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菌草技術破困局 親情暖意映金線
肯尼亞的旱季余威未消,“中非友誼農場”的玉米田剛從缺水危機中緩過勁,新的難題又找上門來。九月初,周邊村莊的農民陸續跑來反映,自家玉米田的根系出現腐爛跡象,有的甚至整株枯萎,原本期待的豐收蒙上了一層陰影。
李淵蹲在村民奧馬里家的玉米田里,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枯萎的玉米苗,根系發黑發黏,還帶著一股霉味。他皺著眉,用隨身攜帶的放大鏡仔細觀察,又捏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輕嗅——土壤里帶著雨後的潮濕氣,顯然是旱季過後的幾場小雨,讓原本板結的土壤透氣性變差,引發了根腐病。
“這是典型的連作障礙加土壤板結導致的根腐病。”李淵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對圍過來的村民說,“長期種玉米,土壤里的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再加上雨水積在表層排不出去,根系就容易爛。”
奧馬里焦急地搓著手,用生硬的中文說“李總,那怎麼辦?這玉米要是全爛了,我們今年冬天就沒糧了。”周圍的村民也紛紛附和,臉上滿是擔憂。
李淵安撫道“大家別慌,我有個辦法——中國的‘菌草技術’能解決這個問題。菌草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當飼料、燃料,種出來的菌類還能賣錢,一舉多得。”
村民們面面相覷,顯然沒听過“菌草”這個詞。李陽見狀,立刻從背包里掏出平板電腦,打開提前準備好的菌草種植視頻“大家看,這就是菌草,長得快,適應性強,種在玉米田旁邊,既能改善土壤,還能給玉米遮陰保濕。”
視頻里,中國農村的田埂邊、山坡上,大片的菌草郁郁蔥蔥,農民們忙著收割菌草,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村民們看得入了迷,原本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我願意試!”奧馬里第一個舉手,“李總,你說怎麼種,我們就怎麼種!”其他村民也紛紛響應,原本沉重的氛圍一下子變得熱烈起來。
回到農場,李淵立刻給國內的農業研究所打電話,請求支援菌草種子和種植技術資料。甦瑤則忙著聯系分公司,協調資金,準備搭建菌草種植示範基地和菌種培育室。李陽和李悅也沒閑著,李陽負責整理菌草種植技術手冊,翻譯成斯瓦希里語;李悅則畫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菌草種植示意圖,貼在農場和村莊的公告欄上。
一周後,菌草種子和技術資料如期抵達。李淵帶著農場技術員和村民們,在玉米田周邊開墾出一片荒地,作為菌草種植示範基地。他親自上陣,手把手教村民們翻地、播種、澆水,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細致入微。
“菌草種子要埋在十厘米深的土里,行距保持五十厘米,這樣通風好,長得快。”李淵一邊示範,一邊說,“澆水不要太多,保持土壤濕潤就行,不然種子容易爛。”
奧馬里學得認真,跟著李淵的動作一步步操作,時不時提出疑問“李總,菌草長到多高可以收割?收割後還能再長嗎?”
