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一人縱橫

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姒洛天 本章︰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

    馬車在官道上顛簸前行,趙家麟掀開窗簾,望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此時已近初夏,江南的水汽順著風飄來,帶著一絲濕潤的暖意,可他的心卻沉甸甸的——出發前,戶部官員遞來的災情奏折上寫著,江南甦州、杭州等地已被洪水浸泡月余,良田被毀數萬頃,流民超十萬,更有不少村落因洪水阻斷,糧草斷絕,情況危急。

    “趙大人,前面就是長江渡口了,過了江就是甦州府地界。”車夫的聲音從外面傳來。

    趙家麟收起思緒,整理了一下官服,沉聲道︰“知道了,加快些速度,爭取今日抵達甦州府衙。”

    抵達渡口時,天色已近黃昏。江面上飄著不少破損的船只,岸邊擠滿了衣衫襤褸的流民,孩子們餓得哭聲此起彼伏,幾個衙役正拿著棍棒驅趕,試圖維持秩序,卻顯得力不從心。趙家麟看到這一幕,心中一緊,立刻跳下車,快步走到一個老衙役面前︰“本官是朝廷派來的賑災欽差趙家麟,立刻讓你們知府來見我!另外,傳我命令,停止驅趕流民,即刻開放附近的糧倉,先給流民分發米粥!”

    老衙役先是一愣,看到趙家麟身上的官服和腰間的欽差令牌,連忙躬身行禮︰“卑職參見趙大人!卑職這就派人去通知知府大人,再去安排開倉放糧!”

    半個時辰後,甦州知府周明匆匆趕來。周明約莫五十歲,面色憔悴,一身官服上還沾著泥點,顯然也是連日操勞。他見到趙家麟,連忙躬身請罪︰“下官周明,參見趙大人!未能及時迎接大人,還望大人恕罪!”

    “現在不是論罪的時候。”趙家麟擺了擺手,語氣嚴肅,“流民情況如何?糧草還能支撐多久?洪水是否有退去的跡象?”

    周明嘆了口氣,苦著臉道︰“回大人,目前聚集在甦州府的流民已有三萬余人,府衙糧倉的存糧最多還能支撐三日。至于洪水,上游連日降雨,江水水位一直居高不下,下游的堤壩也有幾處出現了裂縫,隨時可能潰堤。”

    趙家麟皺起眉頭,沉思片刻道︰“立刻帶我去堤壩看看。另外,讓你的幕僚即刻統計各州縣的災情,包括受災人數、糧草缺口、堤壩受損情況,半個時辰後送到我臨時住處。”

    “是,下官遵命!”

    兩人趕到下游堤壩時,夜色已深。堤壩上擠滿了加固堤壩的百姓,他們大多赤著腳,挽著褲腿,滿身泥濘,卻依舊賣力地搬運著沙袋。幾個負責指揮的官員看到周明和趙家麟,連忙迎了上來。

    “堤壩情況如何?”趙家麟走到堤壩邊緣,看著湍急的江水,問道。

    “回大人,東側有三段堤壩出現了滲水,我們已經組織百姓用沙袋加固,但江水壓力太大,效果並不理想。”一個官員連忙回答。

    趙家麟蹲下身,摸了摸堤壩上的泥土,又查看了滲水的地方,心中有了主意︰“單純用沙袋加固不夠,得在堤壩內側挖一條導流溝,將滲進來的水引走,再用糯米漿混合石灰涂抹堤壩表面,增強堤壩的防水性。另外,從現在起,每兩個時辰派人巡查一次堤壩,一旦發現險情,立刻上報!”

    糯米漿混合石灰是古代常用的建築材料,黏性強,防水性好,趙家麟在研讀古籍時曾看到過相關記載,此時正好派上用場。

    周明眼前一亮︰“大人英明!下官這就安排人去準備糯米和石灰!”

