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旱情突至尋水源 校企攜手育新苗
肯尼亞的旱季比往年早到了半個月。七月的太陽炙烤著“中非友誼農場”的土地,原本綠油油的玉米田漸漸失了生機,葉片卷成了筒狀,土壤裂開了手指寬的縫隙,一腳踩下去能揚起細碎的塵土。李淵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的景象,眉頭擰成了疙瘩——這是他和團隊在非洲種玉米的第五年,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嚴重的旱情。
“爸,昨天測的土壤濕度已經低于15了,再不下雨,這批玉米就要絕收了。”李陽拿著檢測儀跑過來,臉上滿是焦急。他剛結束農業大學的暑期實踐,本想跟著父親好好研究雜交玉米的高產技術,卻沒想到遇上了旱情。
李淵接過檢測儀,屏幕上的數字刺眼地閃爍著。他抬頭望向遠處的山脈,那里本該有一條季節性河流,可今年旱季提前,河流早就斷流了。“農場的蓄水池還剩多少水?”他問道。
“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只夠維持農場員工的日常用水,根本不夠灌溉玉米田。”李陽的聲音低了下去,“周邊村莊的水井也快干了,昨天姆博戈叔叔還來問我們有沒有多余的水。”
李淵沉默了片刻,轉身對李陽說“你去通知甦瑤阿姨,讓她聯系分公司,看看能不能調運一些抽水設備過來。我帶著老周和幾個雇工,去周邊找找水源,說不定能找到地下水。”
說完,李淵拿起水壺和鐵鍬,又從倉庫里翻出一台老舊的地下水探測儀——這是他當年從部隊帶出來的設備,沒想到時隔多年,竟在非洲派上了用場。老周和三個當地雇工早已等候在農場門口,每個人都背著水和干糧,臉上帶著堅定的神情。
“李總,我們跟您一起去,就算挖遍周邊的山,也要找到水!”姆博戈拍著胸脯說。他是農場的老雇工,家里種著幾畝玉米,要是玉米絕收,全家人下半年的口糧就沒了著落。
李淵點點頭,帶著眾人朝著東邊的山脈出發。太陽越來越毒,地面的溫度超過了40攝氏度,走在上面像是踩在滾燙的鐵板上。每個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身上,嘴唇也漸漸干裂。
“李總,歇會兒吧,喝口水。”老周遞過來一壺水,聲音有些沙啞。
李淵接過水壺,喝了一口,又遞給其他人“再堅持一會兒,前面就是山谷,說不定那里有地下水。”
眾人繼續前行,終于在傍晚時分抵達了山谷。李淵拿出地下水探測儀,沿著山谷慢慢行走,儀器的指針偶爾會輕微晃動,卻始終沒有出現強烈的信號。就在他快要失望的時候,探測儀的指針突然劇烈跳動起來,發出“滴滴”的警報聲。
“找到了!這里有地下水!”李淵興奮地喊道。眾人立刻圍過來,姆博戈拿起鐵鍬,率先挖了起來。土壤堅硬無比,一鐵鍬下去只能挖起一小塊土,沒多久,大家的手上就磨出了水泡。
李淵接過鐵鍬,用力挖了起來。他的手臂上青筋暴起,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滴在泥土里,瞬間就被蒸發了。老周和雇工們也輪流上陣,終于在深夜時分,挖到了一米多深的地方,濕潤的泥土漸漸顯露出來。
“再加把勁,馬上就能出水了!”李淵喊道。眾人干勁更足,又挖了半米深,一股清澈的地下水終于冒了出來,順著坑壁緩緩流淌。
“出水了!出水了!”姆博戈激動地跳了起來,其他雇工也紛紛歡呼。李淵看著涌出的地下水,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這處水源,玉米田就有救了,周邊村莊的百姓也不用再為水發愁了。
第二天一早,甦瑤帶著分公司調運的抽水設備趕到了山谷。看到涌出的地下水,她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太好了,老林,有了這處水源,我們就能搭建灌溉管道,把水引到玉米田和周邊村莊了。”
李淵點點頭,立刻安排眾人搭建灌溉管道。李陽和農場的技術人員負責安裝抽水機,甦瑤則聯系周邊村莊的長老,讓他們組織村民過來幫忙鋪設管道。村民們听說找到了水源,都積極響應,紛紛帶著工具趕來幫忙。
接下來的幾天,農場里一片忙碌。抽水機日夜不停地運轉,清澈的地下水通過管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玉米田和周邊村莊。看著玉米田漸漸恢復生機,葉片重新舒展開來,村民們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李總,甦總,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要是沒有你們,我們今年就全完了。”村莊長老握著李淵和甦瑤的手,激動地說。
李淵笑著說“我們是一家人,互相幫助是應該的。等玉米成熟了,我們還要一起慶祝豐收呢。”
解決了旱情,李淵和甦瑤又開始忙碌起來。“金線計劃”旗下的農產品加工廠接到了一筆大訂單,需要在三個月內生產出一萬噸玉米澱粉,供應給非洲的食品加工廠。為了完成訂單,甦瑤每天都泡在加工廠里,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而李淵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農業技術培訓上。他和李陽一起,在農場里開設了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周邊村莊的農民來學習雜交玉米種植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李陽還把自己在農業大學學到的知識,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教材,用斯瓦希里語和中文雙語講解,深受農民們的歡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大家看,這是玉米螟的幼蟲,會啃食玉米的睫稈和葉片,我們可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在玉米田里放養赤眼蜂,讓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的卵里,從而消滅玉米螟。”李陽站在田埂上,手里拿著一只裝著赤眼蜂的盒子,向農民們講解著病蟲害防治技術。
