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其樂自得 本章︰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魯哀公十一年的秋夜,魯國曲阜的孔宅書房里,燭光在青銅豆形燈盞里跳動。孔子盤腿坐在矮榻上,面前鋪著的《周易》竹簡攤成扇形,最上面的 “乾卦” 竹簡邊緣已被摩挲得發白,露出竹縴維的紋路。他左手食指在 “亢龍有悔” 四個字上反復劃動,指甲磨得發亮,連指節都因長時間用力而泛紅。案頭的陶碗里,子夏剛端來的湯藥還冒著熱氣,藥香里混著松煙墨的味道 —— 那是他批注《易》辭時磨的墨,墨錠上還留著他食指的凹痕。

    “夫子,夜已深,何不早息?” 子夏的聲音從門簾外傳來,他捧著件麻布披風,見夫子鬢角的白發沾著燭淚,像落了層霜。孔子抬頭望向窗外,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西方,忽然嘆了口氣,聲音里帶著燭火般的顫音︰“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聲感嘆落在寂靜的夜里,像枚石子投入深井。子夏後來對子貢說︰“夫子說這話時,眼里的光比燭光還亮。”《論語?述而》記載的這句話,藏著晚年孔子最樸素的願望︰“加我數年” 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想讓日漸昏花的眼楮多看清幾行卦辭;“學《易》無大過” 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希望那些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的教訓,能通過《易》的智慧沉澱為更從容的人生。從那夜的燭光到今天的書架,《周易》的竹簡雖已泛黃,“學易無過” 的精神卻始終是穿越時空的指南針。

    一、《周易》︰包羅萬象的智慧之書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獨樹一幟,古人稱其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它的 “經” 部由六十四卦構成,每卦有卦畫、卦名、卦辭,每爻有爻辭,像一套精密的符號系統,記錄著古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易” 字的甲骨文本作 像雙手捧著火把烘烤蜥蜴,取其 “變色” 之意,《說文解字》釋為 “蜥易,蜓,守宮也”,象征 “變易”;而《周易?系辭》又說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含 “簡易” 之義 —— 天地萬物的規律看似復雜,實則可用陰陽二爻概括;《漢書?藝文志》則強調 “不易”——“君臣父子之禮,歷世而不變”。這三重含義構成《易》的核心︰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孔子晚年痴迷的,正是這種把握變化的智慧。

    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讓我們得以窺見孔子所見《易》的原貌。其卦序與今本不同,“乾” 卦不在首而在第三十三,卦辭卻大致一致,上面還保留著早期儒家的批注,如 “孔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帛書周易?要》)。考古人員發現,帛書《周易》的 “系辭” 部分,有多處 “子曰” 的字樣,筆跡與其他部分不同,推測是孔子弟子記錄的夫子言論,證明孔子學《易》確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說,是 “觀其德義” 而非佔卜。他把佔卜之書讀成修身之典,這是對《易》的創造性轉化。

    《周易》的六十四卦像六十四個人生場景。“乾卦” 從 “潛龍勿用” 到 “亢龍有悔”,描述人生從潛伏到鼎盛再到衰落的過程,孔子從中讀出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的戒懼 —— 某次講到 “九三” 爻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他讓子路聯想 “入太廟每事問” 的謹慎,說︰“這‘惕’字,就是怕自己有過失啊。”

    “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讓他想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謙遜。他曾指著 “謙卦” 初六爻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對冉有說︰“你為季氏理財,若能學這‘謙謙’,就不會被人說‘非吾徒也’了。”

    “益卦”“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與他 “過則勿憚改” 的主張完美呼應。子張曾問 “改過之法”,他翻開 “益卦” 說︰“你看這風雷,風動雷響,萬物生長,改過就像這樣,要動起來才有益。”

    這些卦象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成了孔子映照自身的鏡子,連最晦澀的 “歸妹卦”,他都能讀出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周易?歸妹》),聯系 “關雎之亂以為風始”《史記?孔子世家》)的禮樂教化,讓弟子們嘆服 “夫子解《易》,如觀流水”。

