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冒充未來大秦丞相的那些事

第164章 使韓之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無樹散人 本章︰第164章 使韓之謀

    咸陽相邦府中,甘羅立于廊下,目光沉靜。片刻,他嘴角緩緩勾起一抹了然于胸的笑意。

    蒙驁老將軍?甘羅對這位未來的關鍵人物,早已暗中下過一番功夫揣摩。老將軍性情剛直,重軍功,如今正領軍在外,肩負伐韓重任,軍情如火,一舉一動皆系國運,斷不會在此刻分心于兒女私情這種在他看來“細枝末節”之事。

    甘羅在心中早已將此事盤算了數遍,何時是最佳時機?何種說辭最為妥帖?如何既能不觸怒老將軍,又能讓他欣然應允,同時還能讓相邦大人滿意,甚至為自己博得一個“識大體、懂進退”的贊譽?

    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可能的反應,他都預設了應對。他深知,此刻去信或派人,不僅可能打擾軍務,若老將軍心有芥蒂,反而不美。此事且壓一壓。待老將軍挾伐韓之勝歸來,心情愉悅之時,自己再親自登門,奉上早已斟酌再三、無懈可擊的說辭,徐徐圖之。

    如此,方能不失體面,又能不動聲色地達成相邦大人隱晦的囑托與期望。

    甘羅頗為自得,遂將此事徹底壓在心底,神情專注地轉向桌案上關于伐韓的最新軍報與朝堂奏議。

    正如甘羅所料,蒙驁大軍屯駐三川郡,那股山雨欲來的壓迫感,早已讓韓國朝野上下風聲鶴唳,寢食難安。

    韓國國小力弱,如何抵擋虎狼之秦的雷霆一擊?韓王厘聞報,如遭雷擊,憂心忡忡。

    他想起當年,秦昭襄王薨逝,他身為一國之君,竟不顧諸侯非議,親赴咸陽奔喪,行哭拜之禮,為秦王執紼,被天下人譏為“孝子”,受盡屈辱。

    原以為這番“孝心”能換來秦國些許善意,保韓國數載平安,未曾想,淚跡未干,秦軍鐵蹄便已踏至城下!這番屈辱,這番“孝心”,竟是喂了豺狼!一腔悲憤涌上心頭,韓王厘只覺天旋地轉,急召群臣商議對策,殿內卻是一片愁雲慘霧,莫衷一是。

    群臣之中,一位面容清瘦、眼神銳利的中年男子靜立一隅,正是韓非。他看著殿上那些驚慌失措、言不及義的王公大臣,听著他們或主張割地、或主張求援、或主張死戰的混亂之詞,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與焦灼。

    這些年,他嘔心瀝血,著書立說,闡述法、術、勢之要,疾呼變法圖強,然應者寥寥,此刻國難當頭,這些人依舊是空談誤國!

    他有心上前,將腹中早已思慮成熟的應對之策︰固守待變、聯絡諸侯、離間秦君臣等和盤托出,然而話到嘴邊,卻因天生的口吃,難以流利表達,更何況,此時此刻,又有誰會真正听取一個屢遭冷遇的宗室之言?

    他只能將那滿腔的憂憤與獻策的沖動死死壓在心底。秦軍壓境,非一朝一夕之故,乃韓國積弊已深,法度不明,賞罰不公,君臣離心之必然結果。

    消息傳回咸陽,自然也遞到了頤和宮夏太後的案頭。夏太後韓系出身,對母國情感復雜,既不願其速亡,又深知秦國統一大勢不可逆。此刻,她身旁的浮丘伯,正垂首立于一側,看似恭順,眼底卻閃爍著精明的光芒。

    “太後,”浮丘伯聲音低沉,卻帶著蠱惑人心的力量,

    “臣聞昔日趙威後當政,秦急攻趙,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威後愛子長安君為人質,方肯出兵。太後初不肯。有大臣觸龍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勸說,言道‘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意思是說,若長安君無功于國,即便身為王族,日後也難以立足。最終趙威後為了趙國,也為了長安君的將來,忍痛遣其質齊,換來齊國援軍,趙國方得解圍。此乃借勢而為,化危為機之策也。”

    夏太後鳳眸微抬,示意他繼續。

    浮丘伯繼續道︰“太後,我大秦自有國法,宗室子弟,無軍功者不得封爵,無尺寸之功者不得食祿。

    公子成雖貴為王孫,若無功勛傍身,將來……亦恐難安。如今蒙驁將軍兵臨城下,韓國危如累卵。若能遣公子成出使,借助太後在韓之故舊,輔以蒙將軍兵威,迫使韓國割地求和,此乃大功一件!不僅解韓國之圍,亦能為公子立下不世之功,于其聲望及未來大有裨益。太後在韓之人脈,足以保公子此行安然無恙。”

    夏太後沉吟片刻,覺得此計可行。成是她最疼愛的親孫,若能立功,自然是她樂見的。大秦宗室子弟若無軍功,確實難以封君,更別提長久富貴。

    浮丘伯見夏太後意動,話鋒一轉,狀似不經意地補充道︰

    “只是,出使韓國,言語交鋒,非同小可。公子雖貴,然畢竟年輕,若能有一位長于辭令、深諳權謀之人輔佐,則事半功倍。

    臣聞那公大夫李斯,乃相邦呂不韋倚重之人,近來在咸陽頗有聲名,據說其口才了得,見識不凡。若能請動此人隨行,為公子參贊謀劃,一來可壯使團聲勢,二來……”

    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二來,此人乃呂不韋心腹,若使團功成,呂氏面上亦有光彩,想必相邦不會阻攔。若萬一……談判不順,有此人在,亦可分擔些許……”他沒有把話說完,但其中的深意,夏太後已然明了。

    這才是浮丘伯的真正目的。他在夏太後看來是效忠于秦國的韓系宗室,自然要謀劃削弱相邦呂不韋的勢力。

    李斯是呂不韋的利刃,將這把利刃暫時調離咸陽,投入到充滿變數的出使任務中,無論成敗,對呂不韋都不是好事。成功了,主要功勞是成的,李斯不過是輔佐。

    失敗了,李斯作為核心謀士,難辭其咎,甚至可以借機打壓。更深一層,這也是將李斯置于韓系勢力的羽翼之下,方便他們探查虛實,尋找可乘之機。

    夏太後何等人物,自然听出了浮丘伯的弦外之音。不過,此事于她和成有利無害,還能順帶給呂不韋添些麻煩,何樂而不為?

    “你所言有理。”夏太後緩緩點頭,“李斯此人,老身也略有耳聞。便依你之意,讓成帶上他吧。

    此事,你去與成通個氣,讓他主動向老身請旨,便說他自己思慮周全,欲請李斯同行。” 如此一來,更顯得是成主動求賢,而非她刻意安排。

    浮丘伯心中一喜,連忙躬身領命︰“太後聖明,臣即刻去辦。”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關于冒充未來大秦丞相的那些事》,方便以後閱讀關于冒充未來大秦丞相的那些事第164章 使韓之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關于冒充未來大秦丞相的那些事第164章 使韓之謀並對關于冒充未來大秦丞相的那些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