    接下來的幾個時辰,趙家麟一直守在堤壩上,親自指揮百姓加固堤壩。直到天快亮時,導流溝挖好,糯米石灰漿也涂抹完畢,堤壩的滲水情況終于得到了控制,他才松了口氣,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臨時住處。

    剛坐下,幕僚就將統計好的災情報告送了過來。趙家麟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仔細翻看報告。報告顯示,江南五府共有十二州縣受災,流民總計十一萬,糧草缺口達五十萬石,堤壩受損三十余處,更有不少地方爆發了小規模的瘟疫。

    “情況比想象中更嚴重。”趙家麟喃喃自語,隨即拿起筆,寫下一封奏折,詳細說明了江南的災情,請求朝廷緊急調撥糧草和藥材,同時建議從附近無災州縣調派人力,協助賑災。寫完後,他立刻讓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城。

    接下來的日子,趙家麟幾乎沒有片刻休息。白天,他要麼在堤壩上指揮加固工程,要麼去流民安置點查看糧草分發情況,安撫流民情緒;晚上,他則在燈下處理各種災情報告,制定賑災方案,常常忙到深夜。

    這天,趙家麟正在流民安置點查看米粥分發情況,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是沈文!沈文穿著一身吏部主事的官服,正和幾個官員一起,給流民分發藥品。

    “沈兄,你怎麼會在這里?”趙家麟走上前,驚訝地問道。

    沈文看到趙家麟,也是一愣,隨即笑著說︰“趙兄,沒想到會在這里遇到你!吏部接到朝廷命令,派我來江南協助賑災,負責藥品調度和瘟疫防治工作。”

    “太好了!”趙家麟大喜過望,“目前不少安置點已經出現了瘟疫苗頭,我正愁沒人負責這方面的工作,你來得正好!”

    兩人簡單交流了一下情況,沈文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先是組織醫官對所有流民進行檢查,將染病的流民隔離起來治療,然後又在安置點周圍焚燒艾草和蒼術消毒,同時教流民們勤洗手、勤通風,做好個人防護。在沈文的努力下,瘟疫的蔓延很快得到了控制。

    幾天後,朝廷調撥的糧草和藥材終于運到了江南。趙家麟立刻組織人手,將糧草和藥材分發到各個受災州縣。為了防止有人克扣糧草,他還特意安排了專人監督,確保每一粒糧食、每一副藥材都能送到流民手中。

    隨著糧草和藥材的陸續到位,流民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堤壩加固工程也進展順利。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不少流民因為家園被毀,失去了生活來源,即使洪水退去,也無法維持生計。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趙家麟在府衙里來回踱步,對周明和沈文說,“我們不能只解決眼前的溫飽問題,還要想辦法讓流民們重新站起來,能夠自食其力。”

    沈文點了點頭,贊同道︰“趙兄說得對。我建議,可以組織流民開墾荒地,種植一些生長周期短的作物,比如蕎麥、紅薯等,同時也可以讓一些有手藝的流民從事手工業,比如編織、木工等,這樣既能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也能為災後重建提供幫助。”

    周明也補充道︰“下官也有個想法,甦州府有不少富商,我們可以勸說他們捐出一部分錢財,幫助流民重建家園,朝廷可以為他們頒發榮譽匾額,表彰他們的善舉。”

    趙家麟眼前一亮︰“好!就按你們說的辦!沈兄,你負責組織流民開墾荒地和發展手工業;周知府,你負責聯絡富商,籌集捐款;我則去各個州縣巡查,督促各項工作的落實。”

    三人分工明確,立刻開始行動。沈文先是派人去周邊地區購買了大量的蕎麥和紅薯種子,然後組織流民開墾荒地。他還特意請來有經驗的老農,教流民們如何種植這些作物,同時也為有手藝的流民提供工具和原材料,幫助他們開展手工業生產。

    周明則親自登門拜訪甦州府的富商,向他們說明流民的困境和災後重建的重要性。起初,有些富商擔心捐款後得不到回報,態度比較猶豫。但當周明提到朝廷會為他們頒發榮譽匾額,並且在日後的稅收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時,富商們紛紛表示願意捐款。短短幾天,就籌集到了兩萬兩銀子。

    趙家麟則帶著幾個隨從,前往各個州縣巡查。每到一個州縣,他都會仔細查看流民安置點的情況,詢問流民的需求,同時也會檢查堤壩加固工程和荒地開墾情況。遇到問題,他都會當場解決,確保各項工作能夠順利推進。

    在趙家麟、沈文和周明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的災後重建工作進展順利。一個月後,洪水基本退去,大部分流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重建家園;開墾的荒地也種上了作物,綠油油的秧苗在田野里隨風搖曳,充滿了生機;有手藝的流民也通過從事手工業,賺到了足夠維持生計的錢財。

    這天,趙家麟正在甦州府衙處理公文,突然听到外面傳來一陣喧嘩聲。他走出府衙,只見一群流民舉著寫有“為民做主”“恩重如山”的錦旗,正朝著府衙走來。為首的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正是之前在堤壩上帶頭加固堤壩的老村長。

    “趙大人!您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老村長看到趙家麟,激動地走上前,跪倒在地,“若不是您,我們這些流民早就餓死、病死了,也不可能重建家園!這面錦旗,是我們所有流民的一點心意,還請大人收下!”

