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聊齋

全書後記︰世界觀篇(二)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江南沐雨 本章︰全書後記︰世界觀篇(二)

    眾神聊齋!

    我們先說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系與誤會,隨後再來聊聊三神佯謬。

    關于量子力學

    如果說相對論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時空觀念,特別是廣義相對論打破了人們對牛頓的萬有引力的印象(物理學中用的詞不是打破,一般用修正這個詞),那麼量子力學則是打破了人們以自己的宏觀世界來想象的微觀世界,而給人們展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微觀世界。

    如果非要給這種量子世界一個特性描述,那就是這個微觀世界簡直是非常奇怪的,是我們無法用常理進行推測的,但,它就是那樣的,我們只能選擇先接受它,再尋找它的規律。

    這大概也是量子力學如此有魅力的地方,它帶有某種意義上的“神性”,以至于很多人會說一句話科學的重點是神學。

    量子力學的神奇之處主要體現在與我們認識的微觀世界完全不同

    首先先說一個最簡單的不同——不確定性原理這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順便說一句,當我第一次在初中時期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以為這本書在胡說八道,但書名以及作者的出名程度不得不讓我相信這是現有的科學進展,因為這本書叫做《時間簡史》),這個概念闡述的是一個物理事實我們在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的同時,是不可能同時測量準確這個粒子的速度的。因此,此概念似乎也被稱為測不準原理。

    以我們宏觀世界或許很難理解這個事實,我們會認為這是現有科技發展的能力問題,但實際上如果深究,就會發現這本就是一個客觀事實當我們測量任何一種微觀粒子的時候,都必須選擇一種測量手段,而任何測量手段,都是某種能量方式(比如光,紫外線,或者其他電磁波等方式)來接觸到這個微觀粒子之後,“反彈”回我們的接收儀器中,我們通過某些計算,就會知道這個微觀粒子的位置了。

    在這個過程中,最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因為我們是需要能量踫撞這個粒子,才能知道這個粒子的位置,可是這個粒子如果太小,被我們探測的能量“踫撞”之後,粒子本身的能量也會發生變化,如此,當我們知道我們要測量的那個粒子的位置的時候,實際上這個粒子早就已經不在這個位置了。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好像黑夜里,我們想知道一個乒乓球在哪里,我們看不見它(沒有其他測量方式),就只好用另外一個乒乓球球踫撞它,然後這個乒乓球彈回來之後,我們就能夠根據彈回來的乒乓球的速度來推算我們想知道的那個乒乓球在哪里,可是當我們知道之後,那個乒乓球已經不在那里了(速度也發生了變化)。

    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原理——這不僅是個思想實驗,而且是個客觀事實。

    所以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意識是無法被精確計算出來的。

    不考慮心理學,生物學,腦神經學,僅僅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腦的基礎就是神經突觸的微觀運動,人腦的意識就是這些微觀運動在宏觀上的整體展現。

    而神經突觸的微觀運動,非常有可能也符合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那就是當我們越想精確地知道人腦在某一時刻的所有神經突觸的運動狀態,我們就越無法知道這個人腦的神經突觸下一刻如何運動,從宏觀上來說,這句話就可以翻譯成——

    當我們越想知道一個人想什麼的時候,這個人所想的事情就越可能會發生變化。——當然,這個翻譯是不準確的。

    但類似的心理活動我們其實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

    比如,你對一個人說你現在有沒有在想什麼?對方回答沒有。

    然後你如果追問真的沒有?他想了想肯定的回答真的沒有!

    但是之後呢?他的意識已經被你影響了,他可能會想我真的沒想什麼麼?或者會想我想我有沒有想什麼,這個算不算在想什麼呢?或者會想他問這個問題有什麼用意?或者會想我竟然什麼都沒想,那我是不是應該想點兒什麼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用一種方式去測量一個人的意識的時候,這個人的意識在下一刻,很有可能也發生變化了——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不確定性原理。

    所以,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看起來是一個物理規則,但如果深層次思考,其實是一個哲學上的命題。

    當然,作為小說,尤其是網文小說,我無法在這方面花費筆墨太多,只是把這個微觀的量子規律,放大到兩個宏觀層面,以期會有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第一個宏觀,便是界天師的地球宏觀意識,是無法確切的知道某一個“微觀”的計算設備,或者人的。第二個宏觀,就是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是無法確切的知道某一個界天師(星球宏觀意識)的存在的。

    當然,如果完全按照量子力學的現有理論,這兩個宏觀將無法與人類世界有交集(因為互相意識不到對方的存在),但這畢竟是小說,所以沐雨設計了一個“後門”,或者叫“漏洞”。

    如前面所知,測不準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測量微觀粒子的時候,需要某種能量形式來影響這個粒子,所以沐雨就想,如果不是發出某個能量形式來踫撞這個粒子,而是這個粒子本身就會發出某種能量呢?

