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不抬頭︰“按舊規。”
林奉道一愣︰“可東市先例……”
朱標終于開口,淡淡一句︰“此非東市,此為你林奉道之案。”
“既為你案,自依你策。若你無定策,不必來問我。”
林奉道面色一變,躬身應下,卻心下惴惴。
待他退出後,顧清萍緩步入內︰“您是在立規?”
朱標將手中冊子合上︰“不是立規,是立膽。”
“我若事事斷之,他們便事事問之;我若退一步,他們便需前進一步。”
“外策堂已散,是我讓他們散的,我便該逼他們——不問我,而問自己。”
顧清萍凝視他片刻,忽而輕聲一嘆︰“您這法子,是在逼人長出骨頭。”
朱標轉過頭,看她一眼,神情未變︰“若無骨,豈能撐國?”
然而,朝中遠未平靜。
禮部尚書張衡之在翰林院私議中直言︰“太子性多疑,好立異格,不通舊情。”
是日夜中,朱標獨坐于建德堂中,未設燈燭,堂內唯月光一線映于卷案之上。
顧清萍端來一盞姜茶,他卻未伸手。
“我若不能讓他們認我,不是憑聲望,而是憑章法。”
“張衡之有其舊門生三十余人散于六部八司,我若不破此枝節,何以見我心?”
顧清萍沉聲道︰“那您要動他?”
朱標搖頭︰“不。我要讓他動我。”
數日後,朱標下令︰設“案後評議制”。
凡東宮處理之案,結後三日,六司之中自推三人評其成效,以示自律互監。
首案即南市誤冊之案。
而推舉評議者之一,正是張衡之門下陳庭禮。
案評次日,陳庭禮于評文中言︰“太子不預調審,責在官吏,雖非失政,然亦失于慎。”並于末注︰“若設主審官則免此偏。”
此言一出,朝中震動。
此人雖未名詆太子,卻已實陳太子失察之處。
眾人屏息,只等朱標回文。
建德堂內,顧清萍望著那道呈上之評,低聲問︰“您如何回?”
朱標提筆,只書三字︰“言之是。”
隨即另紙手書一道︰“即日起設東宮‘輔案使’,不專責批,唯列疑議,遇有政案未決,得署‘存問’,交吏部錄入案尾。”
“首任輔案使︰陳庭禮。”
顧清萍一愣,復而輕聲笑道︰“您果然……敢于用人。”
朱標收筆,道︰“若我連一封議我之書都不能接,我怎配听天下人言?”
“陳庭禮能斥我一次,便能斥我十次。”
“我就要他斥我——斥得有理,斥得有法,斥得我都不得不改。”
三日後,御書房。
朱元璋批閱《輔案錄》初冊,眼神沉靜。
程守義低聲問︰“陛下……太子此舉,不懼反噬?”
朱元璋笑了笑,搖頭︰“不怕。”
“朱標這孩子,如今已懂得用人,不問忠否,只看能否。”
“他知我棄寵納諫,也懂,得人心非靠仁慈,而靠服氣。”
“這一步——走得有膽,也有度。”
“他終于,真坐穩那把交椅了。”
王府書房。
朱瀚望著案上的輔案錄末頁,輕聲道︰
“東宮,如今已不需我設局了。”
“朱標已會自設風口,自撐風骨。”
“我只需站在風後,等他真能頂得住——風起時的那聲‘孤’字。”
黃祁低聲道︰“可這天下風還未起。”
朱瀚收起書卷,抬眼望天,笑了︰
“不急。”
初夏漸臨,京中暑氣尚未浮起,宮中已是燭影搖紅。
建德堂內,朱標獨坐一隅。
卻有一處極淡的朱批,字意含胡,幾不可察︰“數目有疑,當問所在。”
這五字,出自吏部外曹徐謹之手,本屬隨批,但被左司陳庭禮于“輔案錄”中擢出。
卷上朱標加批︰“錄之,延問。”
三日後,“輔案堂”首開質疑席。
朱標不設主座,不設堂審,僅遣吏部、戶部、東宮三方人等八人入席,共議此“疑數”是否為故失。
那頁數字是南直隸元月折收銀兩數目中,有一地數額平空多出三百兩。
未久,蔣希遠入場,其人面色沉靜,躬身一禮︰“殿下,此誤不由屬下,乃南郊郡錄簿冊錯傳,實為‘統賬未刪’,後頁已勘明。”
陳庭禮卻不應,只取出副冊,道︰“蔣典事,閣下三月前曾言︰‘折統若誤,當存單日錄’。然此事並無單日之跡,何以言‘錯傳’?”