    其他流民也紛紛跪倒在地,齊聲喊道︰“多謝趙大人!多謝趙大人!”

    趙家麟連忙走上前,將老村長扶起來,語氣誠懇地說︰“老人家,快起來!這都是本官應該做的。你們能重新過上好日子,比什麼都重要。這錦旗,我不能收,應該送給所有為賑災工作付出努力的人,送給那些幫助過你們的富商,也送給你們自己——是你們自己的努力,才讓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老村長感動得熱淚盈眶,哽咽著說︰“大人真是清正廉潔、為民著想的好官啊!我們一定會永遠記住大人的恩情!”

    趙家麟又和流民們聊了一會兒,安撫了他們的情緒,才讓他們離開了府衙。

    回到府衙後,沈文拿著一份奏折走了進來,笑著說︰“趙兄,好消息!朝廷收到了你送來的賑災奏折,皇帝對你的工作非常滿意,不僅下旨表彰了你,還晉升你為翰林院侍讀學士,讓你繼續留在江南,負責災後重建的後續工作。”

    趙家麟接過奏折,心中感慨萬千。這段時間的辛苦沒有白費,他不僅幫助江南百姓渡過了難關,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但他知道,這並不是結束,災後重建的後續工作還有很多,比如修復受損的水利設施、重建學校和寺廟、安撫失去親人的百姓等,他還需要繼續努力。

    “沈兄,接下來的工作還需要你和周知府的幫助。”趙家麟看著沈文,認真地說,“我們要盡快修復水利設施,防止下次洪水再次造成災害;還要重建學校,讓孩子們能夠重新上學;同時,也要關注那些失去親人的百姓,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沈文點了點頭,堅定地說︰“趙兄放心,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和你一起做好後續的重建工作!”

    接下來的幾個月,趙家麟繼續留在江南,致力于災後重建的後續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受損的水利設施陸續修復完畢,學校和寺廟也重新建立起來,孩子們回到了課堂,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這天,趙家麟正在甦州府的一所學校視察,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認真讀書,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他的心中充滿了欣慰。他知道,這些孩子是江南的未來,是大景王朝的未來。只要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好好學習,江南就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大景王朝也一定會更加繁榮昌盛。

    視察完學校,趙家麟走出校門,望著遠處生機勃勃的田野,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想起了自己穿越到這個世界的初衷,想起了周大儒對他的教導,想起了皇帝對他的信任。他知道,自己的儒道之路還有很長,他要繼續用自己的才學和努力,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做貢獻,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儒,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就在這時,一個隨從匆匆跑來,遞給他一封書信︰“大人,京城來的書信,是周大儒寫給您的。”

    趙家麟接過書信,拆開一看,只見信中寫道︰“家麟吾徒,江南賑災之事,吾已听聞,甚為欣慰。今朝廷有意選拔一批年輕官員前往西北任職,負責邊疆建設和民生改善工作,吾已向朝廷舉薦了你。西北乃國家邊防重地,百姓生活困苦,需有能力、有擔當之人前往治理。望你能不負眾望,再創佳績。”

    趙家麟看著信中的內容,心中一動。西北邊疆,那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地方,也是一個能夠實現抱負的地方。他知道,前往西北任職,意味著要離開江南,離開熟悉的環境,去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但他沒有猶豫,心中已經做出了決定。

    他抬起頭,望著遠方,眼神堅定。江南的任務已經完成,新的使命正在召喚著他。他相信,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和挑戰,只要他堅守初心,秉持儒家的仁愛之道,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為西北百姓謀福祉,為國家的邊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的儒道之路,還在繼續,而西北,將是他新的起點。

