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創業實錄

第二百五十八章 東、歐班列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惡的呃呃呃 本章︰第二百五十八章 東、歐班列

    為了深入調查這個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情報,第二天,魯比羅拉就再次走上了納蒂廷古的街頭。

    昨天魯比羅拉對納蒂廷古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可是他們是趕在天徹底黑下來以前,匆忙進城的,所以會忽略很多細節。

    可是,現在大白天在街上閑逛,魯比羅拉就發現他有些顯眼了,納蒂廷古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三千,除了原本的居民以外,還有哈布斯堡家族和附屬人員,以及一些東非的技術人員進入了這里。

    但是,整體上來說,納蒂廷古依舊以黃皮膚佔大多數,其次是混血人種,而純白人種是相當罕見的,更別說魯比羅拉這個純粹的法國人了。

    同時,魯比羅拉還發現了一點,那就是街道上的人們,交流時用的德語十分生澀,夾雜著一些稀奇古怪的口音和詞匯,一些人的德語還不如魯比羅拉這個法國人。

    就這樣,魯比羅拉晃晃悠悠的來到了納蒂廷古的一家小酒館里,這里是薩庫瑪和他推薦的地方,也最容易打探到各種消息。

    老板看到一張陌生的臉,很熟絡的問道︰“先生,你也是最近剛來納蒂廷古的吧!是本土來的,還是哈布斯堡人?”

    听到老板的問題,魯比羅拉有些尷尬,不過他也沒有隱瞞,說道︰“我不是東非人,也不是哈布斯堡皇室的人,而是一名歐洲的游客,到多哥蘭等西非地方隨處走走,最近才跟著一支商隊到這里。”

    也不怪酒館老板這麼問,畢竟納蒂廷古很少有外國白人到這里,這是一個極小的概率,就比如達荷美,上沃爾特,尼日爾三個地方的法國白人,加起來才幾千人,還要看管那麼多地盤和人口,真正能有功夫跑到多哥蘭境內的屈指可數。

    更別說大部分到多哥蘭的白人,會選擇去多哥蘭南部的那些“大城市”,而納蒂廷古此前只是多哥蘭落後的一個偏遠小鎮罷了!

    加上最近到納蒂廷古的白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本土或者哈布斯堡皇室成員和他們雇佣的一些白人工作者,所以酒館老板才會產生誤判。

    這讓酒館老板有些被動,趕忙說︰“真是不好意思,納蒂廷古最近變化挺大,加上我們這里此前很少能看到純正的歐洲游客,所以才會產生誤會。”

    魯比羅拉擺擺手說道︰“不用抱歉,這都是小事,不過老板,剛才你說這里是多哥蘭,可是我听說現在已經變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國是怎麼回事?”

    對于他的疑惑,酒館老板不太在意的說︰“只是習慣這麼稱呼罷了,畢竟這里以前確實是多哥蘭的領土,也就是三個月前,才變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國。”

    “我們這些老居民,還很難適應這種變化,所以一時間沒有改口,對了,客人你是來喝酒的吧,要不要嘗嘗我們店的高粱酒?我想你是歐洲人,肯定沒有喝過這種高粱酒。”

    魯比羅拉確實沒有喝過高粱酒,在法國他更喜歡白葡萄酒,不過,為了打探情報,他還是打算嘗嘗鮮。

    老板很快給他送上了一瓶高粱酒,這種高粱酒是納蒂廷古的特產,更準確說是用當地的高粱釀造的,至于包裝的玻璃瓶,則是從本土進口的,納蒂廷古畢竟是一個落後地區,沒有全套的加工設備。

    “這種高粱酒,是我們納蒂廷古的特色,很多西非的商隊,對這種烈度酒很喜歡,不知道都不符合你的口味。”酒館老板一邊給他盛滿一邊說道,“听說本土的人就不太流行高粱酒,我們多哥蘭在這一點上和本土還是有些差異的。”