蔣希遠緩聲道︰“當日南郊火患,存單被焚。”
陳庭禮冷然一笑︰“那便是‘說了便是’?”
朱標始終不語,只將案中朱筆倒置,手指輕敲桌面。
蔣希遠語氣不改︰“若無證,我願受責。”
陳庭禮卻忽而抬頭︰“責在何處?東宮未設罰名,太子未書戒條。您願受責,便是誰都無權問您何責。”
一句話,靜若雷聲。
堂中忽而無人發言。
良久,朱標開口︰“陳庭禮。”
“在。”
“你這句話,說得極好。”
“本朝雖設吏典、設使輔,然典使不過法下書人,非律下之官。”
“若太子設局、設言、設法,卻不能明其責名、刑條——便是東宮設政之懶政。”
“我錯,不在蔣典事,也不在南郊錄賬。”
“在我。”
“我用人之法不周,責成未明,便該以我身,為首責。”
眾人駭然,陳庭禮眼中亦閃過驚色。
朱標卻抬筆,于案上親書一道︰“東宮太子,責未立法,誤使典使,罰停外政七日,不列冊、不斷案。”
“由顧清萍攝案三堂,七日內太子不得主議。”
顧清萍自後堂疾步入前,攔身便道︰“不可!”
朱標卻搖頭︰“清萍,你知我所思。”
“今日若不立責,明日設十堂百案,皆成虛空。”
“我行政,是為正政,不是為顯我朱標。”
她久久不語,終于拱手低頭︰“妾遵命。”
而此事,三日之內,傳遍六部。
戶部侍郎私議︰“此舉雖顯公正,卻自降權勢。”
吏部中允則曰︰“太子敢責己,勝于責人百倍。”
朱元璋听聞此事,僅笑而不語,寫下一句︰“太子已可獨承其局。”
第六日,王府。
朱瀚翻閱錄簡,笑問︰“七日,不短。”
黃祁道︰“朝中褒貶不一,有人贊東宮自省,有人疑其為避鋒。”
朱瀚冷哼一聲︰“避鋒?這叫領鋒。”
“朱標用自責,逼群臣問己。”
“他不裁,是讓你們自己裁;他不議,是逼你們自議。”
“七日之後,他若再登案,眾人反而不敢妄動。”
黃祁道︰“王爺要去東宮看看?”
朱瀚搖頭︰“不急。我等他最後一日。”
建德堂第七日,天光微曦,朱標獨自站于庭前。
顧清萍立于階下︰“外間傳言已起,有言殿下借自責回避吏議,有言殿下設局避責于他人。”
“可昨日外策錄中,有九人投文言‘太子行己有節,可為吾主’。”
朱標望天而笑︰“這才是我要的。”
“信我者,不因我講法而信;疑我者,不因我設責而明。”
“東宮不能靠我獨撐,而要靠百人之目、千人之言——來撐我。”
他緩緩轉身︰“我退一步,他們才知該往哪走。”
而朱元璋坐于御案之後,看著程守義奉上太子之《退堂日錄》,翻到最後頁時,忽而停住。
“怎麼這幾字,非太子親筆?”
程守義低頭︰“陛下慧眼,那是……顧賢妃親代之筆。”
“太子罷政七日,未親筆一句,只于首日批示‘罰名’。”
“七日間,顧賢妃代理、眾臣自行、外策錄滿二卷。”
朱元璋忽而仰頭笑出聲來︰“好,好得很。”
“朱標你這七日未言半字,卻讓天下知你何為太子。”
“你這東宮——真立起來了。”
他卻又緩緩收斂笑意,低聲自語一句︰“可你那位皇叔,還不肯來見你。”
王府,夜半。
朱瀚坐于庭中,不設燈、不設席,只對一壺酒,一盤青梅。
黃祁立于側,忽道︰“王爺,東宮來人了。”
朱瀚不動,只抬手示意︰“讓他入。”
腳步聲至,一人入庭,黑衣未披甲,腰間卻有舊佩。
來者竟是昔日朱瀚府中暗司舊部,名吳戎。
朱瀚淡淡看他一眼︰“你不是守北營?”
