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雙手抱胸,嘴角勾著一抹譏諷的笑,慢悠悠走到趙家麟面前,目光像刀子似的在他身上掃來掃去︰“喲,這不是雲溪縣的‘大才子’嗎?沒想到你還真敢來青州府啊,就不怕再被人舉報抄襲?”
甦文皺起眉頭,剛想開口反駁,卻被趙家麟輕輕按住了手臂。趙家麟神色平靜地看著張昊,語氣冷淡︰“張公子,上次誣告之事,青州知府大人早已查明真相,你若還揪著不放,莫非是覺得知府大人斷案不公?”
這話戳中了張昊的痛處。上次他因為誣告趙家麟,被叔父狠狠斥責了一頓,還罰了三個月俸祿,在青州的讀書人圈子里丟盡了臉面。他本想在文會上找機會羞辱趙家麟,卻沒想到反被對方一句話噎得說不出話來。
張昊臉色漲得通紅,咬牙道︰“你少在這里逞口舌之快!文會比的是真才實學,不是耍嘴皮子!我倒要看看,你這個靠‘運氣’中舉的人,在文會上能有什麼出息!”
“是不是靠運氣,文會上見分曉便是。”趙家麟懶得再跟他糾纏,拉著甦文轉身就往書院里走,留下張昊在原地氣得直跺腳。
走進青州書院,只見院內古木參天,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中央的廣場上搭起了一座高大的木台,想必就是文會的主會場。廣場周圍已經聚集了不少讀書人,大家三三兩兩地討論著,氣氛十分熱烈。
兩人剛走到廣場邊緣,就听到有人喊甦文的名字︰“甦文!這里!”
循聲望去,只見幾個穿著樸素長衫的年輕人正朝著他們揮手。甦文笑著對趙家麟說︰“那是我在臨縣認識的幾位同窗,我們一起過去打個招呼吧。”
趙家麟點了點頭,跟著甦文走了過去。幾人互相介紹後,很快就熟絡起來。其中一個叫陳默的秀才笑著說︰“趙兄,久仰你的大名!听說你在雲溪縣不僅學問好,還經常給百姓講農桑律法,真是我輩讀書人的榜樣!”
“陳兄過獎了。”趙家麟謙虛道,“身為讀書人,本就該以天下為己任,能為百姓做些實事,是我的本分。”
幾人正聊著,廣場上突然響起一陣鐘聲,緊接著,一個穿著青色儒衫、須發皆白的老者走上了木台。老者身形挺拔,目光炯炯,正是青州書院的山長,也是此次文會的主考官——周大儒。
廣場上瞬間安靜下來,所有讀書人都朝著木台方向拱手行禮︰“見過周大儒!”
周大儒微微頷首,聲音洪亮地說︰“今日舉辦青州文會,旨在選拔賢才,交流學問。文會共分三場,第一場考經義解讀,第二場考策論寫作,第三場考即興賦詩。三場過後,綜合評定名次,前三名不僅能獲得書院的豐厚獎勵,還能得到我的親自指點!”
台下的讀書人頓時激動起來,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能得到大儒的親自指點,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機緣。
周大儒頓了頓,繼續說道︰“現在,第一場考試開始!請各位隨我前往書院的藏書樓,每人隨機抽取一部儒家典籍,解讀其中的一篇章節,一個時辰後交卷!”