    二、五十學易︰時間沉澱後的智慧覺醒

    “五十以學《易》” 的 “五十”,是孔子人生的重要節點。《論語?為政》記載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明白 “天命之謂性”《禮記?中庸》)—— 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此時學《易》,恰如老農閱盡四季後讀農書,能從字縫里讀出更多深意。

    孔子說這話時已近晚年。據《史記?孔子世家》,他 “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魯哀公十一年說 “加我數年”,是希望能有五六年時間深入學《易》。為何偏偏是 “五十”?因他五十歲時 “由大司寇行攝相事”《史記?孔子世家》),正是仕途巔峰,卻也經歷了 “隳三都” 的挫折 —— 試圖拆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家臣的城邑,最終因 “公山不狃以費畔” 而失敗。晚年回想,他或許覺得,若早懂《易》的 “進退之道”,當年可少些激進。

    他曾對子貢坦言︰“吾五十而志于學《易》,則無大過。”《帛書周易?要》)這 “志于學” 與十五歲的 “志于學” 不同,前者是廣泛涉獵,後者是精準深耕。就像他年輕時學琴,“十日不進”《孔子家語?辯樂》),從習其曲到得其志,再到知其人,五十歲學《易》,便是要 “得其志” 的階段。

    “學《易》” 的 “學”,在孔子那里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學《易》時 “觀其象而玩其辭,觀其變而玩其佔”《周易?系辭》),“玩” 是玩味、揣摩,如孩童把玩美玉般細細品鑒。某次讀到 “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他想起在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的困境,忽然拍案︰“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 的疑問有了答案 —— 困境中的堅守正是 “亨” 的關鍵,當即讓子貢取來竹簡,寫下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的批注,墨跡因激動而有些暈染。

    “可以無大過矣” 的 “大過”,有具體所指。《周易?大過》“大過,大者過也”,指違背根本道義的錯誤。孔子一生並非無過︰

    年輕時 “欲仕而無禮”《孔子家語?致思》),想通過權臣陽貨走捷徑,後來反思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這是對 “過” 的醒悟;

    中年任大司寇時,對少正卯的處置或許過于嚴厲,晚年整理《春秋》時,特意在 “魯定公十四年” 下只記 “孔子誅少正卯”,不加褒貶,暗含自省;

    晚年見弟子冉有 “為季氏聚斂”,也反省自己 “教之不嚴”,故有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的憤怒,這憤怒里有對弟子的失望,更有對自身的檢討。

    這些 “過” 讓他明白,“無大過” 不是不犯錯,而是不犯動搖根基的錯,正如《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改過的勇氣比不犯錯更重要。

    三、韋編三絕︰孔子學易的痴迷與實踐

    “韋編三絕” 的 “韋編”,是先秦竹簡的特殊裝幀。1972 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用寬約 0.5 厘米的熟牛皮繩編連,每簡鑽有三孔,繩結打在背面,堅韌耐用。而孔子讀的《易》竹簡,因反復翻閱,牛皮繩磨斷了多次。《史記?孔子世家》說他 “讀《易》,韋編三絕”,“三” 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需弟子 “更系之”《孔子家語?好生》)—— 重新編連。

    子夏在《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回憶︰“夫子讀《易》,常至深夜,吾輩輪流守夜,見韋繩磨斷,就取新繩請夫子暫歇,夫子總說‘再讀三卦’,往往又是一個時辰。” 有次編連竹簡,子貢發現 “豫卦” 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顯是被反復摩挲所致,上面還有夫子指甲刻的淺痕,正是 “豫,利建侯行師” 的 “利” 字。

    孔子學《易》的方法,體現在 “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史記?孔子世家》)的工作中。“序” 是整理、闡釋,他為《易》的彖辭判斷一卦吉凶)、象辭解釋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如《文言》對 “乾卦” 的解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將卦象與 “仁禮義” 結合,使《易》從佔卜之書變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結合親身經歷。“恆卦” 九三爻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旁邊有他的小字批注︰“南子見我,子路不悅,此之謂也。”—— 指見南子後子路的不滿,反思自己雖 “禮不可廢”,卻未及時與弟子溝通,這便是 “不恆其德” 的小過。

