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明朝的各種文官黨派之爭在萬歷年間就已經有了情況,他們為了黨派和個人的私利也確實會阻撓一些好的政策、乃至嘗試架空皇帝——但這種事情其實是一直都存在的,官員為了私利而各持己見,官員為了私利而想要架空皇帝好讓自己為所欲為……】
【但他們絕對不是鐵板一塊兒,就國本之爭這種事情,看起來大家都支持長子反對皇帝,可也有人支持福王的。】
【當然,他們是有共同利益的,那就是田地方面的利益,因為大多數人都屬于地主這個群體;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利益就並非一致,比如開礦——指正經的開礦而非礦稅那種口頭開礦——就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確實如此,那些家伙里面倒是有人想要試著能借助所有人的力量,但實際上,他們是做不到的。”作為體會過這一點的人,朱元璋倒是深表贊同。
文官嘛,文官——那些鄉黨,那些同年同科,那些同門……這群人確實是能通過這一層層關系聯結在一起,但真正能夠讓他們走到一處的不是什麼關系,而是利益,一致的利益。
也因此,他們的關系牢靠,卻又沒那麼牢靠。
哪怕是同門,在特殊的利益之下也會反目;同年的那些個官員,也不會都直接成為同一派系。這里面的區別,就是每一個人利益的問題。
比如說,有的人家中有從開礦中獲益的,他們甚至私下開礦,現在就想要把這些私下的行為過了明路,變成正當行為,那麼他們就會支持開礦這件事情;但也有人不從中獲利、但是那個支持開礦的派系如果能夠被他們在這件事情上壓制下去,他們就能獲利,那這些人就會積極反對開礦……
當然,這些人也並不是不能偶爾在一些事情上站到同一個立場,在一些利益一致,或者說這件事情確實只能這麼說、不這麼說就一定會被天下人唾罵攻訐……那他們就會站到一起去。
比如,朱翊鈞指示太監跑到民間隨意搜刮這件事情,就屬于雙重情形——這種做法搞得民間天怒人怨,民怨沸騰,那只要還愛惜羽毛的官員,就不可能說支持這件事情,他們必須反對,況且他們也並不從這件事情中獲利。
當然,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貌似等到日後,這勞什子文官的勢力,比如今大了不少?”
他喃喃自語。
這文官的勢力,確實是比現在大了不少。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是天下承平日久之後,必然的結果?是那朱祁鎮的那件事情,把大量高級勛貴官員一次性送走之後,勛貴這邊徹底塌下去了再也起不來了?是後來一部分皇帝的縱容和默許?……
如果說天下承平日久,大家自然而然傾向于文官而非武將,那這個原因沒有辦法,總不能為了讓武將能夠保持重要性就一直不斷作戰吧?那不說其他問題,朝廷的財政就不一定能夠負擔得起——到時候,不是財政崩潰,就是民間先爆發。
但要是後面的那兩個原因,就也不是沒有下手的地方。
而且處理起來不算困難。
所以,現在真正讓朱元璋重視糾結的其實是另一件事情,另一件他終于在朱翊鈞對福王的種種寵愛中、種種逾制中、福王的種種待遇以及最後的結局中,意識到的事情——大明的藩王政策,是不是好像有點問題?
如今的宗藩政策,是不是有點過頭了,容易造成巨大的禍患?
要說朱元璋是現在才終于認識到這一點,那也有點錯怪他了,他還不至于如此沒有政治長遠眼光和意識,也不是如此不了解民生和民情。
事實上,早在之前,在故事講到大明之前,甚至,在天上眼前這麼個玩意兒出現之前,他就隱隱約約有了類似的感覺——到底是從民間一步步爬上來的人,也是親身體會過普通百姓的心情和生存情況、見識過其他百姓的愛恨和生存情況的人,他當然知道百姓們對于那些奪走自己的糧食財富、奪走自己賴以生存的、可能是最後的口糧的、讓自己的親人就差一口氣就能活下去卻偏偏活不下去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也知道,當百姓們忍了又忍,終于忍不下去之後,他們又能夠對這樣的大人物們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
他都知道,而且,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征兆——老朱的兒子們也有不少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的畜生玩意兒——指在當地百姓們眼中,在就藩之後,很是做了一番惡事兒,惹得當地百姓人人怨恨詛咒,甚至爆發暴動的也不是沒有。
但是朱元璋都壓下去了,一方面鎮壓百姓,一方面訓斥一番兒子,事情差不多也就過去了。
畢竟大明剛剛開國,雖然看起來有些人敢于起義,但實際上根本無法撼動大明的根基。
所以朱元璋這些年,一直都能夠做到對這方面的預感視而不見听而不聞,完全忽視掉——笑話!他起義征戰多年,生生死死,摸爬滾打,一路走到了現在,為的是什麼?除了個人的功業之外,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用之不竭,能夠舒舒坦坦過一輩子,永遠也不用擔心什麼饑餓寒冷嗎?
怎麼可能因為一點點的預感,一點點的小錯誤——不影響大明的基業的小錯誤,就懲處自己的兒子,就改變自己的宗藩政策?!
但是現在,直面福王的結局,朱元璋確實是不能再這麼視而不見了。
他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正視這件事情,正視自己的預感。
大明如果這麼下去,這些藩王,對于大明整體的發展和存續,到底是利是弊?大明這樣下去,對于這些藩王本身日後的結局和情況,到底是好是壞?
他想要大明千秋萬代,或者說,盡可能傳續的時間長一點;也希望大明如果還是躲不開最終的覆滅結局的話,那至少能夠有一個相對體面一點點的落幕,至少,不要是在所有人的一致仇恨中結束,不要讓朱家的名聲跌入谷底……
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們能夠舒舒坦坦,不用擔心什麼錢財方面的問題。
但是這好像並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結局。
至少,現在的藩王制度——除去為了鎮守邊塞之外的其他藩王制度——貌似不太能夠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