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奕?提議派妥當大臣與英法談判,然而清廷中樞此時尚無定見。
于是,在肅順主導下,幾位重臣就應對之策展開討論,最終以詔書形式給兩廣總督葉名琛,傳達一條模稜兩可的指示——“不失國體,不啟邊釁”。
處理完涉外事務,話題轉向國內。
御座之上,咸豐皇帝充滿疲憊的聲音緩緩響起︰“說說,該如何處罰官文和曾國藩?”
此番戰後,官文呈上奏折,大肆抨擊胡林翼與曾國藩。
他稱胡林翼大奸似忠、包藏禍心,主動去據守荊州,實則早與左宗棠勾結,一到荊州便投降西賊,致使官文的大好謀劃落空。
胡林翼舊部羅澤南、唐訓方等人投降西賊,便是佐證。
對于曾國藩,官文指責其為保存實力,擅自抗命撤軍,導致荊州城孤立無援,是湖北戰敗的第二罪魁。
在奏折末尾,官文又舊事重提,強調漢臣不可信。
他指出與西賊作戰時,往往是漢臣率先投降,導致戰敗。
如酉陽之戰的左宗棠、漢中之戰的吳振煵V約按舜蔚暮 忠恚 允搶 ゃ br />
奏折中,官文言辭激烈地高呼︰“祖宗之基業,旗人浴血以奠;大清之山河,八旗舍命以守。今漢臣叛主如過江之鯽,若再棄旗人而用漢將,是斷我大清脊梁矣!”
他還主動請纓,願赴湖南監督曾國藩作戰,即便身死,也在所不惜。
激昂悲憤之色、拳拳報國之心,躍然紙上,全然不見從武昌城逃出時的狼狽之態。
盡管眾人都知道,官文此舉夾雜私心,但他也提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清廷是否還要延續重用漢臣的策略?
投效粵賊的漢臣寥寥無幾,最高官職不過廬州知府胡元煒,且未受重用;
而西賊這邊,從陝西巡撫吳振煵H階笞諤摹 忠淼齲 允牆 俊 偃順鏨恚 冶晃髟粽嫘娜斡謾 br />
這給主張重用漢臣的肅順一黨一記耳光,也為官文這類反對派提供把柄。
曾國藩也呈上自辯書闡明實情。
他稱冬季武陵山區雨雪紛飛、山路崎嶇泥濘,收到官文命令時,已無法按期調湘軍到荊州。
若強行執行,所部數萬人將被西賊前後夾擊,糧草援軍皆無,只能全軍覆沒于武陵山脈的群山萬壑之中。
隨後西賊第四軍,從宜昌沿川鄂古道,前往恩施圍堵湘軍便是證明。
在奏折末尾,曾國藩寫道︰
臣非不知戰敗之罪當誅,然若以‘百折千磨’之心相察,則頹兵可振,危局可挽。
昔武侯六出祁山,鞠躬盡瘁,雖星隕五丈而忠義炳于千秋;勾踐十年嘗膽,忍辱負重,縱暫棲會稽,而壯志終吞強吳。
臣每思古人之節,未嘗不汗透重衣。今雖敗師失地,然部伍潰而復聚,旌旗折而更張,將士瘢痂未愈即請纓再戰,此誠天地正氣所鐘也。
伏乞聖主明鑒萬里︰臣軍屢敗屢戰,非為苟延殘喘,實欲效法範滂‘登車攬轡’之志,追慕子卿北海持節之操。
若蒙聖慈再撥餉械,當效睢陽嬰城之守,作砥柱中流;法細柳不動之軍,成鐵壁橫江。必使狂寇知王師百敗不餒,湘勇九死無悔。
臣以衰朽殘軀,早置生死于度外,惟念主憂臣辱,敢惜微命?
