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比起他,朱元璋可以說是怒發沖冠——加強版。
因為初版他在之前就已經達成了。
怒火之下,他連這上面直接說大明開國時期的稅收制度並不合理——由他制定並且拍板的——都已經顧不上了,滿腦子都是對朱翊鈞的蓬勃怒火。
甚至,他已經可以完完全全接受這上面對他這個開國初期制定的賦稅制度的評價︰哦,確實,可能確實是有點問題,那等結束之後朕改一改就是了……
倒是朱翊鈞搞出來的這堆東西,都是些什麼玩意兒!
礦稅,榷稅……收稅其實沒什麼問題,如果針對開礦采礦、針對商業活動制定一些比較合理、至少看起來比較合理、讓人挑不出毛病、百姓們也感覺不出什麼不對的收稅制度,那朱元璋也其實並不覺得如何。
搞錢嘛,合理合法的搞錢,不寒磣,雖然他非常不願意看到朱翊鈞把搞來的這些錢全都用到自己的享受上面去。
——但是朱翊鈞搞出來的這個礦稅榷稅都是些什麼見鬼玩意兒!
有這麼收稅的嗎?這和那些魚肉鄉里的貪官污吏直接胡作非為撈錢有什麼區別?!
皇帝就不能講究講究吃相嗎?要是不講究吃相,那還搞什麼稅收制度,大家都直接派遣心腹沖到民間向百姓要錢不就完事兒了?
稅收制度,就是為了合理合法收錢而制定的——如果走光明正大的路子沒有必要,如果走這種正道沒有必要,如果走這種看起來規規整整有理有據的路子沒有必要……那麼古往今來的所有朝廷,乃至地方政權,又為什麼要制定稅收制度呢?
朱翊鈞這種,這都不是不走正道了,這簡直就是走了邪道!
這就是在敗壞老朱家的名聲,嚴重損害老朱家的威望威信……而好名聲難得壞名聲容易傳播,如果百姓們對老朱家都沒有了任何的好印象,那麼,等到他們決定造反的時候,他們的決定也就越容易下,他們的心理負擔也就越小……
都說那唐朝末年的時候,長安的軍隊還因為什麼秦王破陣樂而願意最後再拼一把,不管如何,這確實反映了唐太宗多年的正面聲名對唐朝百姓和軍隊的影響,這就是好名聲的作用;
而大明……朱翊鈞這樣敗壞朱家的名聲,敗壞大明的聲望,有什麼好?
還派遣太監,這些太監還胡作非為——交礦稅的不需要真的有礦,交榷稅的也不需要真的經商……這真的被這樣對待的能是什麼人?只能是普通百姓!
不論是富裕一點的富戶,還是平平常常的人家,亦或者是貧苦的百姓——都是普通百姓的範疇!
家中無權無勢,尋常人家而已。
如果真的是高門大戶,真的是豪商巨賈,真的家中有礦產的人家,反而不止于此,因為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些門路,要不本身家族中就有人是朝中高官,要不就是七拐八拐能夠搭上朝中高官。
這不是生生把普通百姓們往反賊那邊推是什麼?這不是生怕普通百姓們不反抗大明嗎?這不是生怕大明的統治根基太過穩固了嗎?
本來就已經是頻頻兵變了,就不能所考慮考慮?
就算要加稅,那走正道提高商稅不行嗎?
——哦,他想換個太子都沒做到,難不成還真不行?
【甚至不需要等到很久以後——萬歷二十九年,太監孫隆督稅浙直,駐扎甦州,隨意增加苛捐雜稅,直接導致當地大批機戶關廠停業,工人失業,無以為生。于是,百姓暴動了,殺死了孫隆的黨羽,嚇得孫隆逃亡他地……】
【當然,這一場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規模並不算很大,但太監這樣胡作非為而不用承擔後果的行徑,所造成的影響,可見一斑。】
【不要忘了,這些礦稅榷稅,日後還是和遼餉一起存在的——這樣巨大的壓力之下,百姓如何不反抗?如果經濟狀況尚且能夠維持,那麼日後也未必會出現那樣內外夾擊的局面。】
【當然,這也只是假設。】
【但總歸來說,有一個遠比這種胡搞亂搞更好的方法︰朱翊鈞和皇室成員減少點開支用度,節儉一點,萬事大吉。】
【當然,這一點同樣是假設,因為朱翊鈞做不到,他自己享樂,給子女兄弟姐妹也是大量賞賜田地——當然,這些人日後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如我們之前提到的福王,就被深恨他的百姓弄死了,野史傳聞還被做成了所謂“福祿湯”“福祿酒”……】
李世民抽了抽嘴角︰“這確實是百姓們會做的事情……”
把那些讓他們覺得憎惡的人殺了,按照這個人生前的所作所為炮制一番,確實是百姓們在起義之後經常做的事情。
這里,朱翊鈞寵愛福王,給了福王各種各樣逾制的待遇和權力,而福王——顯然也一點沒有辜負他耶耶的苦心和愛護,那是充分享受利用了這些待遇和權力,一點也沒有讓自己吃虧。
因此,百姓們深恨他。
所以,在打到他的封地之後,要把他殺了,甚至還留下了這樣的野史傳聞。雖然是野史傳聞,但多半也有那麼點根據,這福王就算最終並沒有落得這樣的下場,那至少也應該是死的不如何痛快。
所以,就這樣的福王,朱翊鈞之前還想要改立他……賢明在何處?
並不是說那個長子就如何優秀,但是在後面的兒子並沒有如何突出的情況下,那當然還是以穩定為第一要義,這應該是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能認識到的。
當然,顯然朱翊鈞並不在意“穩定”這件事情……不然的話,不只是太子的事情,還有他大肆撈錢不顧民生民意的事情——民怨沸騰,難道天下就穩定了嗎?
以及,他還給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大量土地……土地兼並已經激烈到了何等程度,作為天子,他難不成心里面真的一點數都沒有?
李世民不免思考起了數代傳承之後、長于深宮、少與外界民間真實情況接觸的皇子們的教育問題。
而這個問題,那一向都是老大難,目前來看,貌似沒有哪個王朝成功解決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