    用前面的黑夜里的乒乓球做例子的話,那就是,雖然在黑夜里沒有光(沒有測量方式),但是這個乒乓球自己會發光(可以發出能量),並且這個光足夠大,可以被我們看到,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乒乓球的具體信息,而不必再通過某種能量測量手段,彈到它再測量了。

    理想情況下,這種情況下誤差最小,但是我們怎麼可能找到會發光的粒子呢?

    所以在整個小說里,選擇了用香火這種能量手段,在極端情況下爆發(即可以自己發光),來被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發現的這一設定。(雖不是絕對嚴謹,但也可用)

    整個小說里,明顯的這種爆發被超宏觀意識發現,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孫悟空在封神世界里,面對災難,啟用大寂滅術,引發超宏觀意識發現這邊問題,進而解除災厄。(第一季快結束的時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第二次,浩寧陰差陽錯的山寨了兩個落寶金錢,卻把幾個法寶里面的香火吸收到浩寧體內,但是浩寧本身是無法修煉的體質,所以這些法力(香火)他只能存儲,無法釋放(施法),積攢到一定程度發生爆發,隨後被他弟弟(超宏觀意識)發現;第三次,是面對盤古幡這等神器,孫悟空化作無數落寶金錢,將盤古幡的法力灌注到浩寧身上,最終被浩寧弟弟(超宏觀意識)發現,才有了後面本源的對話。

    這三次里,第一次是偏神學,第二次是偏莫名其妙,第三次,便是有意識的了。

    而第二次的莫名其妙,中間有個細節大家可以注意在黑暗里,浩寧在他弟弟說了讓他回去之後,是先發現一些大波浪一樣的東西,再似乎被球裹住一般的描述——這個描述,各位可以認為是做夢,但是也可以認為,這是以浩寧這個“微觀”形態,來觀察超宏觀意識下的某種“波粒二象性”的形態。而波粒二象性,是我們人類發現電磁波,或者光的基本特性之一。

    (這個梗似乎藏得有些太深了?好吧,大家可以理解為理工男的浪漫)

    總之,基于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沐雨設定了超宏觀(宇宙),宏觀(地球),以及人類世界這三個尺度下,各自互相無法發現對方的基本原理,同時也給定了發現對方的基本可能性現有浩寧弟弟的靈魂時空特殊性,再有浩寧幾次的香火爆炸的“自發光”現象,構架了三個文明尺度的(尤其是人類與宇宙級別的意識)的發現特點。

    順便說一句,地球宏觀意識與人類的溝通,也是類似的方式,只不過不是浩寧與浩然之間的這些聯系(畢竟宇宙的超宏觀意識與人類差距太大,需要的條件也苛刻一些),而是宇飛對陳步升的生死執念。而這部分,暫時不在世界觀設定里多說,後面的後記如果有機會,我再闡述。

    解釋完了不確定原理,我們就進入到量子力學中更加接近“神學”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所謂的意識的作用觀察者對微觀世界的疊加態坍縮效應——    ,大家有沒有一些小興奮呢?

    觀察者效應簡單來說,觀察者效應又稱為觀測者效應,它描述的不是一個理論,而是一個物理事實(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個物理事實是對于微觀的處于量子態的粒子來說,如果沒有觀測者觀測它,那麼他們的狀態就是多種可能性的狀態的疊加,如果有觀測者觀測它,那麼它們的狀態立刻就變成了某一種確定的狀態。

    最經典的一個案例似乎是人們在對電子做雙縫干涉實驗的時候,實驗結果似乎證明了電子有多種狀態的疊加可能性,于是人們系統觀測一下電子的具體狀態時,雙縫干涉就消失了!

