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

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勸安民,拓跋漢化意難決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秦嶺北山月 本章︰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勸安民,拓跋漢化意難決

    自拓跋舉兵南征後燕,北魏雖成功將後燕的河北地區納入版圖,卻也付出了近乎毀滅性的慘重代價。

    三十多萬大軍投身于這場曠日持久、烽火連天的戰爭。戰場上,喊殺聲震破雲霄,刀劍踫撞聲不絕于耳,鮮血染紅了大地,無數年輕的生命消逝其中,最終折損近三分之二。

    如此驚人的傷亡數字,如同一重重錘,狠狠敲擊著每一個拓跋鮮卑人的心,讓他們不禁陷入對戰爭意義的深刻反思︰這場以無數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征戰,真的值得嗎?難道為了踏入中原,就必須承受如此慘痛的後果?

    如今的北魏國,恰似一艘在狂風巨浪中艱難航行的巨艦,危機四伏。

    軍事行動陷入僵局,既未能乘勝追擊逃至遼東、內部動蕩不安的後燕殘余勢力,也未對龜縮于山東、勉強維持的慕容德集團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北魏帝國內部矛盾如壓抑已久的火山,終于爆發。

    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如同拉緊的弓弦。以張袞為代表的漢官集團,身著寬袍大袖的漢服,言辭間引經據典,主張推行漢化,以儒家之道治理國家,期望北魏能在文化與制度上與中原文明深度融合。

    而拓跋鮮卑貴族們則身著胡服,腰佩彎刀,他們以草原的傳統和習俗為根基,堅決維護鮮卑族的特權與地位,對漢化舉措充滿抵觸。雙方常常為了一項政策、一種制度而爭論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不同文明的踫撞在這朝堂之上演繹得淋灕盡致,火花四濺。

    沖突的根源,歸根結底在于利益。誠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游牧民族依賴廣袤無垠的草原放牛牧馬,農耕民族則仰仗肥沃的土地耕田種地。北魏究竟該何去何從?是堅守傳統的游牧生活,還是邁向農耕文明的懷抱?這一抉擇,猶如高懸于北魏命運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遼、金、元、清等朝統治北中國的歷史,似乎為北魏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範例,其中拓跋的選擇顯得尤為關鍵。

    拓跋,這位曾經懷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權力的侵蝕下,逐漸迷失自我。

    曾經,拓跋心懷壯志,目光如炬,一心只為帶領拓跋鮮卑族走向輝煌。然而,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那至高無上的位置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力,逐漸扭曲了他的內心。他不再滿足于成為一方可汗,開始覬覦君臨天下的至尊之位,渴望萬民敬仰,這種野心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瘋狂生長。

    然而,他深知單純依靠武力征服中原,即便能一時得勢,最終也必將失去民心。匈奴漢國、前趙、羯族後趙的覆滅,便是前車之鑒。但倘若要全面推行漢化,長期植根于大草原的拓跋貴族們又怎會輕易應允?

    經過深思熟慮,拓跋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都城若繼續定在盛樂,地處草原深處,不利于吸納先進文化,更難以實現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

    而魏國所掌控的中原土地,主要集中在現今的河北與山西。若要效仿歷代王朝定都,中山和鄴城成為了主要選擇。中山是後燕的都城,鄴城則是後趙與前燕的舊都。

    鄴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聞名遐邇的糧倉,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且有前代王朝經營的基礎。據《魏書》記載,魏軍攻克鄴城時,拓跋曾親自巡登台榭,遍覽宮城,一度流露出定都之意。

    但他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拓跋鮮卑聯盟各部落堅決反對將都城設于漢人勢力強大之地,加之諸部對南征作戰的意義早已心存疑慮。

    此前,魏軍頻繁對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發動掠奪戰爭,收獲頗豐。然而,南下中原的征程卻截然不同,不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收益卻相對微薄。

    尤其是對于主動投降的山西地區,魏軍秋毫無犯,致使得到的土地依舊掌控在漢人豪強手中。對于不熟悉農業生產的鮮卑人而言,貿然進入一個無法帶來財富的陌生領域,顯然不切實際。