    “睽卦”“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他批注︰“吾與晏嬰,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 對齊國大夫晏嬰雖反對儒學卻能尊重他的回憶,說明 “和而不同” 的智慧。

    這種 “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的創造,影響深遠。他去世後,弟子們將這些批注匯編,便是後來的《易傳》十翼),讓《周易》從卜筮之書徹底升華為哲學典籍。

    他還把《易》的思維教給弟子。子夏問《詩》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答 “繪事後素”《論語?八佾》),用繪畫先有白底再有彩繪,類比 “禮後乎仁”,這種 “觀物取象” 的聯想,正是《易》“觸類而長之” 的方法。子夏後來成為 “《詩》教” 大家,與這種思維訓練密不可分。

    他告誡子路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則是對 “履卦”“履虎尾,不�A人,亨” 的實踐 —— 行事需謹慎如踩虎尾。某次子路說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便翻到 “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 說︰“你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兌,吉’,和悅待人才能長久。”

    四、無大過矣︰改過遷善的人生境界

    “無大過” 的智慧,在孔子處理 “陳蔡之困” 時顯現。魯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陳蔡大夫圍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孔子家語?在厄》),野菜湯里連米粒都沒有。子路慍怒︰“君子亦有窮乎?” 孔子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這 “固窮” 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 的體現 —— 堅守道義就不算真困。

    他還趁機給弟子講學,“講誦弦歌不衰”,將危機轉化為教學機會。子羔問 “困卦” 九二爻 “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無大咎”,他笑著說︰“現在我們雖無酒食,卻有《詩》《書》,這也是‘享祀’啊 —— 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學問道也要用心。” 這種在困境中守常知變的智慧,避免了 “窮則濫” 的大過。

    對比 “過猶不及” 的中庸之道,更見 “無大過” 的精妙。《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過” 是冒進,子張行事總想 “驚世駭俗”,如在喪禮上 “存魯、亂齊” 後仍大張旗鼓,便是 “過”;“不及” 是退縮,子夏在莒父為官卻 “無所作為”,便是 “不及”。

    孔子學《易》後更明白,“中” 不是固定的點,而是 “時中”——《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根據時機調整行為。他在魯國時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論語?鄉黨》),是 “邦有道” 的恭謹;在衛國見靈公怠政,便 “去衛過曹”《史記?孔子世家》),是 “邦無道” 的避禍,這種 “時中” 讓他始終 “免于刑戮”,正是避免大過的關鍵。

    “無大過” 的核心是 “見幾而作”。《周易?系辭》“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幾” 是錯誤的萌芽。孔子任魯國司寇時,見季氏 “八佾舞于庭”《論語?八佾》),立刻批評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舞蹈行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大夫四佾,季氏用八佾,是 “大過” 的開端,必須及時制止。

    他反對 “季氏旅于泰山”《論語?八佾》),因這是諸侯祭天的禮儀,大夫為之就是 “僭越” 的 “幾”。當時冉有說 “不能救也”,他便嘆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連泰山之神都比季氏懂禮,這種諷刺正是對 “見幾” 的堅持。

    孔子晚年總結一生,對 “過” 有了更深理解。他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年輕時志向雖純,卻難免 “好勇過我”《論語?先進》)—— 如在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召他時,竟想 “往矣!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後經子路勸諫才止,這是 “過”;

    “三十而立”,確立了人生方向,卻在仕途中有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的急躁 —— 任中都宰時想三個月就推行周禮,被冉有勸 “循序漸進”,才修正策略;

    “四十而不惑”,雖明事理,卻仍有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的短視 —— 在衛國曾因 “衛靈公與夫人同車” 而憤然離去,後反思 “邦無道,不廢足矣”,不必過于剛烈;

