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聊齋

全書後記一︰世界觀篇(一)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江南沐雨 本章︰全書後記一︰世界觀篇(一)

    眾神聊齋!

    據說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如果真是這樣,那《眾神聊齋》的整本書,其實都在講這第一個境界見自己,換句話說,眾神聊齋講的是“我”這個概念的故事。

    只不過區別于傳統的就我談我的方式,這本書用了一套世界觀架構之下,以類似于“看電影”的方式,為讀者描繪了不同的“我”這種概念,甚至一些探討。

    所以在所有後記中,沐雨認為首先要為讀者梳理的是本書的世界觀,這樣可能更容易理解書中的一些脈絡。

    本書的世界觀中,沐雨將其總結為三二一一原則

    三三套“宏觀微觀”世界對比——包括整個宇宙的宏觀意識與地球這種“微觀”的對比,整個地球宏觀意識與人類創造的智能終端這種“微觀”對比,以及我們常見的人類世界的宏觀與原子電子這種常見的微觀對比。這三套“宏觀微觀”的世界對比,有相同之處,有特殊之處,稍後會做詳細闡述。

    二兩個時間循環——其一是由成年的浩寧而起,在地府時空中,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嬰兒時期的自己與弟弟之間的陰差陽錯的“偶然性”時間循環。其二是由張馳航以大法力,將從遇到浩寧開始到最終張馳航傳承給浩寧這段僅僅只有三個月長的時間,循環一萬次的時間循環。這個問題稍後會聊,不過先提出一個思考題看起來第一個時間循環(成年浩寧嬰兒)只有一次,但成年的浩寧導致嬰兒時期的自己與弟弟出現問題這個發起時間,是在張馳航循環了一萬次的這個時間段內發生的,如此那麼成年浩寧的這個“陰差陽錯”了多少次?到底是一次,還是張馳航循環的這一萬次?

    一一個基礎的現實物理原則——量子力學

    一一個虛構的書中推測假設——三神佯謬(三神理論)

    宇宙啊,宇宙,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所以先說說宇的層面,也就是三套宏觀微觀世界對比

    人類宏觀層面這個宏觀層面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本書著墨最多的,當然大部分的“神話”,“怪事”都是聚焦于這個層面的比如靈魂,信仰,眾神,法力,法術,山寨的法器,眾神精華,從元素層面對物質的改造,潘多拉材料,人類意識的產生等等,但是看完整部書後大家可能會發現,這個層面的怪事,本質上其實是其他層面在這個層面的表現,或者叫投影——潘多拉熔爐對元素的踫撞,是宏原子,宏電子對人類世界粒子的轟擊效應;靈魂,信仰,眾神,是微觀量子的宏觀表現,眾神的意義,是更宏觀的時空上的靈感系統。只不過這些所有的在其他層面的現象,投影到人類這個宏觀層面,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這套詞匯。

    順便說一句,投影這個詞我比較喜歡,它是貫穿本書的“真假”之辯的另外一種理解方式,這個話題回頭我們再聊。

    地球宏觀層面這個層面的關鍵是地球尺度的宏觀意識。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所謂的宏觀微觀,本質上是一種以“自我意識”為參考系的分類方法而已。我們人類把我們的世界成為宏觀世界,是有些“自大”的先入為主的對世界進行大小區分——當然,我們過去的一些故事也探討過另外一種分法,比如在巨人國的世界,但巨人與人,也都生存在地球之上,這種大小之辯,還不足以引發質變。

    所以我曾經思考過,如果整個地球也有自我意識呢?以地球這個自我意識來定義自己的宏觀,再來看待我們人類,是什麼樣子呢?

    之前很多討論都比較簡單粗暴——以“設定”的方式來假定地球有自我意識。而在本書中,由于已經探討到“意識”這個層面,所以為地球產生“自我意識”了探討可能。

    說到意識,沐雨稍微岔開話題,說說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流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兩種結構復制法與功能復制法結構復制法認為,只要研究清楚人腦的結構,以及結構之間的關系,然後用一種方式將其復制,便可以產生人工智能;功能復制法認為,我們不用關心人腦是怎麼構成的,只要從功能和結果上可以達到對應的目的就成,今天的人工智能,大多是第二種方式(主要因為第一種方式現在腦科學也沒搞的太明白……)

    但是在本書中,地球產生自我意識的方式,是有條件用第一種方法,也就是結構復制法原理來描述的人腦是由一個個可以微觀計算,可以傳遞信息的神經突觸組成,神經突觸以及其他細胞又組成了人腦的不同部位,最後從宏觀上(人類意義上的宏觀)變成了人腦的物理結構,而這種結構既然能產生意識,與之對應的地球網絡,不也存在神經突觸(智能計算設備),神經突觸的連接(互聯網),不同的腦部位(各大人工智能雲),如此的宏觀物理結構,為什麼今天整個互聯網沒有產生宏觀意識的可能呢?