    好吧,上面兩段話可能會讓很多不關心量子力學的朋友陣亡,總之上面兩件事情的事實似乎都在指向一種我們曾經熟悉的概念我看花的時候,花才存在;我不看花的時候,花就消失了!

    尼瑪,這不是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超級唯心思想嗎?不是錯的嗎?為什麼被量子物理發現,在微觀世界就是如此的?

    所以很多人便因此說,物理的量子力學,恰恰證明了意識對微觀粒子的超距作用,也就是神是有可能存在的。

    但是!但是!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概念性的錯誤!這里的觀測者,不是人,觀測過程也不是人看了一眼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然後這個實驗就變了——凡是這樣解釋觀測者效應的,基本都是在耍流氓您咋這麼能呢?您看一眼實驗實驗結果就變拉?您是誰啊,瞪實驗結果實驗結果變,瞪誰誰懷孕?您當您是送子觀音啊?

    這里的觀測者,實際上是能夠觀測電子束的某種微觀的測量方式,具體的測量方式比較復雜,我們也不贅述,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電子的雙縫干涉肉眼是看不見的,同樣,觀測者的“觀察”量子效應,也必然不是我們的人眼去“看”這麼個簡單動作,而是微觀世界的觀測行為。

    既然觀測者不是人,而是微觀的觀測,似乎觀測者效應與意識無關了?

    呵呵呵,圖樣圖森破!

    大家忘了嗎?我們眾神聊齋的世界,有三層宏觀微觀的世界觀哦!

    也就是說,宏觀與微觀,本質上是一個相對概念。

    如此,從地球尺度,甚至宇宙尺度的宏觀角度來看,人類本身就是個相對的微觀世界,那麼人類自己這個“微觀世界”是否也有可能有某種意義上的觀測者效應,也就是能夠被“觀測”而改變的現實呢?

    仿照量子的觀測者實驗,微觀粒子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沒事兒干去“觀測”別的微觀粒子的,除非人們咸吃蘿卜淡操心的突發奇想,說我用微觀的方法觀測一下,這才會出現觀測者效應,也就是觀測者對現實的改變。

    這個過程中,需要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微觀的觀測手段,第二個要素,是宏觀的觀測意圖(第二個一般被人們忽略了)。一般來說,這兩個合到一起,才有了觀測者效應的可能性。

    如果把人類世界比作微觀世界的話,那這個微觀的觀測手段(人類世界)以及宏觀的觀測意圖(地球尺度)合到一起的話,用我們常見的一句話解釋便是——天人合一。

    而所謂的天人合一,可能是一種狀態,一種修煉目標,也有可能是一種存在。

    我們把這種存在,稱為神。

    換言之,在地球人類這個宏觀微觀尺度下,由微觀狀態的人們的靈魂(量子態組合)而產生的宏觀層面的信仰,最終在匯聚到某一個具體的偶像身上之後,這從客觀上,就完成了一次從微觀的觀測手段(人類世界)到宏觀的觀測意圖(部分地球尺度)的一次客觀意義上的“天人合一”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越宏大,時間越久,信仰越多,這個過程越有效,最終聚集成神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這個過程,便是眾神聊齋中的“香火神”的本質產生過程——當然,沐雨要是這麼描述這個過程,恐怕讀者要跑一大半了吧,極不浪漫,也不易懂,所以只好放到後記里啦!

    如此,這樣過程中產生的神,本身就有對人類這個“微觀世界”的某種觀測者效應,也就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觀測來改變人類這個“微觀世界”,就像量子力學中的微觀觀測者通過觀測使量子態坍縮改變的原理一樣,我們把這種對人類這個“微觀世界”的改變,稱為“法力”。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法力,其實是“神”這個人類世界尺度下的“微觀”觀測手段到宏觀觀測意圖,再對人類世界的觀測而產生的的人類世界的“扭曲”——這個概念又繞口有難以理解,所以觀自在只給小紅講了一次,就不再講。而小紅這個“學渣”也只給浩寧講了一次,隨後便是其他更高階的人給浩寧提出這個概念了。

    法力關于量子態對現實的扭曲現象

    這里要說一句,對人類世界的現實“扭曲”這個概念,不是沐雨獨創的,它有兩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解釋大家不要擔心,我們不講廣義相對論,只是說其中的一個小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有另外一種解釋,它將引力解釋為,不同質量的物體都會對時空產生“彎曲”效應,而這種彎曲效應,在我們人類的觀測尺度上看,就是引力。

