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能有什麼好結果嗎?要是他沒有早點沒了的話……”霍去病和衛青吐槽。
他還真不覺得以當時洪武年間的那一系列大案的情況,劉基就能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了,估計還是得卷進去,然後是死是活就難說了。
畢竟,當時那幾個大案,清洗干掉的對象可不只是開國時期領兵征戰威望不低的武將們,還有諸如李善長這樣的文臣謀士——話說,那個胡惟庸案的胡惟庸,也是個文臣吧?
這一個個的全都沒了,說明這不是什麼單純針對武將的浩劫。
而一旦牽扯到文臣……以劉基在打天下階段的參與程度,他怎麼可能避得開?
當然,若說深度參與打天下乃至坐天下初期的文臣一定不能避開這種席卷全朝廷的浩劫的話,那也不盡然,昔年留侯不就成功做到退步抽身、飄然世外,然後也確實遠離了朝堂爭斗了嗎。
但以霍去病目前對留侯、對朱元璋、對劉基、對明朝洪武年間的認知來說,他覺得劉基雖然被朱元璋稱作是“吾之子房”,但卻不能有同樣的結果——一來,再怎麼“吾之子房”,劉基劉伯溫也不是留侯,他恐怕做不到那麼干脆利落又抓準時機地退步抽身,就此離開;
二來,朱元璋也並非漢高皇帝,留侯能夠退步抽身,固然是他本人的能力和性情所致,但也離不開高皇帝的配合,但朱元璋……假使劉基真的要早早退步抽身,那朱元璋會放他走嗎?
總之,他覺得,要是劉基不早點過世,那麼就一定會卷入洪武的風浪中難以脫身的。
衛青點頭,拍了拍霍去病的肩膀,無言地表示了對他這一番分析的認同。
——作為武將,尤其是如今這般地位的武將,要是對朝廷之事、對皇帝沒有什麼認識判斷的能力,那就要命了。
【當然,作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雖然是文臣,劉基的結局也需要面對洪武年間的風浪。】
【而他的結局吧……要說沒有被卷入那些接連干掉了胡惟庸、李善長乃至藍玉等一眾人馬的大案中,那也確實沒有;但要說一點關系沒有,卻也不是。】
【首先說前面這部分。】
【劉基沒有被真正地卷入那些大案中過,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大案爆發之前人就已經過世了——明朝初年,第一個大案胡惟庸案的開始時間是在洪武十三年,而五年前,洪武八年的時候,劉基就已經過世了。】
【所以,從時間上來講,他確實沒有被卷入這樣的大案中。】
“早沒了好,早沒了好啊!”有人喃喃道,百姓們听見這話不由得轉頭望去,結果就看見了一個老者,衣著破舊,瘦骨嶙峋。
有知道的人就嘆氣︰“他說這話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像是明朝初期的這些人,要是沒有什麼不被卷入那些風浪里的把握的話,還不如早點沒了,家人說不定還能被保全,要不然的話……”
像是那上面的有些人,不說自己搭進去了,就連全家甚至全族都給搭進去了啊!
所以,雖說什麼生死乃大事,誰都想要活得越久越好,但是說句老實話,有時候這個人吧,也不是活得越久越好,有時候,死的早一點,說不定反而是享福呢!
“……那邊那人就是這樣嗎?”旁邊的人壓低了聲音,悄悄問道。
這人點頭︰“可不是!那些朝廷上的事情距離咱們太遠了,咱其實也不是很懂,但是就咱這種……像是那位,誰見了不說一句可憐?兒女都早早沒了,孫子前些年出去之後就沒了音訊,現在這日子過得……”
還不如早點死了算呢!
早點死了,死在兒女之前,那才是有福氣!
不用親眼見著自己的兒女沒了,白發人送黑發人;不用親自體會這種喪失親人的悲痛、家族凋亡的絕望;也不用年紀一大把、本來應該享福——至少不用太過受苦的時候,還得自己掙扎著活著,還得面對一些人的冷眼和欺負……
“這還真是……”原本不知情的人一听,果然也是唏噓不已。
活成這樣,那是真的純粹是在受苦了。
“現在就是還想著孫子能不能回來了吧……”另一個人也低聲道。
“肯定是啊!不然的話,說不定早就直接一了百了了!”這人同樣低聲回答,但話語中顯然不怎麼抱有希望,“可是這都多少年了,要是人還在,怎麼著也得有個消息不是?之前那樣也得傳個信過來,現在有了‘談天’,更是能夠發個消息……”
可是到現在為止,那是一丁點消息都沒有,這——還能是如何?
雖然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沒見著尸體、沒有官府過來告知,那誰也不能打包票說這人就是沒了;可是要說這人還活著,那大家也基本都不信。
但是那老人現在已經是這般境地了,除了抱著點希望繼續活下去,還能如何?
“其實朝廷上也是這樣,要是早點死了,有時候反而能算個善終。”另一群人也聊得熱火朝天。
“那可不,那李善長要早點沒了,那肯定不會被卷到這什麼胡惟庸的大案里面啊!還有那誰,”一個人神神秘秘地道,“你們還記著王莽嗎?西漢中間東漢那個,他要是早點死了,死在他稱帝之前,那可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人、好臣子,那是要流芳百世的!”
哪會像是現在這樣,被那些讀書人嘴里說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後還被朝廷還有皇帝作為反面例子一遍又一遍地提起。
“哦,這麼說,其實那個李斯要是早點死了,其實也沒有後面的這些名聲了,他也是忠心耿耿的好大臣……”這方面的例子,大家現在已經知道了不少,紛紛列舉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