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台州城西三十里。
一百馬夫牽著兩百匹滇馬緩緩前行。滇馬上的氈布袋鼓鼓囊囊,里面滿載著上等甦杭絲綢。
上等絲綢在大明都是硬通貨,何況海外?
據說,嘉靖中期以西巴尼亞的某位子爵派遣八艘大帆船前來東方。船隊在倭國停靠,購買了四千匹來自大明的走私絲綢。
船隊的指揮者很有經驗。沒有將四千匹絲綢裝在一條船上,而是分別裝在了八艘大帆船上,每艘船裝載五百匹。
在回國途中,他們遭遇了一場大風暴,八艘大帆船有七艘沉沒。
按理說,八艘船沉七艘,高價買來的四千匹絲綢只剩下了五百匹達到巴塞羅那港。那位子爵應該賠得親媽都不認。
然而並沒有。
子爵出售了五百匹絲綢。扣除損失七艘大帆船的成本,竟還有兩倍的利潤。
大明絲綢在歐洲是等同于黃金一般的存在。那些在宮廷中隨地大小便的歐洲大小“貴族”,將絲綢視為身份和尊嚴的象征。
當然,在歐洲同樣暢銷的,還有大明的茶葉、瓷器等等一切貨品。
正是歐洲人對大明商品的強大需求,造就了大明走私商人——倭寇——歐洲遠洋船隊這一整個商業鏈條。
但倭寇天生就是活畜生,自古以來都是道德下水道、文明地花板。他們認為搶比買要來錢快。
于是這幫活畜生自永樂年間起就在沿海小規模搶掠,到了嘉靖朝發展為大規模的倭亂。
言歸正傳。
為首的馬夫頭突然發現,前方出現了一群穿著奇怪衣服,手持火銃刀槍弓箭的人。
其中一個為首的好似頭上扣著一個鍋蓋,鍋蓋上還帶著兩只牛角,手里還拿著一個大嗦了蜜(軍團配扇)。
馬夫頭一聲大喊︰“不好!有倭寇!鄉親們快炮啊!”
之前林十三交待過他們,遇見倭寇立馬逃跑,不要在意馬背上的貨物。
倭寇果然是活畜生。手無寸鐵的馬夫們已經丟下了馬和貨。即便大明最卑劣的強盜搶掠的目的也只是求財,而非害命。
倭寇卻是以殺人為樂。
這股倭寇大約有五百人,為首的頭目名叫高藤一郎。
高藤一郎原本只是個倭國的足輕,即炮灰兵。來到大明燒殺搶掠讓他成了手下有五百人的海盜頭。
這廝竟學著倭國藩主、大名的樣子,給自己造了把軍團配扇。
只見這小八嘎一揮軍團配扇,命令道︰“火銃、弓箭,射殺!”
“砰砰砰”、“嗖嗖嗖”銃子和箭矢飛向手無寸鐵的馬夫們,十幾名運氣不好的馬夫被當場射殺。
高藤一郎領著一眾倭寇沖到兩百匹滇馬這邊。他心急的用倭刀劃開了油氈袋。
油氈袋中當即滑出五匹嶄新的甦杭絲綢。
高藤一郎大喜過望︰“吆西!�w莫急嘎一!”
再劃開滇馬另一側的油氈袋,里面依舊是上等絲綢。
小八嘎們紛紛劃開其余滇馬上的油氈布袋,全部都是上等絲綢!
這兩千匹絲綢,足夠高藤一郎在倭國圈一塊小小的地,建個鼻屎大小的城當個領主。
高藤一郎興奮的兩眼放光︰“我早就跟諸君說過,隨我來大明搶掠,財富大大滴!”
一名小八嘎問︰“高藤君,還要追擊那些明國人嘛?”
高藤一郎果斷道︰“不,立即帶著這批絲綢回沿海去,登船回國!諸君,只要這批絲綢順利運回國,我們就都是有錢人啦!”
五百多小八嘎果斷退到台州沿海,上了三艘八番船。
高藤一郎沒有高興多久。
他們登船不久,便遇上了大倭寇三上阪虎的船隊。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砂礫。
三上阪虎下令攔截了高藤一郎的三艘船,要求上船檢查。
這一檢查不要緊,他們竟發現高藤一郎的座船上竟載著兩千匹甦杭上等絲綢!
