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少人對于那個“吾之子房”“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相當在意。
比如劉邦︰“這劉伯溫,竟能比之子房?”
張良此人的能力,在大漢打天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劉邦非常清楚,可以說,張良是大漢能夠建立的基石之一。
而且,張良的能力可不只是發揮在大漢打天下的過程中,在大漢建立之後,需要從打天下變成治理天下的時候,張良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漢江山能夠穩固、大漢的制度能夠制定並且落實下去……
張良同樣居功至偉。
朱元璋不是一個蠢貨,從底層能夠爬上去,機遇自然關鍵,但是人也不能是個蠢人。
所以,他如果真的這麼評價了劉伯溫,那麼就算有一些出于褒揚的因素、出于為明朝的開國班底宣揚名聲、加強他奪取天下的天命色彩等方面的原因外,那劉伯溫的能力和作用也一定非常重要。
不論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還是在打完天下、要開始進行治理的時候。
所以,劉伯溫這人……他和李善長,到底分別負責哪些方面呢?
至于說三國乃至之後的不少人,還非常在乎後面那兩句話。
把劉伯溫和諸葛孔明相比?
這劉伯溫何德何能?其才干竟是當真如此出色不成?
【劉基是處州路青田縣南田人,此地位于如今的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之處,天資聰慧,喜好學習,在十二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在當地有著神童的稱號。】
【等到十四歲,他進入府學讀書,學的是《春秋》——因為這本典籍相對晦澀、言簡意深,所以學的人不是很多,那些初學者都只能讀而不解其意,但是劉基不同,他讀了兩遍就能輕松背誦,還能夠直接根據句子理解其中內涵,甚至深入闡述一些自己的見解。】
【等到十七歲,劉基離開府學,前去一位名士家中學習,這位名士直接對劉基的父親表示,劉基日後必定能夠光耀門楣,而也是在這期間,劉基已經做到了博覽群書,諸子百家均有涉獵,特別是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方面。】
“這確實是資質非凡。”不少讀書人看到這幾段內容,都感慨紛紛。
那些不曾正經進學過的普通百姓們或許不了解,但是他們可對此太清楚了——想要考中秀才,難度到底有多大;想要學明白學通透《春秋》這本典籍,難度到底有多大;想要做到博覽群書、涉獵多家,難度到底又有多大。
簡單來說,一句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
就說考中干秀才這件事情,雖然說民間一直有種“窮秀才”的說法——當然,這句話其實大部分讀書人也承認其有一定道理——有些人或許還覺得秀才不算什麼,但事實上,想要考中秀才,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那可是和無數人爭奪,在滿足了一定條件、有了參與考秀才的資格之後,又要和其他同樣滿足資格的人競爭,最終,才能奪得秀才的身份……
這已經不知道勝過了多少人了。
不管是什麼時候,再怎麼說秀才窮酸、秀才不怎麼樣……也沒有出現過所謂的“秀才滿地跑”的情況。從始至終,和總人口相比,秀才也一直都是稀缺的存在。
更不要說,是在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了。
就算那個蒙元是什麼蠻夷之風,文化低谷,向學人士匱乏、學習之風不足,那也是秀才!那些蒙古人可能不在乎科舉不科舉的,畢竟他們的身份不同,傳統不同,能走的路子也比漢人多許多;但是當時的漢人,估計是不可能不重視科舉的。
所以,能夠考中秀才,能夠在十二歲考中秀才……劉基這人,當時那還真是不負神童的名號!
要是他們身邊有這麼個人,他們也得稱呼那人一聲神童。
“人比人,氣死人啊……”還有人嘆息,語氣中充滿了羨慕和無奈。
天資這種事情,那純粹是上天注定,看老天爺給不給賞口飯吃,看老天爺心情如何……這東西一生下來就已經注定了。
有的人,就是這麼的天賦出眾,學什麼會什麼,一學就會,一點就通,甚至不需要老師,只用自學都能學出個名堂來;而有些人,那就是拼命努力才能有點結果,但是這個結果絕對比不上那些天縱之才們,連人家的零頭說不定都比不上;還有些人,那是再有大把的資源,都一點也學不會……
像是劉基這種,顯然就是最幸運的那一種了。
《春秋》這本經典,那哪里是什麼好學的?雖然四書五經其實都不是什麼簡簡單單就能學明白的,微言大義可不只是說著好听;但是就算是同樣困難的這些典籍中,那也能夠分出個高下。
《春秋》嘛……
更不要說,這劉基還是什麼讀兩遍就能夠流暢背誦,還能直接自行理解……
“我是不成了,若是我兒能夠有這樣的天資……”有人早就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天分不足,轉而開始幻想兒孫能夠出現一個如此天才。
若是,若是他的兒子甚至孫子——他已經有了功名,不至于發愁吃穿,好好保養身體,還是能夠等到教養孫子的那一日的——能有這樣的天資,那他家何愁不興,何愁不興!
說不得,還能青史留名!
這名士對劉基的父親表示,劉基必定能夠光耀門楣;那他要是也有那麼一日……
沉浸在幻想之中,這人面上滿是暢想和笑意,幾乎就要笑出聲來。
周圍人雖然有些嫌棄,但也沒有人出聲打斷他的暢想,沒辦法,大家都不是什麼天資特別出眾的,或許原本他們還曾經想過,自己憑借努力、勤奮,來彌補和那些天之驕子之間的差距,然後也能進士及第,光耀家族……
但是在真的投身到了這個圈子之中,真的考過了許多次試,努力過許多年之後,他們也都確信了,有些事情真的是天資不夠就是不行的,努力也不行。
因此,他們的心里面,其實也都有著對子孫後代的期盼和寄托,只不過沒有這人這麼幻想得忘我罷了。
他們其實也在心里面暗暗地幻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