投奔魏王不被接納,又轉而投奔項羽,如今再次背叛,前來投奔大王。大王讓他監護軍隊,他卻收受將領們的賄賂,這種反復無常、品行不端的小人,怎麼能委以重任呢?”
劉邦听後,心中不禁產生了疑慮。
他把陳平找來,當面質問他這些事情是否屬實。
陳平坦然自若,毫無懼色。
他看著劉邦的眼楮,誠懇地說︰“大王,我離開魏王,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根本不采納我的建議,我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投奔項羽,本以為他是明主,可他同樣不信任我,听不進我的意見。後來,我听聞大王善于用人,胸懷寬廣,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慕名前來歸附。我空手而來,身無分文,若不接受將領們的些許饋贈,便無法維持生計。但請大王放心,若我的計策有用,能夠幫助大王成就大業,希望大王能夠采納;若無用,我收受的錢財都在,願如數上交,請求辭去官職。”
劉邦听後,沉思良久。
他覺得陳平所言句句在理,此人雖身世復雜,卻有著非凡的才華和坦誠的胸懷。
于是,劉邦不僅沒有處罰陳平,反而重賞了他,對他更加信任,讓他繼續擔任原職。
楚漢相爭進入了最為激烈的膠著狀態,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中糧草將盡,士氣低落,形勢岌岌可危。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陳平向劉邦獻上了一條反間計。
他對劉邦說︰“項羽麾下忠臣謀士不過範增、鐘離 等寥寥幾人。大王若肯拿出幾萬斤黃金,我便能施行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之間的關系。”
劉邦听後,雖然心中有些猶豫,但此時已別無他法,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于是咬咬牙,依計而行。
陳平派人用重金在楚軍中四處散布謠言,說鐘離 功勞極大,卻一直未被封王,他心懷不滿,欲與漢軍聯合,共同滅掉楚國,然後瓜分楚國的土地;又對項羽派來的使者進行區別對待。
當使者到來時,先以豐盛的酒宴熱情款待,故意讓使者誤以為是在招待範增的使者。
可當得知是項羽的使者後,又立刻換成粗茶淡飯,態度也變得十分冷淡。
使者回去後,將此事如實稟報給項羽,項羽果然中計,對鐘離 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同時,他對範增也開始心生嫌隙。
範增得知此事後,氣得暴跳如雷。
他找到項羽,大聲說道︰“天下大事如今已基本定局,君王您自己好自為之吧!我請求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項羽此時已被陳平的反間計迷惑了心智,竟沒有挽留範增。
範增在回鄉的途中,又氣又急,背上的毒瘡發作,最終悲憤離世。
項羽失去了範增這一重要謀士,猶如失去了左膀右臂,實力大減。
範增死後,劉邦依舊被困在滎陽,形勢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陳平見狀,又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讓兩千名女子扮成士兵,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從滎陽東門出城。
楚軍見漢軍突然出城,以為是劉邦要突圍,頓時全軍出動,將東門圍得水泄不通。
而劉邦則趁機帶著少數精銳部隊,從西門悄然逃脫。
此計成功後,劉邦得以保存實力,與項羽繼續展開周旋。
後來,韓信在平定齊國後,派人向劉邦請求封自己為假齊王。
劉邦得知此事後,頓時火冒三丈,他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我被困在此處,日夜盼著他來救援,他卻想著自立為王!”
就在劉邦大發雷霆之時,陳平悄悄踩了劉邦一腳,同時向他使了個眼色。
劉邦瞬間醒悟過來,意識到此時不能得罪韓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于是他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齊王,何必做假齊王!”