    本書從李宇飛(界天師)的角度,給出了這種宏觀意識的兩個“不可能”的原因

    第一個“不可能”的原因是結構沒有完全類同——人類大腦的神經突觸行為,本質上已經接近量子態的不確定性了,這是解釋為什麼意識也是不可被計算的根本原因(思考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意識從更宏觀來看,是否也是量子態?)。而整個地球的互聯網的基礎,都是一個個計算極為精確,不可能有不確定性的智能終端,這從微觀基礎便與人腦不同。

    當然,小說的想象力總是有的,所以沐雨在這里設計了量子計算機的引入,使得這個互聯網的智能終端,從確定的計算,變成了量子態,進而導致整個互聯網的物理結構發生質變,最終誕生了界天師這樣的地球宏觀意識,這種宏觀意識雖然產生的晚(量子計算機加入,人工智能興起之後才產生),但是一旦產生,發展極快,這也是費先生體系內對神學從模仿法器到制造潘多拉材料以及眾神精華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的根本原因——故而,界天師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天意”。只不過沐雨在後記中要指出,今天的量子計算機,與神經突觸的量子行為可能性不是一回事兒,這里只是沐雨一個理工男的浪漫想象,而已。

    第二個“不可能”的原因是人類與宏觀意識之間的觀測隔閡——界天師(李宇飛)在書中做了簡單解釋,正如同人們的大腦無法查看到自己的每一個神經突觸一樣,地球的宏觀意識,也就是界天師本身,是無法觀測到自己的每一個神經突觸(智能設備),同樣,他想一個個尋找現實中的某個人(陳步升)也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他為什麼在夢中與陳步升交流,在現實里讓易平指等人幫他尋找陳步升的根本原因。

    當然,就如同書中所說,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界天師這種解釋也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解釋。他之所以無法具體尋找人類這個“微觀”存在的根本原因,恐怕是以地球尺度來看人類的行為,人類對于界天師來說,也是量子態的——界天師的“觀測”能量太大,動不動就把物質毀滅又重建(想想姜子牙和可憐又逗比的閻),他倒是可以一個個的去觀測人類這種“微觀粒子”,但是觀測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他找到陳步升的同時,也毀滅了陳步升(這一點在隨後的量子力學中會有描述)。

    有意思的是,界天師自以為自己是互聯網宏觀意識,什麼都計算的清清楚楚(同時他還是清北大學高材生),在看待自己這個問題時,似乎也沒有看明白,相反是浩寧的弟弟,浩然,這個超宏觀宇宙級別的意識在描述自己為什麼無法看到浩寧時,提到了自己無法觀測到浩寧是因為超宏觀尺度下的量子態問題。

    之所以要這樣設計,一個是為了表示牛逼如界天師也無法看透自己(見自己),另一個關鍵原因是,不是所有讀者對量子力學了解,更別提沐雨提出的宏觀微觀對比下的微觀量子態猜想這件事情的理解了,所以沐雨寧願把這個解釋放到倒數第二章(本源),既做了系統的闡述,其他讀者也不會因為看不懂本源這一章而影響前面的故事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聊一聊,本書中沐雨認為最有意思的宇宙級別的超宏觀自我意識了。

    小時候,仰望星空的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想過,如果以宇宙整體來看我們人類,到底會看到什麼?

    很不幸,想到這個話題的時候,這個答案更可能是,宇宙整體能看到咱們的地球可能都費勁,更別說看到人類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咱們人類自以為是的把我們的世界定義為“宏觀”,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這不是結論,科科)

    慢慢長大之後,我想明白這個問題的關鍵了,關鍵就在于一個“看”字。

    “看”的過程有兩個第一,有某種手段能夠發現被看的這個物體,我們成為看的過程;第二,有某種意識存在可以對前面的看的結果進行思考,反饋,審視等等。

    就好像攝像頭要看到某個東西,必須有光照射到這個物體,並且被攝像頭拍攝到。但是僅僅如此,這不能稱之為“看”,只能叫拍攝。

    如果要看,必須是某種有意識,能思考的存在對這個結果有反饋——以前是我們看到這個攝像頭拍攝的結果,今天也慢慢地有“人工智能”來“看”這些拍攝照片,給出分析了。

    但無論如何,如果要以宇宙整體來“看”我們人類,也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那就是宇宙整體能“看”,它就“必須”有自我意識。