    趙家麟將周大儒的書信仔細折好,貼身收好。夕陽的余暉灑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長,遠處田野里的稻穗隨風起伏,像是在為他即將到來的離別輕聲送別。他轉身對隨從說︰“備馬,去府衙見周知府和沈主事。”

    抵達甦州府衙時,周明和沈文正在商議修復江南漕運的事宜。看到趙家麟進來,兩人連忙起身迎接。“趙兄,今日怎麼有空過來?”沈文笑著問道,順手給趙家麟遞了一杯熱茶。

    趙家麟接過茶杯,將周大儒的書信遞給兩人︰“老師舉薦我去西北任職,負責邊疆建設和民生改善,朝廷應該很快就會下旨。江南的後續工作,還要勞煩周知府和沈兄多費心。”

    周明和沈文看完書信,臉上既有不舍,又有欣慰。周明感慨道︰“趙大人在江南的這幾個月,為百姓做了太多實事,百姓們都記著你的好。如今你要去西北建功立業,也是好事,只是以後江南少了你這麼一位為民著想的好官,實在是可惜。”

    沈文也點頭道︰“趙兄,西北不比江南,條件艱苦,還常有外族侵擾,你此去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是需要幫忙,無論何時,只要你傳信過來,我定當盡力相助。”

    趙家麟心中一暖,起身對兩人躬身行禮︰“多謝周知府和沈兄這段時間的相助。江南的漕運修復、學校擴建、水利維護,都是關乎百姓長遠生計的大事,還望你們能繼續推進。我在西北若有機會,也會想辦法為江南爭取更多的資源,助力江南發展。”

    三人又詳細商議了江南後續工作的交接事宜,直到深夜才各自散去。接下來的幾天,趙家麟一邊處理交接工作,一邊抽空去流民安置點、學校、堤壩等地,與百姓們告別。百姓們得知他要去西北,紛紛趕來送行,有人送來自己種的蔬菜,有人送來親手縫制的衣物,還有老人拉著他的手,不停地叮囑他在西北要照顧好自己,早日平安歸來。

    看著百姓們真誠的眼神,趙家麟的眼眶忍不住發熱。他知道,這些百姓的認可,是他這段時間在江南最大的收獲。他對著百姓們深深鞠躬︰“多謝鄉親們的厚愛!我在西北一定會好好工作,不辜負大家的期望。等將來西北穩定了,我一定回來看大家!”

    幾天後,朝廷的聖旨如期而至。聖旨中任命趙家麟為西北經略使,負責西北五州的軍政、民生、邊防事務,允許他調遣西北五州的兵馬和糧草,便宜行事。接到聖旨後,趙家麟不敢耽擱,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前往西北。

    離別那天,甦州百姓自發地在街道兩旁送行,從府衙一直延伸到城外。趙家麟騎著馬,在百姓們的目送下,緩緩離開甦州城。他回頭望了一眼這座自己奮斗過的城市,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在西北做出一番成績,不辜負朝廷的信任,不辜負江南百姓的期望。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趙家麟終于抵達了西北的治所——涼州城。剛到涼州城門口,他就感受到了西北與江南的截然不同。涼州城的城牆高大堅固,上面布滿了戰爭留下的痕跡;街道上的行人大多穿著厚實的衣物,臉上帶著風霜之色;偶爾能看到一隊隊士兵巡邏而過,神色警惕,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

    涼州知府李達早已在城門口等候。李達約莫四十歲,身材高大,面容剛毅,一看就是常年在邊疆任職的官員。他見到趙家麟,連忙上前躬身行禮︰“下官李達,參見趙經略使!歡迎大人到涼州任職!”

    趙家麟翻身下馬,扶起李達︰“李知府不必多禮。我初到西北,對西北的情況還不熟悉,以後很多事情還要靠你幫忙。”

    李達連忙道︰“大人客氣了!為大人效力,為西北百姓謀福祉,是下官的本分。大人一路辛苦,下官已經為您安排好了住處,我們先去住處休息,再慢慢商議西北的事務。”

    趙家麟點了點頭,跟著李達前往住處。路上,李達向他介紹了西北的基本情況。西北五州包括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瓜州,總面積廣闊,但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區都是戈壁和草原。這里的百姓主要以游牧和耕種為生,由于常年遭受外族侵擾,加上氣候干旱,糧食產量低,百姓們的生活十分困苦。