說完,周大儒率先朝著藏書樓走去,眾讀書人緊隨其後。趙家麟和甦文也跟著人群往前走,甦文有些緊張地說︰“趙兄,我平時對《論語》《孟子》研究得多些,就怕抽到不熟悉的典籍。”
“別擔心,”趙家麟拍了拍他的肩膀,“無論抽到什麼典籍,只要緊扣其中的道理,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解讀,總能寫出好文章。”
很快,眾人來到了藏書樓。藏書樓共有三層,里面擺滿了密密麻麻的書架,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書香。周大儒的弟子們早已在一樓大廳擺好了桌椅,每個座位上都放著一個密封的木盒,里面裝著不同的典籍章節。
趙家麟和甦文找了個相鄰的座位坐下,打開面前的木盒。趙家麟抽到的是《禮記》中的《大學之道》章節,而甦文抽到的則是《孟子》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太好了,是我熟悉的章節!”甦文松了口氣,拿起筆開始構思。
趙家麟也定了定神,開始研讀《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他輕聲念著,腦海中瞬間浮現出無數關于“明德”“親民”“至善”的理解。在現代時,他就對《禮記》有過深入研究,穿越後又吸收了原主的記憶,對這些儒家典籍的理解更是遠超常人。
他沒有急于動筆,而是先在腦海中梳理思路︰《大學之道》的核心是“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想從“修身”與“治國”的關系入手,結合當下大景王朝的社會現狀,解讀“大學之道”對讀書人的指導意義。
思路理清後,趙家麟拿起筆,蘸了蘸墨,開始在宣紙上奮筆疾書。他的字跡工整有力,行文流暢,時而引經據典,時而結合現實,很快就寫滿了一張宣紙。
一個時辰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眾讀書人紛紛停筆,將自己的文章交給周大儒的弟子。趙家麟和甦文也交了卷,走出藏書樓,在書院的花園里等候結果。
“趙兄,你寫得怎麼樣?”甦文有些忐忑地問。
“還好,”趙家麟笑了笑,“我主要從‘修身治國’的角度寫的,希望能得到主考官的認可。你呢?”
“我結合當下的邊境局勢,解讀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行。”甦文有些不確定地說。
兩人正聊著,突然看到張昊帶著幾個隨從從旁邊走過。張昊看到他們,故意提高聲音說︰“有些人啊,就是自不量力,連《禮記》都沒讀懂,還敢妄談‘大學之道’,真是笑死人了!”
顯然,張昊也抽到了《禮記》的章節,而且听到了趙家麟和甦文的對話,故意過來挑釁。
趙家麟懶得跟他計較,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沒有說話。甦文卻忍不住了,反駁道︰“張公子,你怎麼知道趙兄沒讀懂《禮記》?說不定你的解讀還不如趙兄呢!”
“我不如他?”張昊冷笑一聲,“我從小就跟著叔父研讀儒家典籍,論對典籍的理解,青州府的舉子誰能比得過我?他趙家麟不過是個小縣出來的舉子,也配跟我比?”
就在這時,一個蒼老的聲音突然傳來︰“哦?是嗎?老夫倒想听听,你對《禮記》的解讀,比趙舉子強在哪里?”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周大儒正帶著幾個弟子走過來,臉色嚴肅地看著張昊。顯然,張昊剛才的話,全被周大儒听在了耳里。
張昊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連忙躬身行禮︰“周大儒,學生……學生只是隨口說說,沒有別的意思。”
“隨口說說?”周大儒皺起眉頭,“讀書人本應謙遜好學,你卻如此狂妄自大,輕視他人,這豈是讀書人該有的品行?今日若不說出個所以然來,你就不必參加接下來的考試了!”
張昊嚇得渾身發抖,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他剛才不過是想羞辱趙家麟,根本沒想過要跟人比拼對《禮記》的解讀,更何況對手還是周大儒看重的趙家麟。
趙家麟見狀,上前一步,對著周大儒躬身行禮︰“周大儒,張公子或許只是一時失言,還請您給他一個機會。文會的目的是交流學問,而非追究過錯,不如讓我們以文會友,共同探討《禮記》的精髓?”
周大儒看了趙家麟一眼,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點了點頭︰“好,就依你所言。既然你們都抽到了《禮記》的章節,那就各自說說對《大學之道》的理解吧。”
張昊松了口氣,連忙組織語言,開始背誦《大學之道》的原文,偶爾穿插幾句自己的理解,卻大多是些陳詞濫調,毫無新意。
周大儒听得眉頭緊鎖,搖了搖頭。
輪到趙家麟時,他沒有背誦原文,而是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認為,《大學之道》中的‘修身’是根本。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修養自身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家庭,進而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當下大景王朝雖國泰民安,但仍有部分地區百姓生活困苦,部分官員貪贓枉法。作為讀書人,我們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學問,更要修養品德,將來為官後,才能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真正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他的話條理清晰,觀點新穎,既緊扣典籍,又結合了現實,讓在場的讀書人都眼前一亮。
周大儒更是連連點頭,眼中滿是贊賞︰“好!說得好!‘修身為本’,你能有此見解,可見對《大學之道》有很深的理解。相比之下,張昊,你剛才的解讀,不過是皮毛而已!”
