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夕陽余暉灑落在江城衙門。
蕭雲驤剛從漢口回到書房,李竹青便匆匆趕來稟報︰“大王,軍情局外出探員傳回情報。十日前,黃河在豫省蘭陽縣銅瓦廂段出現大決口。”
原來,自明末起,黃河下游就泥沙淤積嚴重。
銅瓦廂段河床高出地面13米,是黃河下游懸河最險段之一,早有“建瓴而下”的潰決隱患。
決堤前幾日,黃河上游萬錦灘、沁河、伊洛河同時暴漲,三路洪峰短時間內交匯。萬錦灘水位一日內漲了5米,沁河連續5次漲水,累計漲了4米。
決口前,又連續一晝夜大雨,水位驟漲至3.5米,兩岸堤防普遍漫溢。
若說這是天災,那接下來便是人禍。
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讓青庭財政枯竭,治河經費被挪用。
部分官員甚至主張“放任改道”,稱新河道可減輕淮河壓力,實則導致魯西南漫流成災。
而且,貪污之風盛行,河工經費僅有10用于實際工程,其余全被層層侵吞。
如此前豐北決口堵口失敗,就揭露了引河工程偷工減料︰河道計劃挖深3丈,實際僅1丈。
河防官員多是關系戶或老弱病殘,巡查敷衍,險情預警失效。決口點甚至沒有堤工,長期缺乏維護,堤身頂寬僅數尺,根本難以抵御洪水沖擊。
8月1日,黃河開始漫溢。決口初期,僅塌寬34丈,但隨後因洪水沖擊,迅速擴大至十余里,最終黃河徹底改道。
黃河自此結束了700余年奪淮入海的歷史,順著魯省大清河注入渤海,成了後世人們熟悉的模樣。
這場決口,讓豫、魯、皖三省和直隸地區的10州40余縣受災,波及人口達數千萬之多。
蕭雲驤听完李竹青的匯報,沉默思索,心中盤算著數種救助方案,但最終都被自己一一否定。
要救助如此規模的災民,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基層組織力。
而那些地區當前都在青庭控制之下,難道要他發兵去打?
且不說西王府當前處于消化兩湖、整頓軍力的休整期,根本沒有兵力,去搶奪那麼廣袤的區域。
就算西軍此時打過去,天災加兵災,當地老百姓還怎麼活?
所以,思索良久,他只能一聲嘆息︰“眼下我們確實無力顧及那些地方。讓軍情局探員散布消息出去,並盡量組織災民來鄂省吧。”
“我們總能給他們一口吃的,而且新建的許多工廠正缺人手。”
“只是如此一來,捻軍恐怕會趁機壯大了,不過對我們並非壞事。”
李竹青頷首同意︰“老何也是這麼想的,這些天他一直關注這方面的情報。我看吶,好不容易有幾天空閑,他又坐不住了。”
蕭雲驤聞言,只得啞然搖頭。
何祿為人俠義,江湖地位高,號召力強。隨便把他扔到一個敵後區域,都能爆出一大堆兵,鬧得翻天覆地。
但他真不擅長領導軍情局那些繁瑣、細致的日常工作,以及暗巷廝殺、牆頭窺探之類陰私凶險的事。
所以,軍情局的實際工作,一直由李竹青主導。
李竹青也很尊重何祿。一來,兩人都是天地會大佬出身,惺惺相惜;二來,他也佩服和欣賞何祿的膽氣與豪氣。
而何祿也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自有底氣所在,從不和李竹青爭奪軍情局的控制權,反而把日常管理都甩給了李竹青。
如此,兩人倒也算優勢互補,相處融洽。
說完黃河決口之事,李竹青一臉神秘地看向蕭雲驤︰“大王,外面請來兩個人,您要不要見見?”
蕭雲驤沒好氣地催促︰“都是什麼人?有話直說,別賣關子。”
李竹青這才認真介紹起來。
其中一人名叫濮鈺,字卓如,寧波府人,舉人出身,今年三十五歲;另一人叫趙烈文,字惠甫,是常州府秀才,今年二十三歲。
濮鈺出身浙省寧波府的藏書世家,自幼研習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等批判性典籍。
1843年滬城開埠,他隨經商的父親遷至滬城英租界。
在那里,他接觸了大量西方開明書籍和思想,學會了英、法等語言,深諳華洋貿易規則。
15歲時,他中秀才;18歲中舉人,一時前程似錦。
但21歲赴京城參加春闈時,他寫下《君民共治論》一文,引用黃宗羲思想質疑君權,被主考官批為“狂狷”,逐出考場,還被永遠禁止參加科舉。
此後,他到滬城墨海書館,師從偉烈亞力學西學,參與翻譯《幾何原本》,提煉出邏輯平等觀︰“幾何之題,無分貴賤;證法之理,眾生均權。”
他還通過偉烈亞力私藏的盧梭《社會契約論》法文節譯本,秘密翻譯“主權在民”章節,嫁接黃宗羲思想,譯為︰“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失其職,則民有權更易之。”
他又依據墨海書館獲得的英國議會辯論記錄,編譯《泰西政要略》,以“周禮詢萬民”類比代議制。
二十五歲時,濮鈺成家。妻子陳若蘭是墨海書館傳教士之女,精通拉丁文與儒家經典。
她協助濮鈺翻譯盧梭《論人類不平等起源》,共同批注“君主制即制度性盜竊”,還著有《女權駁議》,用《詩經》“乃生女子”批判女子纏足。
夫妻二人琴瑟和鳴,既是生活伴侶,也是精神知己。後來育有一女,日子過得挺美滿。
1848年,滬城弗蘭西國租界,強征寧波同鄉會公墓土地築路,引發華人抗議,沖突升級後法兵開槍致華人死傷。
濮鈺目睹慘狀,撰《主權三詰》白話檄文,用司法不平等如“法殺華罰銀十兩,華傷法即判絞”)煽動民憤,帶頭號召百姓向弗蘭西國抗議。
他要求嚴懲凶手,賠償死難者家屬,並向青庭官府提出為國人伸冤報仇之訴求。
由此,他遭到弗蘭西國和青庭的聯合打壓,家中生意一落千丈,父母郁郁而終。
1853年滬城小刀會起義期間,濮鈺化名“滄浪生”主編手抄報《滬上警聞》,首次提出“共和優于君主”,融合黃宗羲與盧梭思想。
可彼時滬城局勢混亂,妻女從老家寧波剛回滬城,竟被青兵不分青紅皂白,射殺于碼頭之上。
濮鈺聞訊後,趕到碼頭,妻女皆已氣絕,只能撫尸痛哭。
後來,他從軍情局在滬城租界創辦的人才引進辦事處,看到《榮華月報》,對其中的平等共和思想極為推崇,便在軍情局探員的護送下來到江城。
蕭雲驤听完介紹,思索片刻,問李竹青︰
“仲卿,你覺得此人適合安排在何處?”