    目前,西北最大的威脅來自于草原上的匈奴部落。匈奴部落經常南下侵擾西北邊境,掠奪百姓的財物和糧食,殺害無辜百姓,甚至多次圍攻涼州、甘州等重鎮,給西北的穩定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匈奴部落的首領名叫阿古拉,為人凶殘狡詐,手下有騎兵三萬余人,戰斗力極強。上個月,他們還圍攻了甘州城,雖然最後被我們擊退,但也給甘州城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百姓傷亡慘重。”李達語氣沉重地說。

    趙家麟皺起眉頭,心中對西北的局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知道,要想在西北站穩腳跟,首先要解決匈奴的威脅,保障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其次要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最後要加強邊防建設,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侵擾。

    來到住處後,趙家麟稍作休息,便立刻召集李達和西北五州的軍政官員,召開會議,商議西北的事務。會議上,官員們紛紛發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有人認為應該立刻調集兵馬,主動進攻匈奴部落,徹底消除威脅;有人則認為應該先加強邊防建設,發展農業生產,等實力壯大後再對付匈奴;還有人擔心朝廷的糧草和兵馬不足,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趙家麟認真听取了官員們的意見,沉思片刻後說道︰“各位大人的意見都有道理,但目前西北的情況比較復雜,不能急于求成。我的想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加強邊防建設,在邊境地區修建烽火台和防御工事,調遣兵馬加強各重鎮的防守,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侵擾;第二步,發展農業生產,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推廣耐旱的農作物,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第三步,訓練兵馬,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同時派人去匈奴部落打探消息,了解他們的動向,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對匈奴部落采取行動。”

    官員們听了趙家麟的計劃,紛紛表示贊同。李達起身說道︰“趙大人的計劃周全可行,下官願意帶領涼州的官員和百姓,全力配合大人的工作!”

    其他官員也紛紛起身,表示願意配合趙家麟的工作。會議結束後,官員們立刻回到各自的州府,開始落實趙家麟的計劃。

    接下來的幾個月,趙家麟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北的建設中。他親自前往邊境地區,查看烽火台和防御工事的修建情況,與士兵們一起巡邏,了解邊境的實際情況;他深入各個州縣,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親自向百姓們傳授耐旱農作物的種植技術;他還多次來到軍營,觀看士兵們的訓練,與將領們一起探討戰術,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在趙家麟的努力下,西北的邊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邊境地區修建了數十座烽火台和防御工事,各重鎮的防守力量也得到了加強;百姓們開墾荒地數千頃,興修水利工程十余處,推廣種植了小麥、玉米、紅薯等耐旱農作物,糧食產量有了明顯提高,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得到改善;軍隊的訓練更加嚴格,士兵們的戰斗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匈奴部落並沒有因為西北的邊防加強而停止侵擾。這天,趙家麟正在涼州城的軍營中觀看士兵訓練,突然接到邊境傳來的急報︰匈奴首領阿古拉率領兩萬騎兵,再次圍攻甘州城,甘州城的情況十分危急,請求立刻派兵支援!

    趙家麟心中一緊,立刻召集將領們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上,將領們紛紛請戰,要求立刻率領兵馬前往甘州城支援。趙家麟沉思片刻,說道︰“甘州城兵力薄弱,必須盡快支援。但匈奴騎兵機動性強,戰斗力強,我們不能只派兵馬去支援,還要想辦法分散匈奴的兵力,減輕甘州城的壓力。”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我親自率領五千騎兵,日夜兼程前往甘州城支援;另一路由李將軍率領三千騎兵,從側面出發,繞到匈奴部落的後方,襲擊他們的糧草營地,分散匈奴的兵力。各位將領,你們可有信心完成任務?”

    “有!”將領們齊聲回答,聲音洪亮,充滿了信心。

    趙家麟點了點頭,立刻下令︰“全軍集合,準備出發!”

    很快,五千騎兵在涼州城外集合完畢。趙家麟騎著馬,站在隊伍最前面,目光堅定地看著士兵們︰“兄弟們,甘州城的百姓正在遭受匈奴的侵害,我們身為大景的士兵,有責任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在,我們要日夜兼程,趕往甘州城,擊退匈奴,解救百姓!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擊退匈奴,解救百姓!”士兵們齊聲吶喊,聲音震耳欲聾,充滿了斗志。

    趙家麟拔出腰間的佩劍,指向甘州城的方向︰“出發!”

