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績,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單名績,又因功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史稱李績,亦曾用名徐懋功,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名將,更是唐王朝開國與初期穩定邊疆的關鍵軍事統帥,其生平跌宕起伏,在隋末亂世的烽煙中嶄露頭角,又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徐世績生于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出身于曹州離狐今山東渮澤東明縣一帶)的一個富豪之家,家中廣有良田奴僕,卻非尋常只知斂財的富家子。他自幼便顯露出與年齡不符的沉穩與俠義,史載其“倜儻有大節”,少年時見天下漸亂,便常散家財接濟鄰里,結交四方義士,這為他後來投身亂世紛爭埋下了伏筆。
隋末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徭役賦稅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大業十二年616年),年僅十九歲的徐世績看準時機,投奔了在瓦崗寨聚眾起義的翟讓。彼時瓦崗軍雖已聚眾數萬,但多為烏合之眾,缺乏明確的戰略方向。徐世績向翟讓進言︰“東郡是您與我的故鄉,鄉里鄉親多受侵擾,不宜在此劫掠;滎陽、梁郡地處運河要沖,商旅眾多,糧草充足,若出兵攻取,可獲充足補給。”翟讓采納其策,率軍轉戰滎陽、梁郡一帶,果然戰果頗豐,瓦崗軍的勢力也隨之壯大起來。
不久後,李密投奔瓦崗寨。李密出身名門,素有才略,徐世績見其氣度不凡,便與王伯當一同勸說翟讓將首領之位讓給李密。李密成為瓦崗軍領袖後,封翟讓為司徒,徐世績為右武侯大將軍,命其鎮守黎陽。黎陽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與糧倉所在地,徐世績到任後,加固城防,安撫百姓,將糧倉中的糧食分發給饑民,一時間歸附者絡繹不絕,瓦崗軍的聲勢更盛。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派王世充率軍討伐瓦崗軍,徐世績隨李密出征。在戰斗中,徐世績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多次擊退王世充的進攻。次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後,率軍北上,直指黎陽。徐世績據城堅守,一面頑強抵抗,一面派人向李密求援。李密率軍趕到後,與徐世績內外夾擊,大敗宇文化及,保住了黎陽這一戰略要地。經此一役,徐世績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現,成為瓦崗軍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將領。
然而,瓦崗軍內部的矛盾卻在此時逐漸激化。翟讓的舊部對李密掌權心存不滿,翟讓本人也對權力有所覬覦,雙方最終爆發沖突。李密設計誅殺了翟讓,當時徐世績也在現場,混亂中被亂兵砍傷,李密及時制止並派人醫治,隨後仍命其鎮守黎陽,可見對其信任與倚重。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與王世充在洛陽附近展開決戰,瓦崗軍大敗,李密走投無路,只得率殘部投降唐朝。此時徐世績仍鎮守著黎陽及所轄的大片土地,手中握有重兵與糧草。他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自立為王,還是投靠其他勢力?徐世績思慮再三,認為李密已降唐,自己若將土地人口直接獻給唐朝,便是借李密之功為自己邀賞,于心不安。于是他派人將黎陽的土地戶籍、軍隊糧草等詳細賬目送往李密處,讓李密親自獻給唐朝。唐高祖李淵得知此事後,對徐世績的忠誠與品行大為贊賞,感慨道︰“徐世績感德推功,實乃純臣也!”當即下詔封徐世績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賜爵萊國公,並賜姓李氏,從此徐世績便以李績之名載入史冊。
此後,李績便正式成為唐朝的將領,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武德二年619年),竇建德率軍攻打黎陽,李績因寡不敵眾,被迫投降竇建德。竇建德素聞李績之名,對其頗為優待,任命他為左驍衛大將軍,還將其父親李蓋留在身邊作為人質。但李績心系唐朝,暗中謀劃回歸。他先是勸說竇建德進攻孟海公,意圖借此分散竇建德的兵力,而後又準備趁機劫持竇建德歸附唐朝,可惜計劃泄露,只得與心腹郭孝恪一同逃往長安。李淵並未因他投降竇建德而責難他,反而更加信任,仍命其跟隨李世民征戰。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王世充,李績隨軍出征。在攻打洛陽的戰役中,李績多次擊敗王世充的軍隊,還截斷了王世充的糧道,為最終攻克洛陽立下大功。同年,竇建德率軍救援王世充,李績又參與了虎牢關之戰,助李世民一舉擊敗竇建德與王世充的聯軍,徹底平定了中原地區。戰後,李績因功被封為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食邑增加至一千五百戶。