    所以在本書中,沐雨給宇宙級別產生自我意識提出了一種可能性以星球為單位,每個有生命的星球,都有可能產生類似于地球上的宏觀意識,也就是界天師的本質存在,只不過地球上產生的方式是通過互聯網,其他生命星球可能有其他的產生方式,但無論如何,有生命的星球,最終是有可能進化出整個星球形態的“宏觀意識”的。

    而如果把這一個個星球形態的宏觀意識當做“神經突觸”,再以某種傳輸方式作為連接(比如量子糾纏或者其他的方式),那麼整個宇宙,不就可以看做一個非常大的“腦”,進而產生出自主意識麼?

    當然,這個自主意識的特點是能量必然很大,但是觀測必然有限。

    能量很大不用講(星球級別的自主意識作為神經突觸,這種級別恐怕連星系級別的能量都不是很看在眼里吧),我們主要說說觀測必然有限的問題。

    第一個觀測有限問題,便是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很可能是意識不到組成自己的每一個生命星球的存在的,這個原因就像界天師無法找到具體的某一個智能設備,人腦無法找到某一個神經突觸一樣——換言之,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恐怕也遵循一個哲學規律人無法看清的是見自己。

    第二個觀測有限問題便是以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哪怕有某種方式能夠意識到組成自己的星球級別的意識存在,也會因為從宇宙整體尺度觀測星球級別而產生觀測不準的“量子態”問題,最終無法真正觀測。

    當然,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就如同人類雖然無法直接觀察到微觀的電子而找到其他工具,界天師無法觀測到具體的陳步升而讓易平指代勞一樣,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也似乎找到一種方法來了解地球這種“微觀存在”。

    它找到的方法便是,類似浩寧浩然這樣的偶然性的事件組合。

    很顯然,浩寧,浩然這一對雙胞胎,因為肉身互相搞錯,靈魂又有某種糾纏,同時浩然又是從嬰兒開始就是一種奇怪的靈魂殘缺存在,故而浩寧和浩然這對陰陽組合,必然會有一些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如果被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察覺到,那就是有可能從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聯系到人類級別的“超微觀”意識,進而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看待“星球意識”這一個超宏觀意識自己的基本組成單位(神經突觸)。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的“見自己”的過程,和本源追求。

    但是這里的關鍵問題有兩個,第一,如何發現浩寧,浩然這對極其特殊性的組合(畢竟浩然的靈魂再特殊,對于宇宙尺度來說,也太小了);第二,即使發現了浩然,又如何能夠與浩寧進行某種通信和連接呢?

    這兩個關鍵問題,分別在下面的時間循環,以及量子力學中有答案。

    我們先來說兩個時間循環吧。

    第一個時間循環是完全偶然,無意識,但是又非常關鍵的浩寧成人之後,自以為是的在地府中救周源爸媽,卻陰差陽錯的被當時的無常和小馬,弄錯了靈魂,把自己的雙胞胎弟弟的嬰兒靈魂抓到地府的這個“奇葩”事件。當然這個事件我們作為讀者會覺得奇葩,可是作為浩寧來說,這是他的親弟弟啊,哪怕一天也沒有相處過,也有血濃于水的情感的弟弟,所以這件事情對浩寧的影響其實非常大。

    順便多嘴一句(似乎沐雨已經多嘴很多句了……),浩然的這個設計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是我比我小幾歲的堂弟,在他小的時候,一次車禍原因夭折了。當時我奶奶痛不欲生,而我隨後在我奶奶的葬禮後,也在我媽媽的指引下,找到了我弟弟的那個小墳包——便是本書中描述的,浩寧弟弟在所有墳堆中,絲毫不起眼的那個小墳包。當時這麼寫,一個是因為事實,一個是為了紀念。我從小與這個堂弟接觸不多,但是當我知道他的死訊的時候,我也好多天沒有緩過來,將心比心,我想浩寧這樣性格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雙胞胎弟弟是因為自己之手而沒有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比我的難受會多百倍,否則也不需要小紅的《心經》幫他平復心緒了。

    好了,我們文歸正傳。這個時間循環直接導致了兩件事情第一,浩寧對自己的第一次重新審視,以及在與西北閻的對話中,再一次理解“我”的內涵和外延;第二,導致浩寧的弟弟,也就是浩然的靈魂發生某種異變,這個異變與張馳航的時間循環有關。