隨後,劉邦派張良前去齊國,正式封韓信為齊王。
這一舉措穩住了韓信,避免了內部矛盾的激化,使得劉邦能夠繼續集中精力與項羽對抗。
劉邦稱帝後,天下初定,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一次,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謀反。
劉邦得知此事後,憂心忡忡,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大臣們紛紛建議劉邦立刻派兵征討韓信,可劉邦深知韓信軍事才能卓越,若貿然出兵,勝負難料,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給剛剛建立的漢朝帶來巨大的災難。于是,他問計于陳平。
陳平深知韓信的厲害,也明白此時不能輕易動武。
他沉思片刻後,建議劉邦以巡游雲夢澤為名,在陳縣會見諸侯。
他分析道︰“韓信听說天子出游,必然會前來拜見。到時候,大王只需派幾個壯士,便可趁機將他擒獲,這比興師動眾地去征討要容易得多,也不會引起太大的動蕩。”
劉邦听後,覺得此計甚妙,于是依計而行。
韓信果然不知是計,前來拜見劉邦。
劉邦事先安排好的壯士一擁而上,將韓信當場擒獲,帶回了洛陽。
後來,劉邦念及韓信的赫赫戰功,沒有殺他,只是將他降為淮陰侯。
劉邦晚年,匈奴冒頓單于不斷侵擾北方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劉邦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親率大軍出征。
然而,他卻中了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山上糧草斷絕,士兵們饑寒交迫,士氣低落,形勢萬分危急。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陳平再次挺身而出,獻上了一條奇計。
他派人暗中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對她說︰“漢朝有許多貌若天仙的美女,若單于繼續圍困,漢朝必定會派美女求和。到時候,這些美女來到匈奴,您的地位恐怕就會受到威脅。”
閼氏听後,心中十分擔憂。
她深知自己的美貌在眾多漢朝美女面前,恐怕難以相提並論,一旦漢朝真的送來美女,自己很可能會失寵。
于是,她在單于面前苦苦勸說,讓他撤圍。
冒頓單于原本就與韓王信的部將王黃、趙利約定好會師的時間,但他們卻遲遲未到,單于擔心他們與漢軍勾結,于是听從了閼氏的建議,下令解開了包圍圈的一角。
劉邦抓住這個機會,率領大軍迅速突圍,這才得以脫險。
劉邦去世後,呂後掌握了朝政大權。
陳平擔任丞相,表面上對呂後言听計從,曲意逢迎,實則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呂後一心想封諸呂為王,以鞏固呂氏家族的勢力。
她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認為這違背了劉邦生前“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約。
但陳平卻假意贊同,他說︰“太後英明,如今天下太平,封諸呂為王,乃是順應民心之舉。”
呂後听後,十分高興,對陳平更加信任。
然而,陳平並非真心支持呂後封諸呂為王,他只是為了避免與呂後正面沖突,保存實力。
在私下里,他與太尉周勃等人秘密聯絡,商討如何應對呂氏家族的威脅。
呂後死後,陳平覺得時機已到,他與周勃合謀,發動政變,誅殺了諸呂,成功地恢復了劉氏江山的統治。
漢文帝即位後,陳平與周勃共任丞相。周勃因在誅呂行動中功勞最大,在朝中威望極高,每次退朝時,都昂首挺胸,得意洋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陳平則十分謙遜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漢文帝對國家事務十分關心,經常在朝堂上詢問一些具體的情況。
有一次,漢文帝問周勃︰“全國一年判決多少案件?”
周勃頓時一愣,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來。漢文帝又問︰“全國一年的錢糧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
周勃急得滿頭大汗,還是答不上來。漢文帝見狀,心中有些不滿,于是轉頭問陳平。
陳平不慌不忙,從容答道︰“這些問題都有專門負責的官員。陛下若問判決案件的情況,可以詢問廷尉;若問錢糧收支情況,可以詢問治粟內史。”
漢文帝又問︰“那你這個丞相負責什麼呢?”
陳平微微一笑,說道︰“丞相的職責,在于輔佐天子,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撫萬民、親諸侯;外鎮四夷,內使卿大夫各盡其職。”
漢文帝听後,對陳平的回答十分滿意,對他更加敬重。
周勃看到陳平對答如流,而自己卻一問三不知,心中十分慚愧,意識到自己確實不如陳平。
不久之後,他主動辭去丞相之職,陳平成為了唯一的丞相。
晚年的陳平,回顧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心中感慨萬千。
他曾對家人說︰“我一生多陰謀,這是道家所忌諱的。我的後代或許會因此而斷絕,就算不絕,也會因禍事而衰敗。”
然而,他的智慧和謀略,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漢文帝二年,陳平病逝,謚號獻侯。
他從一個貧寒書生,憑借著過人的智慧、靈活的應變能力和對局勢的精準判斷,歷經數朝,成為西漢開國功臣,為漢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其傳奇故事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智慧與謀略的象征。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