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大明,竟然也成為了治世……開拓,穩定,且充滿無限可能的治世。
大案從未興起,朝局穩定,政治清明,兵鋒強盛……
明明在二十五年前,大明還是另外一副樣子。
此時大明帝國疆域,東跨鯨波琉球,西撫烏斯藏、哈密之藩,南置交趾布政司統攝南洋諸島,北掌漠南水草,冰封之地,幅員之遼闊,堪比漢唐,實為亙古未有之巨邦……
天子御極十六載,雖潛居深宮,然國勢之隆,如日中天,煌煌盛世氣象,充盈宇內,令萬國來朝者目眩神迷。
太倉銀庫,帝國心髒。
推開那包鐵楠木巨門,寒氣森然中,映入眼簾的是真正的銀山銀海!
官鑄“萬歷通寶”銀錠五十兩、十兩制堆積如山,在特設的鯨油長明燈照耀下,反射出令人心悸的、炫目白光!
八百萬兩。
這僅僅是常備流動之數,尚未計入內承運庫及各地分庫之儲。
支撐這駭人財富的根基,正是洞開的海門,以及張居正新政的推行。
廣州、泉州、月港、寧波、松江五大市舶司,千帆競發,萬商雲集。海事司歲入關稅、船引、抽分等項,竟高達三百五十萬兩白銀之巨……
此乃國朝前所未有之財源。
更有“皇商”體系,專司與南洋諸藩大宗貿易,歲入亦不下一百二十萬兩,充盈內帑。
內外相濟,太倉之銀,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糧儲之豐,更令人咋舌。
通州倉城,倉廩連綿數里,新收之江南白粳、湖廣稻米、山東粟麥,堆積如一千五百萬石之巨……倉吏需乘梯方能至頂。天下漕運,海運糧粟,貫穿南北,晝夜不息……民間亦有“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的豐裕景象……
九邊雄鎮,鐵壁銅牆。
自遼東經略使府至哈密總兵府,萬里邊牆,烽燧相望,精兵雲集,朝廷常備之野戰精銳,汰弱留強,實額披甲戰兵,竟達百萬之眾,此非虛數,乃實打實的糧餉、器械供養之師。
軍器局、火藥局規模空前,晝夜不息,所產軍械堆積如山,足夠同時支撐數場大戰。
沿海水師,戰船六百余艘,輔以“沙船”、“鳥船”數千……
更令人稱道者,自萬歷十二年開始,九邊百萬將士之糧餉,按月足額發放,從無拖欠克扣,此乃軍心穩固、戰力彪炳之根本,軍士身著厚實新棉甲,手持精鋼刀矛,食飽穿暖,士氣高昂,實為虎狼之師!
戶部黃冊雖仍多隱匿,然官方在冊人丁已輕松突破萬萬數。
有司估算,若計婦孺隱戶,海內總口數,當在一億七千萬上下!
中原、江南自不必說,便是湖廣、四川、雲貴、遼東新墾之地,亦是人煙稠密,村落相望。
阡陌之間,精耕細作,稻麥飄香,山林河澤,物產豐饒,采擷不竭。
大明的根基,從未如此厚實過……
而生民之樂,亦是有所體現,江南棉紡大興,松江“標布”行銷天下,價格低廉。
尋常農家,亦多身著細密厚實的棉布襖褲,冬可御寒,夏亦透氣, 色彩亦非單調,靛藍、茜紅等染料普及,婦人少女,衣衫間常見悅目之色。富戶、士紳、商賈,則綾羅綢緞視為常服,甦杭織造之錦緞、粵繡之華美,爭奇斗艷。
京城“時樣”衣帽,風行四方……
市井繁華,遠超往昔。
酒樓飯莊,南北大菜紛呈,茶館食肆,點心小吃琳瑯。
尋常百姓之家,米麥為主食已屬平常,輔以豆蔬、蛋類,旬月之間亦可得見魚腥肉味。
漕運海運,南糧北運,北貨南輸,四方物產流通無阻。
南洋傳入之辣椒,在西南、湖廣等地漸成新嗜。
果品豐盈,南方的柑橘、荔枝,北方的桃李梨棗,市集充盈。
此萬歷盛世,金玉盈庫,甲兵如林,生民蕃息,市井歡騰,海舶如雲,白銀潮涌,煌煌乎如日中天,光耀萬古,誠然極盛之世!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
此時的天子,還不到三十歲,他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行了偉業,接下來的路,是要自己走的。
能夠保住現在的水平,而後,繼續往大治的方向走去……還是吃老本,短暫的璀璨……
唯有時間,能給出最終的答案……
……………………
乾清宮的余威尚在,內閣值房內已是氣氛凝重。
首輔申時行端坐主位,面色肅然。
下首坐著次輔,戶部尚書張學顏、閣臣司汝霖,以及新任禮部尚書王家屏,吏部尚書于慎行.
窗外天色漸暗,值房內卻燈火通明,映照著幾張或沉思、或凝重、或隱含憂慮的面孔。
空氣中彌漫著上好的龍井茶香,卻驅不散那份事關重大的緊張感。
申時行言簡意賅地將天子在乾清宮的諭示復述了一遍,尤其強調了四點核心要旨,免費官學、兩年蒙期、實用教學、考成地方,首期試點,不在富庶江南,而在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省……
話音落下,值房內陷入短暫的沉寂。
戶部尚書張學顏,這位掌管著帝國錢袋子的老臣,眉頭瞬間擰成了一個疙瘩,手指下意識地敲擊著紫檀桌面。
“閣老,諸位,陛下聖意,澤被蒼生,但是這‘束修改由地方賦稅或學田租賦支取’,說來輕巧,做起來……難啊!北地諸省,除北直隸仰賴京師稍有積余,山東、河南、山西,哪一個是富庶之地……”
“尤以河南、山西為甚!其地賦稅,勉強維持本省官俸、軍餉及必要開支已是捉襟見肘。太倉雖有金山銀海,海運歲入更是驚人,然此皆國帑,非輕易可挪用于地方細務……”
“若強行攤派,令其自籌,無異于剜肉補瘡!地方官吏為湊錢糧,必然加征火耗、雜派,最終苦的還是百姓,這豈非與陛下愛民恤民之初衷背道而馳?”
申時行听著張學顏的話,只是閉目養神。
這些話,他早就對陛下講過了。
眾人一番討論之後,也沒有什麼詳細的章程。
正在此時,司汝霖開口了……
………………
老李冤枉啊,老李不水啊,前面有書友要求老李,寫一下這個東西的。
實際上,寫這種比推進劇情還要難,要考慮一下合理不合理,老李寫的這個東西,是符合這個時段的現實的,只比歷史上同時期多了幾成,社會發展進程,快了十幾年,我一直感覺歷史上萬歷年間的無政府時代,是封建王朝,老百姓生活最好的時間段,要是沒有關外的清朝崛起,可能歷史真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同時期縱向對比,不管是科技,還是人民的負擔,以及接受新事物的思想,都是比西方快了一大步……
老李寫的這本小說,實際上是沒有太大市場的,哎……成績沒有上一本小說好,但我覺得這本寫的比上一本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