“長到一米五就能收割,割的時候留二十厘米的茬,還能再長兩到三茬。”李淵笑著回答,“收割下來的菌草,一部分可以粉碎了埋進玉米田改良土壤,一部分可以用來培育香菇、木耳,剩下的還能喂牛羊。”
村民們听得連連點頭,種植菌草的熱情更高了。李陽則在一旁用相機記錄下種植過程,準備制作成視頻,分享給其他村莊的農民。李悅也沒閑著,她帶著幾個非洲小朋友,在示範基地旁邊種上了五顏六色的野花,給單調的田野增添了一抹亮色。
日子一天天過去,菌草長得飛快,沒過多久就長到了一米多高,郁郁蔥蔥的葉片在風中搖曳,像一片綠色的海洋。村民們看著長勢喜人的菌草,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與此同時,甦瑤負責的菌種培育室也搭建完成。她邀請了國內的菌草技術專家,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給農場技術員和村民們培訓菌種培育技術。專家詳細講解了香菇、木耳的培育方法,從培養基制作到接種、管理,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清清楚楚。
“培養基要用粉碎的菌草、玉米芯和麩皮混合制作,滅菌一定要徹底,不然容易感染雜菌。”專家在視頻里說,“接種的時候要在無菌環境下進行,接種後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這樣菌種才能順利生長。”
甦瑤一邊听一邊記筆記,時不時打斷專家,詢問一些細節問題。培訓結束後,她又把筆記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手冊,分發給大家。在她的指導下,第一批香菇菌種順利接種,村民們每天都來培育室查看,期待著菌種能早日長出香菇。
然而,就在香菇即將出菇的時候,培育室的溫控設備突然出了故障,溫度一下子降到了十攝氏度以下。甦瑤得知消息後,立刻帶著技術員趕到培育室,看著溫度計上的數字,心一下子沉了下去——香菇出菇的適宜溫度是十五到二十五攝氏度,溫度過低,菌種很可能會死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快,把所有的電熱毯都拿來,還有取暖器!”甦瑤當機立斷,一邊安排技術員去拿取暖設備,一邊給李淵打電話。
李淵接到電話時,正在玉米田查看菌草改良土壤的效果。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驅車趕往培育室。趕到時,甦瑤正和技術員們一起,把電熱毯鋪在培育架上,用取暖器給培育室升溫。
“怎麼樣?溫度能升上來嗎?”李淵焦急地問。
甦瑤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說“現在溫度已經升到十二攝氏度了,再等等應該能升到十五攝氏度以上。希望菌種沒事,不然我們這麼久的努力就白費了。”
李淵點點頭,脫下外套,蓋在培育架上,幫助保溫。他看著甦瑤疲憊卻堅定的眼神,心中滿是心疼。這些日子,甦瑤為了菌草項目,每天都忙到深夜,既要協調資金、聯系專家,還要指導村民培育菌種,幾乎沒怎麼休息。
“辛苦你了。”李淵輕聲說,伸手幫甦瑤理了理額前的碎發。
甦瑤笑了笑,說“不辛苦,只要能幫村民們解決問題,再辛苦也值得。”
經過一夜的奮戰,培育室的溫度終于穩定在了十七攝氏度。第二天一早,甦瑤和李淵迫不及待地查看菌種,發現菌種不僅沒有死亡,還冒出了細小的香菇芽。兩人相視一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村民們得知消息後,也紛紛趕來查看,看著培育架上的香菇芽,臉上滿是喜悅。奧馬里激動地說“太好了!我們終于能種出香菇了,以後不僅有玉米吃,還能賣香菇賺錢,謝謝你們,李總、甦總!”
隨著香菇的成熟,培育室里彌漫著濃郁的香菇香味。村民們第一次收獲自己種植的香菇,興奮地捧著香菇,爭相拍照留念。甦瑤聯系了內羅畢的超市和餐館,把香菇賣了個好價錢,村民們拿著賣香菇的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菌草技術的成功,不僅解決了玉米田的根腐病問題,還為村民們開闢了新的增收渠道。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種植菌草,“中非友誼農場”的菌草示範基地,也成了肯尼亞農業技術推廣的樣板。
這天傍晚,李淵一家坐在農場的院子里,看著遠處夕陽下的菌草田和玉米田,心中滿是欣慰。李陽拿著相機,翻看著這些日子拍攝的照片,說“爸、媽,我們把這些照片整理一下,做成相冊吧,等以後回憶起來,肯定很有意義。”
李悅點點頭,說“我還要在相冊里寫上我們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們是怎麼幫助村民們種菌草、種香菇的。”
甦瑤靠在李淵的肩膀上,輕聲說“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來非洲已經五年了。這五年里,有辛苦,有困難,但更多的是收獲和感動。看到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李淵握住甦瑤的手,說“是啊,這五年,我們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還讓孩子們學會了擔當和奉獻。這條‘金線’,因為我們的努力,變得更加堅固、更加溫暖。”
夜幕降臨,農場里亮起了燈火。遠處的村莊傳來了非洲鼓的聲音,伴隨著村民們歡快的歌聲。李淵一家坐在院子里,听著歌聲,看著天上的繁星,心中滿是幸福。他們知道,“金線計劃”的道路還很長,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只要他們一家人攜手並肩,帶著真誠和善意,就一定能在這條“金線”上,書寫更多關于友誼、關于成長、關于幸福的動人篇章。
而這條連接中國與非洲的“金線”,也將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閃耀,見證著中非人民守望相助、攜手前行的美好歷程,永遠流淌在山海之間,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