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們對于這上面提到的,明朝官場中很多規矩到了中後期就變成了一紙空文,毫無約束力也少有人遵守的情況,同樣不覺得意外。
畢竟,這種事情著實不算少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治下就沒有這樣的事情,更不能保證在自己的朝廷傳承到日後,不會出現這樣混亂腐敗的情況——
是以,並沒有人在這些事情上嘲笑明朝。
嘲笑不起來啊!只要一想想這些情況,就總覺得那些射出去的箭又扎回了自己身上……那可太痛了。
但,這些皇帝們也同樣沒有料想到接下來的內容。
前腳剛剛提了一嘴“考成法的推行效果如何不能非常明確保證”這種無人有什麼異議的話,後腳——在眾人紛紛以為,要麼開始講考成法的推行效果、推行所遇到的困難等,要麼開始講另一方面的改革的時候……
“什麼玩意兒???”楊堅甚至有幾分恍惚,飄飄乎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恍若夢中,“這種,這種情況都能出現,明朝到底撐了多少年?”
這官員懶惰推諉,啥事兒不干只撈錢的情況,和官員忙得像是陀螺天天累死累活的情況,怎麼還能一並出現?
這要是兩者能夠同時出現,那明朝——明朝在這種情況下,到底還堅持了多少年?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的?
當然,就算明朝在這兩種情況出現之後,也沒有堅持多少年,楊堅也還是要問上一句︰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怎麼做到既能夠出現前面這種情況,又能夠出現後面這種情況的?
前面這種情況,倒也不算罕見——很多朝廷走到腐敗的時候,都能出現這種情況,官員們一個個都不願意真正辦事兒,只願意撈錢、結黨營私、干各種各樣的對私利有好處的事情;同時,還不著痕跡地從朝廷那里挖牆腳,大挖特挖,甚至還要反過來努力限制皇帝……
而如果時局能夠發展到這個地步,那麼大部分皇帝面對這種情況,那就是毫無辦法的。
這樣的局面,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另起爐灶要省心劃算且效果好得多得多;但同時,如果非要在這舊有的地基上面繼續生活下去的話,那需要的能力、心性就遠非尋常人所能擁有,當然,也遠非尋常皇帝所能擁有。
更不用說,大部分這種末代時期的皇帝,其接受的教育也好、天分也罷、能力眼光等等,大多數還真的就是平平,甚至不怎麼樣。
這樣的皇帝,如何能夠在舊有的地基上維持住存續?
就算是讓他們另起爐灶,都未必能夠獲得勝利。
但第二種情況……
官員們大部分都忙得要死要活,大量的官職上空著沒有人,自然也沒有人辦事兒履行職責,這些事務和職責都被攤到了剩下的人頭上,而皇帝,本來應該對此最為上心、為此負責的皇帝,竟然能夠做到毫不在意,只打算確保權力還在自己手里面……
這又是個什麼鬼?!
這種情況的邏輯倒不難理解,缺人又不補人,而工作總量沒有變化甚至可能變多,那麼剩下的人的工作壓力、工作量自然會急劇增加,忙得要死要活根本不算什麼……甚至,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即便所有官員都全都在辦事兒,並且天天加班,但是很多事情也依舊是堆積在那里,根本做不完。
這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至于說原因,那只能說是楊堅從自己的實際經驗出發,結合上正常的邏輯推斷,最終得出來的結果。
實際經驗——就是指他為官乃至如今稱帝的各種處理朝政的經驗,這些經驗讓楊堅確定,這種缺乏人手帶來的一個重要後果,必然就是大量事務的堆積,甚至可能到事情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相關的文件等還沒有被處理的地步。
人手短缺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即便人手滿員,那也未必能夠把各項事務、報上來的種種奏折等都處理完畢……在事情比較多的時候,即便是人員沒有缺少的朝廷,都需要選擇性處理,優先處理一些看起來就很重要的事情。
那些次一等的,只能放著,再放著……
而若是朝廷變成了明朝這種嚴重缺乏人手的,那——必定是會有大量的事務被擱在一旁的!
最多,只能勉強維持運轉而已。
這樣的朝廷,這樣的治理狀態……天下各地說是依靠慣性運轉都不能說是錯的。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地方上的那些官府情況究竟如何。
全看地方官員的能力、良心,以及身體素質……
中央朝廷呢,則是全看各個部門以及那個內閣現存官員們的身體素質,能力水平……
說不定,某個縣縣令空缺,缺了好幾個月乃至好幾年都無人上任——可能根本就沒有多余的人手能夠放過去,也可能是中央太忙了,一個縣令的空缺已經不重要了,完全可以暫且不管……
再比如,朝廷某個時間段應該接見什麼什麼人,做什麼什麼事兒,但是朝廷根本沒有見人,把人家直接扔在一邊不管,或者根本沒有辦這些事情,就拋之腦後……因為朝中官員太忙了,事情太多了,這些事情按照優先級都能夠統統往後排……
而楊堅最不能理解的事情就是——“這種時候,皇帝居然毫不在乎???”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奇行種皇帝!
朝廷的運轉是否正常,某種程度上,幾乎是可以和皇帝的權力地位相關聯的存在——眾所周知,權力的空缺總會有人佔有,如果朝廷不佔有,那麼就會有其他人佔有。
即便不談什麼治國理政的高大上的理念,只說這一點,也足以讓皇帝非常重視這些官員的滿員、讓朝廷處理好該處理的事情。
不然的話,朝廷不處理的事情,總得有人去處理;而處理了事情的人,那多多少少就是會擁有權力……而權力一旦給出去,就不好收回了;倘若這些掌握了一定權力的人,日後的朝廷站在了對立面……
不說什麼造反不造反的事情了,但是立場不一,就有夠朝廷喝一壺了!
這種情況下,皇帝居然能夠毫不在意,一點也不打算補充朝廷的缺額?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這種神奇皇帝,又究竟是誰?
這不就是那種對江山社稷、對祖宗先輩的完全不負責任麼?
——我只要我活著的時候手掌大權就行,至于說我的做法對日後的皇帝的影響、對江山社稷的影響,我不在乎……?
誰家要是出了這麼一個孝子賢孫,那真的是能讓祖宗氣死又氣活過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