張昊的臉漲得通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周大儒看了看天色,說道︰“第一場考試的結果,明日會在書院門口張貼。今日暫且到這里,大家回去休息,準備明日的策論考試。”
眾人紛紛行禮告辭。趙家麟和甦文也離開了書院,回到了客棧。
回到客棧後,甦文興奮地說︰“趙兄,你今天說得太好了!連周大儒都對你贊不絕口,看來第一場考試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績!”
趙家麟笑了笑︰“還不一定,後面還有兩場考試,不能掉以輕心。明日的策論考試,題目很可能與當下的時事有關,我們得好好準備一下。”
接下來的時間,兩人一起研讀了最近的朝政新聞和社會動態,分析可能的策論題目,直到深夜才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兩人來到書院門口,只見公告欄前已經圍滿了人。趙家麟擠進去一看,只見第一場考試的名次已經張貼出來——他赫然排在第一名,甦文排在第十名,而張昊則排在最後一名,勉強通過了第一場考試。
“太好了!趙兄,你是第一名!”甦文激動地說。
趙家麟也松了口氣,心里多了幾分信心。
很快,第二場策論考試開始了。這次的考試地點在書院的講堂,題目由周大儒親自擬定,寫在一張巨大的宣紙上——“論如何解決邊境流民問題”。
邊境流民問題是大景王朝當下的一個難題。近年來,邊境地區頻繁遭受外族侵擾,不少百姓流離失所,涌入內地,給內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朝廷官員和讀書人關注的焦點。
拿到題目後,趙家麟沒有急于動筆,而是先在腦海中梳理思路。他認為,解決邊境流民問題,不能只靠簡單的救濟,而是要從根本上入手︰首先,要加強邊境的防御力量,抵御外族侵擾,讓百姓能重返家園;其次,要在內地設立流民安置點,為流民提供住所和土地,讓他們能安居樂業;最後,要開設學堂,教授流民子女讀書識字,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為國家培養人才。
思路理清後,趙家麟開始奮筆疾書。他的策論結構清晰,論據充分,不僅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還引用了歷史上的類似案例,論證自己觀點的可行性。
甦文也在認真地寫著策論,他提出了“以工代賑”的思路,建議朝廷組織流民修建水利工程和道路,既能解決流民的就業問題,又能改善民生,也得到了不少讀書人的認可。
張昊則皺著眉頭,苦思冥想了半天,才勉強寫出一篇策論。他的策論大多是空泛的口號,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甚至還提出了“將流民驅逐回邊境”的荒唐建議,讓周圍的讀書人都皺起了眉頭。
一個時辰後,策論考試結束。眾人交了卷,再次在花園里等候結果。
這次,周大儒沒有讓大家等太久,當天下午就公布了名次。趙家麟再次獲得第一名,甦文排在第八名,而張昊則因為策論觀點荒唐,被直接淘汰出局。
得知結果後,張昊氣得臉色鐵青,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離開了書院。
接下來的幾天,趙家麟和甦文一直在為第三場即興賦詩考試做準備。他們一起研讀唐詩宋詞,學習詩詞的格律和技巧,偶爾還會互相出題,練習即興創作。
很快,第三場考試如期而至。這次的考試地點在書院的湖心亭,周大儒親自出題,題目是“詠梅”。
眾人圍繞著湖心亭坐下,每人面前放著一張宣紙和一支毛筆。周大儒一聲令下,眾人紛紛開始構思。
趙家麟看著亭外盛開的梅花,只見梅花在寒風中傲然挺立,花瓣潔白如雪,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紅暈。他心中一動,很快就有了靈感。
他拿起筆,蘸了蘸墨,在宣紙上寫道︰
“寒風礪骨志彌堅,
雪壓枝頭色更妍。
不與百花爭艷麗,
獨留清氣滿人間。”
這首詩既描繪了梅花的形態和品格,又借梅花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守本心的志向,得到了周大儒的高度評價。
甦文也寫了一首不錯的詩,描繪了梅花在雪中綻放的美景,表達了對梅花堅韌品格的贊美,排在了第五名。
三場考試結束後,最終的名次也公布了——趙家麟憑借三場考試均獲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此次青州文會的第一名,甦文排在第六名。
頒獎典禮當天,青州知府親自來到書院,為趙家麟頒發了獎勵——一百兩銀子、一套珍貴的儒家典籍,還有一封舉薦信,推薦他直接參加明年的會試。
周大儒也當著所有人的面,對趙家麟說︰“趙舉子,你的學問和品行都非常出色,若你願意,老夫願收你為弟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這無疑是天大的機緣!在場的讀書人都羨慕地看著趙家麟,期待著他的回答。
趙家麟心中激動不已,連忙躬身行禮︰“學生願意!多謝老師收留!”