    納蒂廷古和整個多哥蘭,流行高粱酒主要是兩方面原因導致的,一個是習慣,一個是當地的氣候。

    西非當地非常適合高粱這種喜溫,耐旱,耐貧瘠作物的種植,前世西非的高粱酒就有一定的市場,當然,西非的高粱主要用來釀造一種當地傳統的啤酒。

    而多哥蘭的移民,大多數來自遠東,他們更喜歡用高粱做的白酒。

    作為東非的殖民地,多哥蘭同樣流行啤酒,不過啤酒主要依賴從本土進口。

    魯比羅拉一邊听著他的講解,一邊端起杯子,對著杯壁嗅了嗅,然後小小的抿了一口,“嘶,有些辣!”。

    酒館老板笑呵呵的說︰“確實是這樣,不過喝多了,就會習慣和喜歡上這種味道,很多西非商隊的黑人,他們就喜歡上了這種口味。”

    魯比羅拉已經給這種酒水打上了低端的標簽,心里有些嫌棄,這主要是他暫時喝不慣這種口味,而且納蒂廷古高粱酒的殖民地標簽有些重。

    收斂好內心的情緒,魯比羅拉才張口問道︰“老板,你們這個所謂的哈布斯堡君主國,是東非政府統治,還是哈布斯堡皇室的封地?”

    魯比羅拉暫時不太相信,東非可以慷慨的把自家殖民地,送給哈布斯堡皇室。

    酒館老板說道︰“據我所知的話,應該是完全變成了哈布斯堡君主國吧!而且我們納蒂廷古還是這個新國家的首都。”

    “以前,這里確實屬于萊茵帝國多哥蘭領地政府管理,不過,現在原本的納蒂廷古政府都有很多人撤走了,政府里多了許多新的面孔,而且職位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動,就比如鎮長變成了一個新面孔的市長,來管理納蒂廷古。”

    “不過,要我說就是瞎折騰,我們納蒂廷古就是一個稍微有點規模小鎮罷了,突然變成一國之都……”

    酒館老板很難理解,但是魯比羅拉卻不奇怪,畢竟曾經歐洲就有很多小國,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很多國家估計還沒有現在的哈布斯堡君主國大。

    魯比羅拉說道︰“那你們對這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放心麼?”

    酒館老板回復著說︰“在一開始還是有些擔心的,畢竟我們在東非底下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生活,至于現在新的統治者,目前看來還是很不錯的,而且給納蒂廷古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就比如現在納蒂廷古要擴張,人口也增加了不少,最近一直有新移民進入,我們這里的生意都好了一些。”

    “還有街區的建設,也有很大動作,除了建設更多的住房以外,听說還要新修道路和水電,建設新的學校,醫院等等。”

    “不過,這些舉措想要完全落實,在我私人看來,並不容易,因為納蒂廷古的人太少了,就像建設新的學校,生源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原本我們鎮上只有一所規模不大的小學,而且要負責整個地區的教育,現在除了擴大小學,還要建設一座中學,能不能招滿人,就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這些變化不管能不能最終落地,還有待觀察,如果真的實現,對于我們這些本地人肯定是好事,以前我們這里的優秀人才,在小學畢業後,如果想繼續進步,就必須前往南部的中學繼續就讀,但是那里太遠了,只能寄宿,很不方便……”

    隨著酒館老板的敘說,魯比羅拉終于確定了,這個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各種情況,它就是一個東非扶持出來的附庸國,至少目前是這樣。

    魯比羅拉在納蒂廷古待了兩天後,就帶著幾個薩庫瑪留下的保鏢,開始了返程,至于薩庫瑪本人則要繼續北上做生意。

    在1936年年初,法國也終于搞清楚了東非在多哥蘭的動作,他們不僅知曉了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存在,同時北方的上沃爾特殖民地也將新奧地利王國的情況向本土做了匯報。

    這兩個新的西非國家,都是由流亡東非的哈布斯堡皇室資助和建設起來的,兩國的面積加起來差不多一萬平方公里,絕對算不上小,畢竟法國本土也才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說,積攢五十多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新奧地利王國的集合體,那就是一個法國的大小。

    所以,這兩個國家的出現,還是受到了法國政府的重視,法國政府命令達荷美和上沃爾特的法國殖民地政府加強對兩國的監視力度。

    同時也開始謀劃,如何將法國在西非的三塊殖民地,也就是達荷美,上沃爾特還有尼日爾整合起來。

    從而加強法國在這一區域的統治力量和行政資源,以應對包括東非,南德意志王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新奧地利王國這些東非勢力對當地的威脅。

    不過,法國政府雖然對兩個新成立的哈布斯堡國家心生警惕,能做的也不多。

    因為現在法國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面對日益嚴峻的歐洲局勢,尤其是重新走上擴軍武裝道路的德國,在本土受到嚴重外部危機威脅的時候,很難同時兼顧殖民地的安全。