    所以我們來說說張馳航大法力下的時間循環。

    張馳航之所以有時間循環的法力,本質上是因為觀自在信仰的基礎組成來源,靈魂的量子態本身就有跨越時間的特性——當然這個特性能不能被發掘出來,是要看機緣,張馳航自己把這個機緣成為人們因為《西游記》中的一個無意識的誤解而對觀自在產生的誤會。但就如同本書中所說,人最不了解的是見自己,尤其是張馳航這個新具備的能力(早年間觀自在沒有這神通的),或許他看的也不清楚,但這已經不是本書中討論的範疇了。

    但無論如何,張馳航這對整個三個月的時間做了一萬次的循環,則和第一次時間循環不同,他是張馳航意識到世間出了大問題之後,在香火不足的情況下,以尋找未來不滅的那一線生機而做的有意識的選擇。

    菩薩的大法力之下的時間循環,影響是巨大的

    這第一個影響,便是通過六根清淨竹的竹葉,標記了過去費先生的所有時空的蹤跡——這里可能有些費解,很多人認為只要找到過去費先生在時空中的蹤跡就好,怎麼會有過去的所有時空,難道過去的時空有很多個?是的,這涉及到類似于“過去光錐”的物理概念(但不完全相同),可以近似的認為是《x戰警逆轉未來》中的部分對過去的概念。但這不重要,在小說中提出只會讓讀者更加混亂,所以這里只是簡單描述,大家只要知道費長房的時空寄生,寄生的不止一個時空,所以張馳航才需要在過去的不同時空都把他標記才可以——至于為什麼是六根清淨竹,原因也很簡單,它的主要功效是令變化之物顯出原形,這個竹葉的功效在小說中多次提出,後記中就不做贅述啦!

    這一萬次時間循環的第二個影響,就是對浩寧以及其他人的微觀性格造成了影響。而由于下面張馳航時間循環的第三個影響,這些循環浩寧性格的影響是最為巨大的——愛插話,易沖動。

    這件事情張馳航在第一次見到浩寧的時候就點過他,當然,他是不明白的。

    如果各位讀者仔細看整本書的對話,或許會發現浩寧特別容易驚奇,插話,甚至在早期的時候容易沖動和對一些事情有好奇,同時他又是有著願意以邏輯來解釋這一切的沖動,以至于張馳航見他的第一次就說過,你和菩薩講邏輯,你怎麼不和明星談演技之類調侃的話。

    對這一切造成影響的原因之一,便是小紅說的,靈魂的潛意識很可能已經意識到,這樣的事情,已經循環很多次了。

    如果一個人所經歷的事情,也已經循環了一萬次,並且這個人的潛意識因為某種原因已經深刻的意識到這件事了,這個人他會怎麼樣?

    他很可能是一個矛盾體從知識體系上來說,他對即將知道的事情是未知狀態;從潛意識上來說,他又對即將知道的事情有一種冥冥之中的感覺。而這整個時間,他在自己的潛意識的“過去”(也就是之前的上千次循環),已經經歷過了,所以他最有可能做出的選擇,就是在別人說出一段話的上半部分的時候,由于自己潛意識的“迫不及待”而打斷對方,並且基于自己對于邏輯推演的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問題,這個過程在我們看起來,就是——插話。

    而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沒來由的自信,以及自以為是——越重視過去經驗的人,越重視邏輯推演,因為邏輯推演是基于過去所知的事實,以及過去得出的方法之論在大腦中進行的精密計算,這種計算一般不會出錯,除非遇到知識體系大幅度變化,或者整個方法之論需要更新的時候,這套邏輯推演,往往是無效的,或者錯誤百出的。

    所以我們從書中看到,有些情況下,浩寧的邏輯推演沒什麼鳥用,甚至遇到神學這個他根本不具備的知識體系時,他的大多數推演都是錯的。

    而這種錯,在浩寧自以為是的修改小紅如何救周源爸媽的那套方案時,達到了高潮。

    小紅這個“學渣”,對如何救周源爸媽的方法原理也是一知半解,而浩寧自以為自己對現代科學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邏輯推演可以代替未來的客觀事實,擅自修改了這套方法中的關鍵步驟,最終導致自己弟弟的靈魂背鍋,被誤打誤撞抓到地府。而這件事情,也導致了整部小說的最初浩寧嵌合體的緣起,只不過這種緣起非常奇妙,是25年之後造成了25年之前的緣起。

