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教授看著林墨,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把涌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其他配方?
當然有。
作為一名浸淫材料學幾十年的專家,他的腦子里裝著一個龐大的材料數據庫。
高溫合金、超導材料、記憶金屬……每一種拿出來,都足以在特定領域掀起一場技術革命。
可問題是,這些東西比“深海”合金的制造條件更加苛苛。
有的需要三千度的超高溫進行燒結,有的需要在絕對零度附近才能展現特性。
但不管是哪一種合金,說到底都繞不開那三個難題︰設備、原料、能源。
“林先生,配方倒是有一些。”
陳景教授斟酌著用詞,他不想打擊林墨的積極性,但科學的嚴謹讓他必須說明事實。
“可是那些配方的實現難度,每一個都比‘深海’合金更高。”
“無妨。”林墨打斷了陳教授,語氣自信,“你只管整理報告,包括理論數據、實驗步驟、還有失敗案例的分析。”
“剩下的,我來解決。”
陳景教授愣住了。
他看著林墨,忽然明白了什麼。
林墨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難度,他只是不在乎。
或者說,他有解決這些難題的渠道,一個他們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渠道。
想到這里,陳景教授不再糾結。
“好!”
“給我三天時間,我把腦子里所有成型和半成型的配方,全部給你整理出來!”
這位老教授的眼中,再次燃起了光。
能讓自己畢生的研究成果從紙面上走下來,變成實物,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追求。
“先把深海配方整理出來,最好今天就給我。”林墨補充了一句。
陳景教授點頭︰“這個好辦,深海合金配方我那有現成的。”
……
半小時後,陳景教授拿著一個加密U盤找到了林墨。
“林先生,你要的東西全在這里了。”
“‘深海’合金的完整配方、不同溫度下的金相圖、詳細的鍛壓工藝流程,還有我們之前所有失敗實驗的數據分析。”
“有了這些,只要設備和原料到位,任何一個合格的冶金團隊都能把它復現出來。”
林墨接過U盤,看著眼前這位頭發花白的老教授,眼中流露出真誠。
“教授,您的研究不會被埋沒。”
陳景教授渾濁的眼楮里閃過一絲光亮,用力地點了點頭。
……
林墨拿著U盤直奔小賣部,插在了一台筆記本電腦上。
電腦屏幕亮起,一行行復雜的數據和一張張金相結構圖在屏幕上滾動。
深海合金。
陳景教授的資料做得極為詳盡。
從基礎的元素配比,到不同溫度下的熔煉曲線,再到鍛壓成型所需的壓力參數和冷卻速率,每一個環節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林墨的指尖在屏幕上輕輕一點,調出了失敗案例的分析報告。
“編號73號實驗,因真空度不足0.1帕,導致‘釔’元素在高溫下輕微氧化,成品韌性下降47%……”
“編號119號實驗,鍛壓壓力不足八千噸,合金內部出現微小孔隙,抗沖擊能力不達標……”
“編號244號實驗,啟動功率不足,熔煉溫度未達到峰值,導致部分金屬元素未能完全融合……”
林墨合上筆記本,將U盤收進次元倉庫。
“穿梭!”
輕微的失重感過後,林墨回到了現代都市。
他沒有耽擱,直接取出加密手機,撥通了趙振國的號碼。
“林先生?你打電話過來,是雷達的事情嗎?這個我們已經在協調了。”
趙振國現在是“盤古”項目組的組長,忙得腳不沾地。
協調各個部門,調集林墨清單上的物資,每一件都需要他親自簽字拍板。
尤其是相控陣雷達這種國之重器,哪怕只是退役封存的,調動起來的流程也極其繁瑣。
“雷達的事不急。”林墨的語氣平靜無波,“我這里有個新東西,估計你們會感興趣。”
“新東西?”趙振國精神一振。
“一份合金配方,我給你發一份文件,你看完之後,我們再談。”
林墨沒有解釋太多。
他知道,文件本身比任何語言都更有說服力。
“好,我等你。”趙振國立刻應下。
掛斷電話,林墨將U盤里的資料進行了二次加密,通過一個特定的渠道,發送到了趙振國的加密終端。
做完這一切,他便好整以暇地坐在靠椅里,順手開了听可樂。
……
京郊,某秘密基地。
趙振國面前的加密終端上,剛剛彈出一個文件接收成功的提示。
發送人正是林墨。
“合金配方?他連這東西都懂?”
趙振國自言自語,點開了文件。
下一秒,屏幕被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圖表佔滿。
“元素配比……熔煉曲線……金相結構圖?”
趙振國眉頭緊鎖,每一個字他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他果斷拿起桌上的內部電話,撥通了一個號碼。
“給我接總裝材料工程研究所,找錢立勛院士。對,就說我這有份緊急密件,需要他親自過來鑒定。”
很快,辦公室的門被敲響。
一位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者走了進來,身上還穿著白色的研究服,顯然是從實驗室直接趕過來的。
“老趙,火急火燎地把我叫過來,又搞到好東西了?”錢立勛一進門就開門見山。
“應該是好東西,但我看不懂。”趙振國指了指自己的電腦,“你來看看這個。”
錢立勛扶了扶老花鏡,帶著幾分好奇走了過去。
“合金配方?”
他掃了一眼標題,表情沒什麼變化。
作為頂級專家,他見過的所謂“革命性”配方太多了,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理論上可行,但工程上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他慢悠悠地坐下,握住鼠標,開始往下滾動頁面。
辦公室里,只剩下鼠標滾輪輕微的 噠聲。
趙振國沒有打擾他,只是安靜地觀察著錢立勛的表情。
一開始,錢立勛的神情很輕松,甚至帶著一絲審視的意味。
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滾動鼠標的速度,越來越慢。
十分鐘後,他忽然停下,將頁面拉回了最開始的元素配比表,嘴里開始低聲念叨。
“鈷、鉻、鉬、鎢……嗯?還加了釔?”
錢院士的聲音里帶上了一絲訝異。
稀土元素“釔”在高溫合金中的應用,一直是他們研究所重點攻關的方向之一,但始終無法解決高溫下的穩定性問題。
他繼續往下看,當看到真空熔煉和萬噸鍛壓的工藝要求時,他的呼吸明顯變得急促起來。
“不對……這個熱處理的溫度曲線……怎麼可能?”
錢立勛像是發現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猛地湊到屏幕前,幾乎要把臉貼上去。
“胡鬧!簡直是胡鬧!這麼處理,材料內部的金相結構會徹底破壞掉!”
他一邊說著,一邊快速往下翻,似乎想找到這份資料的漏洞。
可當他看到後面的失敗案例分析時,整個人都僵住了。
“73號實驗……244號實驗……”
這些失敗數據,精準地驗證了他剛才的所有質疑。
換句話說,這份資料的提供者,不僅早就考慮到了這些問題,而且已經通過無數次的實驗,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