    直到 “五十而知天命”,學《易》後才漸悟 “窮則變,變則通”,能在變化中守住根本,這或許就是他感嘆 “可以無大過矣” 的底氣。

    五、歷史回響︰學易修身的傳承譜系

    荀子的 “善假于物”,將孔子學易精神務實化。《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他學《易》不重卦象,而取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精神,發展出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的積極思想 —— 不是被動順應規律,而是主動利用規律。

    他在稷下學宮講學時,常以 “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 鼓勵學生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某次講解 “革卦” 九五爻 “大人虎變,未佔有孚”,他指著窗外的桑樹說︰“你看這桑葉,春天嫩綠,秋天枯黃,這就是‘革’,但養蠶人能從中得絲,這就是‘制天命’。” 將《易》的變化觀轉化為學習動力,讓弟子們明白 “學易” 不是空談,而要實踐。

    王弼的 “得意忘言”,深化學易的思辨維度。三國時期的王弼注《周易》,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主張透過卦象言、象)把握本質意)。他解讀 “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不糾結 “元” 的文字,而強調 “萬物之始,莫盛乎乾” 的本體意義。

    某次他與何晏論學,指著《周易》竹簡說︰“若執著于繩墨文字),失其大象矣。” 他注 “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認為 “坤者,順也,順乾之性也”,將 “坤” 的 “順” 解讀為對 “乾” 的配合,而非被動服從,這種辯證思維與孔子 “觀其德義” 一脈相承,讓《易》從術數升華為哲學。

    程頤的 “格物致知”,將學易與理學融合。北宋程頤著《伊川易傳》,認為 “學《易》者,必明此理,乃能樂天正命”。他主張 “格物致知”—— 通過研究事物包括《易》卦)獲得知識,達到 “知天命”。

    某次弟子問 “如何無大過”,他舉 “益卦”“風雷,益” 說︰“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如雷風交加,萬物生長,改過才能進步。” 他自己被貶涪州時,仍 “日講《易》于北岩”《宋史?程頤傳》),在 “困卦” 批注中寫下 “君子處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對 “無大過” 的踐行。他還將《易》的 “時中” 發展為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雖顯僵化,卻延續了 “守常知變” 的精神。

    六、學易的當代價值︰應對變化的智慧

    《周易》“變易” 思想對現代管理的啟示,在華為的 “危機管理” 中顯現。任正非推崇 “華為的冬天” 理論,每年投入營收的 15 用于研發2023 年研發費用達 1880 億元),這與《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的危機意識相通 —— 順境時要防逆境。

    他在內部講話中引用 “革卦”“窮則變,變則通”,鼓勵員工 “自我革命”。2019 年面對美國制裁,華為啟動 “備胎計劃”,將多年研發的 “鴻蒙系統” 推向市場,正是 “見幾而作” 的體現。任正非說︰“我們學《易》,不是算命,是學‘變’的智慧。” 這種 “居安思危” 的智慧,幫助華為在國際競爭中避免 “大過”。

    “無大過” 對個人成長的指導,在 “生涯規劃” 領域鮮活起來。職業規劃師常以 “乾卦” 六爻喻人生階段︰

    “潛龍勿用”2030 歲)︰如剛入職的年輕人,應像 “潛龍” 積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現。某互聯網公司實習生頻繁提 “顛覆性建議”,反被團隊排斥,便是不懂 “潛龍” 之道。

    “見龍在田”3040 歲)︰如部門主管,需在實踐中展現才能。某項目經理在完成幾個小項目後,才接手大項目,循序漸進,符合 “見龍” 的節奏。

    “飛龍在天”4050 歲)︰如企業高管,可充分發揮領導力,但也要警惕 “亢龍有悔”。某 ceo 在行業巔峰時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正是 “亢龍” 之過。