    當時北魏的經濟主要依賴畜牧業,兵源也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聯盟供給,都城自然不能定在缺乏群眾基礎的地方。

    況且,經過一年多的伐燕之戰,魏軍傷亡慘重,鮮卑貴族普遍厭戰,國家急需休養生息。拓跋為平息後秦皇帝姚興的怒氣,減少邊境摩擦,甚至毅然殺掉僅僅在書信稱呼上對姚興不夠恭敬的親信大將奚牧,可見其短期內根本無意在南方用兵。

    鄴城毗鄰後秦、南燕和東晉三國,一旦遷都鄴城,必將遭受來自這三個國家的軍事威脅。

    權衡利弊之後,拓跋決定遷都平城。

    平城,這座坐落在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分界線上的城市,內長城蜿蜒于南,外長城橫臥于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地勢險要,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塞北重鎮。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如此描繪當時平城的秀麗風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點綴…… 挹其芳瀾,郁蔥可冷。” 這里見證過無數歷史風雲,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大漢與匈奴的第一場大會戰 —— 白登之圍。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戰國初年,是趙國重要的軍事要塞。

    公元 398 年七月,平城迎來了它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刻,二十七歲的蒙古和華北征服者拓跋正式遷都于此。通過這次遷都,拓跋為北魏國定下了游牧與農耕並重的發展基調,而這僅僅是他邁向中原強國的第一步。

    遷都之後,拓跋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試圖將北魏打造成一個強大的帝國。然而,隨著權力的日益膨脹,他的性情逐漸變得焦躁、凶殘且獨斷專行。

    朝堂之上,大臣們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會觸怒龍顏,招來殺身之禍。曾經為他出謀劃策的親信,也逐漸被疏遠、打壓,甚至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林婉清目睹北魏國內亂象叢生,眉頭緊鎖,心中憂慮如洶涌潮水般翻涌不息。

    她不禁憶起早年,在父親林浩的帶領下,與拓跋母子一同度過的艱難歲月。那時,他們居無定所,時刻面臨各路人馬的刺殺威脅,每一次危機都如狂風驟雨般襲來。然而,他們彼此扶持,相互依靠,共同在困境中求生。也正是那段時光,讓她與拓跋的母親賀氏結下了深厚如淵的友情。

    如今看著拓跋一步步走向極端,她開始對自己當年的決定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她敏銳地察覺到,此時北魏所走的道路,與當年的前燕如出一轍。

    前燕在慕容�y時期,憑借強大的國力遷都鄴城,意圖進軍中原。然而,他們對漢人和其他民族采取高壓治理,最終落得個衰敗的下場。如今的北魏若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恐也難以逃脫相同的命運。

    林婉清決定與慕容軒一同前往北魏,試圖勸說拓跋改變治國之道。慕容軒深知此行凶險萬分,但他放心不下林婉清,于是緊緊相隨,片刻不離,生怕她遭遇任何不測,哪怕只是短暫地離開自己身邊。

    他們一路歷經艱辛,終于見到了拓跋。

    林婉清望著眼前這位曾經意氣風發,如今卻面容憔悴、眼神瘋狂與疲憊交織的君主,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酸澀。

    林婉清微微皺眉,眼中滿是關切與憂慮,輕聲開口道︰“大汗,許久未見啊。自家族覆滅後,我在戰火紛飛中輾轉飄零,目睹了太多的興衰榮辱。如今看到北魏如今的局勢,往昔那些艱難歲月不禁一一浮現眼前。您如今貴為大汗,一心欲成就千秋霸業,可曾仔細想過,這天下局勢猶如變幻莫測的風雲,該如何引領北魏在這亂世的驚濤駭浪中長久立足,穩如磐石呢?”