武德五年622年),李績又奉命討伐劉黑闥。劉黑闥是竇建德的舊部,起兵反唐後勢如破竹,唐軍多次征討均未能取勝。李績與李世民率軍前往,采取穩扎穩打的戰術,先擊潰劉黑闥的外圍勢力,再對其主力發起猛攻,最終大敗劉黑闥,平定了河北地區。此後,李績又先後率軍擊敗了徐圓朗、輔公 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統一全國掃清了障礙。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績被任命為並州都督。並州地處北方邊境,是抵御突厥入侵的前沿陣地。李績在並州任職長達十六年,他積極整頓軍備,安撫邊民,推行屯田政策,使得並州兵力強盛、糧草充足,突厥人不敢輕易南下侵擾。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隋煬帝當年勞民傷財修築長城,以抵御突厥,卻收效甚微。如今李績鎮守並州,突厥望風而逃,他的作用比長城還要大啊!”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決定對突厥發起大規模進攻,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李績為副總管,兵分幾路討伐突厥。李績率軍從雲中出發,與突厥軍隊在白道展開激戰,大敗突厥軍。隨後,李靖率精兵夜襲突厥牙帳,李績則率軍在磧口設伏,截斷了突厥的退路。突厥可汗頡利兵敗後,想從磧口逃往漠北,被李績率軍攔住,頡利無奈之下只得投降。經此一役,東突厥汗國滅亡,唐朝的北方邊境得以安定。李績因功被封為英國公,食邑三千戶。
貞觀十五年641年),薛延陀部首領夷男派遣其子大度設率軍十萬進攻突厥李思摩部,唐太宗命李績率軍前往救援。李績率唐軍抵達朔州後,大度設正率軍追擊李思摩部,李績親率精銳騎兵六千突襲薛延陀軍,大度設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而逃。李績率軍追擊至青山,斬殺薛延陀軍三千余人,俘虜五萬余人,繳獲牛羊馬匹無數,徹底擊敗了薛延陀軍,再次穩固了唐朝的北方邊疆。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為表彰開國功臣,命人在凌煙閣繪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李績名列其中,足見其在唐王朝中的地位。同年,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任命李績為太子詹事,輔佐太子。唐太宗曾對李績說︰“朕想將太子托付給你,你以往不負李密,如今也定然不會負朕。”李績感動得淚流滿面,叩首致謝。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重,臨終前對太子李治說︰“李績才智過人,但你對他沒有恩德,恐怕難以駕馭。朕將他貶為疊州都督,待朕死後,你再將他召回,任命為宰相,他定會對你感恩戴德,盡心輔佐。”于是唐太宗下詔將李績貶為疊州都督。李績接到詔令後,沒有絲毫猶豫,當即起身赴任。唐高宗李治即位後,遵照唐太宗的遺命,將李績召回長安,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封司空。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想廢黜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朝中大臣多持反對意見,唯獨李績態度曖昧。唐高宗私下詢問李績的意見,李績回答道︰“此乃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正是這句話堅定了唐高宗廢後立武的決心。武則天成為皇後後,對李績頗為感激與信任,李績在朝中的地位也更加穩固。
顯慶二年657年),李績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高句麗。高句麗是當時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強國,長期與唐朝為敵。李績率軍渡過遼水,攻克高句麗的重鎮新城,而後乘勝進軍,連破高句麗十六城,殲敵數萬。次年,李績又與薛仁貴等將領配合,在金山大敗高句麗軍,斬殺高句麗軍五萬余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龍朔元年661年),李績再次率軍討伐高句麗,因當時天氣嚴寒,糧草不濟,被迫撤軍。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內部發生內亂,唐高宗趁機再次任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出征。李績吸取上次的教訓,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他先率軍攻克高句麗的西部重鎮新城,而後兵分幾路,對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形成合圍之勢。高句麗軍頑強抵抗,唐軍多次攻城均未能成功。李績耐心等待時機,一面加緊攻城,一面派人招降高句麗的將領。
總章元年668年),平壤城內糧草斷絕,人心渙散,高句麗王高藏被迫投降。至此,歷時多年的高句麗之戰終于以唐朝的勝利告終,唐朝在高句麗故地設置了安東都護府,管轄其地。此時李績已年過七十,歷經大小戰役無數,終于幫助唐朝平定了高句麗這一勁敵,為唐朝的邊疆穩定作出了最後的重大貢獻。
總章二年669年),李績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高宗得知消息後,悲痛萬分,下令輟朝七日,追贈李績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並將其陪葬昭陵,與唐太宗相伴。
李績一生歷經隋末亂世與唐初的穩定發展,從瓦崗軍的少年將領到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再到輔佐唐高宗的重臣,他始終以忠誠與才智贏得了歷代統治者的信任與重用。他不僅軍事才能卓越,一生戰功赫赫,為唐王朝的統一與邊疆穩定立下了不朽功勛,而且品行端正,為人低調,從不居功自傲,深受時人與後人的敬仰。在唐初的眾多名將中,李績無疑是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事跡與精神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