周大儒滿意地點了點頭,笑著說︰“好!從今日起,你就是老夫的弟子了。日後若有不懂的地方,隨時可以來書院找老夫請教。”
甦文也為趙家麟感到高興,他走上前,拍了拍趙家麟的肩膀︰“趙兄,恭喜你!你真是太厲害了!”
趙家麟笑著說︰“甦兄,你也很優秀!日後我們還要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文會結束後,趙家麟沒有立刻回雲溪縣,而是留在了青州書院,跟著周大儒學習。周大儒學識淵博,對儒家典籍的理解極為深刻,在他的指導下,趙家麟的學問進步得很快,文氣也越來越渾厚,距離凝聚“文膽”越來越近。
期間,他還經常去流民安置點,為流民講解農桑知識和律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他的善舉得到了流民的一致好評,也引動了更多的天地才氣,讓他的文氣更加精純。
這天,趙家麟正在書院的藏書樓里研讀典籍,突然感覺到腦海中一陣劇烈的震動,丹田處的文氣開始瘋狂涌動,仿佛要沖破某種束縛。他心中一動,知道這是凝聚“文膽”的關鍵時刻。
他立刻盤膝坐下,閉上眼楮,集中精神引導文氣。文氣在他的經脈中快速流轉,越來越快,越來越渾厚,最終在他的丹田處凝聚成一個金色的光點。
光點越來越亮,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金色膽形物體——這就是“文膽”!
凝聚出文膽的瞬間,趙家麟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傳遍全身,他的感知變得更加敏銳,對儒家典籍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他知道,自己已經正式踏入了“進士”的門檻,距離成為大儒又近了一步。
周大儒也感受到了趙家麟的變化,他走進藏書樓,看著趙家麟,眼中滿是欣慰︰“好!好!你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凝聚出文膽,真是前途不可限量!看來,老夫沒有收錯弟子。”
趙家麟站起身,對著周大儒躬身行禮︰“多謝老師的指導,若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也不可能這麼快凝聚出文膽。”
周大儒笑著說︰“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不過,凝聚文膽只是一個開始,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明年的會試,將會是你面臨的更大挑戰,你一定要好好準備。”
趙家麟點了點頭,眼神堅定地說︰“老師放心,學生一定會努力準備,爭取在會試中取得好成績,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接下來的日子,趙家麟更加勤奮地學習,不僅研讀儒家典籍,還開始學習兵法、律法、農學等知識,為明年的會試做準備。他知道,會試比文會更加嚴格,考察的內容也更加全面,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眾多才子中脫穎而出。
甦文也留在了青州府,一邊學習,一邊準備明年的鄉試。兩人經常一起探討學問,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年底。趙家麟告別了周大儒和甦文,準備回雲溪縣過年,順便把自己在文會上的成績和凝聚文膽的好消息告訴父母。
踏上回雲溪縣的路,趙家麟的心情格外輕松。他看著路邊的風景,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明年的會試將會是他儒道之路上的又一道重要關卡,但他有信心,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所學,一定能順利通過。
快到雲溪縣時,遠遠就能看到城門口聚集著不少人,走近了才發現,趙文軒和柳氏正帶著家里的僕從和他的學生們,在城門口等候。看到趙家麟騎馬而來,柳氏立刻快步上前,眼眶泛紅地握住他的手︰“家麟,你可算回來了!這幾個月,娘天天都在想你。”
趙文軒也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雖然沒說話,但眼中的欣慰和驕傲卻藏不住。學生們更是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問︰“先生,青州文會怎麼樣?您有沒有取得好成績?”
