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二十三歲,劉基考中進士,後來擔任江西高安縣縣丞,在任的五年內,劉基剛正不阿,勤于職守,體恤民情,不畏強權……總之,百姓們都很喜歡他。】
【但是之後,劉基的仕途並不如何——要麼是賦閑在家,要麼是只有個微末官職;後來算是被起用,元朝朝廷讓他處理招安方國珍的事情,可是劉基和朝廷意見不同,認為方國珍不能被招安,于是最終又離職了。】
【這一賦閑,就過了好幾年。】
【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主動邀請劉基前往應天府,讓他做自己的謀臣。】
【沒錯,這還是朱元璋主動邀請的。】
【劉基在擔任謀臣之後,就立刻根據當時的形勢,為朱元璋提出了基本的作戰規劃,即不能兩線作戰,而應該逐個擊破,先打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再說其他。】
【此外,劉基還建議朱元璋直接脫離韓林兒自立,但同時,雖然離了“小明王”,卻不離“大明”這個國號,要以此來招攬天下起義軍的軍心、百姓的民心。】
“二十三歲的進士啊……”原本還在幻想的許多人,看到這里,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連幻想都沒有幻想到點上!
他們之前可真的沒有想過什麼二十出頭就中了進士的情況……再如何放飛自我,想的也是三十歲,或者快到三十歲。
可劉基這樣,那明明是剛剛二十出頭就已經中了進士了!
這,這,這……
百姓們則覺得劉基看起來確實是個好官。
“不畏強權,體恤民情,剛正不阿……這樣的官老爺可真好啊!”有人贊嘆,但卻不說自己這邊的地方官如何。
縣官不如現管,現如今的官老爺可還在任呢,就算心里面對這人有什麼不滿,那也不好大庭廣眾下直接說出來——那完全是腦子不夠,自己找死呢!
因此,也就感慨贊嘆一下劉基也就罷了。
當然,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的心思,于是,傳來了一陣陣對劉基的贊美之聲。
只不過,眾人通過贊美劉基,也發泄了一些對地方官的不滿之情——不能明著說,難道還不能通過贊美劉基來嘲諷現任地方官嗎?
那還是能的。
況且,這麼說的人這麼這麼多,法不責眾,哪怕縣令知道他們是在暗中諷刺,難道還能把這麼多人全都抓起來不成?他能有什麼證據?
如今又不比以前,以前縣令就是地方上的天,就是地方上的神,要是沒個什麼關系,那他說什麼就是什麼,想要找人告狀、想要找人訴個冤屈,那也沒地兒說,因為連縣城都出不去!
但是現在,有了“談天”這麼個神物,直接在上面說就行了,別說縣令了,連皇帝都管不了上面的內容。
當然,作為普通百姓,如果不是真的到了走投無路非生即死的地步,那麼大家也還是不願意在上面說什麼縣令或者其他官員、乃至地主鄉紳的事情的。
因為這就是魚死網破、最後一搏,如果不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大家都不想這樣。
皇帝們則是對劉基提出來的建議頗為欣賞。
“脫離韓林兒這個小明王,但是又不脫離大明這個旗號,這很對。”楊堅贊賞道。
該說不說,這席卷整個天下的元朝末年的起義軍,那還真的是基本上都和那白蓮教有些聯系——只不過聯系的多少罷了,有的直接就是白蓮教中人組織起來的,比如最早建國稱帝的兩個起義軍,韓山童韓林兒和劉福通、徐壽輝和彭瑩玉;有的是間接影響,比如郭子興、芝麻李等人。
但這些還真的都有些聯系。
所以,白蓮教,明王這個稱號,對于所有的起義軍,多多少少都是具有一些影響力,是被他們所承認的——打著這個旗號,如果雙方不是什麼必須交手的敵人、或者有著血海深仇,那麼說不得一些事情就能坐下來談一談。
而且,拜白蓮教在天下廣泛傳播的福,那些沒有加入起義軍的普通百姓們,也都基本上對白蓮教有些了解、乃至有些信奉和認可。
如此一來,通過白蓮教,民心同樣可以收攏許多,至少,百姓們不會第一時間對朱元璋產生惡感,如果放在對白蓮教、對明王深深信奉的地方,那說不定還可以直接博得一些好感和信任。
這對于一個打天下的人來說,相當重要。
【在後來陳友諒意氣風發、打下了太平、打算東進的時候,朱元璋麾下的大部分將領不是認為應該直接歸降、就是認為應該暫避鋒芒、還有人覺得應該直接跑路……但劉基在私下對朱元璋表示,但凡是覺得應該歸降或者逃跑之人,均應該以擾亂軍心的名義誅殺。】
【至于說陳友諒此人,傲慢自負、目空一切,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利用他驕傲自滿、听不進別人的勸說的機會把他引誘到埋伏中,一舉重創。】
【最後朱元璋也听從了劉基的建議,陳友諒的情況我們也已經知曉了。】
【到了後來,劉基參與了制定滅亡元朝的戰略,並且得到了實現;劉基還參與了中樞軍機八年,一直都在籌劃管理全局;直到明朝建立,他還參與了初期的政權規劃、法度建設等等。】
【總體而言,劉基對于明朝的貢獻確實非常大。】
“那劉基的結局如何呢?他是如張良那般及時退步抽身,得以安享晚年了嗎?”對于劉基,還有許多人非常關注他在明朝建立之後的情況。
不說之前那些個王朝建立之後,功臣們的情況了;就說明朝自己,那就簡直是大事連連,一個坑接著一個坑——諸如李善長等人,也全都掉進了坑里爬都爬不出來,能夠不掉到坑里的,除了可能的一些聰明人,大家現在知道的,就是在大坑出現之前就已經早早死了的……
那,劉基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