    這種 “知時而動” 的思維,正是孔子學《易》想獲得的智慧,讓每個人在人生節點都能 “無大過”。

    《周易》辯證思維對科技倫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凸顯。當 aphago 擊敗人類棋手時,科學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極否來”—— 技術過度發展可能帶來倫理問題。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引用 “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強調 ai 研發需走正道;用 “謙卦”“謙尊而光” 提醒從業者保持謙遜,避免 “技術至上” 的大過。

    2023 年 chatgpt 引發爭議時,某 ai 倫理學家在論文中寫道︰“我們要學‘既濟卦’‘初吉終亂’,看到技術成功的同時,也要防範最終的混亂。” 這種 “見幾而作” 的前瞻,與孔子學《易》的初衷一致,讓科技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福祉。

    七、歷史人物的學易實踐︰以易修身的典範

    諸葛亮的 “隆中對”,是《易》“知變” 智慧的軍事應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如‘乾卦’亢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如‘坤卦’厚德載物)。”《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 “聯吳抗曹” 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輔也,下順從也”—— 聯合弱小對抗強敵。他還根據 “革卦”“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說服劉備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卦象轉化為具體戰略。

    北伐時,他在祁山 “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八陣暗合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八門對應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正是《易》“剛柔相濟” 的應用,讓蜀軍以少勝多,避免 “驕兵必敗” 的大過。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融入《易》的 “鑒戒” 思想。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與《周易?系辭》“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一脈相承。

    書中分析 “安史之亂”,認為根源是 “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唐玄宗晚年 “內寵楊貴妃,外任安祿山”,內部失序導致外亂。他還在 “臣光曰” 的評論中引用 “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批評唐玄宗 “自恃承平,荒于酒色”,正是 “亢龍有悔” 的寫照。

    編纂過程中,他遇疑難便翻《易》,某次對 “玄武門之變” 的評價猶豫,見 “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便寫下 “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內難也”,既肯定 “革” 的必要,又強調 “禮” 的根本,這種平衡正是 “無大過” 的智慧。

    王陽明的 “龍場悟道”,受《易》“變易” 啟發至深。被貶龍場時,他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王陽明年譜》),住在 “石槨”天然石洞)中,某日夜里 “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內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 “知行合一”,與《易》“制而用之謂之法” 的實踐精神一致。平定寧王之亂時,他 “佯攻南昌,實搗九江”,正是用 “聲東擊西” 的 “變易” 之術;教導弟子 “事上磨練”,則是對 “乾卦”“天行健” 的踐行,讓他們在具體事務中體會 “改過遷善”,將《易》的智慧融入心學。

    八、學易無過的終極意義︰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

    “加我數年” 的感嘆里,藏著孔子對學習的永恆渴望。他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這種熱情不受年齡限制。據《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讀《易》,常說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感嘆知識傳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時間。

    子夏回憶,夫子七十歲時還向 “郯子學官名”“向萇弘學樂”,這種 “不恥下問” 的精神,比 “無大過” 本身更珍貴。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學《易》的過程,就是這種 “學而後思” 的最好體現。

    “學易無過” 的當代詮釋,是 “成長型思維” 的培養。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過努力提升的 “成長型思維”,比 “固定型思維” 更能應對挑戰。這與孔子學《易》的態度一致 —— 不害怕犯錯,而相信通過學習可以改進。

    某企業家在失敗後重讀 “否極泰來”,調整策略重新出發;某學生在高考失利後,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激勵自己復讀成功;某老人退休後學《易》,說 “以前總怕做錯事,現在知道‘過則勿憚改’,活得更坦然了”。這些都是 “學易無過” 的現代實踐,證明智慧不分古今,只要願意學習,就能不斷進步。

    孔子的學易之願,像燭光穿越千年。當我們在深夜為錯誤懊悔時,當我們面對變化迷茫時,《周易》的竹簡雖舊,卻仍能照亮前路。它告訴我們︰“無大過” 不是終點,而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起點;學《易》不是目的,而是培養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的自覺。正如那被孔子翻斷韋編的《周易》,繩斷了可以重連,智慧卻在不斷學習中生生不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方便以後閱讀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並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