三上阪虎將高藤一郎抓了起來,一通拷打。最終拷打出了結果,這批絲綢並非跟大明走私商人購買的。而是在台州附近搶掠所得。
三上阪虎在倭國是個戰敗失去領地的小藩主。
他正經是有一批家老、年寄、奉行、藩頭的。他立即召集他們議事。
三上阪虎道︰“高藤那個走了運的蠢貨,竟不費吹灰之力從台州附近搶到了兩千匹上等絲綢。諸君怎麼看?”
家老小川早大尻首先發言︰“這說明我們購買的情報是真實的。這兩千匹上等絲綢就是證據。”
“明國的確要跟佛郎機人在台州進行大宗貿易。”
三上手下的年寄——君島吞白附和︰“沒錯。我們在浙東幾個府的耳目也傳來消息。說最近有幾千匹矮馬運送大量貨物去台州。”
三上阪虎手下的第一猛將,黑膚阿卡道︰“主上,我們不要再觀望了!登陸台州吧!全軍出擊!價值四百萬兩白銀的財富就是我們的了!”
小川早大尻卻提出了反對意見︰“據我所知,南京城里的北條浩二是個王八蛋,竟將這條重要情報轉賣給了十幾股勢力。”
“他們一樣會在台州登陸。到那時,我們將與他們陷入混戰!”
君道吞白獻計︰“不如憑借主上的威信,召集他們商議,結成同盟,共同搶掠。等搶掠成功後,我們在海上憑借強大的艦隊,逼迫他們吐出這批貨。”
三上阪虎連呼︰“吆西!吆西!吆西!”
不得不說,這三上阪虎在倭寇中的確有幾分勢力。雖比不了當年的汪直,也算個瘠薄人物。
一群倭寇在舟山川湖島上開了個畜生大會。
這群畜生最後商定,共同登陸台州搶劫。搶劫成功後按照兵力分配戰利品。
大明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傳入倭國已有多年,被文化低地的倭國奉為“天下第一兵書”。
這幫八嘎還想出了一個聲東擊西之計。
他們將泊船點選在了象山海口,再從奉化東南的西鳳嶺登陸,兵峰直指寧海北。這只是虛晃一槍而已,他們的真正目標是台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十九,倭寇兩萬八千余人在奉化西鳳嶺登陸。
這是浙江沿海全部大倭寇們的主力。剩下沒資格登陸分台州那張大餅的幾十股小倭寇,有大約一萬人。
只要將這兩萬八千人全殲,浙江一省的倭患就能夠徹底平定。
且說林十三已經執行完了滇馬策,他沒有回南京,而是去了杭州城。
浙直總督府。
胡宗憲和徐渭、林十三站在一張巨大的地圖前。
胡宗憲道︰“倭寇與我們玩上了兵法。還知道聲東擊西了!幸虧誘餌是我們拋出的,我們知道他們的真實目的。”
“不然還真上了他們的當。”
林十三問︰“戚將軍那邊準備如何應對?在台州以逸待勞嘛?”
徐渭在一旁道︰“不。戚將軍準備與倭寇虛與委蛇,帶領戚部主力前往寧海,做出中計導致台州空虛的樣子來。”
“待到倭寇放下戒心,撲向台州時。戚部會回師台州。戚部軍報中的原話是‘至台州,遇倭殺倭,直至戚部全部陣亡或倭畜全部伏法為止’!”
林十三贊嘆了一聲︰“好氣魄!”
胡宗憲從地圖前走開,他對徐渭說︰“給我找一本文成公的《傳習錄》來。我要閉門讀書。無重要軍報,任何人不得進我的書房。”
胡宗憲花了數年時間,給戚繼光創造了全部打勝仗的條件。接下來,胡宗憲將會將指揮權完全下放給戚繼光。
全看戚繼光的了!
徐渭和林十三離開了書房,來到客廳喝茶閑聊。
徐渭是狂士,說話直來直去︰“此番若一切順利,浙江沿海倭寇主力被殲。剩下的小股倭寇不足為慮。”
“大倭寇全死在台州,小倭寇們可能會轉而襲擾福建。不過那不足為慮,將倭寇全部蕩平不過只在一兩年內。”
“一兩年後,倭患徹底平定之日,便是胡宗憲戴枷進京受死之時!”
林十三卻道︰“不會的。若倭患平定,胡部堂是抗倭的第一大功臣。即便嚴黨垮台,皇爺也一準會留用胡部堂。”
徐渭苦笑一聲︰“我教你三句話。第一句話︰不要低估文人的無恥。”
“第二句話︰不要低估百姓的愚昧。”
“第三句話︰不要低估朝堂的殘酷。”
“平定倭患後,朝堂上容不下功臣胡宗憲。朝廷里的那些大人物,只需要一個罪官胡宗憲!”
