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山海織錦繡,初心照未來
非洲坦桑尼亞的旱季尾聲,一場淅淅瀝瀝的雨終于落下,滋潤著阿魯沙農業示範基地里剛播種的燕麥田。李淵站在田埂上,手里握著一把老舊的鋤頭——這是他剛到非洲時買的,木柄上早已磨出深深的包漿,卻依舊結實耐用。他彎腰拂去燕麥苗上的泥土,雨水打濕了他的鬢角,露出里面藏著的銀絲,卻絲毫掩不住他眼里的神采。
“爸,雨下大了,先回屋吧!”甦瑤撐著傘走過來,把傘傾向他那邊,另一只手遞過一條干毛巾,“剛才國內來電話,說咱們基地的‘中非農業合作模式’要在全國推廣,還邀請咱們下個月回去做經驗分享。”
李淵接過毛巾擦了擦臉上的雨水,笑著搖頭“不急,等我看看這燕麥苗的長勢。你還記得十年前咱們種第一茬燕麥嗎?那時候技術不成熟,種子也不適應氣候,最後幾乎絕收。現在好了,有了李陽和陳曦培育的新品種,還有滴灌系統,再也不用怕旱澇了。”
甦瑤看著他專注的側臉,眼里滿是溫柔。三十年了,從當年那個剛退役、帶著一腔熱血來到非洲的“兵王”,到如今扎根這片土地、成為中非合作的見證者和實踐者,李淵的身上始終帶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這份韌勁,也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不遠處,李陽和陳曦正帶著幾個當地技術員調試新引進的“智慧農業監測系統”。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陳曦指著屏幕上的曲線,耐心地講解“大家看,當土壤濕度低于這個數值時,滴灌系統會自動開啟;溫度過高時,遮陽網也會自動放下,這樣就能最大限度減少人力,還能保證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技術員哈桑听得認真,不時點頭記錄。五年前,他還是基地培訓中心的一名學員,如今已經成長為坦桑尼亞農業部門的技術骨干,負責周邊十幾個村子的農業技術指導。“李陽先生,陳小姐,有了這個系統,我們再也不用每天跑到田里查看了,太方便了!”哈桑興奮地說,眼里滿是對新技術的向往。
李陽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這只是開始,以後我們還會引進更多智慧農業技術,比如無人機播種、大數據病蟲害預警,讓非洲的農業也能實現現代化。”
陳曦從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遞給哈桑“這是我們和國內農業大學合作編寫的《智慧農業操作手冊》,里面有詳細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你可以分給其他技術員,大家一起學習。”
哈桑接過手冊,如獲至寶,緊緊抱在懷里“太感謝你們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把這些技術教給更多的人,讓大家都能受益。”
與此同時,甦瑤的“中非友好診所”里也一片忙碌。李悅帶著幾名來自中國的醫學生,正在給村民們做免費體檢。甦瑤則在一旁指導當地護士瑪莎給一位老人測量血壓,耐心地講解“血壓計的袖帶要纏在肘窩上兩厘米處,松緊度以能插入一指為宜,測量時要讓老人保持安靜,這樣數據才準確。”
瑪莎認真地听著,按照甦瑤的指導重新測量,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甦醫生,我之前一直沒掌握好松緊度,難怪測量的數據總是不準,謝謝您!”
甦瑤笑著搖頭“不用謝,咱們慢慢來,多練習幾次就熟練了。以後診所就交給你們了,你們要好好照顧村民們的健康。”
這些年,甦瑤不僅培養了二十多名當地醫護人員,還和國內的醫院合作,建立了“遠程醫療會診系統”,讓非洲的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中國專家的診療服務。去年,她還推動成立了“中非健康科普中心”,定期組織健康講座,教村民們預防疾病、健康生活的知識。
傍晚時分,雨漸漸停了,天邊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李陽和陳曦帶著兒子李小遠,甦瑤和李悅帶著醫學生們,一起在基地的院子里準備晚餐。李小遠今年十六歲了,已經長成了一個挺拔的少年,他熟練地幫著爸爸生火,還不忘給媽媽遞調料,嘴里哼著最近剛學的中國民歌《茉莉花》。
“小遠,下個月咱們一起回中國,你不是一直想去看看長城和故宮嗎?”李陽一邊翻炒著鍋里的菜,一邊說。
李小遠眼楮一亮,興奮地說“真的嗎?太好了!我還要去中國的農業大學看看,听說那里有很多先進的農業實驗室,我想好好學習,以後把更多的技術帶回非洲。”
陳曦摸了摸他的頭,笑著說“好啊,只要你努力,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農業科學家,為中非農業合作做貢獻。”
晚餐桌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自己做的飯菜,聊著各自的工作和計劃。醫學生們興奮地分享著在診所的收獲,說以後也要像甦瑤一樣,來非洲做醫療幫扶;當地技術員們則講述著如何用學到的技術幫助村民們提高產量,臉上滿是自豪。
“對了,下個月咱們回中國,還可以順便參加李悅的婚禮。”甦瑤突然想起什麼,笑著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悅的臉瞬間紅了,嗔怪地看了媽媽一眼“媽,您怎麼突然說這個。”
大家都笑了起來,李陽打趣道“悅悅,你和小張都談戀愛五年了,也該結婚了,我們還等著喝你們的喜酒呢!”
