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亂

第18章 黃華、楊弘告發王凌,司馬懿興兵壽春。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雲中燕 本章︰第18章 黃華、楊弘告發王凌,司馬懿興兵壽春。

    司空高柔見到司馬懿慌忙躬身:“宣公,大事不好。”

    “有何等大事竟然讓司空如此慌張?這不是高司空所為。”

    “王凌、令狐愚謀反…”

    司空高柔說話之時,不覺露出擔驚之色,直直的看著司馬懿。

    “謀反?王凌、令狐愚謀反?如何得知?王凌如你我一般乃是四朝老臣,世受皇恩,怎會做出大逆不道謀反之事?”

    司馬懿如同司空高柔一樣,猛然間也是不信。

    司馬懿一邊安慰司空高柔平靜下來,一邊對司空高柔的回報表示懷疑:“此間必然有詐。”

    “我初听之時,也如宣公般一樣認為,然此人信誓旦旦,所言並無虛假…”

    “何人?莫非誣陷王凌?”

    “令狐愚心腹家臣楊康…”

    司空高柔即刻把楊康告密情景描述一遍:“若果單听楊康所言,確有誣陷之嫌,但從計策來看,這種迎立楚王曹彪為帝,都許昌,集天下兵馬以討伐太傅的計策,絕非一個家臣所能謀得的。由此看來,王凌、令狐愚謀反乃為實事。不知太傅該當如何處之?”

    司空高柔卻是再一次肯定了王凌、令狐愚的謀反之事。

    司馬懿見司空高柔說的如此確切,卻是稍作沉思:“老將軍,即便王凌、令狐愚謀反之事為真,然僅憑一個家臣的話如果就此上報朝廷,只怕不能讓朝廷信服反而落個誣陷之名。大都督王凌年逾八十,對大魏可謂是忠心耿耿,朝野上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僅僅憑一個家臣的話如何又能把王凌繩之於法?”

    司馬懿緩緩的言語之中,也是含有擔心之意。

    “太傅所言不錯,但總不能任由王凌起兵謀反,危害大魏社稷吧?”

    司空高柔卻是比司馬懿更擔心,他擔心的是大魏社稷的安危。

    “王凌常年帶兵,豈能不知深謀而後動的道理?在沒有更多的真憑實據之前,王凌謀反之事不宜張揚,只需以靜制動方可,畢竟王凌鎮守魏吳邊境,若有閃失,則必引起宿敵東吳窺探,不利于我大魏社稷安定。”

    司馬懿的理由確是肯切。

    “太傅,難道太傅真的不怕王凌突然起兵謀反嗎?大都督王凌畢竟手握重兵!”

    司空高柔緊緊追問司馬懿。

    “自然怕!”

    司馬懿卻也不掩飾這種懼怕,但面色神情看起來依然甚為平靜:“怕雖是怕,但仔細想來,僅僅以王凌、令狐愚所掌之兵有何實力對抗我大魏兵馬?更何況現在令狐愚已是暴斃,以王凌一只孤掌,如何又能掀的起波浪?無非以卵擊石而已。”

    司馬懿卻是輕描淡寫:“早做防範,以靜制動是為上策!”

    八個字,便就把王凌謀反之事處置完畢:“高司空,此事就當不曾發生,只需靜觀其變便可。至于令狐愚心腹家臣楊康則暫時于司空府中軟禁,對外只說留府重用便是。”

    司空高柔听完,雖仍有擔心之色,但又見司馬懿如此平靜,也就只好應了司馬懿,依司馬懿之策行事。

    然司馬懿如何不防範大都督王凌?

    自然防範,不僅僅是防範,而是時時防範大都督王凌的一舉一動。

    現如今王凌卻以東吳涂塘為借口索要調兵虎符,司馬懿豈能給他?

    自然不給!

    然不給,司馬懿又怕王凌起了疑心冒險而動,便就以涂塘乃是東吳防御工事,對大魏社稷安危無有威脅為由,拒絕了王凌討要調兵虎符的要求。

    兵者,國之大事,不能不察,拒絕調兵虎符,司馬懿處置的合情合理!

    王凌自然也認為朝廷拒絕調兵虎符並無不妥之處。

    然,沒有調兵虎符,調不動天下兵馬,僅僅以自己的兵力又如何能對抗的動司馬懿?又如何能迎立楚王曹彪?

    王凌不覺又陷入僵局:“如果令狐愚不死,自然不會如此為難?”

    忽的一個念頭涌入王凌心中:“如果以天下大義說服現任兗州刺史黃華呢?”

    王凌不由心中一震:“如果新任兗州刺史黃華起兵響應,兩家兵馬合二為一,雖一時難有勝算,但卻可迎立楚王,一旦迎立楚王為帝,都許昌後,天下兵馬自然響應。只是不知黃華是否有意?”

