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他是漢人這件事情……別說李思齊是什麼漢人,而不是蒙古人。
漢人還是蒙古人,或者說是那什麼色目人……這重要嗎?當然重要,不管是元朝這種蒙古人朝廷,還是大漢或者其他漢人王朝,出身情況都是很重要的,這幾乎決定了這個人在朝廷為官的上限。
如果是外族,那大概率就是不可能走到頂峰、不可能掌握那等核心權力的——哪個朝廷都一樣。
而核心權力,自然也包括了實際上的兵權。
但是,這是正常情況下,是太平歲月,是鼎盛時期,甚至是由盛轉衰衰弱期……但不會是這種末路之時。
這個時候,是什麼出身依舊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如果你能夠自己起家,立下戰功,從一開始就掌握著屬于自己的軍隊,那麼,以後你就是還能夠握著這樣的兵權,甚至,擴大兵權——最終,掌握大量的兵權,這個時候,是漢人是蒙古人是色目人,有什麼重要的?
重要的是,這人手里面有兵,有地,實際上就是達成了割據的狀態。
而朝廷,根本無力對抗。
在劉徹看來,這種情況絕非只是李思齊一人,也不只是之前曾經說過的察罕帖木兒一人,如察罕帖木兒的繼承人,王保保,如其他地主武裝首領、被元朝朝廷認可的那些,如孛羅帖木兒……
這些人其實受到的朝廷的控制都有限。
因為他們手里面的都是忠于自己的軍隊,就像是唐朝後期的藩鎮那樣。
至于說什麼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朝廷虛弱的時候,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避免,只會是必然。
只要朝廷虛弱,只要有人在地方……
想要不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只能讓朝廷一直強盛,而這一樣不可能。
【關于元朝朝廷對李思齊等人的控制力非常弱這件事情,還有個例子——前面我們講過,在察罕帖木兒身亡後,他的部屬被朝廷轉交給了他的養子兼外甥,擴廓帖木兒,也叫作王保保。】
【王保保帶領這些察罕帖木兒的舊部也很順暢,戰果也不錯,總歸是給元朝又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在後來也保住了元朝殘部的力量……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一樣很高。】
【但是雖然王保保在元朝朝廷中的地位不低,但是李思齊等人卻和他有沖突,不是那種朝廷上你來我往的沖突,而是實打實交戰的沖突——李思齊聯合了元將、地主武裝首領張良弼,這人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打過李喜喜的那個,共同佔據關中地區,拒絕擴廓帖木兒進入關中……】
【李思齊後來沒有在戰爭中戰死,他投降了朱元璋,還擔任了不少官職,後來還被朱元璋派去北面——蒙古那邊——招降王保保,未果,還被王保保斷了一臂,回來後因為傷勢過重而去世。】
“這就是察罕帖木兒死後,李思齊和他的繼承人翻臉了?”對此,確實不少人感到意外。
其他人道︰“也未必是李思齊和察罕帖木兒的繼承人翻臉了吧……李思齊確實是早年跟著察罕帖木兒打仗來著,但是等到那個劉福通北伐的時候,他倆不就是分開了麼?李思齊好像一直是在關中,但是察罕帖木兒又去河南打劉福通了……”
所以,說不定是李思齊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和察罕帖木兒疏遠了,甚至,雙方已經發生了分歧,產生了矛盾也不是不可能。
“那確實,這兩人也說不定早就有了嫌隙了。”他點頭,贊同了這個猜想。
誰能保證這倆人之前就沒有矛盾?
察罕帖木兒這人看樣子也是個比較強勢的人,如果李思齊受不了,或者李思齊有了其他的利益方向,那兩人發生什麼沖突就很有可能。
趙匡胤倒是看見了另一件事︰“這意思是,元朝雖然完蛋了,但是元朝不少人還是跑回了北面草原上,依舊以蒙古這樣情況作為一個政權,而且也有不算太虛弱的軍隊?”
朱元璋對王保保評價很高,沒問題,雖然是敵人,但也不妨礙欣賞一二嘛,英雄人物,總還是有這個資格的。
但是朱元璋又派人跑到北面去招降王保保……
這說明了幾件事︰一,王保保,這麼一個在察罕帖木兒死後的元朝朝廷支柱,他還活著,而且看樣子還不錯;二,王保保還有力量,有被招降的資格。
由此可以推出,蒙古這個勢力,雖然估計不至于太強,但是也不是非常殘破虛弱一點和明朝交手的可能都沒有。
而後面,王保保把來招降的明朝使者李思齊斷了一臂……
同樣證明了之前的判斷,王保保,或者說蒙古,那還是有一定力量的。
雖然在王保保死後這種情況還能不能維持下去並不好說,但當時確實如此。
蒙古啊,還依舊有一些力量……
不過這倒也不奇怪。
趙匡胤搖頭,心中有幾分感慨。
如蒙古這樣的存在,就像是遼國那樣,如果不是一戰徹底剿滅他們的有生力量,或者說,把他們全都遷入中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那他們就能像是草原上的那些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
就像是現在,遼國還在;之前,突厥雖然一度受到了唐朝不小的打壓,但是如果唐朝沒有直接徹底干掉他們,那他們就是能夠依舊存在,甚至又恢復過來……
反反復復,就是這樣。
反反復復,就是這樣。
但偏偏,蒙古、突厥這樣的外族,他們從生到死基本上都在那草原上,一望無際、沒有道路的草原上,中原的朝廷要是想要剿滅他們,徹底清剿干淨,並不容易。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所需的軍費糧草開支——想要深入草原,清剿這些外族,那要用到的錢糧就是天價!不是每個朝廷都能支撐得起,也不是一個王朝的每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都能負擔得起。
事實上,能夠負擔得起的皇帝,那就是少數。
所以,很多時候,中原朝廷和這邊上的外族之間,就是一直拉拉扯扯來來回回……
【至正二十二年,在踢走了李思齊之後,五月份,明玉珍又分兵進攻了龍州四川江油)、青州、興元陝西漢中)、鞏昌甘肅定西市隴西縣)等地。】
【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準備,對外又屢屢獲勝,疆域、力量、影響力更上一層樓,于是,明玉珍等人都覺得,差不多到了稱帝的時候了。】
【因此,從至正二十二年年底起,明玉珍的登基流程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