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五年1855年)春夏之交,滿京城充滿槐花甜膩的香氣,與太液池的濕氣在空氣中交融。
紫禁城養心殿前殿,頂端八角蟠龍藻井,垂著一條條鎏金鎖鏈,宛如天降金線,穩穩懸著象征皇權正統的軒轅鏡,正對著御座後方的黃梨木須彌座地屏。
屏風上,乾隆御題詩句已被新裱的《海疆輿圖》遮蓋,圖上從海河至珠江口岸,密密麻麻插著各色三角旗。
東次間“勤政親賢”殿的檻窗半開,隱約可見數名軍機章京捧著文牘在廊下待命。
二十四歲的咸豐皇帝,斜倚在楠木透雕蟠龍寶座上,看著前方的滿清重臣們。
載垣、端華兩位世襲親王分列左右,肅順和恭親王奕?跟在其後,再往後是匡源、穆蔭、杜翰等幾位軍機大臣。
此前,朝廷與西賊在湖北幾番交戰,皆大敗,連一向引以為傲的蒙古鐵騎都丟盔棄甲,幾萬人僅有數千人逃回。
湖北全境失陷,西賊正朝湖南進攻;而粵賊兵力調動明顯,意圖攻打江南江北大營。
而此時,洋鬼子又來逼迫大清國。
英、法兩國依據道光廿四年1844年),簽訂的《望廈條約》中的“12年修約”條款,首次要求清政府全面修改條約。
內容涵蓋開放長江口岸、鴉片貿易合法化、派公使駐京、降低關稅等。
英國遠東艦隊逐步向中國沿海集結,法國在越南增強軍事存在,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美國也趁火打劫,援引《望廈條約》,要求清政府將給予其他國家的特權,同等適用于美國。
美其名曰“利益均沾”。
“諸位愛卿,先說第一個議題,如何回復洋人。”咸豐聲音沉悶,似帶著極大的倦意。
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肅順率先出列奏對︰“皇上,天朝定制不可更易,不能答應洋人的無理要求。”
肅順話語剛落,怡親王載垣隨即出列附和︰“臣附議。”
咸豐環顧堂中眾人,竟無一人反對。
自從祁�藻一派被清理出朝堂,如今朝堂里盡是肅順一黨,難現前幾年互相攻訐之景。
雖耳邊沒了爭吵扯皮,但咸豐心里卻空落落的。
于是,他轉向站在前列的恭親王奕?︰“恭親王,你怎麼看?”
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奕 生母早逝後,由奕?生母靜貴妃撫養長大,兄弟二人曾一同學習騎射、詩文,關系親密無間。
然而,道光帝晚年立儲時,曾在奕 與奕?間猶豫。
奕 資質平庸且有腿疾,但性格仁厚;
奕?聰穎善騎射,尤擅詩文與政務,被公認“文武雙全”。
奕 的老師禮部侍郎杜受田,深諳道光帝心理,為奕 制定“仁孝”的爭位策略。
某春季,道光在南苑狩獵,奕 刻意不射獵,對道光稱“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塑造仁厚形象,贏得道光贊許。
道光臨終召見時,奕 伏地,只是痛哭不止,不言政事,盡顯“孝心”,獲道光最終認可;
且奕 是嫡子身份,更為正統。
而奕?的老師,文淵閣大學士卓秉恬,卻是主張“示才”。
奕?狩獵滿載而歸,答政事條理清晰,且借助生母靜貴妃的寵愛,營造父子親密關系,但缺乏細膩的情感攻勢。
最終奕 榮登大寶,年號咸豐。
道光遺詔明確奕 繼位,卻也封奕?為恭親王,破例“一匣兩諭”。
咸豐登基後,打破祖制,任命奕?為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要職,共同應對艱難時局。
但也因如此,奕?受到了肅順一派的打壓和排擠。
怡親王載垣是肅順的鐵桿支持者,鄭親王端華是肅順同父異母的兄長。
二人都支持對外強硬,與肅順結為同盟,把持朝政,其他軍機大臣也都是肅順的擁躉。