    王凌不由心情暗淡,然又忽的眼楮放光:“只需試探與他。如果有意,事便可成。”

    王凌不由橫下心來,即刻把心腹家臣楊弘招進帳中,讓楊弘前去平阿試探黃華。

    楊弘听完王凌之言,噗通跪倒:“大都督,此乃謀反,誅殺三族之罪!”

    “本都督自然知道。”

    王凌不否認楊弘的話,但卻是憂心忡忡的看著楊弘:“司馬懿傾覆大魏,不討伐司馬老賊,豈能心甘?”

    王凌邊說邊扶起楊弘:“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豈能不以社稷為重!?”

    楊弘雖是心驚膽戰,但看著白發蒼蒼但卻是義肝忠膽的老將軍王凌,不由淚流滿面:“大都督,楊弘身為大都督家臣,死不足惜,只怕黃華不答應,一旦泄露出去,便依然是個屠戮三族。大都督,值得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楊弘擔心的豈能不對?

    楊弘不僅僅是講給大都督听,更多的,卻是在勸大都督王凌:不要做屠戮三族之事。

    “天若滅司馬氏,黃華必然答應。”

    王凌斬釘截鐵的話忽的震到了楊弘:“弘願往。”

    楊弘雖如此說,然從楊弘的語氣神態看來,卻是依然充滿恐懼。

    “既然如此,事不遲疑,快去平阿試探黃華。”

    大都督王凌卻是顧忌不了那麼多,即刻命楊弘前往平阿試探黃華。

    楊弘得了大都督王凌之命,快馬加鞭,直奔平阿而去。

    楊弘一邊快馬直奔平阿,一邊馬上反復思索:此乃謀反之罪,一旦泄露或是失敗,必然是夷三族。

    楊弘越想越害怕,害怕的渾身顫抖以至于無法騎馬,無奈之下只得下馬歇息,平復心情。

    “如果就此策馬而去,又會如何?”

    楊弘不由生遠離王凌之心:“但王凌待我不薄,視為心腹,豈能忍心棄他而去?如果若果功成呢?自然是加官進爵、封妻蔭子。”

    楊弘猶豫不決,忽又想:“以大魏律法,知情不報者,視為同罪!若果王凌失敗,也是屠戮三族之罪。”

    楊弘不由開始權衡利弊:“如此來看,冒險去見黃華,才是上策。畢竟若果說服黃華,功成則進一步,越是功成,越是有利!”

    楊弘想到此處,不由慢慢平復心情,復又翻身上馬,直奔平阿黃華之處。

    楊弘見到黃華,一頓寒暄之後,便就直言兗州刺史黃華:“大都督王凌欲迎立楚王曹彪為帝,都許昌,集天下兵馬討伐司馬懿。若果黃刺史與我家大都督合兵一處,則可功成名就,不知黃刺史意下如何?”

    楊弘的話,如同一支毒鞭抽向黃華一般,直嚇得黃華大汗淋灕:“大膽,竟然欲做如此謀反屠戮三族之罪!”

    兗州刺史黃華呵斥完楊弘,欲要呼喚士兵即刻擒拿楊弘。

    黃華的陣勢,忽的嚇到了楊弘,楊弘噗通跪倒:“黃刺史,看在老將軍王凌的面上,只當楊弘不曾言過,放我歸去壽春則可。”

    黃華听楊弘言起大都督王凌,黃華豈能不知:大都督乃是大魏忠臣,只是做這等糊涂事,將要連累多少人人頭落地?

    黃華平靜下來,扶起楊弘:“楊大人,不擒拿于你倒也可以,但你也知道我大魏律法,知情不報者同罪。黃華尚且不想死,更不想連累我族人,想必楊大人也如同黃華一樣?”

    黃華卻是拋給楊弘一個要命的問題。

    “黃刺史所言,弘甚是明白。”

    楊弘事到如此,自然活命第一。

    “若果都想活命,只有一策。”

    “黃刺史請講。”

    “你我聯名上奏朝廷,如實言明王凌謀反之罪。唯有揭發上報,你我才能活命。”

    楊弘渾身如同篩糠般點頭:“就依黃刺史。”

    黃華听了,即刻伏身案上修書朝廷王凌謀反奏章,來龍去脈敘述的及其詳細,唯恐漏了一點落個夷三族之罪。

    修完,黃華即刻簽署了自己姓名,簽署畢,示意楊弘:“該楊大人了。”

    楊弘自然不敢怠慢,即刻簽署了自己姓名于奏章之上。

    兩人簽署完畢,哪敢耽誤,即刻派快馬直奔洛陽城,向朝廷上報王凌謀反!

