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歲末,呂光終于平定了苻洛、苻重之亂,將其兄弟二人擒獲,帶回長安。
苻堅斥責了這兩位堂弟一頓,然後不顧眾人的反對,只將他們的黨羽盡數誅殺,卻赦免了兩位首惡,免職發配邊疆了事。
大臣們對此多有不滿,但苻堅一意孤行。
不過這一年,讓秦國難受的遠不止這場內亂。
車騎大將軍、真定郡侯鄧羌因病離世,秦國再折一柱;秋收之季,關中出現蝗災,饑民遍地……
再算上王凝之滅燕,奪取並州和漠南,厲兵秣馬,下一個目標直指關中,如此種種,都給秦國的上空籠罩了一層陰雲。
長安的大殿之中,苻堅听完苻融的匯報,對賑災和平叛的事表示了滿意。
“關中天災,西涼人禍,好在都處理及時,眾卿辛苦了。”
眾人連稱不敢。
苻堅又道︰“沒想到燕主慕容垂竟然會投降,眼下王凝之聲勢大振,朕決意開春後出兵討伐,進攻河東、巴蜀和上洛三地。”
“陛下不可,”苻融趕緊阻止道︰“內亂初平,百姓遭災,這個時候出兵,恐怕會人心惶惶,至少得等到來年秋收之後,再行定奪。”
苻堅十分不滿,“到那時候,就是王凝之興兵來犯了,與其等他進軍關中,不如主動出擊。”
苻融則堅持道︰“眼下敵方強勢,絕非進攻良機,不如整軍備戰,加強戒備,以待天時。”
苻堅無法接受他這種消極態度,呵斥道︰“何謂天時?等王凝之大軍壓境,便是天時了嗎?”
殿中氣氛一時緊張起來,楊安出面緩和,說道︰“大軍剛剛遠征西涼而還,來年再戰,還是三路並進,軍士們有些吃不消,不如先擇一路重點進攻,再作調整。”
苻堅勉強點點頭,“可以,眾卿不妨討論下,進攻哪里最為合適?”
楊安挑的頭,自己回答道︰“三路之中,我以為進攻上洛為佳,王凝之在河東和弘農都部署有大軍,上洛則是荊州軍負責,更容易取得突破。”
侍中梁讜則道︰“我以為不如進攻巴蜀,巴蜀遠離洛陽和建康,晉軍的守備相對薄弱,不如先取之。”
其他大臣繼續發言,大體也是這兩種意見。
見沒有人建議進攻河東,苻堅有些來氣,說道︰“眾卿如此畏懼王凝之嗎?他奪取河東和平陽不久,民心未附,為何你們竟無一人提議出兵河東?”
大家都不吱聲了。
敵強我弱,天子非要進攻,眾人配合著想想辦法,找個薄弱處糊弄一下也就是了,王凝之明顯在河東和弘農部署有重兵,沒有人想去送死。
苻融頂著壓力,再次勸道︰“河東和弘農是洛陽的門戶所在,絕非偏師可取,陛下若執意進攻,也絕不可以選擇河東。”
其他大臣也紛紛出言,附和苻融的說辭。
苻堅想了想,再次折中,“那就進攻上洛,巴蜀之地太偏,對王凝之的威脅太小。”
眾人齊聲稱是。
苻堅稍稍滿意,將這次出征的任務交給了第一個提議的楊安,然後說道︰“王凝之聲勢日隆,眾卿可還有別的應對之法嗎?”
只要苻堅不舉傾國之兵出戰,殿中大臣們的思路就活泛起來了。
有人提議道︰“慕容氏雖然選擇了臣服王凝之,可鮮卑人未必都這麼想,陛下可派人去河東和平陽等地私下聯系,若能有內應,則情況大不一樣。”
又有人說道︰“我看慕容氏也未見得就是真心臣服,不過是打不過王凝之,暫時蟄伏而已,若是陛下承諾幫他們復國,不愁慕容氏不動心。”
還有人說道︰“王凝之欲行篡立之心,路人皆知,不如偷偷遣使建康,與晉主商議討伐王凝之之事。”
不過這一條很快就被人反駁了,“以王凝之如今的權勢地位,晉國國內誰動得了他,他巴不得司馬家的人給他找麻煩,他好趁機除去一波反對者。”
但還是有人看到機會,“那不如遣人去建康散播王凝之即將弒君篡位的消息,打亂他的計劃,給他找些麻煩。”
……
眾人一番暢所欲言下來,苻堅的心情好多了,覺得王凝之也不是無懈可擊,于是吩咐眾人寫成奏疏呈上,依計而行。
出宮後,同為武將的楊安找到在殿上一言不發的呂光,問道︰“世明今日為何如此沉默,你跟王凝之可是老對手了。”
呂光搖搖頭,“出動大軍討伐,雖非萬全之策,但卻是當下最好的選擇,適才殿中諸位大臣所言,不過是聊盡人事而已,根本傷不到王凝之分毫。”
“可內亂和蝗災剛剛消停,出動大軍不是件容易的事,”楊安嘆道︰“你當我願意和稀泥,這不也是沒辦法。”
呂光苦笑一聲,“我知道,所以我才一言不發,出兵確實有出兵的問題,可剛才說的那些,不過是安慰陛下而已,並不足以解決眼前的困境。”
兩人都有些無奈,嘆息著離開了皇宮。
洛陽城中,又是一年即將過去,滅燕的勝利加上即將到來的新年,讓城中分外的熱鬧。
朝中的郗超,方鎮的劉牢之等人上書,表示周公王凝之再滅西燕,收復並州和漠南,功莫大焉,實乃本朝未有之事,理應再加封賞,進封王爵。
公和王的差別很大,自漢以來,非本姓不得封王早已成為一條鐵律。
收到奏疏的司馬曜沒有任何表示,又將奏疏轉回郗超手上,讓他和朝中大臣商議著處理。
終日醉酒的小皇帝,對于王凝之的步步緊逼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歲末的建康城流言不斷,有人說王凝之要弒君篡位的,有人說王凝之想換瑯琊王司馬道子當皇帝,也有人說王凝之迫不及待,馬上就要天子行禪讓之事的。
但這些流言僅存在于街頭巷尾,世家大族對此毫無反應。
晉室衰微到此,王凝之根本沒有要再搞那些名堂了,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流程就行。
這個道理,不僅江左高門懂,司馬曜也懂,所以他才會選擇默默配合。
他沒有曹髦的血性,覺得做個曹奐也不錯。