    五千騎兵浩浩蕩蕩地朝著甘州城的方向前進。一路上,他們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只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就抵達了甘州城附近。遠遠望去,甘州城的城牆下,匈奴騎兵正在瘋狂地攻城,城牆上的守軍奮力抵抗,箭矢如雨般落下,戰斗十分激烈。

    趙家麟立刻下令︰“全軍听令,分成兩隊,從左右兩側夾擊匈奴騎兵!”

    五千騎兵分成兩隊,像兩把鋒利的尖刀,朝著匈奴騎兵的左右兩側沖去。匈奴騎兵沒想到會有援軍突然到來,頓時陣腳大亂。阿古拉看到援軍到來,心中一驚,連忙下令撤軍,集中兵力對付援軍。

    趙家麟騎著馬,手持佩劍,沖鋒在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士兵們也個個奮勇殺敵,毫不畏懼。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動地。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李將軍率領的三千騎兵成功襲擊了匈奴的糧草營地,正在朝著這邊趕來。阿古拉看到自己的糧草營地被襲擊,又面臨著趙家麟的夾擊,知道大勢已去,連忙下令︰“撤兵!快撤兵!”

    匈奴騎兵紛紛調轉馬頭,朝著草原的方向逃竄。趙家麟沒有下令追擊,因為他知道,匈奴騎兵機動性強,強行追擊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他下令︰“停止追擊,進城休整,救治傷員!”

    趙家麟率領騎兵進入甘州城。甘州知府連忙上前迎接,臉上滿是感激︰“多謝趙經略使及時支援!若不是大人,甘州城恐怕就保不住了!”

    趙家麟擺了擺手,說道︰“保護百姓是我的職責。現在最重要的是救治傷員,安撫百姓,修復城牆,防止匈奴再次來襲。”

    接下來的幾天,趙家麟留在甘州城,組織士兵和百姓救治傷員,安撫百姓情緒,修復受損的城牆。百姓們得知是趙家麟率領援軍擊退了匈奴,紛紛來到軍營門口,送來食物和水,向他表示感謝。

    趙家麟看著百姓們真誠的笑容,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已經得到了西北百姓的認可。但他也清楚,匈奴部落只是暫時撤退,他們肯定還會再次南下侵擾。要想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幾天後,趙家麟率領騎兵回到涼州城。李達和官員們早已在城門口等候。看到趙家麟回來,李達連忙上前︰“恭喜趙大人擊退匈奴,大勝而歸!”

    趙家麟笑著說︰“這次能擊退匈奴,多虧了各位將領和士兵們的奮勇殺敵,也多虧了李將軍成功襲擊了匈奴的糧草營地。不過,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匈奴肯定還會再來。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加強邊防建設,訓練兵馬,發展生產,為下一次與匈奴的戰斗做好準備。”

    李達點了點頭︰“大人說得對。下官已經按照大人的吩咐,組織百姓繼續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推廣耐旱農作物。相信用不了多久,西北的糧食產量還會再提高,百姓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趙家麟滿意地點了點頭︰“好!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把西北建設好,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讓西北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趙家麟繼續致力于西北的建設和邊防工作。他派人去草原上打探匈奴的動向,了解他們的情況;他組織士兵進行更加嚴格的訓練,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他還鼓勵百姓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促進西北的經濟發展。

    時間一天天過去,西北的情況越來越好。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百姓們的生活日益改善;邊防建設更加完善,軍隊的戰斗力也越來越強;手工業和商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涼州城等重鎮變得越來越繁華。

    這天,趙家麟正在書房中查看西北的軍政報表,突然听到外面傳來一陣喧嘩聲。他走出書房,只見一個士兵匆匆跑來,神色激動地說︰“大人!好消息!匈奴部落的首領阿古拉派使者來了,說願意與我們議和,不再南下侵擾!”

    趙家麟心中一動,連忙說道︰“快請使者進來!”