    楊弘哪還敢再回壽春,只得呆于黃華之處。

    平阿快馬一路不停,直至洛陽。

    黃華楊弘聯名簽署的告發大都督王凌謀反的奏章,即刻落于司馬懿之手。

    司馬懿拿到黃華、楊弘聯名告發奏章,一臉的平靜:“王凌謀反,必誅你三族。”

    隨即攜黃華、楊弘聯名奏章,直奔皇宮嘉福殿。

    嘉福殿中,天子曹芳見報大都督王凌謀反,不由大驚失色:“王凌乃邊境對陣東吳的征東大將軍,他若果謀反,豈不動我社稷?即刻發十萬大軍討伐王凌。”

    “不可,萬萬不可如此發兵討伐王凌。”

    司馬懿趕緊阻止大驚失色的天子曹芳。

    “太傅,依太傅之策該當如何?”

    曹芳見司馬懿阻止,趕緊問詢司馬懿。

    “陛下,若果貿然發兵,必然驚動大都督王凌。王凌畢竟手握重兵鎮守魏吳邊關,只怕突然風吹草動,驚的王凌魚死網破,引起東吳窺視我大魏社稷,必然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到時又會有多少邊關將士為此丟掉性命?這些邊關將士,都是我大魏子民,若果因了王凌謀反處置不當白白丟失性命,想來豈不痛心。故,王凌謀反之事,宜穩中求勝。”

    司馬懿平靜如水:“故,臣先于王凌發恕罪令,穩定王凌,同時,起兵壽春,待王凌反應過來時,只怕也只能束手就擒了。一則平叛了王凌謀反,二則不動聲色,東吳也不敢窺探我大魏社稷。”

    司馬懿娓娓道來,天子曹芳不由贊嘆:“太傅不愧為我大魏棟梁,只是,太傅如此高齡如何還能帶兵前去壽春?太傅,不知何人帶兵前去壽春合適?”

    天子曹芳不由顧忌司馬懿年邁,唯恐傷了司馬懿,便就讓司馬懿提議帶兵大將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哪知司馬懿听曹芳如此說,趕緊又阻止:“陛下,不可,此等大事,只怕其他大將軍處置不當,引起社稷動蕩,還是臣親去的好。”

    天子曹芳見司馬懿意決,便就依從了司馬懿。

    司馬懿從嘉福殿回到司馬府,即刻以朝廷名義,先給大都督王凌發赦罪令,然發完赦罪令,司馬懿沉思一下,又伏案給王凌修書:“大都督,大都督心腹家臣楊弘受大都督委派前往平阿聯絡兗州刺史黃華一起謀反之事,現已被楊弘與黃華聯名上報朝廷,朝廷已知大都督謀反之事。然,當今天子念大都督乃我大魏四朝老臣,一向忠心耿耿,一時糊涂方有如此邪念,只有其念無有其實,卻也可恕。故朝廷予大都督赦罪令。大都督掌魏吳邊境安危,一心守衛我大魏乃是大都督根本。”

    司馬懿修完緩發與王凌,然兵馬卻是即刻調集,一路循蔡、潁、浮淮乘大船直逼壽春。

    此時的王凌,卻是還在等待楊弘的回信。

    奈何一等二等,王凌卻沒有等來楊弘的任何消息,更是不見其人,等來的卻是朝廷的赦罪令。

    大都督王凌在看到赦罪令時,才知道楊弘已然背離自己,不僅僅背離自己,卻是又向朝廷告發:“楊弘,豬狗不如之徒,竟然如此欺主,壞我大事。”

    王凌不由捶手頓足、咬牙切齒的大罵楊弘,然又如何?

    王凌看著朝廷的赦罪令,不由癱坐于地:“朝廷真的赦罪于我了?”

    正在猶豫之時,忽又有朝廷信使傳司馬懿書信,王凌看了,不由怒嘆:“司馬懿竟然也知自己乃是大魏四朝老臣?”

    然朝廷的赦罪令和司馬懿的書信,卻是一時間動搖了王凌的謀反之心。

    “熒惑守南斗,所兆並不是如此!”

    王凌冷靜下來,看著朝廷赦罪令和司馬懿的書信,他更相信的,還是天意。

    “天滅司馬懿,我必助之!”

    王凌反叛謀反之心又起:“即便獨木,也要討伐司馬懿,支撐起大魏社稷,”

    王凌仔細盤算一番,正欲調兵遣將:先去白馬迎楚王曹彪,後去許昌。然還未等王凌排兵布陣完畢,卻听帳外軍士來報:“報大都督,百尺忽然出現千軍萬馬,千軍萬馬之中一支大 迎風招展,上書司馬二字,乃是司馬懿率大軍到達百尺!”

    “什麼?”

    王凌听完不由大驚:“司馬懿率大軍到達百尺?”

    “報大都督,千真萬確,司馬懿率大軍到達百尺。”

    大都督王凌听了,不由得呆若木雞、目瞪口呆:“這麼快!”

    喜歡晉亂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晉亂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晉亂》,方便以後閱讀晉亂第18章 黃華、楊弘告發王凌,司馬懿興兵壽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晉亂第18章 黃華、楊弘告發王凌,司馬懿興兵壽春。並對晉亂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