    所以在本書中,沐雨借鑒了這個說法,並且把它“移花接木”到量子力學的觀測者效應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法力)描述中,只不過得益于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我沒有用彎曲,用的是“扭曲”。

    第二個來源是對喬布斯的致敬對,就是隻果手機的那個喬布斯。喬布斯最大的一個個人魅力,被稱為現實扭曲力場。當然如果大家百度搜一下,便知道這只是對喬布斯巨大的個人魅力的一種夸張描述。但在小說中沐雨做了浪漫化處理,把這種對現實的扭曲之力,與宏觀量子態對現實的作用結合了起來。

    總之,通過三重宏觀微觀尺度之辯,以及現有人類發現的量子效應的延展猜測,解釋了神,法力等超現實事件的來源以及可能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沐雨完成了《眾神聊齋》簡介中對本書的要求以無神寫有神,以有神道無神。

    問題是,如果大家接收了這樣的設定,那麼我們的世界,到底是有神,還是無神呢?

    如此,下面的這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了三神佯謬。

    三神佯謬

    三神佯謬是本書里界天師(李宇飛)所創的三神理論推演出來的——這個也很有意思,原本一個物理專業高材生,發現了與神相關的理論規律。

    和所有理論一樣,三神理論都是先承認客觀事實,再解釋客觀事實,進而推測某種假設。

    三神理論描述的客觀事實是這個世界(眾神聊齋世界)擁有三種狀態的神——

    1、傳說神宗教或者神話傳說中描寫的神

    2、想象神人們因為各種傳說故事(包括宗教)而在頭腦中想象的神(此時應有量子效應,科科)

    3、香火神通過人們靈魂對想象神的不斷凝聚而產生的真實神(也就是上面所說厄能夠對現實進行扭曲的神)。

    這三種狀態神之間的關系是 傳說神通過傳說想象神通過靈魂信仰香火神

    由于眾神聊齋世界這三種神確實都存在(我們現實世界似乎第三種神還沒有找到哦),所以這個理論本質上是完備的,並且有具體的理論依據——詳細請參考從世界觀(一)到上文的所有內容。

    但是這里面的最大問題,也就是三神佯謬的三個大問題

    三神佯謬之一因為人類的私欲,所以傳說神所在的宣揚組織(宗教),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香火神產生,來分走自己在世間的權力的。

    舉一個極端例子我們知道西方某個宗教的著名歷史事件贖罪卷事件。這個事件的發起者是教會本身,也就是傳說神在世間的宣揚機構,如此一來問題就大了,這個事件在歷史上一直持續了兩百多年,也就是在這兩百年間,人們頭腦中這個教派內的想象神,都是要人們花錢才能夠上天堂的!而因為這兩百年人們的信仰而產生的香火神,必然也會有這樣的特點或者天賦在里面。

    這就好比人們信仰觀音可以送子這個概念好幾百年,自然有了觀音,他就一定具備送子的能力一樣理所當然。

    可是這樣一來就出問題了,神需要的是人們的信仰,而不是具體的錢,而需要錢的實際上是傳說神在世間的宣揚機構,這就產生了傳說神的宣傳機構與香火神之間的根本矛盾,滅神門的存在意義也就在于此。(至于滅神門為什麼在華夏土地上出現,一會兒會解釋)

    以上例子還可以繼續推演在1562年之後,賣贖罪卷的教派開始停止售賣贖罪卷,久而久之,人們對這個教派宣揚的神需要花錢才能上天堂這個奇葩信仰很快會消失,那麼之前因此而產生的香火神該怎麼辦?這又是另外一個矛盾,只不過這個矛盾也不是人們和香火神的,依舊是傳說神的宣揚機構與香火神之間的矛盾。

    其他的一些教派,只要有人的欲望而對教義進行某種修改,導致香火神與傳說神的宣揚機構之間產生神欲與人欲之間的矛盾幾乎是大概率事件,而解決這個大概率事件的辦法麼……你懂的。

    當然,以上假設是在眾神世界里承認有香火神的存在才會出現的矛盾。而在咱們的現實世界,你可以選擇承認有香火神,或者沒有香火神。只不過如果選擇承認沒有香火神,那麼人們信仰神的意義何在?如果承認有香火神,那麼如何相信人們信仰的香火神與傳說神的宣傳機構所宣傳的神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

    這個命題思辨下去,就會發現三神佯謬的第二個問題,易平指一直想得出的那個答案,那就是在傳說神的宣傳機構宣傳這個神之前,這個神的形象是如何記錄在這些經書上的,我們不如把傳說神宣傳里面的那個可能存在的神,稱為原始神好了。

    所以三神佯謬的第二個大問題是

    三神佯謬之二為什麼沒有原始神?