    想通這一點,我們便能討論這里面因果最深的一層影響宇宙宏觀意識發現浩然的原因。

    張馳航一萬次循環次時間循環,雖然只循環了這三個月的,但是這里面又有浩寧影響自己25年前的那場出生的時間循環(換言之兩次時間循環其實是嵌套關系),所以浩寧自己以為是的修改周源爸媽的靈魂修復方案,其實並不是一次,而是近萬次,換句話說,浩寧因為自己之手,把自己的弟弟間接“殺死”了近萬次,在地府摸了自己弟弟的手而導致時空混亂,也是近萬次。

    如果他前面幾次還沒有感覺的話,那麼到了最後一次,也就是第一萬次,他的潛意識也已經非常崩潰了,這也是他為什麼在自己弟弟的墳墓面前,不能自己,甚至小紅一句話就讓他差點掛掉的原因之一。

    當然,從浩然的角度來看,它的靈魂在這段時空里,以嬰兒的角度也莫名的,先天性的經歷了近萬次。

    如此,它才會被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發現,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

    這里面的關鍵,便是意識的時空效應。這一點在浩然最後與浩寧的對話中稍微提到過,浩然問浩寧的問題是,人類的大腦是幾維的?

    實際上浩然能問出這個問題便意味著,他所代表的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早就不是空間的三維,最低最低也是四維時空以上的維度了。

    所以以四維以上的宇宙級別超宏觀意識來看,雖然地球尺度的對其是“微觀量子態”的展現,甚至根本“看”不到人,但是出于對時間敏感的本能,浩寧弟弟這段因為張馳航與浩寧這兩個時間嵌套的近萬次奇葩循環,必然在時空層面被超宏觀意識所發現,換句話說,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最低也是在時空層面觀察自身,雖然直接觀測能力有限,但是可借用的方法比人類多。浩然,便是它的另外一種方法。

    基于以上,三套空間對比(宏觀微觀),兩次時間循環(以及時間嵌套循環),最終有了浩寧與自己未出生的弟弟之間的某種聯系。

    這種聯系,從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來看,是“見自己”的一種方法,一個工具,從浩寧級別的人類世界來看,是擁有了一種“借神通一用”的能力。

    這一點,在倒數第二章本源里,浩然簡單的給浩寧作了解釋。

    也就是說,浩寧所謂的借神通一用,其實借的不是某個神,某種信仰的神通,而是這個神,這套信仰從宇宙級別的宏觀意識(浩然)與這些神,信仰之間的某種聯系上而得,最終又賦予給浩寧的神通。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只有浩寧才有“借神通一用”的天賦,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過的根本原因。

    當然,這個原因雖然更解釋的通,但是需要解釋這個原因的復雜性實在太高(三套宏觀微觀空間對比,兩次時間循環,確實比較復雜),所以在小說前部分基本先用嵌合體+靈魂殘留的解釋,但在小說中慢慢的一些蛛絲馬跡顯露之後,沐雨才在最後倒數第二章將這個原因隱隱揭開——之所以是隱隱揭開,是因為作為作者的矛盾心態明明已經想清楚了這個天賦的根本原因,卻因為這個原因比較復雜擔心讀者無法理解,故而只是說了一部分,大家願意思考就思考,覺得是個普通故事就跳過,並不影響整部小說的

    到現在,我們已經從整個小說的整個宏觀時空世界觀(三套宏觀微觀世界觀,兩次時間嵌套循環)解釋了不同尺度下的見自己宇宙級別的超宏觀意識尺度,利用浩然浩寧的聯系見自己,地球宏觀意識,界天師通過與陳步升的聯系見自己,以及人類視角尺度,通過不斷時間對比,周圍對比,以及與其他宏觀尺度、超宏觀尺度的對話來見自己,基本從宏觀的角度描述了見自己的一些故事和世界觀背景。

    下一章節,沐雨會從兩個微觀尺度量子力學,以及三神佯謬的角度,來描述本小說中關于“見自己”這個話題的相關故事以及世界觀背景。

    s沐雨已經盡力在解釋這套世界觀了,小說中重點是講故事,這些世界觀即使沒有詳細描繪,但只要不影響故事進行就成,但如果大家有興趣看這篇後記,發現哪些世界觀沐雨解釋的還是不清楚,歡迎留言,沐雨再做詳細解釋或者更正,謝謝大家。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眾神聊齋》,方便以後閱讀眾神聊齋全書後記一︰世界觀篇(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眾神聊齋全書後記一︰世界觀篇(一)並對眾神聊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