吳戎一揖到底︰“王爺,太子有言——請您回堂,設一‘舊人事議’,欲以王爺名義,校錄舊部、調修密院。”
朱瀚靜默良久,終于笑了。
“他七日不言,如今第一句話,是請我掌暗局。”
“這是告訴我——他已立明堂,想立暗堂了。”
吳戎低頭不語。
朱瀚放下酒杯,起身︰“傳話朱標。”
“東宮暗線,歸他。”
“但朱瀚這把傘,從今日起,不再遮風擋雨。”
“若風再起,就讓他自己撐傘。”
“我要看看——他撐得住撐不住。”
初五未明,太子東宮內院,燈火通明。
朱標立于堂前,手中捧著的是新呈《民議折簡》百頁,由文選司從各處采風所編,字字句句皆來自城中各類百姓、士人、郡生、舊吏之口。
顧清萍披衣而至,輕聲︰“昨夜未歇?”
朱標搖頭,翻開一頁,低聲念道︰
“‘太子設外策之堂,不過飾賢之形,所言不听,所問不改,吾等言官空有唇舌。’——此為翰林院陸監生之語。”
“‘折統新法,擾我三月戶籍,鄰甲未通、民苦調編,何來安政?’——此為平江郡丁戶之語。”
他緩緩放下卷軸,眉頭緊皺。
“這是我太子之政,于堂前得聲,于民中卻得怨。”
顧清萍靜默片刻,輕聲道︰“可這不正是設外策之意?”
“讓真正的聲音傳上來——不管好听不好听。”
朱標苦笑︰“是我錯了,我以為自己可以站在堂中听百官議,卻忘了,百官之外,還有千萬人。”
“我若只問‘政’,不問‘人’,不過又造一個冷法的王朝。”
他抬眸,神情清明而堅毅︰“我要親自下街。”
顧清萍一驚︰“殿下不可——”
朱標卻截然一語︰“不可才要為。”
“我設局設堂,是讓百官言我之政;但我若不親行其政,便永遠只听得朝語,而听不得民聲。”
“我要知道,他們到底怕什麼、怨什麼、痛什麼。”
她看著他半晌,終于輕輕點頭︰“那我替您換衣。”
申時末,太子換常布素袍,著長衫而出,只帶一人——林致遠。
馬車不走主路,自東城北巷穿行入平江坊,再由西柳巷繞至南市舊營。
林致遠挑起車簾一角,低聲道︰“殿下可知,此行……只要一人認出,便有萬言可毀。”
朱標不語,只輕輕嘆息一句︰“若我太子之位,只靠簾內不破,那便早該碎了。”
車停南市口,他緩步下車。
街道泥地未干,攤販林立,一小兒跌于泥中嚎哭,老婦怒喝著前頭一名吏員︰“你這編錄的!我孫兒才五歲,也要入戶冊?”
吏員不耐,冷聲道︰“折統新制,丁口一戶一算,不看歲數,只問人數。”
老婦伏地哀嚎︰“我兒亡于疫,我孫未成丁,哪來三人稅目?!”
吏員皺眉欲斥,一只手卻忽然伸來,將老婦扶起,言語溫柔︰“婆婆莫急,若孫尚不足八歲,可呈實戶冊,請議免丁。”
老婦抬頭,望見那人眉目清正,衣著卻非官袍,怔怔問道︰“你是……誰家書吏?”
朱標低聲一笑︰“是平江坊的听政人。”
老婦不解︰“听政人?”
朱標點頭︰“不入官,不設判,只听你們怎麼活,怎麼難。”
吏員驚覺失言,連忙作揖︰“這位公子——”
朱標揮手︰“你守職有法,責不在你。折統若未明免條,是我東宮未傳明令。”
“我受教。”
他緩緩取出隨身攜卷,在一角寫下︰“丁下未滿八歲,免納折統,列補戶旁批注。”
林致遠側目,看著他寫下的字,神色微動。
“你真是……在這里寫法?”
朱標輕聲︰“若此地無聲,那我所寫的法,不過是空文。”
他走入市中,問茶攤、訪菜商、坐布莊、至木行,凡三日之內,不曾宣一名、不發一帖,只做一事——听。
“賬未清。”
“冊太繁。”
“冬糧少。”
“舊法易,新法難。”
“人不知責歸何處。”
朱標每聞一句,便記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