趙家麟笑著點頭,從懷里拿出周大儒寫的舉薦信,遞給趙文軒︰“爹,娘,我在青州文會上得了第一名,還被周大儒收為弟子,他還為我寫了舉薦信,明年我可以直接參加會試。”
“什麼?”趙文軒接過舉薦信,激動得手都在發抖,“你……你被周大儒收為弟子了?還能直接參加會試?”
柳氏也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是不停地抹眼淚。周圍的百姓和學生們听到消息,也紛紛圍上來道賀,一時間,城門口熱鬧非凡。
回到家後,柳氏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子趙家麟愛吃的菜。飯桌上,趙家麟把在青州文會的經歷,以及跟著周大儒學習的情況,一一講給父母听。趙文軒听得連連點頭,不斷感慨︰“好,好,真是太好了!我們趙家,終于出了一個有出息的人!”
接下來的日子,趙家麟一邊陪伴父母,一邊繼續研讀典籍,偶爾還會去縣學給學生們講課。得知他被周大儒收為弟子,還能直接參加會試後,雲溪縣的讀書人更是對他敬佩不已,不少人都慕名前來拜師求學,趙家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這天,趙家麟正在院子里給學生們講解《中庸》,突然看到青禾匆匆跑進來,神色慌張地說︰“公子,不好了!縣衙派人來了,說有緊急公務找您!”
趙家麟皺了皺眉,心里有些疑惑。他剛回雲溪縣沒幾天,縣衙會有什麼緊急公務找他?他讓學生們先自行學習,自己則跟著青禾來到前廳。
前廳里,一個穿著衙役服飾的中年男人正焦急地等候著,看到趙家麟進來,立刻站起身︰“趙先生,您可算回來了!周大人讓我來請您,說是雲溪縣西邊的村子爆發了瘟疫,情況十分危急,想請您去幫忙!”
“瘟疫?”趙家麟心里一驚。瘟疫在古代可是大事,一旦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他立刻說︰“好,我這就跟你去縣衙!”
來到縣衙,周大人正焦急地在大堂里踱步,看到趙家麟進來,立刻迎了上去︰“趙先生,你可算來了!雲溪縣西邊的李家村,三天前開始出現瘟疫癥狀,已經有十幾個人病倒了,還有兩個人不幸去世了。我已經派人去青州府求援了,但援軍還需要幾天才能到,現在只能靠我們自己先控制住疫情。”
趙家麟點了點頭,神色嚴肅地說︰“周大人,您放心,我一定會盡力幫忙。不過,控制瘟疫需要做好隔離、消毒和治療三個方面,我們得立刻制定方案。”
接下來的時間,趙家麟和周大人一起,召集了雲溪縣的醫官和鄉紳,制定了詳細的防疫方案︰首先,將李家村封鎖起來,禁止村民進出,防止瘟疫擴散;其次,組織人手對李家村進行全面消毒,焚燒死者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最後,由醫官負責治療病人,趙家麟則負責安撫村民的情緒,給他們講解防疫知識。
方案制定好後,趙家麟立刻帶著人手,前往李家村。來到李家村外,遠遠就能看到村子被封鎖起來,村口站著幾個衙役,神色緊張地守著。走進村子,只見村子里一片死寂,偶爾能听到村民的咳嗽聲和哭聲,氣氛十分壓抑。
趙家麟沒有猶豫,立刻組織人手開始工作。他親自帶著人,挨家挨戶地給村民講解防疫知識,告訴他們要勤洗手、勤通風,不要接觸病人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同時,他還安撫村民的情緒,告訴他們朝廷已經派援軍過來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戰勝瘟疫。
醫官們則忙著給病人治療,雖然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但他們還是盡最大努力,用草藥緩解病人的癥狀。趙家麟也利用自己在現代學到的知識,建議醫官們用艾草和蒼術焚燒消毒,效果果然比之前好了很多。
在趙家麟和眾人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幾天後,青州府的援軍終于到了,帶來了大量的藥材和防疫物資。在援軍的幫助下,李家村的瘟疫很快就被徹底撲滅了。
瘟疫過後,李家村的村民們對趙家麟感激不已,紛紛來到趙家道謝,還送來了不少土特產。周大人也對趙家麟贊不絕口,親自上書青州府,為他請功。
趙家麟卻沒有居功自傲,他知道,這次能戰勝瘟疫,是大家齊心協力的結果。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第二年春天。趙家麟告別了父母和學生們,再次踏上了前往青州府的路。這次,他要從青州府出發,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周大儒早已在青州府等候,看到趙家麟來,笑著說︰“家麟,準備好了嗎?京城人才濟濟,會試可比文會難多了,你一定要好好發揮。”
“老師放心,學生已經準備好了。”趙家麟躬身行禮,語氣堅定地說。
周大儒點了點頭,從懷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書,遞給趙家麟︰“這是老夫多年來對儒家典籍的研究心得,你帶著它,路上可以好好看看,或許對你會有幫助。”
趙家麟接過書,心里滿是感激︰“多謝老師!學生一定好好研讀。”