    拓跋微微一怔,臉上閃過一絲落寞,苦笑著緩緩搖了搖頭,長嘆一聲道︰“婉清啊,你我相識多年,情誼深厚。如今的北魏,表面上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內里早已千瘡百孔,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啊。朕雖心懷壯志,欲成就霸業,可這談何容易!你見多識廣,閱歷不凡,不妨直言相告,朕究竟該何去何從?”

    林婉清神色凝重,緩緩說道︰“大汗,我這些年歷經諸多,發現歷史似乎有著某種循環往復的規律,這便是歷史周期論。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伴隨著賢明君主的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力逐漸強盛。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君主若開始驕奢淫逸,濫用民力,政治腐敗,便會引發民怨,最終導致王朝走向衰敗。就如夏、商、周,皆是如此。前燕的興衰也是例證,起初憑借強大國力意圖進取中原,卻因對各民族高壓統治,最終衰敗。北魏如今也面臨抉擇,若重蹈前燕覆轍,後果不堪設想。”

    慕容軒在旁點頭,神色莊重地接過話茬︰“大汗,林姑娘所言極是。我曾親身經歷燕國從關外崛起,起初,燕人在關外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憑借著英勇善戰和睿智謀略,逐漸強大。

    隨後揮師南下,入主中原,一時風光無限,成為中原霸主。然而,在統治過程中,燕國統治者未能妥善處理民族關系,對其他民族采取高壓政策,肆意征伐,大興土木,使得民不聊生。內部腐敗滋生,貴族爭權奪利,國力逐漸消耗。最終,只能無奈退回遼東,這一路下來,造成大量族人死亡,無數家庭破碎,留下的唯有無盡的遺憾。若北魏繼續沿著這條老路前行,最終的結局恐與燕國毫無二致。”

    慕容軒稍作停頓,神情嚴肅地繼續說道︰“大汗,漢人賈誼所著《過秦論》,深刻剖析了秦朝興衰的緣由。秦國自秦孝公起,因商鞅變法而逐漸強大,歷經數代君主的努力,終統一六國。

    然而,秦始皇統一後,不施仁義,以嚴刑峻法統治百姓,修築長城、阿房宮等,耗盡民力。他以為憑借強大的武力和嚴苛的律法,就能永保江山穩固。卻不知,民心盡失,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秦二世,不僅未能改正錯誤,反而變本加厲,最終引發陳勝吳廣起義,曾經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這表明,單純依靠武力和高壓統治,雖能逞一時之威,卻無法贏得民心,更難以維持長久的統治。北魏如今以鮮卑族統治眾多漢人,若不以史為鑒,重蹈秦朝覆轍,後果不堪設想。”

    拓跋沉思片刻,眉頭緊鎖,說道︰“朕明白你們的意思,只是如今北魏以較少鮮卑人統治眾多漢人,且國內民族混雜,若不采取強硬手段,恐難以駕馭局勢,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江山。”

    林婉清搖頭,目光堅定地說道︰“大汗,強硬手段或許能換來一時的服從,但絕非長久之計。您想,若百姓心中充滿怨恨,只是迫于武力不敢反抗,一旦有機會,必然會奮起抗爭。北魏人口中漢人佔多數,若不能讓漢人真心歸附,根基便不穩。鮮卑族雖勇猛善戰,但要治理好這龐大的國家,僅靠武力遠遠不夠。”

    慕容軒接著說︰“大汗,要讓漢人真心歸附,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是文化上,鮮卑族可逐漸學習中原的農耕文明和先進文化,同時也保留本族優秀傳統,促進民族融合。就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文化融合能增進民族間的理解與認同。

    其次,在政策上,要推行仁政,減輕百姓賦稅,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百姓生活好了,自然會感恩朝廷,願意擁護北魏統治。”

    拓跋皺眉道︰“話雖如此,可鮮卑貴族們大多以游牧為生,讓他們學習農耕文明,恐難以接受,且推行漢化,會不會削弱鮮卑族的力量?”