李悅的未婚夫張遠是一名中文教師,三年前來到非洲支教,和李悅在一次中非文化交流活動中相識,兩人因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張遠一直很支持李悅的工作,還主動提出婚後一起留在非洲,繼續推動中非文化交流。
“我和張遠打算婚後在基地旁邊建一個‘中非文化驛站’,”李悅紅著臉說,“里面可以展示中國和非洲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的書法、剪紙,非洲的木雕、繪畫,還可以定期組織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非文化,增進彼此的友誼。”
李淵听了,眼里滿是欣慰“好啊!文化交流是中非友誼的橋梁,你們要好好做,讓中非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接下來的日子里,基地里一片忙碌。李陽和陳曦忙著整理中非農業合作的經驗材料,準備帶回中國分享;甦瑤則在安排診所的工作,確保自己離開期間村民們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李悅和張遠則忙著籌備婚禮和“中非文化驛站”的建設事宜;李小遠則利用空閑時間,惡補中文,為下個月的中國之行做準備。
終于,到了出發去中國的日子。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和基地的員工們、當地的村民們一一告別。馬庫村長帶著村民們送來的禮物,緊緊握著李淵的手,眼里滿是不舍“李大哥,你們一定要早點回來,我們等著你們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好消息。”
李淵點頭,眼里滿是感動“放心吧,我們一定會回來的,這里是我們的家,我們不會離開的。”
飛機緩緩起飛,穿過雲層,朝著中國的方向飛去。李小遠趴在窗戶邊,看著漸漸變小的非洲大陸,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回來建設這片土地,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回到中國後,李淵一家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中非農業合作經驗分享會”上,李淵詳細介紹了基地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分享了在農業技術推廣、當地人才培養、中非友誼建設等方面的經驗,贏得了陣陣掌聲。很多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都表示,要借鑒他們的模式,參與到中非農業合作中來。
李悅的婚禮也辦得熱鬧而溫馨。婚禮上,張遠深情地說“我和李悅都熱愛非洲這片土地,熱愛中非文化交流事業,以後我們會一起努力,讓中非友誼之花永遠綻放。”
婚禮結束後,一家人帶著李小遠游覽了長城、故宮、兵馬俑等著名景點,還參觀了中國的農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李小遠認真地听著專家們的講解,不時提問,眼里滿是求知的渴望。他還特意去了爺爺李淵的家鄉,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听鄉親們講述爺爺年輕時的故事。
在中國待了一個月後,李淵一家準備返回非洲。臨走前,國內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捐贈了一批先進的農業設備和醫療物資,希望他們能把這些物資帶回非洲,幫助更多的人。
再次回到非洲,基地里一片熱鬧景象。員工們和村民們早已在門口等候,看到他們回來,紛紛圍上來,詢問中國之行的情況。馬庫村長還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李大哥,你們走後,我們用學到的技術種的燕麥獲得了大豐收,產量比去年提高了三成,大家都特別開心!”
李淵笑著說“太好了!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以後我們有了新的設備和技術,產量還會更高,日子還會更好。”
接下來的日子里,李淵一家開始忙碌起來。李陽和陳曦帶著技術員們安裝調試新的農業設備,培訓大家使用“智慧農業監測系統”;甦瑤則把捐贈的醫療物資分到診所和各個村子的衛生點,還組織了一次大型的遠程醫療會診活動;李悅和張遠則忙著建設“中非文化驛站”,收集整理中非傳統文化展品;李小遠則利用課余時間,跟著爸爸和媽媽學習農業技術和醫療知識,還主動幫助當地的孩子們學習中文。
時間過得很快,又一個五年過去了。李小遠順利考上了中國的農業大學,成為了一名農業專業的學生。他在學校里努力學習,積極參與中非農業合作項目的研究,還經常利用假期回到非洲,幫助爸爸和媽媽推廣農業技術。
李淵和甦瑤雖然已經年過七旬,卻依舊每天去田里看看,去診所轉轉,關心著村民們的生活。他們時常坐在基地的院子里,看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回憶著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這年冬天,非洲坦桑尼亞迎來了一場盛大的“中非友誼節”。李淵一家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活動,李陽代表基地發表了講話,分享了三十年中非農業合作的成果;甦瑤則被授予“中非醫療合作杰出貢獻獎”;李悅和張遠的“中非文化驛站”成為了活動的重要展示點,吸引了眾多中外嘉賓參觀;李小遠則作為中非青年代表,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贏得了陣陣掌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活動結束後,李淵一家站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看著遠處的草原和農田,心里滿是感慨。三十年了,他們從青春年少到白發蒼蒼,從兩個人到一家人,從一片荒地到一個充滿生機的示範基地,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用自己的堅守書寫了中非友誼的美好篇章。
“你看,這就是我們用三十年時間織就的錦繡山河。”李淵握著甦瑤的手,輕聲說。
甦瑤點頭,眼里滿是淚水“是啊,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人來這里,繼續織就更美的錦繡,讓中非友誼永遠傳承下去。”
李陽和陳曦相視一笑,握緊了彼此的手“我們會接過你們的接力棒,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堅守,為中非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悅和張遠也堅定地說“我們會建好‘中非文化驛站’,讓中非文化交流之花永遠綻放。”
李小遠看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眼里滿是堅定“等我學成歸來,一定會為中非農業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加美好。”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他們身上,也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遠處的草原上,長頸鹿悠閑地漫步,村民們在田里勞作,孩子們在村口歡笑,一派祥和美好的景象。
李淵一家知道,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李淵一家”來到非洲,帶著中國的技術、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友誼,與非洲人民一起,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奮斗、成長,共同織就更加燦爛輝煌的錦繡山河,共同書寫更加美好的未來篇章。
因為他們始終相信,跨越山海的友誼永遠不會褪色,由汗水和真誠澆灌的事業永遠不會停止,中非人民攜手並進,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