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14西漢治粟都尉徐咸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14西漢治粟都尉徐咸

    在漢武帝征伐四夷、國力耗損的時代背景下,一位名為徐咸的治粟都尉,以農耕革新為刃,在關中大地上刻下了“倉廩實”的印記。他的一生雖未如名將、謀士般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傳奇,卻以“代田法”的推行,悄然改變了西漢的農業格局,成為《漢書•食貨志》中記載的“勸農”典範。

    徐咸的活躍時期,正值漢武帝劉徹在位(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這一時期,漢朝通過對匈奴的連年征戰、開通西域等舉措,奠定了“漢武盛世”的疆域基礎,但也因軍費、徭役開支巨大,導致國庫空虛、糧食短缺。《史記•平準書》曾記載,當時“縣官大空”,連關中地區——這個傳統的“天府之國”,也因人口增長、土地長期耕作而出現肥力下降、畝產遞減的問題。農業是國家根本,糧食短缺直接威脅統治根基。漢武帝因此重視農政,多次下詔“勸農桑”,並設立治粟都尉(掌管全國糧食生產與儲備的官員),徐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擔任此職。他的核心任務明確提升糧食產量,尤其是在關中這一政治、經濟核心區域,穩定糧食供應。

    面對關中土地“久耕而瘠”的問題,徐咸沒有沿用傳統的“漫田法”(即隨意撒種、無固定田壟的耕作方式),而是通過觀察農民經驗、總結前代農法,推行了一套系統的耕作制度——代田法。代田法的核心邏輯是“用地與養地結合”,具體做法可概括為三點一是劃分田壟與壟溝,將土地分成寬一尺(約今23厘米)的“壟”(高出地面的土埂)和“畎”(壟間的溝),壟與畎交替排列,播種時將種子播在畎中,減少種子損耗並利用溝內濕潤環境;二是作物生長中的“壟畎互換”,隨著幼苗生長,逐步將壟上的土推到畎中培護苗根,到作物成熟時壟被推平、畎變新壟,次年在去年壟的位置播種,通過輪換讓土壤休養生息;三是配合中耕與除草,培土時同步除草,避免雜草爭奪養分,比傳統漫田法更高效。這一方法貼合關中自然條件,黃土疏松便于劃分壟畎,且無需大規模興修水利,推廣成本低,農民易于接受。

    徐咸深知,新農法的推行不能僅靠政令,必須以實效說服農民。他首先在關中地區的公田(官府直接管轄的土地)進行試種,組織農官與農民參與,親自指導壟畎劃分、播種、培土等環節。試種結果顯著,在同等條件下,采用代田法的地塊畝產比傳統漫田法增加三成以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當時普通地塊畝產約一石(約今101novel.com公斤),而代田法下的地塊畝產可達一石三斗(約26公斤)。這一差距在糧食短缺的背景下,足以讓農民主動接受新方法。試種成功後,徐咸向漢武帝上奏代田法的成效,獲得朝廷支持,同時組織農官下鄉手把手教學,少量補貼鼓勵推廣。短短幾年內,代田法從關中的公田擴展到民間私田,成為當地主流耕作方式。

    代田法的推廣,直接帶來了關中糧食產量的躍升。《漢書•食貨志》用“徐咸勸農,倉廩始實”八個字,概括了他的貢獻——這里的“倉廩”,既包括民間的家庭儲備,更指官府的糧倉。糧食豐收的連鎖反應顯而易見對農民而言,畝產提升意味著能留存更多糧食,避免“歲凶則流亡”,穩定了農業人口;對國家而言,關中糧食儲備充足,緩解了軍費供應壓力,還能在災年開倉放糧,穩定社會秩序。漢武帝後期能維持對匈奴的壓制、支撐西域經營,離不開關中糧食生產的保障。徐咸還配套推行了兩項措施一是規範農具制作,推廣適合代田法的“耦犁”,提升耕作效率;二是建立“農時督導”制度,保證農時,讓代田法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徐咸的生平細節在史書中記載不多,我們甚至無法確知他的具體生卒年份,但他的貢獻卻因“倉廩實”的實效被載入史冊。在《漢書》中,他與推行“休養生息”的漢初農官並列,被視為“重農”政策的踐行者。代田法的影響並未隨徐咸的離任而消失。此後,西漢後期的農學家泛勝之在《泛勝之書》中進一步總結其原理,將其與“區田法”等結合,形成更系統的農書。直到東漢,關中地區仍沿用代田法的核心思路,成為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重要源頭之一。

    徐咸的一生,沒有金戈鐵馬的功業,卻以一場農耕革新,在“漢武盛世”的宏大敘事中,寫下了“勸農”的注腳。他的智慧在于不空談理論,而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用可操作、見效快的方法解決糧食危機;不依賴強制推行,而是以實效贏得認可。這種“務實興農”的精神,讓他雖非顯赫名臣,卻成為中國農業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畢竟,對百姓而言,倉廩里的糧食,永遠是最實在的“盛世”證明。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14西漢治粟都尉徐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14西漢治粟都尉徐咸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