幾天後,趙家麟和其他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舉子一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前往京城的路很遠,需要走一個多月。路上,趙家麟一邊研讀周大儒給的書,一邊和其他舉子交流學問,收獲頗豐。
這天,他們來到一個叫“清風鎮”的小鎮,準備在這里休息一晚。剛走進客棧,就听到大堂里傳來一陣爭吵聲。趙家麟好奇地走過去一看,只見一個穿著長衫的書生正和客棧老板爭吵,周圍圍了不少人。
“老板,你怎麼能這麼不講道理?我明明提前訂好了房間,你怎麼能把房間賣給別人?”書生氣憤地說。
客棧老板卻一臉不耐煩︰“誰讓你來得這麼晚?人家願意出雙倍的價錢,我當然要賣給人家!你要是想住,就等明天吧,今天已經沒有房間了。”
書生急得滿頭大汗︰“我明天還要趕路去京城參加會試,要是今天住不了店,耽誤了行程怎麼辦?”
趙家麟看著書生焦急的樣子,想起了自己當初去青州府參加文會時的情景。他走上前,對著客棧老板說︰“老板,這位兄台是要去京城參加會試的舉子,耽誤了行程可就麻煩了。我那里訂了一個雙人間,不如讓這位兄台跟我一起住吧。”
客棧老板愣了一下,隨即點了點頭︰“既然趙公子開口了,那好吧。”
書生感激地看著趙家麟,連忙道謝︰“多謝兄台幫忙!在下是江南甦州府的舉子沈文,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在下雲溪縣趙家麟。”趙家麟笑著說。
“原來是趙兄!”沈文眼前一亮,“我听說過你的名字!你在青州文會上得了第一名,還被周大儒收為弟子,真是太厲害了!”
趙家麟謙虛地笑了笑︰“沈兄過獎了,只是運氣好而已。”
兩人一起回到房間,聊得十分投機。沈文告訴趙家麟,他來自江南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這次去京城參加會試,是希望能考中進士,為朝廷效力。
趙家麟也跟沈文聊起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對儒家典籍的理解。兩人越聊越投緣,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第二天一早,兩人一起出發,繼續前往京城。路上,他們互相學習,互相鼓勵,關系越來越親密。
一個多月後,他們終于抵達了京城。京城比青州府更加繁華,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不絕,高大的城牆巍峨壯觀,彰顯著大景王朝的威嚴。
趙家麟和沈文先去了禮部報到,領取了會試的準考證,然後找了一家客棧住了下來,開始為會試做最後的準備。
會試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會試分為三場,每場考三天,分別考經義、策論和詩賦。考試的地點在京城的貢院,貢院里有很多小隔間,每個舉子一個隔間,在里面考試、吃飯、睡覺,直到三場考試全部結束。
第一場考經義,題目是“論語•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趙家麟看到題目,心中一動,立刻開始構思。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對儒家典籍的理解,從“立志”“修身”“治國”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寫得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第二場考策論,題目是“論如何加強海防,抵御倭寇侵擾”。倭寇侵擾是大景王朝當下的一個嚴重問題,經常騷擾沿海地區,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災難。趙家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海防問題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建立水師、加固海防、團結沿海百姓”三個具體的解決方案,論據充分,條理清晰。
第三場考詩賦,題目是“京城懷古”。趙家麟站在貢院的窗前,看著遠處的皇宮,心中感慨萬千。他揮筆寫下一首七言律詩,描繪了京城的繁華和歷史的滄桑,表達了自己為國家效力的決心。
三場考試結束後,趙家麟走出貢院,感覺渾身輕松。沈文也正好走出來,看到趙家麟,笑著說︰“趙兄,感覺怎麼樣?我覺得這次考得還不錯。”
“我也覺得還行。”趙家麟笑著說,“接下來,就等著放榜了。”
放榜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這天,趙家麟和沈文一起來到禮部門口,只見公告欄前已經圍滿了人,大家都緊張地尋找著自己的名字。
趙家麟擠進去,目光快速地在榜單上掃過。很快,他就在榜單的前幾名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考中了會試第十五名,成為了一名貢士!