    林婉清耐心解釋道︰“大汗,學習農耕文明並非讓鮮卑族放棄游牧,而是根據不同地域和需求,兼收並蓄。比如在適合農耕的地區,鼓勵鮮卑人學習耕種,在草原地區繼續發展游牧。

    至于漢化,並非削弱鮮卑族,而是取長補短。中原文化歷經數千年沉澱,有諸多值得學習之處。通過學習,鮮卑族能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北魏整體實力。而且,推行漢化過程中,可循序漸進,給予鮮卑貴族一定時間適應。”

    慕容軒補充道︰“大汗,歷史上成功的民族融合例子不少。北魏若能處理好民族關系,不僅能增強國力,還能開創一個全新的盛世。您想想,當鮮卑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能和諧共處,共同為北魏效力,那將是何等強大的力量。”

    拓跋沉默良久,緩緩說道︰“你們的話讓朕深思,只是這一切關乎北魏未來走向,容朕再仔細考量。”

    林婉清與慕容軒對視一眼,正欲再言,林婉清像是想起什麼,眼神流露出期待︰“大汗,我許久未見賀氏夫人了,不知她近來可好?我想去見見她。”

    拓跋听到這話,眼神猛地一縮,仿佛被什麼刺痛了內心,隨即閃爍不定,愧疚之情如濃重的陰霾般籠罩在他臉上。他的手不自覺地握緊,又緩緩松開,仿佛在極力壓抑著內心的痛苦與悔恨。

    他想起那噩夢般的一天,弟弟拓跋觚因冒失頂撞,自己竟在盛怒之下一時沖動將其處死。那一刻,母親賀氏眼中的震驚、痛苦與絕望,如同一把銳利的匕首,狠狠刺進他的心髒。她無法接受,那個曾經被自己悉心養大的孩子,竟變得如此冷酷凶殘。

    自那以後,賀氏眼中的光芒漸漸熄滅,對他充滿了失望與疏離,幾乎不願再見到自己。身心俱疲的母親,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身體也如破敗的房屋般迅速垮了下去,最終在公元 396 年 7 月,帶著無盡的傷痛與世長辭。

    拓跋聲音低沉,帶著一絲落寞︰“母親她…… 已經去世兩年多了。”

    林婉清听聞,如遭雷擊,震驚不已。上一次見面,賀氏還是那個眼神堅定、身體強壯的草原母親,如今竟已天人永隔,不禁悲從中來,傷神落淚。

    拓跋看著林婉清,也想起當年大家一起度過的艱難歲月,內心五味雜陳。那些共患難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卻已物是人非。林婉清剛剛說的那些話,此刻在他心中泛起層層漣漪,他開始認真思考,似乎有被林婉清說動的跡象。

    林婉清稍稍平復情緒,突然神色一凜,直視拓跋道︰“大汗,還有一事,不知您為何要去刺殺已退居遼東的後燕皇帝慕容盛?”

    拓跋臉色微變,矢口否認︰“朕從未有過此等行徑,這是從何說起?”

    林婉清神色嚴肅,語氣篤定︰“射殺慕容盛的那個毒箭有魏的字樣,此事天下皆知,大汗作何解釋?”

    拓跋眉頭緊皺,略顯惱怒地說道︰“若真是朕所為,如此機密之事,怎會留下如此明顯帶有‘魏’字的毒箭?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

    三人听聞,皆是心中一凜,瞬間反應過來。慕容軒思忖片刻,緩緩說道︰“會是誰呢?是東晉,還是後秦?他們或許不願看到北魏與後燕和平共處,意圖挑起兩國紛爭,坐收漁利。”

    林婉清點頭,分析道︰“東晉一直視北方各國為威脅,若北魏與後燕再次交戰,他們可趁機北伐,擴充領土。而後秦與北魏接壤,也忌憚北魏日益強大,挑起戰火,能削弱北魏實力。這兩國嫌疑最大。”

    拓跋面色陰沉,冷哼一聲︰“無論何人所為,朕定不會讓其陰謀得逞。只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不可輕舉妄動。”