農民們听得認真,不時提出問題,李陽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李淵站在一旁,看著兒子熟練地講解技術,眼中滿是欣慰。他知道,李陽已經長大了,能夠獨當一面,成為“金線計劃”的新一代傳承人。
這天下午,甦瑤接到了一個電話,是肯尼亞當地一所農業大學打來的,希望能和“金線計劃”合作,開展農業科研項目,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甦瑤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淵,兩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
“和農業大學合作,不僅能提高我們的科研水平,還能為非洲培養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這對‘金線計劃’的長遠發展很有好處。”李淵說。
甦瑤點點頭“我明天就去學校和校長面談,商量合作的具體事宜。我們可以在農場里建立科研基地,讓學生們過來實習,還可以邀請學校的教授來農場指導技術。”
第二天,甦瑤如約來到農業大學。校長卡姆拉對“金線計劃”的農業項目早有耳聞,對合作充滿了期待“甦總,‘金線計劃’在非洲的農業發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學校很願意和你們合作,共同培養農業技術人才,推動非洲的農業發展。”
甦瑤笑著說“卡姆拉校長,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可以在農場里建立‘中非農業科研實習基地’,學校可以派學生來基地實習,我們也可以為學生獎學金,支持他們的學業。同時,我們還希望能和學校合作開展科研項目,研究適合非洲氣候的農作物品種和種植技術。”
卡姆拉校長非常贊同甦瑤的提議,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合作意向,簽訂了合作協議。
回到農場後,甦瑤把合作的消息告訴了李淵和孩子們。李陽興奮地說“太好了,這樣我就能和學校的教授一起做科研項目了,還能和學生們一起交流學習。”
李悅也開心地說“那我可以去學校給學生們教中文嗎?我還可以教他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甦瑤笑著點頭“當然可以,我們可以在學校里開設中文課程,讓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國文化,增進中非之間的友誼。”
接下來的日子里,“中非農業科研實習基地”在農場里正式建立起來。農業大學的學生們陸續來到基地實習,農場里一下子熱鬧起來。李陽負責指導學生們進行玉米種植實驗,甦瑤則邀請教授們對加工廠的生產流程進行優化,李淵則忙著組織農民們開展新的農業項目。
李悅也沒閑著,她在基地里開設了中文小課堂,每天下午都會教學生們和農民們學中文,還教他們唱中國歌曲、寫中國書法。非洲學生們對中國文化充滿了好奇,學習熱情很高,沒多久就能用中文進行簡單的交流了。
“悅悅老師,這個‘友誼’怎麼寫呀?”非洲學生阿米拉拿著毛筆,好奇地問。
李悅耐心地教阿米拉寫“友誼”兩個字,一邊寫一邊說“‘友誼’就是朋友之間的感情,就像我們中非人民之間的友誼一樣,永遠不會改變。”
阿米拉點點頭,認真地寫著“友誼”,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時間過得很快,三個月過去了。農產品加工廠順利完成了一萬噸玉米澱粉的訂單,農場里的玉米也迎來了豐收。周邊村莊的農民們看著滿倉的玉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農業大學的學生們也結束了實習,他們帶著在基地里學到的農業技術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回到了學校。很多學生表示,畢業後要回到家鄉,把學到的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農民,為非洲的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豐收的慶典在農場里舉行,村民們、農場員工、農業大學的師生們都來了。大家載歌載舞,分享著豐收的喜悅。李淵站在台上,看著眼前熱鬧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各位朋友們,今天我們歡聚一堂,慶祝豐收。這不僅是玉米的豐收,更是中非友誼的豐收。”李淵的聲音洪亮而有力,“‘金線計劃’來到非洲,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在這五年里,我們和非洲人民一起奮斗,一起成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攜手前行,在這條‘金線’上,書寫更多關于合作、關于友誼、關于希望的故事!”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甦瑤走到李淵身邊,輕輕握住他的手,眼中滿是溫柔。李陽和李悅也站在父母身邊,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滿了自豪。
夜幕降臨,慶典還在繼續。篝火在農場中央燃起,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非洲鼓的聲音歡快而激昂,人們圍著篝火跳著舞,歌聲傳遍了整個農場。
李淵看著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心中充滿了幸福。他知道,“金線計劃”的道路還很長,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只要他們一家人攜手並肩,和非洲人民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在這條“金線”上,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而這條連接中國與非洲的“金線”,也將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閃耀,見證著中非人民守望相助、攜手前行的美好歷程,永遠流淌在山海之間,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