此時朝堂,敢提不同意見的,或許只有恭親王奕?了。
二十二歲的奕?中等身材、體態清瘦、眼神銳利,盡顯年輕人的銳氣,與體弱多病、精神萎靡的咸豐帝形成鮮明對比。
听聞咸豐問話,他思索片刻,出列奏對︰“肅中堂言之有理,但若英夷用強,直接發兵攻打我沿海城市,須得有個妥當的應對。”
還未等他人開口,肅順便回應道︰“當前英吉利國、法蘭西國和羅剎國正在克里米亞交戰,他們哪有余力對我朝用兵。”
“恭親王平日里喜好結交洋人,這事應比我等更清楚。”
奕?被肅順擠兌,一時胸中情緒翻涌。
停了片刻,勉強按捺住怒氣,提醒道︰“縱然如此,還得派一妥當大臣與洋人接洽,免得節外生枝。”
奕?說完,堂中卻無人回應。
不是滿堂朱紫故作高深,而是真的不知如何應對。
因為中國大一統王朝里,從未遇到過滿清此時的境況。
自秦以降,中國封建王朝所謂的外交,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死敵,如漢對匈奴、唐對突厥。
勢弱時和親,勢強時開戰,打服後再和親、同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滿清通過和親,已將蒙古和滿清緊緊綁在一起,在這方面,歷代王朝無出其右。
二是對待藩屬國,如朝鮮、越南、暹羅等。遵循朝貢體系,藩屬國進貢,天朝賞賜回贈。
三是雙方老死不相往來,如某些時段的日本。
所以,滿清開始接觸英吉利國時,按慣性思維,要求對方依藩屬國禮儀覲見皇帝。
不料那些“蠻夷”不尊天朝禮儀,不願下跪,滿清便關上大門,堵住交流通道。
如乾隆斥責英國使團︰“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總結來說,就是我不稀罕你們的東西,你們也學不會我的東西。
但道光年間,英人用武力轟開國門。
滿清雖知打不過,卻仍不肯放下天朝上國心態,更不知如何與西方諸國交往,只能讓地方官員自己琢磨。
有功是朝廷的,有過就拿地方官員抵罪。
而滿清大部分地方官員不懂外語、不明世界大勢、不知國際公法,無奈之下,常采用“一瞞、二嚇、三拖”戰術。
如原本位面中,兩廣總督葉名琛在1856年“亞羅號事件”中表現極為典型。
首先是瞞。葉名琛明知“亞羅號”雖在香港注冊,但船主為中國人,且未懸掛英國國旗,仍向英方隱瞞關鍵證據,僅釋放部分水手淡化矛盾,卻不強調清軍執法的合理性;
面對英國要求進入廣州城的壓力,他偽造咸豐帝詔書,謊稱朝廷拒絕開放廣州,以拖延英軍行動。
其次是嚇。他發布告示懸賞“斬英人首級者,賞銀三十”,組織鄉勇夜間駕駛火藥沙船,突襲英艦,白天利用大霧炮擊敵軍,制造英軍心理壓力;
實施對香港的貿易禁運,導致英軍補給困難,還派遣鄉勇潛入香港投毒、暗殺英軍巡邏隊,迫使大量英國人逃往澳門。
第三是拖。“亞羅號事件”初期,他反復與英方交涉,僅釋放部分水手卻拒絕道歉賠償,故意拖延談判進程達4個月,消耗英軍耐心。
最後他采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之策,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城,他被俘往印度,絕食而死,也算不失氣節。
葉名琛固然可惡,但當時清廷中樞,並未給出清晰的外交原則。
戰敗後又被刻意污名化,以推卸中樞責任,這反映出此時清廷外交的扭曲心態和系統性的無能。
喜歡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請大家收藏︰()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