    林婉清與慕容軒表示贊同,三人又就應對之策商討一番,才各自作罷。

    離開拓跋後,天色漸暗,厚重的烏雲如鉛塊般壓在天空,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林婉清與慕容軒心情沉重,腳步沉重地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深知局勢如同這壓抑的天氣般嚴峻,必須盡快與張袞商議對策。

    張袞身為北魏左長史,一直為北魏的漢化進程和民族融合努力奔走。盡管與拓跋在漢化理念上存在嚴重分歧,但憑借其卓越的才能與深厚的影響力,仍在朝中堅守,試圖憑借自己的力量引導北魏走向正軌。

    林婉清與慕容軒徑直來到張袞在城中的府邸。張袞見到他們,眼神中閃過一抹復雜的情緒,既有重逢的欣喜,又夾雜著對當前局勢的憂慮。

    “婉清,慕容軒,你們此番前來,實在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如今北魏局勢波譎雲詭,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張袞的聲音低沉而急切。

    林婉清看著張袞,眼中滿是憂慮︰“張大人,我們怎能坐視不管。拓跋如今行事愈發殘暴,北魏國內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您一直在朝中,定深知其中利害,可有良策能改變這一切?”

    張袞微微皺眉,神色凝重地說道︰“我與陛下在漢化一事上的分歧由來已久。陛下雖有漢化之心,卻妄圖在漢化過程中,始終維持鮮卑人高于漢人的地位。如此做法,看似是在推進漢化,實則是在加深民族隔閡,又怎能實現真正的民族融合與國家穩定?”

    慕容軒接口道︰“張大人,我們剛剛也與大汗談及此事。大汗雖有所觸動,但仍有所顧慮。我們認為,要改變大汗想法,需讓他看到民族融合和推行仁政的長遠利益。您在朝中多年,對鮮卑貴族和朝中局勢更為了解,您覺得該如何做?”

    張袞沉思片刻,緩緩踱步,目光深邃地說道︰“首先,我們需團結朝中支持民族融合和漢化的力量。鮮卑貴族中,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明白時代變遷,北魏要想長治久安,融合是大勢所趨。我們要聯合這些開明的鮮卑貴族,以及像我們這樣的漢官中有識之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朝堂之上,通過有理有據的辯論,為民族融合發聲,讓大汗听到不同的、有利于國家長遠發展的聲音。”

    他微微一頓,眼中閃過思索的光芒,接著說道︰“其次,收集歷史上因民族和諧共處而使國家繁榮昌盛的例子至關重要。比如,漢朝與匈奴在某些時期的和平往來,互市貿易,不僅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還增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我們將這些事例整理成冊,呈給大汗,讓他明白民族融合並非削弱鮮卑族,而是能為北魏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再者,在民間,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切實可行的舉措,促進民族融合。比如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這不僅能增進兩族之間的血緣聯系,更能從根本上消除民族隔閡。但在推行過程中,切不可強制,要通過宣傳引導,讓百姓看到通婚帶來的益處,比如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富足等。同時,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也必不可少,舉辦詩詞歌賦大賽、騎射比武等,讓鮮卑族和漢族人民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營造良好的民族融合氛圍,讓大汗看到實際效果。”

    林婉清點頭,眼神中透著贊同︰“張大人所言極是。只是這些舉措都需謹慎進行,以免引起大汗猜忌。如今大汗性情大變,行事愈發難以捉摸,我們必須尋找合適時機,再次勸諫大汗,讓他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慕容軒也接口道︰“對,而且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就像鼓勵通婚,需先從一些家族示範開始,讓大家看到通婚家庭的幸福美滿,從而引導更多人自願參與。文化交流活動也可先從一些小範圍、易接受的開始,逐步推廣,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適得其反。”

    張袞深表贊同︰“正是如此。如今北魏局勢微妙,我們每一步都關乎國家未來。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我們必須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以耐心和智慧引導大汗做出正確的決策。”

    三人在房中商討良久,直到窗外風聲漸緊,黑夜來臨,林婉清和慕容軒才告別張袞,趕回住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勸安民,拓跋漢化意難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勸安民,拓跋漢化意難決並對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