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空無與卜蘿並肩而行,朝龍授家走去。剛踏入院門,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庭院中人聲鼎沸,笑語喧天,孩童穿梭其間追逐嬉鬧,長輩們圍坐茶席品茗敘舊,宛如久違的家族盛典。這哪里是尋常人家?分明是節慶時節的市集縮影。
剎那間,那句流傳千年的古語悄然浮現于心頭︰“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如今的龍授,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北都農學院默默無聞、獨守清貧的教書先生。
彼時他因性情耿直、不善逢迎,教學理念又偏重傳統農法,被視作“守舊派”,門庭冷落,連同事都避而遠之。
可命運的輪盤悄然轉動,當他毅然辭去教職,深入偏遠古村,執掌一方農業復興大業時,誰又能想到,這片曾被遺忘的土地,竟成了新時代農耕文明的燈塔。
隨著古村農業模式在各地推廣,生態循環、古法耕作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成果頻頻登上權威期刊,龍授的名字也隨之聲名鵲起。
曾經門可羅雀的寒舍,如今卻成了八方來客爭相拜訪的“農耕聖殿”。各地學者、政要、媒體紛至沓來,更有遠房親戚打著“探親”的名義登門,只為一睹這位“農隱賢者”的風采。
就在賓客滿堂之際,龍授一眼瞥見空無與卜蘿,臉上頓時綻放出真誠笑意。他顧不得應酬,匆匆向身旁的客人致歉,隨即親自引路,穿過喧鬧的正廳與回廊,步入靜謐的書房。
那是一間古色古香的屋子,四壁書架林立,堆滿農書典籍與實驗筆記,窗邊一盆老梅虯枝盤曲,透出幾分清雅之氣。水姣早已在此等候,她身著素色麻衣,神情沉靜,目光澄澈。
四人圍坐于厚重的梨木書桌旁,茶香裊裊,氣氛由外而內的喧囂轉為內斂的深思。窗外人聲漸遠,屋內卻醞釀著一場關乎未來農業走向的對話。
龍授清了清嗓子,率先開口,語氣沉穩︰“智慧農業的推進,已進入關鍵階段。”他緩緩展開繪有田畝布局與傳感網絡的圖紙,繼續說道︰“我們已在三百畝核心試驗田部署了物聯網監測系統,涵蓋土壤濕度、光照強度、氣溫變化、風速風向、蟲情預警、氮磷鉀含量等十二項數據指標。
每一株作物的生長狀態,都能實時回傳至控制中樞,再由ai模型進行動態調控。”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更令人振奮的是,我們正嘗試將古村傳承的‘節氣耕作法’與大數據分析結合,讓千年農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比如‘清明下種,谷雨插秧’,如今我們不僅遵循時令,還能通過氣候預測模型提前兩周調整播種節奏,誤差控制在48小時以內。”
空無凝神傾听,若有所思;卜蘿則頻頻點頭,眼中閃爍著對技術與傳統交融的贊嘆;水姣則靜靜記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
四人雖未言盡,但心照不宣——這場始于泥土的變革,正悄然撬動整個農業文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