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手中並未擦拭眼鏡,只是捧著一杯清茶,目光平靜地看著秦臻步入廳內。
“臣秦臻,拜見太後。太後長樂無極。”秦臻依禮躬身。
“左庶長不必多禮,快請起。”
華陽太後的聲音溫和,甚至帶著一絲難得的親切“賜座,看茶。哀家知道,你剛從相府過來,一路辛苦。”
侍女奉上茶點後悄然退下。
華陽太後放下茶盞,目光落在秦臻身上,帶著毫不掩飾的贊賞“此番雍城之事,哀家雖在深宮,亦有所耳聞。左庶長雷厲風行,犁庭掃穴,一舉蕩平叛逆,廓清宮闈,實乃大快人心。其手段之果決,布局之精妙,令哀家嘆為觀止。
便是先王在世,亦當擊節稱善。”
她的贊譽發自內心,不僅是對秦臻能力的肯定,更是她徹底放權後超然立場的宣。
她對秦臻在此役中的作用,給予極高的評價。
更重要的是,他信守了關于楚系外戚的承諾,這讓她懸著的心徹底放下。
“太後過譽了,臣惶恐。”
秦臻微微欠身,姿態謙遜而真誠“此乃臣之本分,此役功成,全賴大王明斷乾坤,將士用命,賴朝中諸公同心協力。
臣不過居中聯絡,奔走協調,略盡綿薄之力,實不敢居功。”
他稍作停頓,目光誠摯地望向華陽太後“然,若無太後深明大義,鼎力支持,賜下那至關重要的文書,此役之基石便無從談起。
臣,代大王再謝太後深恩。”
言罷,他再次鄭重一揖。
隨即,他話鋒一轉,切入今日的核心議題,語氣變得更為正式“臣今日冒昧前來,一為向太後復命雍城之事已定,首惡將誅,余孽盡掃,太後可安心。
二來,便是為履行當日之諾。
太後襄助之功,大王與臣皆銘記于心。
大王亦深感朝堂需注入新血,整飭吏治,擢拔賢才,以固國本。故大王特命臣前來,問詢太後…關于左丞相人選之事,太後心中可有定奪?”
華陽太後聞言,臉上露出一絲了然的笑意。
她端起茶盞,輕輕抿了一口,動作從容不迫“此事關乎朝局安穩,關乎羋姓一族在大秦的未來興衰,哀家豈敢輕忽。
自上次左庶長離宮後,哀家日日思忖,亦與幾位族中長老反復商議,權衡利弊,務求為大王、為大秦擇一真正能擔此重任的賢才。
羋氏一族,自宣太後始,為大秦鞠躬盡瘁,披肝瀝膽,至今已近百年。
血脈相承,忠誠不改,此心可昭日月。
然,左丞相之位,位極人臣,總攬政務,責任重大,非德才兼備、穩重干練者不可勝任。
哀家思慮再三,遍觀族中俊彥,論才干、論聲望、論對秦國的功績與歸屬之心…皆以羋啟為最。
此子,堪當大任。”
“昌平君?”
秦臻低聲重復了一遍名字,一股寒意瞬間攫住了秦臻的心髒。
歷史的洪流奔騰向前,未來,在楚國覆滅的烽煙中,這位深受秦王信任的重臣,將會站在秦軍的對立面,高舉復楚大旗,成為大秦東出路上最令人痛心的絆腳石。
他太清楚羋啟的能力與未來的軌跡了。
羋啟是華陽太後族佷,正值壯年,為人沉穩,處事圓融,精通政務,更兼有楚國公子的身份與在楚地的深厚根基,一旦身居左丞相高位,手握重權,其威脅遠非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