    很快,一個穿著匈奴服飾的使者被帶了進來。使者躬身行禮︰“參見趙經略使!我是匈奴首領阿古拉派來的使者,我家首領願意與大景議和,永結友好,不再南下侵擾。只要大景願意與我們進行貿易往來,提供糧食和布匹,我們願意每年向大景進貢馬匹和牛羊。”

    趙家麟看著使者,心中思索著。他知道,匈奴部落之所以願意議和,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與大景的多次戰斗中損失慘重,實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是因為西北的發展越來越好,他們已經很難從邊境掠奪到足夠的物資。與匈奴議和,不僅可以暫時消除西北的威脅,還可以通過貿易往來,促進西北的經濟發展。

    但趙家麟也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說道︰“議和是大事,我需要與官員們商議後再給你答復。你先下去休息,等待消息。”

    使者點了點頭,被士兵帶了下去。趙家麟立刻召集李達和官員們召開會議,商議與匈奴議和的事宜。會議上,官員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應該答應匈奴的議和請求,因為這樣可以暫時消除西北的威脅,讓百姓們過上安穩的生活;有人則擔心匈奴言而無信,議和只是他們的緩兵之計,等他們恢復實力後還會再次南下侵擾。

    趙家麟認真听取了官員們的意見,說道︰“各位大人的擔心都有道理。但目前來看,與匈奴議和利大于弊。我們可以答應他們的議和請求,但必須提出一些條件︰第一,匈奴必須保證不再南下侵擾大景邊境,若有違反,我們將立刻終止議和,派兵討伐;第二,貿易往來必須在指定的地點進行,由雙方共同監管,防止出現欺詐行為;第三,匈奴每年進貢的馬匹和牛羊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和質量,我們也會按照約定,向他們提供糧食和布匹。同時,我們也要繼續加強邊防建設,訓練兵馬,做好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的準備。”

    官員們听了趙家麟的話,紛紛表示贊同。李達起身說道︰“大人的考慮周全,既可以暫時消除西北的威脅,又可以防止匈奴言而無信,下官支持大人的決定!”

    其他官員也紛紛表示支持。會議結束後,趙家麟立刻召見匈奴使者,向他傳達了大景的議和條件。使者听了,沒有異議,表示會立刻回去向阿古拉匯報。

    幾天後,匈奴使者再次來到涼州城,帶來了阿古拉的答復——阿古拉同意大景提出的所有議和條件,並願意與大景簽訂議和條約。

    趙家麟心中大喜,立刻組織官員們與匈奴使者簽訂了議和條約。條約簽訂後,匈奴部落果然不再南下侵擾,西北邊境迎來了難得的和平。

    隨著邊境的和平,西北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涼州城等重鎮成為了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來自江南、中原等地的商人紛紛來到西北,帶來了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也帶走了西北的馬匹、牛羊、皮毛等特產。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帶動了西北經濟的繁榮,百姓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趙家麟並沒有因為邊境的和平而放松警惕,他依然堅持加強邊防建設,訓練兵馬,同時也繼續推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他知道,只有國家強大了,百姓富裕了,才能真正保障邊境的和平與穩定。

    這天,趙家麟正在涼州城的街道上巡查,看到街道上行人絡繹不絕,商鋪林立,一派繁榮景象,心中滿是欣慰。他想起了自己剛到西北時的情景,那時的涼州城荒涼破敗,百姓們生活困苦,而現在,涼州城已經變得繁華富裕,百姓們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就在這時,一個隨從匆匆跑來,遞給他一封書信︰“大人,京城來的書信,是周大儒寫給您的。”

    趙家麟接過書信,拆開一看,只見信中寫道︰“家麟吾徒,听聞你在西北政績卓著,擊退匈奴,平定邊境,百姓安居樂業,吾甚為欣慰。今朝廷有意調你回京城任職,擔任禮部侍郎,協助處理全國的禮儀和教育事務。西北之事,朝廷會另派官員接管。望你接到旨意後,盡快啟程回京。”

    趙家麟看著信中的內容,心中百感交集。他在西北奮斗了兩年多,早已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對這里的百姓和土地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離開西北,他心中充滿了不舍。但他也知道,回京城任職是朝廷對他的信任,也是新的挑戰和機遇。

    他抬起頭,望著涼州城繁華的街道,心中暗暗發誓︰無論自己身在何處,都會堅守初心,秉持儒家的仁愛之道,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做貢獻。他的儒道之路,還在繼續,而京城,將是他新的征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四合院︰一人縱橫》,方便以後閱讀四合院︰一人縱橫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四合院︰一人縱橫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並對四合院︰一人縱橫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