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是孫吳時期杰出的宮廷建築師,活躍于孫權定都建業(今南京)後的營建高峰時期。當時,建業作為孫吳的政治中心,需依托長江天險鞏固防御,卻也因長江潮汐的漲落,面臨南北交通不暢的難題——北岸的糧草、物資要運往南岸都城,常因江水湍急、水位變化而受阻,而傳統的渡船不僅運力有限,遇大風大潮時還極易傾覆。徐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命設計一座能跨越長江支流秦淮河(當時連接長江與建業城的重要水道)的橋梁,以打通都城內外的交通動脈。
這座橋梁便是後來聞名的朱雀航浮橋。在此之前,江南地區雖有浮橋,但多是將船只簡單並列、用繩索連接,一旦遭遇潮汐,船身隨水起伏,橋面易傾斜斷裂;若遇汛期,固定的橋體還可能被洪水沖毀。徐林經過多次觀察秦淮河的水流規律——尤其是潮汐帶來的水位變化(漲潮時水位可升高數尺,落潮時則大幅回落),提出了“活動式橋墩”的創新設計,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所謂“活動式橋墩”,核心是用數十艘堅固的大木船作為“浮動橋墩”,而非傳統的石質或木質固定橋墩。這些木船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用粗壯的鐵鏈連接,船底則用沉重的石碇(類似錨)固定在河底,既能避免船只被水流沖走,又能讓船身隨水位升降自然浮動。橋面則鋪設在船身之上,用木板拼接成平整路面,兩側加裝護欄。更巧妙的是,徐林在每組船之間預留了可開合的“活節”——平時閉合供行人車馬通行,若有大型船只(如運糧船、戰船)需要通過,可解開部分鐵鏈,移開一組或幾組船,形成通道,通行後再重新拼接。這種“可動可合”的設計,既兼顧了交通功能,又不阻礙河道航運。
朱雀航浮橋建成後,立刻成為建業城的交通樞紐。據《吳地記》記載,此橋“廣八尺,長百步”(約寬18米,長230米),可同時容納車馬並行,北岸的物資通過橋梁直達城南的朱雀門,運輸效率較此前提升數倍。更重要的是,面對潮汐時,橋體隨水位平穩升降,橋面始終保持水平,解決了傳統浮橋“潮至則傾”的問題。孫權曾親自過橋視察,對其穩定性贊不絕口,徐林也因此被擢升為宮廷營造的核心官員,參與後續建業宮城的修繕工程。
徐林的技術智慧不僅體現在橋梁設計本身,更在于他對材料的選擇與細節的把控。他選用耐腐蝕的楠木打造船身,在連接處涂抹桐油與石灰混合的防腐層,延長船只使用壽命;石碇則采用質地堅硬的玄武岩,確保固定效果。這些細節讓朱雀航浮橋在長江流域的潮濕環境中,保持了數十年的穩定使用。
盡管史書中對徐林的生平記載簡略,連生卒年份都未留存,但他的設計卻穿越了時代。《吳地記》專門收錄了朱雀航浮橋的構造細節,稱其“巧奪天工,利濟百世”。到了唐代,南京(時稱翝州)仍是江南重鎮,秦淮河上的浮橋幾經修繕,卻始終沿用徐林“活動式橋墩”與“活節橋面”的核心設計。唐人許嵩在《建康實錄》中提到,唐代的朱雀航“因吳舊制,稍增廣之”,可見其技術的長遠影響力。
徐林的價值,在于他沒有被“橋梁必用固定橋墩”的傳統思維束縛,而是順應自然規律(潮汐變化)設計解決方案。在沒有現代力學理論的時代,他通過觀察實踐,用最樸素的“浮動”思路破解了難題。這座朱雀航浮橋不僅是一座交通設施,更成為孫吳時期江南工程技術的代表,而徐林作為設計者,雖未留下太多個人印記,卻以實實在在的技術突破,在南京城的建城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