但得秣馬厲兵,必當知恥後勇,誓掃西賊以報天恩。
謹將此披肝瀝膽之誠,泣血拜表。
臣國藩頓首謹奏。
奏折中展現的堅韌不拔,與忠君愛國之意,讓頗為感性,且一直提拔他的咸豐看得淚水漣漣,感動不已。
他心中已認可曾國藩的辯詞,原諒他的擅自撤軍之罪。
將此事交軍機處議論,不過是走個流程。
群臣議論後形成統一意見呈給咸豐︰將官文調回京城,具體任用另行安排;
嚴令兩廣、福建地方官吏,加派兵源和物資支援湖南;
下旨訓斥曾國藩,卻不作具體處罰,只嚴令他整軍備戰,抵御西賊。
這並非咸豐與肅順等人覺得官文所言無理,實乃局勢所迫。
曾部湘軍從士卒至軍官,皆由曾國藩選拔,堪稱“曾家軍”。
若換他人統領,不僅難以駕馭,還可能使這支在湖南境內,尚具戰力的軍隊分崩離析。
況且官文為人跋扈,一貫輕視漢臣,若前往湖南,勢必與曾國藩齟齬不斷,徒增內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眾人皆知,卻都不願提及的緣由。
西賊對待滿蒙八旗降人,如同漢人一般,皆予以優待,一視同仁,並無特殊。
如前四川總督裕瑞,就在成都獲釋。
听聞這廝在漢中府,竟然替西賊勸降了陝西巡撫吳振𡎜鶠@釹譚岬酆薜靡 狼諧蕁 br />
又如多隆阿率先在宜昌投降,成為湖北局勢崩潰的始作俑者。
此外,先前在成都被放歸的數百八旗兵,以及此次在襄樊被放回的一萬多蒙古兵,皆是此類情況。
對于這些人,清廷處理起來頗為棘手。
若一概棄用,著實可惜;可若不加以審查,誰敢放心任用這些曾向西賊投降過的兵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若嚴格審查、逐一甄別,又恐寒了滿蒙八旗之心,畢竟相較于那些主動投身西賊的降兵,他們還是心向朝廷的。
然而,誰也無法確保,他們在西賊俘虜營期間,西賊灌輸的理念,是否會在其心底生根發芽,甚至將他們策反為細作?
即便他們對西賊的話不為所動,但他們已經知曉西賊優待俘虜的政策,在戰場上兩軍較勁之時,他們還會舍命相搏麼?
要知道,戰場上軍隊的崩潰極具傳染性,一人投降能帶動十人,十人帶動百人,最終致使全軍潰敗。
西賊用心之險惡,由此可見一斑,這也讓清廷對這些歸來的俘虜兵,無論怎樣安排都覺別扭。
就像僧格林沁的部將甦克金,負傷後被西賊俘虜,治愈放歸後。
但如何安置他,卻成了僧格林沁的一大難題。
注1︰曾國藩奏書中的典故解釋。
範滂“登車攬轡”之志︰此典出自《後漢書•黨錮傳•範滂》,東漢名士範滂受命為清詔使赴冀州整頓吏治時的場景。
範滂“登車攬轡”時,慨然表達“澄清天下之志”,展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與擔當。
子卿甦武)“北海持節”之操︰此典出自《漢書•甦武傳》,講述西漢使臣甦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留19年,流放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始終手持漢節,寧死不降的忠貞事跡。
剩下張巡和周亞夫的典故廣為人知,就不細講了。
注2︰烏鴉知道主角的俘虜政策,這是本書中讓很多人不爽的原因。
但只要細查jf戰爭時期,閻老西如何處置被赤軍放歸的俘虜兵,就會明白這一政策的威力。
當時,閻老西的做法是嚴格審查,人人過關,致使軍心離散。
很多小伙伴認為,將俘虜直接殺掉,或充作苦役,甚至當作沖陣的炮灰,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才叫爽。
但是實際結果呢?
如主角所處時代中,清軍與太平軍都曾采用這種看似爽的策略。
不過雙方多數戰斗,只能殺盡對方最後一人,因無人敢選擇投降,因為投降也是不得好死。
至于只放士兵、不放軍官的想法,也不完全可取。
對于那些無關緊要的中下級軍官,放掉又有何妨?
就像閻老西,曾用殘酷手段折磨一名在俘虜營中,說了他一句壞話的閻軍團長,卻是收到相反效果。
軍官帶隊投降,再也不回來了。
而主動回來的,往往還是被赤軍安排,帶著政治任務的,這在jf戰爭中屢見不鮮。<d還有數百萬大軍,卻是一瀉千里,一場正經的大仗都沒打,就完蛋了。
反正跑不掉就投降唄,甚至都懶得跑了。<援c的外戰後期。
阿美麗卡的士兵都知道彈盡糧絕時,如果是我軍,就干脆投降;如果是光之國,就抵抗到底。)
喜歡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請大家收藏︰()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