    這似乎和我們對常規神的理解完全不同。我們一般對神的理解,是現有某個神教化人類,人類為了感念他的存在,為他設立宗教,不斷膜拜,為他香火(這就是原始神),可是在眾神聊齋中,似乎並沒有提到這個原始神,為什麼呢?

    因為周源曾經提出的一個理論特修斯之船。那就是,如何定義同一個“我”。

    特修斯之船的概念我簡單再說一下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這個問題周源是在富土康里回答什麼是“我”的時候提出的這個概念(實際上大家可以百度搜到),但是這個概念依舊可以用到對原始神的討論上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原始神,人們因為對他的膜拜而創造了某個教,但是這個教因為人欲,或者吸取更多教眾的原因而對原本的教義做更改,那麼人們信仰而產生的香火神,很可能已經不是這個原始神了,而且,隨著這個教義越普世,越更改,越與時俱進,那麼香火神與原始神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大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原始神什麼香火都沒有,而香火神越來越大。——這就是小說中解釋的,費先生那麼想成神,也不敢讓人們給他立一個宗教的本質原因。

    這就是界天師為什麼把自己的理論稱為三神理論,而不是四神理論的原因因為原始神很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不見了。——大家別忘了,界天師本身是物理才子,他只研究能發現的世界。

    當然,有一種特殊情況下,原始神與香火神能夠和平共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共享香火,也是因為這種情況,觀自在才一直是觀自在。

    這種情況在小說里被稱為“封神榜”(浪漫化),當然實際上也不逃脫特修斯之船(理論化)的原因不強調自己的傳承方式。

    這句話似乎太繞口了,我們用《道德經》里的那句話來解釋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這條特修斯之船,如果時時刻刻給人們強調,我是這艘特修斯之船,我是這艘特修斯之船,那麼它每換一個零件,人們都會想這個換了,那個換了,那這條船還是特修斯之船嗎?

    但是如果特修斯之船換個方式呢?默默的做一條船該做的事情,該換什麼零件,就換什麼零件,多少年之後,人們還會指著這條船說這就是特修斯之船,我的爺爺坐過這條船,我的爸爸坐過這條船,我自己也坐過這條船。如果此時有個杠精出來說,不對,你爺爺當年做的那條船,已經不是今天你做的這條船了,不用特修斯之船出來說話,人們首先就會反駁這個杠精了。

    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里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利萬物,一個是不爭。

    原始神這條特修斯之船,如何在人們的信仰變化之下,能夠也享受香火神的香火,利萬物與不爭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幸運的是,咱們華夏在這兩個條件上,基本符合。

    利萬物這一點咱們基本不說了,華夏對神的信仰基本上沒有什麼惡神,只要是個神,都是能給人們帶來福祉的,雖然福祉不一樣,哪怕是地府的鬼差,也不是惡的,而是用來抓取鬼魂的——這一點和西方的傳說不一樣咱們華夏的地府里面是神,小鬼兒是打工仔,是用來讓人們轉世投胎的。而西方的地下面都是惡魔,是用來誘惑人犯錯的。同樣西方的信仰里,人信上帝上天堂,不信上帝下地獄。你做壞事了沒關系,花點兒錢也能上天堂(參考前面的贖罪卷事件);咱們的世界里呢,你做好事就能投胎和好人家,繼續紅塵啊滾滾,痴痴啊情深,瀟灑走一回,你做壞事了不僅在陽間槍斃了,在地府里還得繼續槍斃幾百回——是不是挺可愛的設定?

