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斗爭的結果,那就是高拱很快就卷鋪蓋走人了,張居正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擔任起了培養朱翊鈞的重任;同時,另一個內閣大臣高儀因為這件事情大受刺激,受驚不已,嘔血三日身亡。】
【張居正的權力地位無人可以動搖了。】
【但因為這件事情而備受刺激的不只是高儀一個人,還有作為皇帝的朱翊鈞——前面我們便說過,作為幼帝登基,朱翊鈞本來就相當敏感,也因此,才能敏銳察覺出高拱的態度問題,從而對高拱產生不滿和厭惡之情。】
【而張居正這件事情,同樣在朱翊鈞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這一連串的動蕩之下,朱翊鈞的心里面徹底埋下了多疑的種子,“專權之疑,深中帝心”“以終其世”,一輩子都是這樣,沒有改變。】
【而一個過度多疑、同時還極度重視自己的權柄的皇帝,其實對于朝廷來說,也不能算是什麼非常好的事情——雖然單純只說這一點,未必有多壞……】
【但是早期的朱翊鈞,還算是很有作為,並且確實取得了成果——雖然事情大都是張居正主持處理,但是他這個皇帝到底沒有拖後腿……別說張居正掌握實權,明朝到底還沒有到了那種王朝末年權臣橫行而大權旁落的地步,所以如果當時朱翊鈞非要拖後腿的話,還是真的能拖到的……】
【總之,就是張居正推動了改革,試圖解決明朝這麼些年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積弊,不說徹底解決吧,但至少要給明朝延續延續國祚啊。】
【而和宋朝的王安石改革等等改革不一樣,張居正的這一系列改革,那確實是取得了成果。】
“單純的多疑,確實未必就一定會帶來不好的後果,但如果這個皇帝不能控制自己的多疑,不能正確使用自己的額多疑……”劉徹對于多疑本身,確實不覺得如何,在他看來,大部分性情和能力都不算是絕對的負面,只看如何利用了。
就像是多疑——說句實話,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那是或多或少都有點多疑的。
當然,或多或少,就是有的人多疑的程度輕一點,有的人重一點……太重了當然不好,但是太輕了其實也不太好。皇帝嘛,其實有時候就是要有懷疑一切的心態的。
但是,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多疑,正確使用自己的多疑,那才是關鍵。
如果在用人的時候,能夠克制自己的多疑,該用就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就沒問題;如果在有些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自己的多疑敏銳地發現問題,那就很好了。
這就是克制自己的多疑,和多疑的正確用法了。
如果能做到,那麼多疑絕對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兒,不管是對皇帝本人,還是對朝廷來說。
劉徹承認,他本人其實也有點多疑,但是他敢于承擔付出信任後的問題,敢于付出信任,能夠克制自己的多疑,能夠通過自己的多疑早早就察覺到各種問題……
他就不覺得自己的性格有任何問題。
但是這朱翊鈞……看這話里話外的意思,這人的多疑,最後多半是造成了些不良後果的。
“……嗯,權臣的影響嗎?還是說,還有太後這方面的影響?”
【很重要的改革主要有兩項,一項是關于朝政的“考成法”,目的是為了提高朝廷的辦事兒效率,提高運轉速度,官員們們都老老實實的,把自己該完成的事情按期完成、盡快完成,並且不能互相推諉,每件事情都專門交給負責的人,讓他們沒有推諉的余地;且還要互相監督……】
【大家別看這上面說的內容好像沒什麼好說的,不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在明朝——別的朝代就不說了,就說明朝——這還真的不是這樣。】
【倒不是說明朝的律法中就沒有相應的規定,但是這種規定還是需要落實才能算是規定的。但是它們什麼時候能夠落實呢?或許,太祖年間?再加上永樂年間?反正,至少到了如今,這些規定在大部分情況下,幾乎就是一紙空談。】
【極少的還能被落實的時候,那屬于特殊情況——可能這事兒太大了必須得有人承擔責任,可能今天皇帝心情不好一定要追究到底,可能惹怒了上官上官報復……但是總體來說,這最終“被落實”的官員,也一定是要看看身家背景的。】
【因此,這個考成法的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切地反映出了當時明朝的官場情況,至于說有多大用處、利弊如何,那是另外的事情。】
【以及,如今的明朝官場還不到最爛的時候……等到日後,要麼是大家一起擺爛,人人都是老油條,什麼責任不承擔,皇帝一說就認錯但是絕對不改,由于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導致皇帝想要換人都不是很好換,但是大家在黨爭上熱情洋溢主動積極……】
【要麼是許多人都在累死累活但是死活也干不完,因為本來應該有五個官員但是現在只有兩個人甚至一個人,至于說其他人去哪兒了?答曰︰空著呢,就是沒有人——官位空缺無人,不是人已經跑路了,而是人手本來就不夠;你說讓皇帝選拔人才……但是皇帝不上朝也不理會這些事情,只要他的權力還在手里他就什麼也不管……】
這種考成法所想要建立的朝廷,幾乎就是所有皇帝最夢寐以求的朝廷。
官員們全都勤勤懇懇地認真辦事兒,不互相推脫,在期限內就能把事情盡量完成;同時,還有層層監督,絕不會出現什麼大岔子導致大事兒發生……
多好!這樣的朝廷,這樣的官員——這要是自己的朝廷能變成這樣,至少,朝廷里面的大部分官員都能成了這樣的,那可就太好了!
別說什麼理所當然,他們就沒見過這樣的理所當然。
能辦事兒的官員,其實一直都不能算是絕大多數……一部分官員能辦事兒,一部分官員不辦事兒拖後腿,剩下的大部分官員看情況辦事兒還不一定能夠辦好,這才是很多朝廷的狀況。
至于撈不撈錢,那是另外的事情,和辦事兒不辦事兒都不沖突。
而這種狀況,都算是好的了,至少還沒有變成“大部分官員都不辦事兒一心撈錢”的地步。
他們最怕的,其實都不是官員撈錢,而是撈錢還壞事兒。
而如果大部分官員撈錢不過頭或者不撈錢,同時至少不壞事兒,那真的就已經是非常非常好的朝廷,非常清明的吏治,能夠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