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蘿輕輕撫過“驚蟄防蟲”四個字,忍不住輕聲感嘆︰“原來老祖宗的諺語,不只是詩意的提醒,竟是藏在時間里的科學密碼。”
水姣始終靜默執筆,墨跡在筆記本上流淌成河。她記錄的不僅是數據與構想,更是一場文明轉型的初章。
她的筆尖忽然微頓——龍授提到了她所帶領的古村農業研發部,提到了她引入的邊緣計算模塊如何實現田間實時響應,提到了她推動的“農諺數據庫”如何讓ai學會理解“小滿不滿,芒種不管”這樣的隱喻式智慧。
“這些成果,”龍授語氣誠懇,“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傳統與未來在泥土中握手的見證。而水姣的到來,正是那根連接兩端的導線。”
話音落下,屋內一時靜謐,唯有茶香氤氳。水姣合上筆記本,將面前平板輕輕推至桌心,隨即開口,聲音不高,卻如春雨落土︰“其實,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讓機器代替農民,而在于讓土地重新開口說話。”
她輕點平板,一幅全息投影緩緩升起——那是三百畝試驗田的數字孿生圖景,但與尋常不同,土壤的每一層都泛著微光,仿佛脈搏般律動。
“我們開發了‘根語者’系統,通過根系電化學信號的捕捉,翻譯作物的‘需求語言’。比如,當小麥在夜間釋放特定離子波動,系統會解讀為‘缺鎂’或‘感知干旱壓力’,並自動觸發微滴灌與葉面營養噴施。”
她頓了頓,嘴角微揚︰“更有趣的是,我們將古村老人口述的‘听禾’經驗編入算法——他們曾說‘風過麥穗低語時,必有蟲至’。
現在,ai能識別作物在蟲害前釋放的揮發性物質變化,預警比傳統監測早五天。”空無眼中驟然一亮,卜蘿則忍不住輕撫胸口。
茶煙依舊繚繞,窗外的麥田在風中泛起層層綠浪,葉片翻飛,與屋內的數據流遙相呼應。
代碼在運行,節氣在流轉,土地在低語,科技在傾听——一場靜默的豐收,已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界處悄然孕育,如春雷潛行于地底,只待破土而出。
空無終于開口,聲音沉穩而深遠︰“人心有了,文化有了,產業也已初具規模——現在,只差資本的東風。”他目光掃過三人,“唯有資本注入,才能讓這套系統從試驗田走向萬畝良田,從理念變為現實。”
龍授點頭︰“子公司‘古村生物’正在注冊中,法人架構、知識產權歸屬、合規流程均已完備。核心團隊的股權激勵方案也已制定完成——
我們堅持‘技術入股、勞動分紅’的原則,確保每一位深耕一線的農科人,都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共建者與共享者。”
他目光堅定︰“只等第一筆注資落地,我們便可啟動‘百村智慧農業賦能計劃’——將這套融合傳統智慧與數字科技的模式,復制到更多村落,讓每一寸土地,都學會在時代中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