“作《榮華月報》的主編。”李竹青回答得毫不猶豫。
蕭雲驤一听,樂了︰“哪有你這當哥哥的,直接搶了自家弟弟的差事。”
原來,當前《榮華月報》的主編,正是李竹青的胞弟李芷青。
李竹青難得認真︰“大王,芷青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人品端方,守規矩,做‘榮華商行’的掌櫃,勉強能勝任。”
所謂“榮華商行”,原是李家經營的商行,後來西王府入股,成了合資運營的公司。
它主要利用李家原有的船隊,承接西王府所屬鋼鐵廠、槍械局等企業的運輸業務,加上李家原有的藥材、煤炭、棉花等大宗商品銷售渠道,經營還算平穩。
李竹青接著說︰“但正因為他太守規矩,缺乏創新和突破的勇氣。大王您想想,這幾年的《榮華月報》,是不是漸漸有了衙門的氣息?”
“宣傳衙門政策,發表官府高層文章,再打些廣告,漸漸一板一眼,有了官八股的樣子。”
“我們想要開啟民智、喚醒民眾的效果,卻越來越差了。創辦報紙時,一時沒人才,讓他暫代無妨,可今時不同往日。”
“如今印刷技術突飛猛進,等電報線鋪開,幾個重要城市可同時刊印,報紙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將今非昔比。”
“這報紙會成為我們最好的宣傳武器,一期報紙,抵得上軍情局多少探員耗費口舌去宣傳,或者多少場戲劇演出。”
“所以這個掌舵人,芷青勝任不了。必須選一個激進勇烈之人,方能蕩滌這漫天黑霧。”
蕭雲驤听完李竹青的分析,頗為認同地點點頭。
李芷青的性子,確實不適合擔任西王府喉舌《榮華月報》的主編,況且他還有主業。
于是,他看向李竹青︰“仲卿,這事你醞釀許久了吧。”
李竹青笑嘻嘻地坦言︰“是的,就是一直沒找到合適人選。這不,听說有濮鈺這等人才,就帶來給大王掌掌眼。”
接著,李竹青又向蕭雲驤介紹趙烈文。
趙烈文出身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的觀莊趙氏,是江南著名的文化世家,與西蓋趙氏趙翼家族)齊名。
他的父親趙仁基是道廣六年進士,十幾年前曾任鄂省按察使,精于經世之學與水利研究。但在趙烈文10歲時,父親病逝,家道中落。
趙烈文幼年聰慧,少年時以才學聞名鄉里,考取秀才。但後面三次鄉試均落榜,于是絕意科舉,轉向經世致用之學。
他知道同鄉徐壽在西王府科學院任職,便到重慶投奔。
徐壽將他推薦給林紹璋,林紹璋與之交流後,發現他對軍謀和局勢頗有見解,便讓他在渝州軍校培訓數月,畢業後推薦他來江城見蕭雲驤。
不巧,今日蕭雲驤去了漢口,又踫上李竹青帶濮鈺前來,于是便一起推薦。
蕭雲驤听罷,心中欣喜,催促道︰“好,那就快請來,他們人呢?”
李竹青站起身︰“就在外面休息區等候,我這就去請。”
此時,外面天色已黑,盧嶺生找來火折子,準備點亮房間里的桐油燈。
注︰人物小傳——偉烈亞力aexander yie,18151887)是19世紀英國倫敦會派遣至中國的傳教士,同時也是數學家、漢學家和出版家。
他是上海墨海書館近代中國最早西學出版機構之一)的核心管理者,書館主任。
主要成就如下。
科學譯介︰與李善蘭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前六卷由徐光啟與利瑪竇完成),首次完整引入歐幾里得幾何學體系;
報刊創新︰創辦中文期刊《六合叢談》,內容涵蓋科學、地理、宗教,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了解西學的重要窗口;
技術革新︰引入滾筒印刷機,推動中文印刷從雕版向機械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