    扯遠了,但是總體來說,華夏的神是滿足利萬物這一說的,然後就剩下不爭了。

    這麼說吧,在所有民族里,華夏民族里的所有神,幾乎是最不爭的了,你能在山西的懸空寺里看到儒釋道三家的聖人歡聚一堂,坦然接受人們的膜拜,你也能看到每個來懸空寺的人也不會因為這個人信道,那個人信佛就在懸空寺里面給開始“聖戰”,拼個你死我活的,而回顧世界歷史,西方的整個十字軍東征史,基本上就是不斷的爭的歷史爭著傳播xx福音,爭著把異教徒給干掉,爭著讓其他民族信仰非要信自己的信仰,以至于初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沐雨心中不禁奇怪道神經病啊!爭什麼爭,都信不就好了?

    這話在華夏大地上說說還可以(實際上咱們也是這麼做的,反正出事兒了,咱們一般是能拜的都拜拜),如果咱們出國了,到了某些國家可千萬不敢這麼說,被打成豬頭都是輕的。

    如此我們不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華夏如此特殊?

    原因是殷商時期的一個事件武乙射天。具體的故事是這樣武乙是殷商時期的君王,當時殷人對神非常崇拜,而武乙作為君王為了改變這個狀態,就把一個大竹竿立起來上面掛一個牛皮水袋。里面放上血,然後就說你們長說上天怎麼怎麼樣,我就不信,我就讓你們看看我今天是怎麼樣把天射破的。後來他就拿了支箭射向那個袋子。袋子破了,武乙卻沒事兒。這個故事有很多種解讀方式,其中一種解讀是破除當時人們對神的迷信,歷史上將這個事件意義稱為——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轉變過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我們不討論具體的事件,但是我們至少知道,從殷商之後,周朝一直到清朝,這兩年多年間,所有的神祗,宗教在這時候,就已經不再具備強而有力的通知華夏萬民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君權統治萬民——這意味著,殷商之後,華夏所有的神祗,都滿足了不爭的條件。

    所以,華夏的神祗,即便有自己的宣傳機構(宗教),也會因為不爭的特性,在利萬物的特點之下,與華夏萬民和平共處,如此,觀自在之類的神祗,自然可以在華夏歷史上永存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封神榜能夠使得原始神與香火神之間共享香火的本質,就是因為這里面的原始神,通過封神榜,而被封神了。

    而誰封的神呢?凡人姜子牙啊!

    既然是凡人封的神,那這個原始神就不是強加給凡人的,如此產生的信仰,自然可以與香火神共享了,久而久之,自然不是對立,而是相融合了!

    只不過這個道理,費長房恐怕是不懂的而已。

    說白了,人民不會推翻人民自身,眾人所封的眾神,生命力遠遠大于非要強迫人們的眾神——這也是為什麼滅神門從華夏出的原因。

    當然,以上主要是小說家言,既沒有信仰立場,也沒有對任何宗教的詆毀——恰恰相反,很多宗教里面的教義是非常值得深究的,有自己的價值,我們只是在討論——假設信仰能夠成神的某些可能性而已。

    對了,信仰成神這個設定,實際上很多書中都有提過,只不過單獨把它特殊拎出來的,似乎只有西方的《美國眾神》,不過《美國眾神》講的主要是基于信仰能夠成神的設定下,各個神之間的故事,所謂斗爭,也是信仰的爭奪多一些。

    而《眾神聊齋》主要寫華夏眾神,大家其樂融融的,有啥好爭的?所以沐雨有更多的筆墨來探討信仰為何可以成神,以及假設信仰可以成神的其他相關大歷史時空觀下的某些理論和推論了。

    三神佯謬的第三個大問題是不考慮原始神的情況下,傳說神的最初對神的描述是如何來的?

    本書中給了兩種方法,一個是某些智者機緣巧合見到了宇宙尺度下的超宏觀意識,而產生的“自己理解”,第二個是,更多智者,基于某些因素,而感受到的來自未來以及過去的靈感。

    這兩個不論哪個,都有機會讓這些智者創造出一套傳說神的內容。

    這里面的關鍵,不是小概率見到宇宙尺度下的超宏觀意識,而是更常見的靈感系統對不同時代智者的影響,浩然把這種影響稱為

    人類整體的有意識的自我進化行為

    所以,這里的另外一個關鍵,便是《眾神聊齋》一直在描述的主要自我進化。

    這個話題,我們後面再說。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眾神聊齋》,方便以後閱讀眾神聊齋全書後記︰世界觀篇(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眾神聊齋全書後記︰世界觀篇(二)並對眾神聊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