沈文也在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考中了第三十二名,也順利成為了貢士。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慶祝彼此的成功。
接下來,就是殿試了。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的太和殿舉行,主要考察貢士們的應變能力和對國家大事的見解。
殿試當天,趙家麟和其他貢士一起,穿著整齊的服飾,來到太和殿。太和殿巍峨壯觀,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神色威嚴。殿內兩旁,站著文武百官,氣氛十分莊重。
皇帝親自出題,題目是“論如何實現天下大同”。這個題目很大,需要結合儒家典籍和當下的社會現狀,提出自己的見解。
趙家麟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從容地走上前,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實現天下大同,首先要重視教育,讓百姓都能讀書識字,明白道理;其次要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最後要任人唯賢,選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擔任官員,為百姓服務。
他的回答條理清晰,觀點新穎,既符合儒家的思想,又結合了當下的社會現狀,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認可。
殿試結束後,皇帝很快就公布了名次。趙家麟考中了二甲第七名,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官職;沈文考中了二甲第二十一名,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職。
得知結果後,趙家麟激動不已。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一名朝廷官員,有機會為國家效力,為百姓做事。
幾天後,趙家麟穿著嶄新的官服,來到翰林院報到。翰林院是朝廷儲備人才的地方,在這里任職的官員,大多是才華橫溢的讀書人,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朝廷的重臣。
在翰林院任職期間,趙家麟工作十分勤奮,不僅認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還利用空閑時間,研讀更多的儒家典籍和治國方略。他的才華和努力,得到了翰林院掌院學士的賞識,也贏得了同事們的尊重。
這天,趙家麟正在翰林院整理典籍,突然接到皇帝的聖旨,讓他即刻前往御書房見駕。他心里有些疑惑,不知道皇帝找他有什麼事,但還是立刻整理好衣著,前往御書房。
來到御書房,皇帝正坐在書桌前,看著一份奏折。看到趙家麟進來,皇帝放下奏折,笑著說︰“趙家麟,朕找你來,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給你去辦。”
趙家麟躬身行禮︰“臣遵旨,請陛下吩咐。”
皇帝點了點頭,語氣嚴肅地說︰“最近,江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水災,百姓流離失所,災情十分危急。朕想派你去江南,負責賑災事宜。你可有信心完成這個任務?”
趙家麟心中一凜,賑災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艱巨的任務,關系到無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但他沒有猶豫,立刻說道︰“臣有信心!請陛下放心,臣一定竭盡全力,做好賑災工作,幫助江南百姓渡過難關。”
皇帝滿意地點了點頭︰“好!朕相信你的能力。你明天就可以出發,朕已經讓戶部給你準備了賑災物資和銀兩,你可以隨時調用。”
“謝陛下!”趙家麟躬身行禮,心中充滿了使命感。他知道,這次去江南賑災,是對他的一次重要考驗,他必須全力以赴,不能辜負皇帝的信任,更不能辜負江南百姓的期望。
第二天一早,趙家麟告別了翰林院的同事們,帶著賑災物資和銀兩,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他坐在馬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圓滿完成這次賑災任務,幫助江南百姓重建家園,讓他們能早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馬車一路向南,很快就離開了京城。趙家麟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挑戰也很多,但他有信心,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所學,一定能克服困難,完成皇帝交給自己的任務。他的儒道之路,還在繼續,而這次江南賑災,將會是他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