“唉,我最佩服汝貞的一點,就是他能為了百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道平倭後他必死,還一門心思全放在平倭上。”
“汝貞對我說過。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價值。他活在世上的唯一價值便是替大明平定東南倭患!”
徐渭一席話可謂是振聾發聵。
林十三大受震撼卻一言不發。
說什麼呢?
這是什麼樣的朝廷啊!真心為國盡忠的忠臣、能臣,卻難逃身陷不測之地的結局。
黨爭傾軋,是非不分,黑白顛倒.這樣的朝廷,這麼多忠臣良將保它有什麼用?
片刻後,林十三勸慰自己︰或許,那些忠臣良將保的不是朽爛的朝廷,而是大明的黎民眾生!
自倭寇四月十九登陸,整整五日,胡宗憲沒有踏出書房門半步。只由家僕每日三次入內,送白粥咸菜,更換恭桶。
四月二十三,寧海。戚部大營。
倭寇的臨時營地就在十里之外。
戚繼光率部返回台州途中,偶然遇到了這股三千人規模的倭寇。雙方干脆安營扎寨,準備就地開戰。
戚繼光召集手下三千將士訓話。他用手指向倭寇營地的方向︰“諸位,倭寇就在那里!”
自此之後“倭寇就在那里”成了戚家軍最簡短、最有效也最隆重的戰前動員。
一直到戚繼光死後數年,這句話還在鴨綠江畔回響,直沖長白山定的雲霄間。自然,這些都是後話。
兩日之後,一匹快馬沖入了杭州城。
快馬上的紅翎信使高喊︰“大捷!大捷!寧海大捷啦!”
紅翎信使一直縱馬飛奔到了浙直總督府。
胡宗憲正在書房內一遍又一遍的讀著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就在此時,他听到了一聲高喊︰“寧海大捷!”
胡宗憲推開了門。只見浙直總督衙門的數百名屬官、書吏跪成了一片。
徐渭高聲道︰“稟胡部堂。寧海傳來捷報。本月二十三,戚部回師途中于寧海遭遇倭寇本多尚隆部,全殲本多尚隆部倭寇三千余人!”
林十三敏銳的發現,听到捷報胡宗憲的臉上沒有絲毫興奮之色。
胡宗憲焦急的問徐渭︰“傷亡呢?戚部折損了多少人?”
登陸倭寇兩萬八,戚部卻只有三千。寧海之戰雖勝了,但若慘勝與敗也沒什麼區別。
徐渭答道︰“稟胡部堂。戚部戰死兩人,重傷四人。”
胡宗憲驚愕萬分,一個趔趄差點摔倒。
還是林十三眼疾手快,扶住了胡宗憲。
胡宗憲問︰“多少?再說一遍!”
徐渭語氣中難掩興奮︰“戚部戰死兩人,重傷四人。”
戚繼光以及他統帥的戚部浙兵,是華夏戰爭史中戰損比天花板、戰勝率天花板。
戰損比方面,戚部經常打出一比一百的恐怖數字。
戰勝率方面,自戚繼光在義烏招兵建軍後,十幾年水陸大小百余戰,未嘗一敗。
放在整個華夏史中,戚繼光作為一名將領都是炸裂的存在。
言歸正傳。胡宗憲暈了過去。
數年夜以繼日的操勞,讓他患上了肝陽上亢、血氣不穩之癥。名義李時珍對胡宗憲的病都束手無策。
林十三趕忙又是掐人中,又是給他喂水。
胡宗憲緩了過來︰“再說一遍,戚部傷亡?”
林十三在一旁道︰“我的胡部堂,戚部首戰告捷,戰死兩人,重傷四人,全殲三千倭寇!”
胡宗憲贊嘆了一聲︰“戚繼光,真乃神將也!”
接下來的日子里,捷報一個又一個傳來。
桃渚大捷!
健跳大捷!
新河大捷!
花街大捷!
大田大捷!
麗水大捷!
處州大捷!
上峰領大捷!
戚部在台州附近九戰九捷,史稱“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五月十五。紅翎信使的報捷聲再次響徹杭州城。
登陸台州的兩萬八千倭寇,被殲兩萬五千人,殘敵退回海上又遇盧鏜、唐堯臣水師截擊。落水淹死無算。
萬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