    而且1936年,還有一件大事吸引了法國人的注意力,那就是法國腹背的西班牙,局勢越發動蕩,甚至可能發生內戰。

    而西班牙的局勢變化,法國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以防止西班牙完全倒向德國,對法國進行背刺。

    ……

    達爾富爾。

    尼亞拉市是達爾富爾的行政和經濟中心,也是東非達爾富爾殖民地政府所在地,當初東非選擇達爾富爾殖民地首府的時候,主要競爭的城市有兩座,分別是尼亞拉市和法希爾市。

    而尼亞拉以交通,還有水資源優勢最終獲勝。

    交通上,尼亞拉本來就是達爾富爾最重要的商業中心,連接埃及甦丹地區,南德意志王國和東非之間的貿易,並且能夠輻射達爾富爾主要人口分布區域。

    法希爾比尼亞拉更靠近達爾富爾的中心位置,但是達爾富爾北部幾乎都是沙漠,人口集中在南部和西部。

    至于水源上,尼亞拉的降水量雖然也比較匱乏,但是至少可以達到四百毫米以上,是法希爾的兩到三倍,並且通過東非建設的堤壩,在其南部形成了一個足以供應城市發展的水庫。

    因此,從現代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尼亞拉更適合作為達爾富爾的經濟中心發展,同時也便于東非對達爾富爾地區的掌控。

    可惜,達爾富爾地區因為過于貧窮的原因,它在東非的殖民地中,甚至都不太受重視。

    不過現在達爾富爾有了翻身的機會,那就是北非鐵路正式全線貫通,達爾富爾成為了東非對環地中海貿易中的關鍵一環。

    在尼亞拉市一邊,第一列從班加西港開往東非本土的貨物列車,也可以稱為東歐班列,正停靠在尼亞拉火車站補充飲用水和檢修,而這也吸引來了大量尼亞拉市民的圍觀。

    “太好了,這列火車就是我們尼亞拉經濟騰飛的標志,以後尼亞拉將不再是帝國無視的偏遠地方,而是帝國和歐洲,北非貿易的關鍵節點!”

    “北非鐵路的開通,對于尼亞拉市和達爾富爾的意義十分重大,沒有這條鐵路,達爾富爾始終都是帝國最無足輕重的領地,而有了這條鐵路,就可以大大提升我們的地位,還能為達爾富爾的經濟發展插上翅膀。”

    所有達爾富爾人對這條鐵路的開通都充滿了期待,因為達爾富爾的機會實在太稀缺了。

    長期以來,如果說東非周邊最貧窮和落後的國家或者地區,那達爾富爾絕對高居榜首,且地位無法撼動。

    就算埃及和阿比西尼亞,兩國雖然也屬于低收入水平的落後國家,但是他們的人口和經濟體量大啊!

    並且達爾富爾的氣候也是東非周邊最惡劣的,埃及和南德意志東部,也有大量的沙漠,但是埃及有尼羅河這個穩定的水源地,南德意志東部有沙里河和乍得湖流域,只有達爾富爾連一條可常年有水的河流都沒有。

    所以,對于達爾富爾居民來說,水資源的匱乏,天然限制了當地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所以達爾富爾想要破局,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打破達爾富爾作為一個內陸地區,交通上的桎梏。

    過去的達爾富爾,雖然也是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匯之地,並且古代商業比較不錯,但是交通基本靠牲畜和人力,規模也很難提升,說難听點,達爾富爾完全就是一個幾乎沒有多少人來的犄角旮旯。

    而現在,北非鐵路開通後,達爾富爾的處境就完全變化了,在鐵路方面,北非鐵路是東非和環地中海貿易的大動脈,只要能夠一直維持,就能給達爾富爾帶來收益。

    同時,隨著南德意志的發展,現在達爾富爾在東西方貿易上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沙里河和乍得湖流域有百萬人口的市場,而埃及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經濟體量更不用多說,都是千萬人口的大市場,理論上他們和南德意志王國的貿易,通過達爾富爾是最方便快捷的。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非洲創業實錄》,方便以後閱讀非洲創業實錄第二百五十八章 東、歐班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非洲創業實錄第二百五十八章 東、歐班列並對非洲創業實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